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今報記者 張靜
通訊員 西振巖 周斌/文圖
「假如他的嗓音完好如初,不知道這堂課會多麼精彩,多麼引人入勝!」這是不久前鄭州大學幹部培訓中心「廳級幹部培訓班」上幾位學員發出的感慨,他們在為歷史學院教授高凱惋惜。
這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教授呢?他的課堂又演繹著怎樣的故事?
手術後重登講臺
只因放不下學生和課堂
戴著耳麥,聲音沙啞,偶爾還有咳嗽聲,講到精彩之處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這是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高凱教授今年課堂上的景象。其實,在去年底之前,聲音洪亮的高凱教授上課可完全不需要耳麥。
2009年,醫生發現他肺部有一個結節,勸他立即住院,他卻要等到閒了再說。這一拖就是幾年。2014年,經歷了喪母、喪父之痛,再加上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他的病情變為肺部結節變性,當年年底住進了醫院。
因做肺部手術時插管損傷喉返神經,他的聲帶永久受損。醫生告訴他,他以後說話的聲音可能是「弱不可聞」,而且基本沒有恢復的希望。但是,4個月後,他戴著耳麥,重登講臺。
「沒關係,我上課用擴音器一樣可以的。這一病,我更深地了解了學術、講堂、時光對我的人生有著怎樣的意義。」每每有人勸他回家休養,他就如是說。
家學淵源
從小下決心超越父親
出生於1965年的高凱,今年整整50歲。1992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高凱開始了他在鄭州大學的執教生涯,如今已經23年。
他的父親是我國歷史學界的泰鬥、鄭州大學歷史學科的開拓者之一——高敏先生。高敏先生與田餘慶、韓國磐等其他三位學界泰鬥被稱為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四小旦」,是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的元老。
父親治學的嚴謹和為人處世的豁達,是高凱的標杆。他從小耳濡目染,走上了歷史學研究之路。
說起他的學術之路,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高凱拿起父親的《歷史研究》雜誌讀了起來,事後被父親得知,受到誤解,父親訓斥他:「小孩子看這個幹什麼,你看得懂嗎?」心中有幾分委屈而又不服輸的高凱從此下定決心——要在學術上超過父親。
為了這個目標,他奮鬥了四十多年。「如果不是父親當年的一個小小誤解,可能我也不會這麼發憤。」高凱如此感慨道。
另闢蹊徑
開闢自己的學術新領域
2003年,他進入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教育家鄒逸麟先生。他最初從中國人口史研究當中的人口性比例問題入手,最終在歷史地理學領域打造出一塊屬於自己的學術新領域——歷史醫學地理學。
憑藉自己的努力,高凱在中國歷史醫學地理學、歷史人口地理學方面的研究走在了全國前列。不僅是鄭州大學中國史學科唯一的河南省特聘教授。而且在當代歷史醫學地理學領域,學術界有「北高南龔」之說,其中的「北高」,就是他本人。
在治學理念上
堅守「學品即人品」
「要做好學術,首先要做好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把學問真正做好。」他的學生提起高老師,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話。
「學品即人品」。這句話一直是高教授的治學理念。手術未愈就重登講臺,聲音變小,但是講課內容絲毫沒有縮水。每次上完課,都是滿頭大汗。有學生私下議論:「高老師,就是為課堂而生的。」
也許是堅守獲得了回報。學生們慢慢發現,高老師的聲音越來越響亮了。前不久,他去醫院複查,醫生驚奇地發現,他的聲帶已經在慢慢恢復,「這也算是個小奇蹟!可能,這與你堅持上課鍛鍊有關。」
高凱先生欣慰地說:「看,一心為著學術、一心為著學生、一心為著課堂,上天也會眷顧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