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成功為法國可控熱核聚變大科學裝置研製核心部件
我國成功為法國可控熱核聚變大科學裝置研製核心部件新華社合肥9月24日電(記者徐海濤)超導託卡馬克有「人造太陽」之稱,是一種用於可控熱核聚變能研究的大科學裝置。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近期成功為法國的超導託卡馬克裝置「WEST」研製出關鍵部件偏濾器,並於日前正式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進行安裝。建造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對驗證利用核聚變發電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具有重要作用。
-
中國成功為法國可控熱核聚變大科學裝置研製核心部件
我國成功為法國可控熱核聚變大科學裝置研製核心部件新華社合肥9月24日電(記者徐海濤)超導託卡馬克有「人造太陽」之稱,是一種用於可控熱核聚變能研究的大科學裝置。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近期成功為法國的超導託卡馬克裝置「WEST」研製出關鍵部件偏濾器,並於日前正式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進行安裝。建造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對驗證利用核聚變發電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具有重要作用。
-
中科院: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工程大型超導磁體系統首個部件
中科院: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工程大型超導磁體系統首個部件 帥俊全/央視新聞客戶端 2017-07-26 16:17
-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
為此,包括中國在內的7方三十多國開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合作工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近日,由我國自主研發製造的國際熱核聚變核心部件在國際上率先通過權威機構認證,這是我國對國際熱核聚變項目的重大貢獻。
-
中國可控核聚變已領先世界
它叫EAST,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探索可控核聚變的裝置之一。因為它的成功,中國人站在了核聚變研究的前沿。可控核聚變或許是能源領域的最大指望。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利用磁約束實現可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是各種實驗路徑中最有希望的一種。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大中型託卡馬克發展計劃。太陽中的核反應就是核聚變,,所以可控核聚變又稱為"人造太陽"。
-
核心部件中國造!人類可控核聚變迎裡程碑式進展,五常共建人類未來
目前,國際上已經把核聚變朝著可控的方向發展了。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儀式在法國啟動了。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核聚變工程,實驗堆將進行為期5年的組裝,這標誌著人類在核聚變領域新的突破階段到來了。
-
「合肥造」給力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解說】近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校正場首批線圈暨法國WEST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竣工,正式交付法方。這兩大核聚變裝置重要部件的成功研製,標誌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取得了又一新的重要進展。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我國跨入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創新前沿)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
核聚變發電有望了?我國核聚變裝置已能放電,電流已達250萬安培
提起「人造太陽」,我們都會想到可控核聚變,想到託卡馬克裝置,這種熱核聚變反應堆被認為是解決人類未來電能等能量需求的絕佳方式,因為它可控熱核聚變可以穩定的產生極高的能量,而且清潔無汙染,是最理想的電能等能量的來源渠道。
-
全球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組裝 中國參與核心部件製造
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在法國南部舉行安裝啟動儀式,開始了為期5年的組裝工程,這標誌著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進入到了新的階段。我國也承擔了該項目多個方面的重要工作。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總裝工程正式開啟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當地時間28日上午,位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總部舉行了託卡馬克裝置總裝工程的啟動儀式。儀式上,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個合作方的代表都發來視頻聲明,對這一重大工程的開啟表示祝賀,並強調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對人類探索未來清潔能源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意義。 託卡馬克,又被稱為「人造太陽」,是目前利用氫的同位素——氘與氚,進行可控熱核聚變的主流裝置。
-
最前沿科技:我國第16個可控核聚變裝置
可控核聚變是當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領域,由於其對技術要求的極端苛刻,到目前為止仍處於前期預研階段,而且學術界有「核聚變距離成功永遠有25年」的說法。目前世界各國投入研究力量最大的是磁約束核聚變,而這其中託卡馬克裝置則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在未來取得突破的一種可控核聚變發電裝置結構。
-
中國大型可控核聚變裝置完工 中美競爭激烈
原標題:中國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在合肥開始總裝可控核聚變是當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領域,由於其對技術要求的極端苛刻,到目前為止仍處於前期預研階段,而且學術界有「核聚變距離成功永遠有25年」的說法。
-
我國首項核聚變國際標準成功立項
近日,我國提出的《核聚變堆高溫承壓部件的熱氦檢漏方法》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成功立項,本項標準是中國在核聚變領域立項的首項國際標準;是在國家標準委、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的支持下,中核集團科技質量與信息化部統籌部署和組織推動下
-
我國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成功研製大型超導磁體線圈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通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發電的可行性, 是未來實現聚變能商業的關鍵一步。9月20日,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研製的ITER計劃首個大型超導磁體線圈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ITER現場。據介紹,這座重量相當于波音747飛機的PF6線圈,是決定ITER裝置運行成敗的最重要線圈之一。
-
「科學島」為中法聚變國際合作再立新功
9月22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校正場首批線圈暨法國WEST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竣工,正式交付法方。這兩大核聚變裝置重要部件的成功研製,標誌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取得了又一新的重要進展。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重要部件研製成功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近期該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成功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研製出重要部件「校正場線圈」,並於9月22日正式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ITER建設現場。ITER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大、影響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了多項ITER採購包研發任務。
-
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下面我們就進入正題,帶大家了解一下可控核聚變。我們知道太陽在地球上孕育了生命,為人類帶來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這些能量都源自於其內部進行的核聚變反應,即使現在的太陽「正值青春」,但是在當今這個資源極需的時代,人們一想到不可再生資源總會枯竭還是會感到不安,於是便萌生了複製太陽的想法。
-
「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
攻堅克難的核聚變人當世界的可控核聚變研究如火如荼時,中國「人造太陽」的建設也沒有掉隊。早在1955年,錢三強和剛留美歸來的李正武等科學家便提議開展中國的「可控熱核反應」研究,這與國際社會關注核聚變幾乎同步。
-
中國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重要部件「校正場線圈」
我國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重要部件「校正場線圈」新華社合肥9月23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近期該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成功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研製出重要部件「校正場線圈」,並於9月22日正式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ITER建設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