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鋨系氧化物新材料探索取得進展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鈣鈦礦型過渡族金屬(Tr)氧化物從3d到5d氧化物,電子關聯強度發生明顯改變。通常在3d過渡金屬氧化物中有較強的電子關聯效應。而在4d氧化物中,單價態的4d氧化物逐漸呈現出巡遊磁性特徵。在5d氧化物中,電子關聯進一步減弱但是不可忽視。另外,由於5d元素軌道半徑拓展而與自旋產生較強的耦合效應,使其與電子關聯、自旋軌道耦合、晶體場等相互競爭從而導致新奇的物理現象。

  過渡族氧化物材料眾多,具有較強自旋軌道耦合的卻多為d3 - d5 氧化物,然而多半材料存在一定程度的TrO6八面體畸變,d電子的特徵也受到影響。立方BaFeO3和BaRuO3具有理想的鈣鈦礦結構,不存在TrO6八面體畸變,而同樣結構的5d4氧化物目前還沒有報導。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王楠林研究組的石友國副研究員與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的郭豔峰博士、Kazunari Yamaura研究員等合作,通過高壓(17 GPa)合成法,成功製備出5d4 BaOsO3立方鈣鈦礦結構(3C,圖1),與立方BaFeO3及BaRuO3相同,是理想的鈣鈦礦結構。3d4 的BaFeO3具有高自旋鐵磁基態,4d4 的BaRuO3 具有低自旋鐵磁基態,而BaOsO3 表現出低自旋的順磁性,在60K表現出金屬-絕緣體轉變,並不對應磁性轉變。比熱測量也發現有較大的電子態密度,比第一性原理計算結果大很多。

  鈣鈦礦過渡族氧化物磁性與晶體結構密切相關,如圖2(左)所示。對於3d4 BaFeO3,自旋軌道耦合可以忽略,因此其總角動量約等於總自旋角動量。對於4d4 BaRuO3,實驗的磁矩明顯小於理論磁矩,意味著自旋、軌道角動量以及自旋軌道耦合作用都對磁矩有貢獻。而對5d4BaOsO3,自旋軌道耦合會進一步增強,如果像Sr2IrO4那樣發生簡併能級分裂,會導致絕緣態,實際上BaOsO3表現為金屬並且只在低溫發生金屬絕緣體轉變。從3d4BaFeO3過渡到5d4BaOsO3,由於電子軌道延展,使得電子關聯強度相對於BaFeO3和BaRuO3大大減弱,使得BaOsO3的自旋軌道耦合強度可能處於BaRuO3和Sr2IrO4之間,其性質表現在金屬-絕緣體相變的邊界上。對於從3d4BaFeO3到5d4BaOsO3磁性及輸運性質的演變,要了解其本質,除了考慮自旋軌道耦合,還應該充分考慮其它如庫侖能、能帶寬度等(圖2右)。

  總之,立方相BaOsO3的合成,為研究純粹的d電子態隨軌道變化而演變提供了素材,對進一步認識電子關聯從3d 到5d 對材料物性的獨特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對從3d到5d鈣鈦礦氧化物進行系統研究,可以認識隨著軌道自由度變化使電子關聯強度改變而產生材料物性的演變規律,進一步增強對d電子態的理解。

  以上結果以Article的形式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5(2013) 16507】上。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項目和中科院的支持。

  文章連結 

 

  圖 1. BaOsO3 多晶樣品同步輻射XRD 精修結果及結構示意圖。

 

  圖2 (左)磁轉變溫度與結構容忍因子的關係示意圖;(右)立方d4 氧化物鐵磁性隨d電子的演變示意圖。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9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新鮮製備的Ce-Zr固溶體氧化物中未發現氧空位,亞穩態的晶格氧可穩定存在,而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如低溫還原、真空處理、擔載金屬等)即可釋放出大量活潑氧,為CO催化氧化反應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研究發現,與共沉澱法製備的Ce-Zr氧化物相比,採用FSP方法製備的氧化物所能提供的氧空位數量增加了19倍。該研究成果為新型氧化物催化材料的設計和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 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碳資源小分子與氫能利用創新特區研究組副研究員孫劍、俞佳楓團隊利用火焰噴射法(Flame Spray Pyrolysis
  • 清華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5月7日電 4月30日,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張廣銘課題組近期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以「自對偶拓撲張量網絡態中演生出無能隙庫侖氣體態
  •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程謨傑研究員帶領中高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研究團隊和美國密蘇裡大學堪薩斯城分校陳曉波助理教授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合作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氧化物酸鹼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大連化物所王峰研究員團隊在二氧化鈰界面酸鹼催化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物理所電子鐵電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李建奇研究組近幾年來一直致力於電荷有序多鐵材料的微結構與物理性能的關聯研究,在新型電子型鐵電體LuFe2O4 體系電荷有序及自發極化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Phys. Rev. Lett. 98 (2007) 247602; Phys. Rev. B.
  • 地質地球所研究出實時在線氧校正高精度鋨同位素測定方法
    鋨同位素分析最關鍵的技術進展是負離子熱電離質譜(NTIMS)鋨同位素測定方法的建立。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同位素實驗室副研究員儲著銀及其合作者,通過優化熱電離質譜儀(TRITON
  •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超導配對機理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高臨界超導溫度及d波配對對稱性等奇異特性,對傳統的BCS超導理論提出了挑戰。經過近三十年的大量理論和實驗研究,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超導機理仍然沒有形成共識。由於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具有強烈各向異性的電子結構和d波超導能隙,依靠傳統的隧道能譜實驗來獲取超導配對關聯譜函數的方法不再簡單適用。
  • 合肥研究院在透明導電氧化物薄膜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在透明導電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TCO)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成果相繼在固體所研究人員基於溶液法製備出了鈣鈦礦BaSnO3薄膜,經La元素摻雜及薄膜位錯密度調控,獲得了具有與真空法製備的BaSnO
  • 物理所合作研究取得對唯一尖晶石氧化物超導體的最新認識
    LiTi2O4(LTO)是迄今發現的唯一具有尖晶石結構的氧化物超導體,它的超導電性主要受Ti原子的3d 電子支配。而大家所熟悉的銅基、鐵基超導材料中通常是破壞了長程序後獲得較高的超導轉變溫度。因此,對LTO的深入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銅基、鐵基等高溫超導體的一個有效補充,有利於全面認識3d電子在超導電性中所起的作用。
  • 物理所實現單原胞層強磁性鈷氧化物超薄膜
    但目前大多數磁性氧化物薄膜面臨的挑戰之一是當其厚度小於「磁性死層」的臨界厚度(約4至5個原胞層)時,薄膜樣品的鐵磁轉變溫度減小,飽和磁化強度也減弱,甚至磁性完全消失,這從根本上限制了過渡金屬氧化物超薄層在微納磁性功能器件中的應用。鈣鈦礦型鈷氧化物(LaCoO3)具有豐富的自旋態轉化現象。
  • 聚變堆材料中氫、氦及嬗變原子微觀行為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 進展|發現一類不同尋常的銅基高溫超導新材料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簡稱銅基超導)是常壓條件下迄今轉變溫度最高的超導材料體系,對它的微觀機制破解入選《Science》125個重大科學難題,目前依然是凝聚態物質科學最大的謎團和挑戰之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靳常青研究員與合作者長期開展銅基超導材料新結構的設計和高壓合成,研究對象集中在銅和鹼土氧化物體系,這是能夠形成銅基超導基本結構的最簡單化學組分。
  • 物理所憶阻器的可調電致發光取得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張廣宇研究組近兩年來一直把憶阻器的研究作為一個重要方向。2012年,該組報導了基於石墨烯-氧化物平面納米間隙結構的憶阻器中的多阻態存儲現象【ACS Nano 2012, 6, 4214】;最近,該組張廣宇研究員,時東霞研究員,博士生何聰麗、陳鵬等在此種器件中發現了和阻變相關聯的可調製電致發光現象,並與光物理重點實驗室李志遠研究員、李家方副研究員,東南大學孫立濤教授、吳幸博士合作,對該器件結構中的發光光譜和發光機制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 離子調控功能氧化物新進展:從單相材料的拓展到新型異質結構的設計
    如何調控這些自由度之間的關聯,進而設計出新型功能特性是當前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研究重點。近年來,利用電場調控離子演化,從而控制材料結構、物性相變的研究思路被成功應用到若干過渡金屬氧化物的研究當中。但如何進一步拓展適用於離子調控的單相材料體系,進而探索設計這類材料的新途徑,依然是亟待研究的問題。 近日,研究人員在該領域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11-26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界面物理與器件應用團隊在柔性神經形態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每日科技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以及研究員孟祥建課題組在鐵電量子隧穿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實現鐵電量子效應需要極高的樣品質量,以前的報導鐵電量子隧穿效應只在少數幾種鈣鈦礦結構的複雜氧化物材料體系中被觀測到,並且製備工藝及控制複雜,隧穿機理尚不清晰。PVDF是一種鐵電聚合物材料,具有許多獨特的性質,如二維鐵電特性,極化翻轉源於分子鏈扭轉,具有多種分子構型,以及柔性可用於可捲曲電子、光電器件等。這使得PVDF鐵電量子隧穿效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與實際應用價值。
  • 南開大學在聲學人工微結構前沿物理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佟天驕 記者 喬仁銘)近日,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陳樹琪教授、田建國教授帶領的課題組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了重要原創性論文成果《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Type-II Weyl Points and Fermi Arcs in Phononic Crystal》,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聲學第二類外爾點的實驗結果,為三維拓撲物理提供了新的實驗結果
  • 中國科大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最近,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吳文彬課題組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突破。 長期以來,針對人工反鐵磁體材料、物理和器件的研究多集中於過渡金屬及其合金材料。而過渡金屬氧化物作為另一大類材料體系,雖不乏鐵磁性和非磁性成員,但成功製備全氧化物人工反鐵磁體卻鮮有報導。這類材料因其高溫超導、龐磁電阻、磁電耦合、鐵電極化以及離子電導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學效應,早已成為人們廣為關注的研究對象。
  • 已知密度最大的金屬單質——鋨,正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
    由於鋨、銥、鈀、銠和釕都與鉑共同組成礦石,因此它們都是從鉑礦提取鉑後的殘渣中發現的。合成氨或進行加氫反應時用鋨做催化劑,就可以在不太高的溫度下獲得較高的轉化率。如果在鉑裡摻進一點鋨,就可做成硬度大且鋒利的鋨鉑合金手術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