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秋天了,萬物成熟的季節,是時候說一說雞這個動物了。
昨天阿信隔壁小姐姐一邊吃著炸雞腿一邊發出了靈魂感嘆:「為什麼雞這麼好吃?!」
阿信突然發現,好像我們每周的「攝雞量」的確有點高,什麼雞蛋、炸雞、咖喱雞、三杯雞、黃燜雞……都是社畜常備的工作伴侶。
不僅僅是食物,雞似乎包圍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大吉大利,今晚吃雞」,其實這句口號源自賭桌術語,指玩家手氣好,贏下的錢購買一份雞肉飯,漸漸也就演變成一句求好運的經典口號。
為什麼我們生活中的「含雞量」如此之高?人類是如何馴化了雞,雞又是如何「徵服」了人類的呢?
曾經能飛9米高的雞
如何淪為人類的盤中餐
雞,以絕對龐大的數量存在於這個世界,作為世界上最為普遍的鳥類以及最常見的農場動物,在這顆星球上時時刻刻都生存著200多億隻雞,換算下來,平均每人擁有3隻。
但是回顧歷史,雞幾乎是最晚被馴化的主要家養動物。
人類在公元前15000年馴化了狗,公元9000年馴化了豬,公元前8000年馴化了牛……直到公元前6000年才馴化了雞。
最近的考古學研究顯示,人類最開始馴化雞並不是為了吃它,而是為了鬥雞和佔卜。
能夠飛9米以上的紅原雞
很多人都以為我們所吃的家雞是從野雞馴化而來,其實野雞和家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動物。
野雞的學名叫雉雞(Phasianus colchicus),而家雞的祖先叫原雞(Gallus),外形與現代家雞非常相似,只是毛色更鮮豔、更加健美且善飛。
在一些熱帶、亞熱帶地區的叢林裡,仍生活著野生的原雞。
雲南人俗稱的「茶花雞」就是原雞,當地家雞在林中覓食時偶與原雞雜交,其雜交後代比普通家雞更加美味。
「茶花雞」
原雞又有紅原雞、灰紋原雞、黑尾原雞和綠頸原雞4 種。
科學家還發現,現代家雞產蛋產肉量遠超原雞,主要是因為存在兩個基因的變異,這能讓雞更多的產蛋和長肉。
現代化飼養的家雞沒有名字,有的只是型號名稱。比如羅斯308號(Ross 308)、哈伯德·福萊克斯肉雞(Hubbard Flex)或柯布500號(Cobb 500)
人類在家雞馴化過程中長期選育蛋、肉產量高的品種,對產蛋、產肉相關基因進行了正向選擇——美味營養的雞蛋、雞肉,自然是多多益善。
當然,雖然科技發達,所謂的「六翅四腿」洋快餐轉基因雞也只是個PS圖片謠言。
要知道,讓動物一出生就多長几個器官談何容易,如果真有這種技術,必是器官移植者的福音,用於餐飲業實在是「大材小用」了。
隨著現代育種、養殖技術的發展,雞肉價格越來越便宜,幾乎人人都識雞肉之味。
在戶外探險紀錄片《荒野求生》中,主持人貝爺經常食蟲充飢,一句「味道像雞肉」瞬間讓觀眾get了蟲子的味道。
「雞肉味,嘎嘣脆」
但是雞真正被送上世界餐桌,還是最近一百年的事情。
雖然雞的養殖成本較低,但是容易患病、被鷹和狼叼走,所以在中世紀,雞在歐洲都沒有流行起來。
直到1849年,一隻體態豐腴的白色交趾雞出現在英國伯明罕博覽會上,點燃了人們對雞的熱情。
疫情期間,荷蘭弟在家養雞
而美國人「攝雞量」大幅增加則是因為戰爭。首先是一戰,美國作為歐洲的同盟國要為盟軍提供大量的軍糧,就造成了國內食品短缺。
於是美國政府就號召民眾自己在家養雞。到一戰結束,美國人的吃雞量是之前的3倍。
給雞一個機會
到了二戰,糧食又短缺了,巨大的需求推動了工業化養雞,從此開啟了人類吃雞的「黃金時代」。
相對來說,中國人吃雞還算比較「克制」,但依然在不斷增長。
1978年,年人均消費0.9公斤雞肉,2008年是10.3公斤,2019年是12.01公斤。
人類還積極對家雞進行基因編輯,為的是讓雞對人類更加有用。
2015 年12 月,FDA 批准了一種基因編輯家雞,這種雞下的蛋中含有溶酶體酸性脂肪酶,從這些雞蛋中提取脂肪酶,可以用於治療脂肪酶基因缺陷患者——這類患者無法分解自身脂肪,死亡率非常高。
人類不僅吃雞,還讓雞為人類所用,世間動物那麼多,為什麼偏偏是雞成為了人類後院的主宰呢?
雞是如何「徵服」世界的?
無獎競猜——全球僅有一個國家和一塊大陸沒有雞這種禽類,請問是哪兩個地方?
答案:梵蒂岡和南極洲。
梵蒂岡的雞肉均採購於羅馬的市場,畢竟梵蒂岡已經沒什麼空間能用來放雞籠子養雞了。
而在南極洲,雞被嚴令禁止。原因是在國際公約下,南極大陸禁止攜帶活禽或生禽肉進入,目的是保護帝企鵝免受疾病的侵害。
話雖如此,實際上大部分帝企鵝卻早已暴露在常見的雞所攜帶的病毒之下。
從長遠來看,鵝最終仍不是雞的對手,畢竟後者的產蛋量更高,生長更快,而且飲食結構更加寬廣——包括在潮溼的環境中的大量蚊蟲。
此外在古代,公雞比鬧鐘更為可靠,能夠準確地報鳴清晨的到來,在主要由農民構成的社會裡,這樣的特徵很受歡迎。
雞頭也是厲害的穩定器,它才是最牛的「微雲臺」!
這兩個特例均印證了雞的支配性地位。
從西伯利亞到南大西洋的南桑威奇群島,雞的身影無處不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甚至研究過雞是否能在登陸火星的旅途中存活下來。
這種起源於南亞森林灌木叢中的鳥類,現在已經成為人類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
早在1879年,美國經濟學家亨利·喬治(Henry George)就曾寫道:「老鷹與人類都吃雞肉。只不過老鷹越多,雞越少;而人越多,雞越多。」
儘管現代雞無法飛行,卻藉助國際貿易成了世界上遷徙最頻繁的鳥類。
一隻雞身上的各個部位可能會分布在全球的兩端:
雞爪去了中國,雞腿去了俄羅斯,西班牙人拿到了雞翅,土耳其人拿到了雞腸,荷蘭的雞湯廠家得到了雞骨,而雞胸肉則去了美國與英國。
在全球化商業的作用下,巴西的雞吃上了來自堪薩斯的穀子,歐洲的抗生素被用來治療美國的禽病,而南美的雞則被放入了印度生產的雞籠中。
查爾斯·達爾文利用雞進一步鞏固了他的進化學說,而路易·巴斯德則利用雞制出了第一支現代意義上的疫苗。
此外,人類對雞蛋進行了長達2500年的研究,現在雞蛋仍然是科學上的最佳模式生物(modelorganism),同時也是人類每年用於製作免疫血清的媒介。
雞就像一把長了羽毛的瑞士軍刀,用途廣泛,能夠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裡為我們提供所需要的一切。
做一隻為人類服務的雞
到底有多難?
雖然雞和人類如此緊密不分,但是今天雞的地位並不高,不僅如此,為了滿足人們無止盡的需求,雞要承受的,還有很多。
圖:冷兔
很多人都覺得我們吃的雞就是從小雞長成大雞。
事實情況要複雜得多:首先雞分為祖代父系公雞和祖代母系母雞,父系公雞和母雞的孩子們中,只有公雞才能傳宗接代,母雞就要被淘汰了;而母系公雞和母雞的後代則只要母雞,把公雞淘汰掉。(注意,這不是繞口令)
一個冷知識:在人類語境中,雞多多少少都有男性生殖器的意思。但是,雞是沒有雞雞的,和97%的鳥類一樣,雞交配只要靠洩殖腔完成。
而那些被淘汰的小雞,還沒來得及開始它的雞生,就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被送進碾碎機的小雞
拿母系母雞來說,在進雞舍之初是能夠吃飽喝足的,然後每一隻雞都要打針,防止生病,接下來的日子就是生活在昏暗的雞舍。
雞舍裡沒有陽光,是為了快速發育,因為光照會抑制性成熟,而且還吃不飽飯,因為要保持體形。
然後父系公雞就會和母系母雞生出父系母雞,就是我們所謂的蛋雞。
在暗淡的燈光下生活四五個月之後,母雞就要開始聯誼了,聯誼之後,就要進入產蛋的節奏。
作為一隻蛋雞,大半輩子都在產蛋,大概10個月左右,能產150個蛋。
至於那些肉雞的結局嘛……
真香!
參考資料:
[1]《雞徵服世界》【美】安德魯·勞勒 中信出版集團 2017.
[2]《生命密碼2》尹燁 中信出版集團 2020.
[3]聽雞給你講講,「雞籠」裡的故事 SamKakeru 物種日曆 2020.1.11.
[4]雞是如何徵服世界的?| 小巴侃經濟 巴九靈 吳曉波頻道 2017.1.28
[5]我觀察了100隻雞,得出一個結論…… 好奇博士2019.8.29
[6]紀錄片 《雞鳴星球》 《食品公司》
部分圖源網絡
#今日份福利#
你喜歡吃雞嗎?你覺得最好吃的有雞的菜是什麼?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阿信將pick 2位讀者,隨機送出中信好書一本。
雞肉怎麼吃才美味?
一本雞肉料理大全,告訴你
用有理、有據的科學知識
糾正我們原本以為正確的常識
被遺忘的達爾文配偶選擇理論
如何塑造了動物世界以及我們
-End-
編輯:hh
2020.9.8
更多經典書單和深度好文
歡迎關注「中信出版集團」公眾號
點「在看」,給阿信加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