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場跨學科的合作中,遺傳學不但為歷史學提供了證據,而且它們的終點恰恰是歷史學的起點。
歷史學常常「飽受詬病」被認為不夠科學,很多結論缺乏強有力的證據,又沒有辦法進行可靠的驗證,不及自然科學具有「實證性」。那麼,當古老的歷史學牽起現代遺傳學的手,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11月18日,復旦大學歷史系韓昇教授在華東師範大學做了題為「執子之手——歷史與生物學的異域戀情」的講座,以「尋找曹操家族」這一課題為主,介紹了復旦大學相關團隊在歷史學和生物學領域進行跨學科合作的嘗試。澎湃新聞整理本次講座的主要內容以饗讀者。
韓昇(左)、章義和(右)
讓遺傳學為歷史學提供證據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時徐福率童男童女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藥,最終下落不明,此後一直流傳著徐福等人在日本定居、成為日本人的祖先的說法,影響很大。韓昇教授首先從古代中國移民日本的歷史出發,談及自己曾研究發現,3—9世紀中國大陸到日本的移民佔當時日本人口的比例約為十分之一。但是,這些結論,尤其是主要依據文獻得出的結論,能否真的稱為「結論」呢?
隨著遺傳生物學的發展,我們對於人類代際傳承中的規律已經有了科學的認知手段,比如耳熟能詳的親子鑑定技術。對於一個聲稱血統純正的家族,除了通過文獻學的方法判斷家譜、族譜是否可靠,遺傳學可以提供直接而更有說服力的證據,說明一個家族的傳承情況。同樣的原理如果運用到歷史學領域,對個人、家族甚至民族的歷史研究,都可以通過遺傳學尋找證據。
公元546年,東西魏之間爆發了「玉壁之戰」,雙方軍隊都死傷慘重。韓昇教授和其他學者在玉壁之戰的古戰場發現了大量遺骸,考慮到交戰雙方都投入了鮮卑人作為主力,通過提取這些遺骸上的基因信息,為我們了解鮮卑人、研究鮮卑民族的歷史開拓出了一條新的路徑。
我們可能找到曹操後人嗎?
2009年,河南省文物局宣布在河南安陽發現曹操墓,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據報導,墓中有一具五十餘歲的男屍、一具四十餘歲的女屍和另一具二十餘歲的女屍。但是史書記載曹操去世時是66歲,另外兩具女屍的身份也難以確定,這就和文獻產生了矛盾,支持者與反對者各執一詞,成為當時的輿論熱點。
2010年,復旦大學宣布將使用DNA技術尋找曹操家族的基因,鑑定曹操墓的真偽。韓昇教授表示,正是藉助曹操墓這一契機,為文理科學者之間進行跨學科合作提供了一次機會,而且這將成為世界上首次運用遺傳學方法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進行研究的嘗試。他坦言,這一消息宣布之後,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這些問題直接關係到尋找曹操後人的可行性,因此,首先對曹操家族的歷史進行分析,並且破解歷史上的一些謎團,成為採用DNA技術的前提。
關於曹操及其家族的歷史主要有四個方面疑問:1、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收養的孩子;2、曹操本姓為夏侯氏,不姓曹;3、傳說曹操的後人為了避禍,改為操姓;4、曹操之子曹彰有鮮卑血統。
韓昇教授對這些問題作了回答。他研究曹操家族的過繼現象,認為曹操家族有著嚴格的過繼規則,而且他們家族在沛國譙縣是當地大戶,對血緣的傳承必定非常重視,因而即使曹騰無後,曹嵩也應是本宗親兄弟過繼給曹騰的孩子,不會來路不明。另一方面,證明曹嵩是收養、曹操本姓夏侯的史料都來自他的對手袁紹和東吳方面,東漢以降社會對個人出身十分重視,這些說法很有可能是他的對手故意捏造,在可信度上是要打折扣的。不過為了嚴謹考慮,課題組決定把夏侯氏和操氏也納入DNA調查的範圍。而曹彰是不是鮮卑人的問題,韓昇教授認為文獻的證據本就不足,最終DNA調查成功的話也可以為這一問題提供更科學可靠的說法。
此外,韓昇教授通過梳理歷史文獻,勾勒出曹操後人在西晉以後的發展情況。司馬炎篡位以後,封魏國最後的皇帝曹奐為陳留王,對曹氏家族予以優待,一直延續到東晉、南朝,不存在「曹操家族被司馬氏滅門」的情況。隋唐以後,曹操家族逐漸平民化,但是仍然可以通過墓誌和正史收錄的譜牒中找到他們的蛛絲馬跡。此後曹操家族沒有再出過地位顯赫的人物,史書中逐漸找不到記載也不足為奇了。
曹操畫像
從現實中的曹姓人群身上把「曹操」找出來
正史中沒有了記錄,韓昇教授把視野轉向了平民家譜。他們利用上海圖書館收藏的118件曹姓家譜進行調查,重點針對人群集中、來歷清楚、有族譜和祠堂的曹姓家族。這一過程的意義在於確定曹氏在全國的分布情況,接下來才有可能針對性地選擇DNA調查的人群範圍和數量。
由於種種限制,課題組沒有獲得安陽曹操墓中遺骸的基因信息。不過這也使課題組轉向了一個更具有挑戰性的方向:不通過歷史遺骸,就從現實的人群中找出「曹操」。這個意義非常重大,如果遺傳學可以從現實的個體中找到關於一個人祖先的信息,那意味著一種全新的研究路徑出現了。
這一研究應用的生物技術並不高端,因而也是成熟而科學的手段。人類的Y染色體只能在男性中代代遺傳,其95%的部分在遺傳中不會發生基因重組的現象,突變的概率也接近於0,可以認為Y染色體在父系傳承中非常穩定。因此,只要曹操有後人在世上,那麼他的信息一定可以從現在的DNA中找出來,對曹姓後人的DNA調查,就是對他們的Y染色體進行調查。
根據家譜調查的結果,課題組從全國各地可能是曹操後人的身上抽取血液樣本進行研究。2011年底,課題組確定了曹操的Y染色體類型——O2-M268,也是曹操家族的基因,從統計學的意義上來說,這一結論的可靠性約為93%。
遺傳學的終點是歷史學的起點
韓昇教授介紹了遺傳學技術手段的發展。現代科學的發展將基因提取的上限年代不斷提高,目前已經可以提取大約20萬年前的基因,國外將基因研究應用於史前考古的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但至今將這一技術用於歷史時期的幾乎沒有。而且史前基因的研究中年代誤差非常大,使得這一技術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應用會遇到困難。課題組的首次嘗試,在基因提取的手段、對年代精度的保證方面都做了很多改進,使這一技術能夠適用於歷史時期的研究。
在找到了曹操的Y染色體類型後,課題組的研究進入第二階段。安徽亳州是曹操的老家,那裡有曹氏宗族的墓地,有比較完整的墓誌和歷代官方的記載,可信度較高。課題組從亳州曹氏墓地的遺骸中提取了基因樣本進行檢驗,同樣發現了O2-M268類型的存在,使這一結論得到了進一步佐證。
這一調查得出了很多其他重要的結論。通過基因分析可以確定,夏侯氏、操氏都和曹操家族沒有關係,曹操的Y染色體類型O2-M268和現代漢族中的主流類型並不相同,此外,曹騰家族和曹參家族在基因類型上也有不同,《三國志》中記載曹騰是西漢著名丞相曹參的後代,現在看來明顯是錯誤了。那麼是不是曹騰利用權勢將自己的家族攀附到曹參家族之下呢?這就產生了有趣的新問題。
韓昇教授進一步展望了遺傳學和歷史學跨學科合作的前景。利用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這種跨學科的研究建立了一條新路徑,而且有可能被更廣泛地應用到家族史、民族史的研究中,這時遺傳學的證據會更具有說服力,解決很多傳統歷史學難以回答的問題。另外,在這場跨學科的合作中,遺傳學不但為歷史學提供了證據,而且它們的終點恰恰是歷史學的起點:完成對基因和數據的分析就是遺傳學的任務,正是在它們停步之處,歷史學有了新的問題需要去解釋和回答。(文/王子愷)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