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據英國《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一篇生態學評估研究,科學家通過編制「人類南極洲地面活動記錄」發現,南極洲無人類幹擾的地區已不到32%,而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下降。研究發現,雖然99.6%的南極洲可被視為荒原(相對未受幹擾的環境),但是荒原包含的生物多樣性並不高。
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南極荒原。
圖片來源:《自然》在線版
環境危機有兩個彼此息息相關的要素: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南極洲位於地球最南端,整個南極大陸被巨大的冰蓋所覆蓋,在極地極端環境下,生存著眾多奇特的生命,被視為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因此,對南極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但有利於穩定南極的生態系統和環境安全,還關係著全球生態安全。
然而,儘管南極洲位置偏遠,它面臨的來自人類活動的壓力卻越來越大,包括科考、基建和旅遊。南極洲的荒原總面積仍然未知,荒原的生物多樣性在南極洲佔多大比例此前也未知。
鑑於此,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研究人員斯蒂文·周恩及其同事,此次根據1819—2018年的出版物、旅遊數據和科學資料庫,編制了「人類在南極洲地面的活動記錄」,最終得到了約270萬條記錄,並據此計算了南極洲的荒原總面積以及荒原對於生物多樣性的貢獻。
研究團隊發現,荒原幾乎遍布整個南極洲,但是卻沒包含多少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南極洲陸地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包含了23000多條物種記錄,其中不到7%位於被劃分為荒原的地區。至於南極洲地面重要的鳥類區域和特別保護區,分別只有16%和25%位於鮮受人類影響的荒原地區。
科學家表示,擴大特別保護區或能扭轉原始地區的衰退,從而保障南極洲的生物多樣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