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諾貝爾獎作為學術界上含金量最高的獎項之一,一直是舉世矚目的存在。諾貝爾獎每年頒發一次,為了表彰各行各業表現突出,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們。10月7號,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公布,讓我們看看花落誰家。
諾貝爾獎大家都不陌生,是偉大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他發明了硝化甘油炸藥,對世界的工業社會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1895年,根據諾貝爾生前的遺願,瑞典銀行將他3100萬克朗的遺產創立基金,基金會根據每年的投資情況以及利息設置獎金,用來表彰那些對人類有貢獻的人。諾貝爾獎一開始只有和平,化學,物理,生理學或者醫學以及文學五個獎項,瑞典銀行在1968年成立300周年的同時,給基金捐贈了一筆錢,用來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
許多人看到這六個獎項,不免會產生疑問了,為什麼數學在人類歷史上那麼重要,而且諾貝爾獎裡面的許多獎項都離不開數學的幫助與支持,為什麼卻沒有諾貝爾數學獎的存在呢?根據小道消息,諾貝爾在他還沒有出名的時候,曾經有一個比他小的女朋友,但是最後卻跟另外一位數學家跑路了,諾貝爾最後也是孤獨終老。當然,這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諾貝爾是一位化學家,在他的時代,化學的發展基本上不需要很高級的數學參與,自然諾貝爾也沒有重視數學獎。
從第一屆諾貝爾生理學或者醫學獎頒發至今,已經有超過兩百位科學家獲得該獎項。其中女性只有12人,值得一提的是,2015我國偉大抗瘧疾戰士屠呦呦女士榮獲該獎,打破了我國在該獎項上0的突破。10月7日,諾貝爾基金公布了今年最新獲獎名單,他們分別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格雷格·L·塞門扎,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J·拉特克利夫和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他們獲獎的理由是發現細胞感受氧氣的秘密。
我們的從小就知道,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生物都離不開呼吸作用。綠色植物雖然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生產氧氣,但是同時也需要進行呼吸作用維持生命。可以說,氧氣對細胞的作用是地球生命的基石。人類的細胞中因為線粒體的存在,它通過將人類攝入的食物變成人體所需的能量。1931年,奧託·沃伯格經過大量的實驗以及研究,發現了動物體內的線粒體能通過將食物變成能量的原因是線粒體的酶促作用。這也使他獲得了那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者醫學獎。
但是如果一個人缺氧,就會休克;高氧,也不行。那麼細胞是如何感知氧氣的含量呢?今年的獲獎專家告訴我們,細胞分子存在一種特殊的機制,它可以針對不同的氧氣含量調節自身的基因活性。細胞中存在一條用於感知氧氣的通路,能迅速地對外界環境做出反應。這些細胞也會發生變異,就像西藏高原的人們。我們平原的人們去到高原,通常連呼吸都成問題。但是西藏的人們不僅如履平地,還可以進行劇烈運動。這證明他們的氧氣通路存在基因突變,使他們的生活趨向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