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99.6%的荒原,生物多樣性卻堪憂,南極洲無人幹擾區縮至不到32%

2020-07-15 光明網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據英國《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一篇生態學評估研究,科學家通過編制「人類南極洲地面活動記錄」發現,南極洲無人類幹擾的地區已不到32%,而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下降。研究發現,雖然99.6%的南極洲可被視為荒原(相對未受幹擾的環境),但是荒原包含的生物多樣性並不高。

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南極荒原。

圖片來源:《自然》在線版

環境危機有兩個彼此息息相關的要素: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南極洲位於地球最南端,整個南極大陸被巨大的冰蓋所覆蓋,在極地極端環境下,生存著眾多奇特的生命,被視為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因此,對南極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但有利於穩定南極的生態系統和環境安全,還關係著全球生態安全。

然而,儘管南極洲位置偏遠,它面臨的來自人類活動的壓力卻越來越大,包括科考、基建和旅遊。南極洲的荒原總面積仍然未知,荒原的生物多樣性在南極洲佔多大比例此前也未知。

鑑於此,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研究人員斯蒂文·周恩及其同事,此次根據1819—2018年的出版物、旅遊數據和科學資料庫,編制了「人類在南極洲地面的活動記錄」,最終得到了約270萬條記錄,並據此計算了南極洲的荒原總面積以及荒原對於生物多樣性的貢獻。

研究團隊發現,荒原幾乎遍布整個南極洲,但是卻沒包含多少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南極洲陸地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包含了23000多條物種記錄,其中不到7%位於被劃分為荒原的地區。至於南極洲地面重要的鳥類區域和特別保護區,分別只有16%和25%位於鮮受人類影響的荒原地區。

科學家表示,擴大特別保護區或能扭轉原始地區的衰退,從而保障南極洲的生物多樣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南極洲無人幹擾區縮至不到32%
    科技日報北京7月15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一篇生態學評估研究,科學家通過編制「人類南極洲地面活動記錄」發現,南極洲無人類幹擾的地區已不到32%,而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下降。研究發現,雖然99.6%的南極洲可被視為荒原(相對未受幹擾的環境),但是荒原包含的生物多樣性並不高。
  • 人類對南極的幹擾率不足32%,為何科學家對它都表示擔憂?
    審核-小文根據7月15日發表在英國權威科學雜誌《自然》上的一篇生態評估研究論文,科學家表示如今伴隨著人類對於南極的科學考察,如今整個南極無人幹擾區已經不足32%,看起來似乎南極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了解,可事實上很多科學家卻對此紛紛表示擔憂,因為這意味著,南極的生物多樣性也因此而破壞
  • 人類對南極的幹擾率不足32%,為何科學家對它都表示擔憂?
    審核-小文 根據7月15日發表在英國權威科學雜誌《自然》上的一篇生態評估研究論文,科學家表示如今伴隨著人類對於南極的科學考察,如今整個南極無人幹擾區已經不足32%,看起來似乎南極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了解,可事實上很多科學家卻對此紛紛表示擔憂,因為這意味著,南極的生物多樣性也因此而破壞。
  • 後的淨土南極洲,地球上也在減少,怎麼了
    南極洲一直是人類心目中最後的淨土,但他只有一次。隨著全球變暖和人類的幹預,南極洲冰原已經開始崩塌,這一過程無法停止。因此全球海平面可能會大幅上升。蒙納士大學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根據至的出版物、旅遊數據和科學資料庫,彙編了南極洲地面上的人類活動記錄,得出約270萬條記錄。
  • 從愛知到昆明|是什麼左右了生物多樣性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的締約方大會中,遺傳資源(各個物種的遺傳情報)一直都是一個重要話題。一般衡量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要看基因或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其中基因或遺傳多樣性是最小維度,衡量著物種內部的多樣性和健康程度,在物種保育的研究和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 生物多樣性
    措施與行動    成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 2011年6月,國務院批准成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李克強副總理擔任委員會主席,25個部門的主管領導任成員,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效工作機制,統籌協調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指導「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生物多樣性維護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並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今天(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讓我們共同保護這些寶貴財富。有人悲觀地估計,當地球平均溫度升高6℃時,地球上將有90%以上的物種消失。  6.土地利用格局的變化。全球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陸地表面被人類活動所改變。擁有全球50%物種的熱帶雨林面積消失了一半;三分之一的溫帶森林已被砍伐;溫帶雨林已成為瀕危生態系統類型。  7.氣候變化會引起外來生物的入侵,擴張地盤,排擠本地物種。同時可能對水陸交通運輸業的影響。
  • 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1 有關理論方法   生物多樣性研究可以有兩條途徑,一是從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等底層開始的「Bottom-up」的途徑,這種研究途徑強調系統的組分作用,利於揭示自然狀況下生物多樣性發生、維持、喪失的微觀機制,但往往忽略人為幹擾等外部環境的作用。
  • 最後被人類發現的大陸——南極洲
    南極洲是塊冰川巍巍、白雪皚皚的荒原。 這塊地球上最寒冷、最孤獨、最後被人類發現的大陸, 一直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理,激發起前往探險和旅遊的興趣。南極大陸以它奇特的野生生物、絢麗的景色以及探險和荒野的情趣吸引著遊客。
  • 南極洲發現「史前野獸」?神秘生物骨架暴露在外,可能約有6米長
    而隨著生態系統的變化,我們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生物出現消失。按照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報告指出,近百萬生物種群將可能在未來幾十年減少,這對我們生態環境來說,不是一個好事情,所以如今保護地球生態系統是我們保護地球動植物唯一的「選擇」。而根據科學最新報告指出,最近又有人發現了一個神秘生物的事件。
  • 南極洲:小腳印,大影響
    南極洲的「人類高影響地區」經常與生物多樣性高的地區重疊。
  •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監管 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以上兩個重要文件的發布,對貫徹落實《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以下簡稱戰略行動計劃),指導做好優先區域保護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我們要根據各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研究制定保護和管理措施,形成「一區一策」,將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即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面(一)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物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它是具有一定形態、生理特徵和一定自然分布區的生物個體的集合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中心,是指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世界上有多少物種」,這是生物學專家都無法確切解答的問題。
  • 保護生物多樣性|萌化了,「吉祥三寶」的冬天
    隨著近年來環境問題整改,保護區地退水進,人退鳥進,核心區實現「三無」(無網、無船、無人),生態環境有效改善。每年冬季約有10萬隻候鳥翔集於此。揚子鱷、長江江豚、南歸候鳥,就稱為「吉祥三寶」吧。大自然的「精靈寶貝」何止於此。江河湖泊、崇山峻岭中,孕育著種類繁多、形體各異的野生動植物。
  • 第6屆昆明科博會開幕 生物多樣性展區引關注
    本次展會全新升級,無論是參展單位數量,還是展會面積,都創歷屆新高;而且,為迎接明年在昆明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本次科博會特設了1200平米的生物多樣專題展區,尤其引人關注。  本屆昆明科博會設立了生物多樣專題展區、新基建亮點展示區、主題形象展示區、科普助力精準扶貧成果展示區等七大內容展區,用科技見證推動雲南經濟新發展。
  • 《2017年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帶來的啟示—新聞—科學網
    據悉,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對象涵蓋森林、溼地、農田、草地、荒漠和城市等生態系統中的野生鳥類、兩棲動物、哺乳動物和蝴蝶,覆蓋範圍廣、代表性高;觀測的指標包括物種的種類、個體數量、分布範圍、生境類型、人為幹擾的類型和強度、溫溼度等環境參數,系統性、綜合性強;觀測樣區涵蓋了森林、草地、荒漠、溼地、農田和城市等代表性生態系統,大部分位於全國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相互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從而影響可持續發展。同時,生物多樣性也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化。今天(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小編和您一去去看看。  氣候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  1.物種向「溫涼」的地方遷移。研究發現,生活在北美洲和歐洲的斑蝶分布區已經向北遷移了多達200千米。  2.物種之間出現生態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