-
我國科學家陶瓷基鋰氟轉換固態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以固態電解質取代電解液作為鋰離子傳輸導體,可以提高電池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並擴大鋰金屬電池應用的溫度範圍。其中陶瓷基石榴石型(Garnet-type)固態電解質是很好的選擇,近年來出現的摻雜鋰鑭鋯氧(Li7La3Zr2O12,LLZO)固態電解質具有室溫離子電導率高、合成工藝簡單、電化學穩定窗口寬、無氧化還原活性元素等優點,是陶瓷基固態電解質的主要候選。
-
上海矽酸鹽所固態電解質陶瓷材料研究獲進展
固態電解質陶瓷是構築固態鋰金屬電池的核心材料,能夠解決液態電解液引起的燃燒爆炸等安全問題。其中,石榴石型Li7La3Zr2O12(LLZO)固態電解質具有高室溫離子電導率(10-3 S·cm-1)和對鋰金屬的穩定性,被廣泛應用於固態電池研究。
-
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為了有針對性地設計離子傳輸性能優異的固態電解質,就必須先充分理解鋰離子在固體中的遷移機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騁教授課題組與中外學者合作,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研究上取得重要發現。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機構。
-
...電池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並受邀在國際知名能源期刊Joule...
新聞網訊 4月20日,我校郭向欣教授研究團隊受到國際知名能源期刊Joule的邀請,對怎樣構建實用型的石榴石型固態鋰電池做了前沿展望,發表了題為「Solid Garnet Batteries」的文章(DOI 10.1016/j.joule.2019.03.019),該期刊預期影響因子為20分以上
-
進展|全固態鋰電池關鍵固態電解質材料與金屬鋰負極的熱穩定性研究
在眾多的電池材料體系中,金屬鋰負極具有最低的電位和最高的理論比容量,被視為電池負極材料的終極選擇。然而,金屬鋰與液態電解質會發生反應,且會隨著電池循環產生鋰枝晶,造成電池較低的循環壽命和較差的安全性,這嚴重阻礙了金屬鋰電池的大規模應用。全固態電池將液態電解質替換成了不可燃的具有一定剛性的固態電解質,且一些固態電解質表現出對金屬鋰良好的兼容性,因而全固態電池被認為有望同時實現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
-
我校固態鋰電池團隊取得系列高影響力成果
新聞網訊 2020年,我校固態鋰電池研究團隊在中科院「百人計劃」、「泰山學者」郭向欣教授的帶領下,取得一系列高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以青島大學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在Electrochem.Today Nano, 2020, 10, 100075(第一作者黃瑋麟)發表2篇綜述文章,系統闡述了實用化固態電池的設計策略與優化方案。以此為指導方針,在ACS Energy Lett., 2020, 5(1), 252-262(IF=19.003,引用23次)、Energy Storage Mater., 2021, 35, 512-519(IF=16.28,第一作者畢志傑)、J.
-
固態電解質LAGP與金屬鋰界面的反應
金屬鋰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標準氫電極)是一種理想的負極材料,但是金屬鋰在反覆的充放電過程中,存在枝晶生長的問題,這不僅會導致金屬鋰負極的粉化,在金屬鋰過度生長的情況下甚至還會導致刺穿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引起嚴重的安全問題。固態電解質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能夠阻擋金屬鋰枝晶的生長,為金屬鋰負極的應用帶來了希望。
-
固態電池產業格局
聚合物最早1973年就有人對PEO開始研究,氧化物從1953年開始,從碳酸鋰氧化物到1977年用 LISICON(鍺酸鋅鋰),1976-1988年用超快鈉離子導體,2003年開始研究氧化物固態電池材料,主要是用鋰鑭鈦氧,到2007年主要是用鋰鑭鋯氧材料,目前比較流行的、用得多的材料主要是鋰鑭鋯氧、LATP(磷酸鈦鋁鋰)硫化物最早是1981-1991年玻璃向硫化鋰和五硫化二鋰的固態電池材料體系研究,1991
-
蔚來發布固態電池包,新能源行業要變革了?
當前車企搭載主流產品均為液態鋰電池,而固態電池將液態電解質替換為固態電解質,能大幅降低熱失控風險;通過採用金屬鋰負極,能將電池能量密度提升70%以上。但缺點是固態電解質電導率比電解液低10倍以上,快充性能不佳,以及製備工藝複雜、成本較高。 不過正因為看重高安全性、高續航,眾多電池廠商、車企均在持續研發、驗證固態電池商用化方案。
-
中科院資深固態電池專家談固態電池技術產業化
聚合物最早1973年就有人對PEO開始研究,氧化物從1953年開始,從碳酸鋰氧化物到1977年用 LISICON(鍺酸鋅鋰),1976-1988年用超快鈉離子導體,2003年開始研究氧化物固態電池材料,主要是用鋰鑭鈦氧,到2007年主要是用鋰鑭鋯氧材料,目前比較流行的、用得多的材料主要是鋰鑭鋯氧、LATP(磷酸鈦鋁鋰)硫化物最早是1981-1991年玻璃向硫化鋰和五硫化二鋰的固態電池材料體系研究,1991
-
蔚來發布固態電池包,新能源車行業要變革了?
摘要:當前車企搭載主流產品均為液態鋰電池(如寧德時代NCM811、松下NCA),而固態電池將液態電解質替換為固態電解質,能大幅降低熱失控風險;通過採用金屬鋰負極,能將電池能量密度提升70%以上。但缺點是固態電解質電導率比電解液低10倍以上,快充性能不佳,以及製備工藝複雜、成本較高。不過正因為看重高安全性、高續航,眾多電池廠商、車企均在持續研發、驗證固態電池商用化方案。
-
又薄又柔的固態電解質,讓全固態鋰電池飛起來!
鋰離子電池是當今電池世界的霸主,隨著對能量密度越來越高的要求,採用金屬鋰負極成為大勢所趨,而金屬鋰負極進一步增加了電池安全風險。解決電池安全性能的重要任務,就這樣落到了全固態鋰電池的肩上。為了獲得與基於液體電解質的鋰電池相當的能量密度,固體電解質需要具有高離子電導率、力學強度好、不可燃、化學穩定性等特性。
-
上海科技大學在全固態鋰電池固體聚合物電解質研究中取得突破
隨著電動汽車以及各種電子產品對於高能量密度的安全儲能設備的需求不斷增長,全固態鋰電池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傳統的鋰離子電池系統由於使用了易燃的有機電解液,其安全性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固態電解質憑藉其固有的熱穩定性以及兼容高能量密度鋰金屬負極的特性,被認為有希望取代傳統的液態電解液。
-
中科院資深固態電池專家談固態電池技術與市場 產業化尚遠!
聚合物最早1973年就有人對PEO開始研究,氧化物從1953年開始,從碳酸鋰氧化物到1977年用 LISICON(鍺酸鋅鋰),1976-1988年用超快鈉離子導體,2003年開始研究氧化物固態電池材料,主要是用鋰鑭鈦氧,到2007年主要是用鋰鑭鋯氧材料,目前比較流行的、用得多的材料主要是鋰鑭鋯氧、LATP(磷酸鈦鋁鋰)硫化物最早是1981-1991年玻璃向硫化鋰和五硫化二鋰的固態電池材料體系研究,1991
-
東華大學《AFM》:梯度結構複合固態電解質助力高穩鋰金屬電池
石榴石無機電解質(LLZT)顆粒層(Garnet-at-Interface),構築了一種具有梯度結構的複合固態電解質。梯度型複合固態電解質的設計原理 通過簡單的真空抽濾、澆鑄、固化以及後續壓實步驟,所製得的複合固態電解質具有一定的梯度結構和良好的一體性。通過添加高濃度的鋰鹽和塑化劑以及調控LLZT的用量,室溫下(25℃),該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為2.73×10-4S/cm。
-
東華大學《AFM》:梯度結構複合固態電解質助力高穩鋰金屬電池
PVDF框架進行複合作為基體(Polymer-in-Separator),同時在相對於鋰金屬負極的一側修飾一層高密度Li6.4La3Zr1.4Ta0.6O12石榴石無機電解質(LLZT)顆粒層(Garnet-at-Interface),構築了一種具有梯度結構的複合固態電解質
-
美國研究人員以溶液為基礎研發出固態電解質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比起易燃的有機電解液,固態無機電解質本身不易燃;而且,用鋰金屬代替石墨作為負極,可使電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高達10倍)。因此,固態電池有望成為電動汽車的突破性技術。
-
上海矽酸鹽所在固態電池界面激活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鋰金屬作為負極材料具有高的理論比容量(3860 mAh g-1)與低的氧化還原電位(-3.04 V vs. 標準氫電極), 能滿足高比能電池的要求,然而不可控制的鋰枝晶生長會引起與有機液態電解質的嚴重副反應,甚至導致電解液耗幹。差的循環性能以及高的安全風險(例如電液洩漏和電池爆炸)嚴重阻礙了鋰金屬電池(LMB)的發展和廣泛應用。
-
固態電池又有新進展,半固態電解質或是現階段最好辦法
關於固態電池的重要性,其實很多消費者都非常清楚,但卻一直沒有進展。看似只是把液態電解質換成固態電解質就能解決的問題,其實這其中的「門道」還真的不小。固態電解質看似好處多多,其實問題還真的不小,電池是通過鋰離子來回移動做功。
-
固態電解質電池具有怎樣的魅力呢
據美國專利局公示的豐田固態電池專利申請內容,豐田研發的固態電池的電解質由硫化固態電解質材料構成,其中包含鋰、磷、硫和碘元素,電極活性材料層則添加了特殊的磷酸酯,改善了電池的熱穩定性。目前傳統的鋰離子電池(如圖1)使用的是有機液體電解質,儘管液體電解質能夠提供較高的離子電導率以及良好的界面接觸,但其不能安全地用於金屬鋰體系、鋰離子遷移數低、易洩漏、易揮發、易燃、安全性差等問題阻礙了鋰電池的進一步發展。而與液態電解質以及無機固態電解質相比,全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柔順性、易於加工成膜、優異的界面接觸等優勢,同時也能很好地抑制鋰枝晶的問題,目前受到了廣泛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