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和機器人交互時,你認為機器人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

2021-01-08 腦機接口社區
資料來源:IIT-Istituto italia di tech

人類解釋AI賦予的人工代理(例如人形機器人)行為的方式取決於可以從神經活動中檢測到的特定個體態度。義大利理工學院(IIT-IstitutoItaliano di technologia)的研究人員證明,人們對機器人的偏愛——即將其歸因於意圖或認為它們是「無意識的東西」,這可能與不同的大腦活動模式相關聯。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 Robotics》雜誌上,對於理解人類與機器人的互動方式很重要。

這項研究是由AgnieszkaWykowska協調的,她負責協調IIT在義大利熱納瓦(Genova)的「人機互動中的社會認知」實驗室,該實驗室專注於理解人類在與人工代理(特別是人形機器人)交互時的社會認知。此外,Wykowska的研究項目探索了類人機器人在醫療保健領域的可能用途,為被診斷為自閉症譜系障礙和其他社交能力受損的障礙患者開發機器人輔助培訓協議。2016年,Wykowska因其「InStance」項目獲得了歐洲研究理事會(ERC)的資助,該項目解決了人們在何時以及何種情況下將機器人視為有意識的存在的問題。

類人機器人是一個獨特的類別,因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與人類相似,因此可能會喚起人們將它們視為有意識的存在的傾向。另一方面,人們認為機器人是人工產物,因此應該被當作人工製品來對待。在之前的一項研究中,Wykowska和她的研究小組觀察到,人們對待機器人是否意識存在差異。有些人更傾向於認為機器人有一定的意識(即有意圖);另一些人則更傾向於用純粹機械的方式來描述機器人。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通過腦電圖(EEG)測量,這種態度上的差異可以與大腦活動相關,因此有可能預測人們在將意圖歸因給機器人(如印度理工學院的iCub)時的偏見。

圖片來源:Agnieszka Wykowska

Agnieszka Wykowska表示:「我們的發現非常的有意思,因為它們表明有可能彌合高級哲學概念與神經科學數據之間的鴻溝,即對技術的態度可以與獨特的大腦活動模式聯繫在一起。」「這項研究表明,人們對待機器人上可能有不同的態度,例如在不同程度上擬人化機器人,並且這些態度實際上可以在神經水平上檢測出來。」

研究人員測試了52個人的腦電圖。首先,要求參與者只是放鬆一下,讓他們的思想自由地遊蕩,研究人員記錄了參與者在休息時的神經活動。隨後,參與者參與到一個任務中,他們需要選擇與iCub機器人有關的視覺呈現場景的描述。這些描述使用了一些與意圖或心理相關的詞彙,例如「iCub想要畫些東西」或「機械」的詞彙。

下圖即為研究人員設計的相關實驗。

示例場景來自帶有響應選項的實例測試

上圖為示例場景來自帶有響應選項的實例測試。其中一個場景[from(13)]使用了兩個描述選項和一個滑塊來做出決策(右邊是「機械」/「設計立場」解釋,左邊是「意圖」解釋)。注意,這裡研究人員將機械描述稱為設計立場,儘管它們也可以被稱為與物理立場相關的描述。然而,考慮到設計立場更多的是與人造製品而不是自然現象相關,並且提供了比物理立場更高層次的抽象描述,研究者將這些描述歸類為源自設計立場而不是物理立場[Credit:圖3A(13)]。

一個實驗性試驗的例子

實驗開始時(如上圖所示),參與者被要求一直按空格鍵,要求參與者保持按下狀態,直到他們準備做出回應為止。在演示序列時,他們聽到了兩個兩種選項。參與者之間的響應選項順序是平衡的。緊接著是一個滑動量表,參與者根據這個量表對他們對描述視覺場景的句子的理解程度進行評分。腦電圖分析感興趣的時代被標記為時間軸上的紅色矩形,然後釋放空格鍵。

靜息狀態下β活性的差異

靜息狀態下β活性的差異

上圖顯示了意圖組和設計組參與者在靜息狀態β活動(13到27Hz)的差異(x軸)。對於y軸,計算每個參與者睜著眼睛時的靜息狀態β活動,對放置在頭皮中央的C5和C6電極取平均值,並對z分數進行標準化。通過從原始值中減去總體平均值並除以SD來獲得Z分數。點表示每組的平均值。誤差條表示引導的95%置信區間。

下圖為與靜息狀態β活性相關的結果總結。通過對整個靜息狀態記錄(睜開眼睛)應用FFT,計算平均beta波段功率(13至27 Hz),獲得所有地形。地形圖顯示了設計組和意圖組參與者所表現出的活動(平均水平)。第三幅地形圖顯示了聚類的t值圖,其中通過基於非參數聚類的排列測試發現了設計立場和意圖立場參與者之間的統計學顯著差異(通道標記為「x」)。Z值表示標準化的beta活度,由原始值減去總體平均值並除以SD得到。t值定義為兩組估計均值之差與其標準差之比。

與靜息狀態β活性相關的結果總結

響應前250毫秒內與任務相關的gamma波段活動(28至45 Hz)的總結

響應前250毫秒內與任務相關的gamma波段活動(28至45 Hz)的總結。通過計算在選定的時間窗口進行Morlet小波變換獲得的平均功率譜值來獲得地形圖,並顯示設計態組和意圖態組顯示的活動的平均值。第三幅地形圖顯示了聚類的t值圖,其中通過基於非參數的基於群集的排列測試發現了各組之間的統計學顯著差異(通道標記為星號)。Z值表示標準化的gamma活性,可通過從原始值中減去基於試驗的平均值並除以基於試驗的SD來獲得。t值定義為兩組的估計平均值與其SE的差值之比。

通過上面實驗例圖的比較,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大腦處於休息狀態,腦電圖信號的beta頻率範圍內也存在某種特定的神經活動模式,該模式預測了人們在將意圖歸為iCub類人機器人時的偏向。他們還發現參與者將特定的iCub行為解釋為具有機理性或意圖性解釋時,大腦活動存在差異。

參考資料:

The human brain reveals resting state activity patterns that are predictive of biases in attitudes toward robots

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0-09-brain-reveals-individual-attitudes-humanoid.html

相關焦點

  • 如果sex機器人有了意識會怎麼樣?電影《太空兩性指南》告訴你
    2019年上映了不少大片,包括國內的,國際的,最近塞爾維亞上映了一部藝術片《太空兩性指南》,為什麼稱他為藝術片,是因為這是對藝術的一種升華,對人類情感意識的一種詮釋,但是片中有大量全裸鏡頭,並伴隨有sex行為,當然重點部位是模糊處理,因此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部色情片,其實不然,很多電影藝術中都會有兩性鏡頭,但並非出現這樣的情節就會打上色情標籤,這與色情實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 AI與機器人的42個終極問題,機器人能否產生意識?
    4、 AI能否具有自我意識?意識( consciousness)到目前為止仍還是一個沒有得到公認的明確定義的名詞,畢竟我們對自身意識產生的原因還知之甚少,也因而就更難以回答機器能否具有意識的問題了。2017年的一篇Science論文將意識戈劃分成了三個層次:C0:這一層的意識是指人腦中無意識的運算,比如人臉和語音識別。C1 :這一層的意識涉及到根據信息、思考和可能性進行決策的能力。C2 :這一層的意識則涉及到所謂的「元認知(metacognition)」,即認識到自我的能力。
  • AI倫理學教授:機器人也要講道德 人類有意識是偶然
    問:機器人倫理學家是做什麼的?Alan Winfield:我認為對這一職業最簡單最概況的總結就是,機器人倫理學家就是那些為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倫理和社會影響及其後果而擔憂的人。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我是一個專業的擔憂者。問:機器人倫理學是關於我們如何使用機器人的倫理道德規範,還是機器人自身行為的道德準則?
  • 為什麼要訓練機器人的自我意識?
    「我們的本體感覺非常不精確(對身體位置和運動的感知)。例如,我們的肌肉有不精確的傳感器,而機器人有非常精確的傳感器,」他說。人類的大腦利用這些不精確的信息來指導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機器人不習慣以同樣的方式處理不確定性。拉尼洛斯博士說:「在實際情況中,機器人的世界和它的世界模型之間存在著錯誤和差異。」「我們在機器人身上遇到的問題是,當你改變任何條件時,機器人就會開始失靈。」
  • 人工智慧機器人會產生意識嗎?如果會,有什麼後果?
    它們可能用途很大,特別是那些對人類有危險或者在沒有機器輔助的情況下難以完成的任務。但是機器人和電腦並不知道它們自己的存在,它們只能按照編好的程序執行任務。但如果他們能獨立思考呢?這是科幻小說和電影中常見的橋段,機器覺醒自我意識,改變了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相互關係。這是否真的有可能發生呢?機器人想要產生意識絕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 美國權威機器人專家Hod Lipson:機器人終將擁有自主意識,倫理問題...
    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公開討論機器人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要不斷地進行研究。以下為媒體對話HodLipson實錄,經濟觀察網略有刪減。問:您真的會覺得機器人會擁有自主意識嗎?你擔心它擁有自主意識嗎?Hod Lipson: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因為我認為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一天,這個世界上的機器獲得自我意識。
  • 手機將被小型機器人取代,意味著屏幕的交互時代比重要下降了?
    在王耀南看來,「未來真正的機器人要具備情感交互、人機協作功能,並具備學習、語意分析等能力,才可以真正成為智能服務機器人。」 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把感知能力、記憶能力、學習能力、決策能力加入到機器人的系統中,讓機器人具備智能化、自主網絡控制系統。
  • 人工智慧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你認為可能嗎?
    我覺得可能,非常有可能你看一下現在有多少家庭買智能掃地機器人,有需求就會有市場。而人形機器人可以算是其他生活輔助機器人的終結者,只要人形機器人就可以替代其他很多專項的產品。所以,走進千家萬戶是非常有可能的。很多的朋友可能會說機器人那要有多貴啊,不可能家家都有。
  • 西寧送餐機器人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化的產物、信息化的產物是越來越多,人類的生活也是更豐富了,自從有了送餐機器人的餓出現,現在又研發出了很多其他行業的型機器人,可以提供給你更多,導購機器人就是一種。機器人圍繞打造智能商圈和智能生活的概念,擁有計算機能力和運行速度,可以多種作業系統同時運行,支持後臺管理與控制,是企業與用戶的強連接器,粘合用戶和商家,有效拓展營銷渠道,提升經營效率。
  • 人工智慧來助力 機器人有望具備自我意識
    據了解,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們建造的這個手臂,可從頭開始自主構建出自己的樣子,該能力被認為是構建真正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的重要一步。哥倫比亞大學創新機器實驗室的博士生—羅伯特?奎亞科夫斯基表示,讓機器人手臂項目真正突破性的重要一點是:從它被生產出來開始,它對世界沒有任何理解,但它具備學習的能力。
  • 人工智慧的曙光:機器人有了自我意識
    網易科技訊 北京時間07月21日消息,拜各種科幻電影所賜,「自我意識」似乎成了邪惡高科技機器人的代名詞。目前科學家已經證明了機器人可以有非常基礎的自我意識,幸運的是這些機器人都非常有禮貌。在一項實驗中,一個小型機器人成功解決了一個哲學問題,其中涉及到對問題的理解和對自己聲音的辨識。來自紐約倫斯勒人工智慧和推理實驗室的科學家在Selmer博士的帶領下進行了這個實驗。他們使用了三臺研究中廣泛應用的Nao機器人。
  • 意識覺醒!電波代替神經元,認知機器人的「未來簡史」
    機器人究竟是更像機器,還是更像人?我們為什麼沒有人類意義上的機器呢?AI的研究離不開神經科學,最新的一項研究挑戰了當代神經學家的普遍觀點,認為意識是一種能量場,未來可以用電波代替神經元,產生有真正有思考和感覺的機器人。在著名的印度電影《寶萊塢機器人之戀》裡,AI教授製造出了跟自己一毛一樣的機器人,取名「七弟」,但令他沒想到的是,七弟不僅擁有了意識,還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自己的女友。
  • Luka 機器人有了兩兄弟,物靈繪本閱讀機器人家族圖譜解讀
    獲得 IF 產品設計獎、德國紅點獎、IDEA 三大國際產品設計獎大滿貫的 Luka 機器人有了兩個兄弟——Luka Hero 和 Luka Baby。這標誌著 Luka 繪本閱讀機器人產品矩陣初步成形,並將為需求各異的消費者帶來更新的交互體驗。
  • 你的機器人還不會呼吸?帝國理工首提「物理AI」概念,為機器人注入「物理智能」
    但帝國理工大學及其合作夥伴們卻認為,應該通過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為智慧機器人注入栩栩如生的生命。在論文中,PAI被定義為有與人類或者動物,有相似行為動作,甚至擁有可以被衡量的「智力」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以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幫助人類完成那些對人體有害的工作,並在醫學、護理、建築和工業領域提供幫助。
  • 波士頓動機機器人的驚人舞姿能成為其自我意識覺醒的前夜嗎?
    小編認為,能代替人類各種工作的智慧機器人。早在戰國時期的《墨子.魯問》中,就有如下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另有晉·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不管木鵲還是木牛流馬是否真實存在,它們都是我國古代對人類終極工具的設想和嚮往。
  • 迷你寵物機器人Vector,隨時隨地與你互動
    機器人都足夠小,可以放在手掌上,在踏板上晃動,Vector可以回答基本問題,設置計時器或從電子郵件和文本傳遞信息。它可以放在桌面上,直到聽到門打開,或者使用面部識別,「看到」一個熟悉的人在視野中。當你撫摸鍍金背面時,它會發出咕嚕聲。專家說,Vector和其他伴侶機器人的關鍵是在有用性和個性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同時考慮到可負擔性。
  • 【鈦坦白】幾個段子告訴你,為什麼機器人聽不懂人話
    我發現交互方式的革新和產業革新之間有一定關聯性。鍵盤加命令的方式讓計算機進入了辦公室,帶來了IT產業的蓬勃發展;滑鼠加菜單的交互方式讓計算機進入了家庭,促進了網際網路產業的大發展,觸控螢幕加菜單的交互方式是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的必要條件。2011年SIRI上線以後,人們驚呼新的人機互動方式誕生了。人們認為SIRI能夠理解人類,不再是人類學習怎麼用IT系統了。
  • 工業機器人的構造是咋樣的?KUKA機器人拆解給你看
    3)不要開始時就把需要接的線全接上,只連成最基本的系統,運行良好後,再逐步連接。   4)一定要搞清楚接地方法,還是採用浮空不接。   5)開始運行的半小時內要密切觀察電機的狀態,如運動是否正常,聲音和溫升情況,發現問題立即停機調整。
  • 索菲亞曾說「我將會毀滅人類」,機器人或會有意識,現在如何了?
    霍金曾經指出,「未來人工智慧可能形成自己的意志,與我們人類相衝突的意志」,所以這就是霍金提到最為擔心的一點,也就是機器人可能會有意識出現。對於人類來說,這些具有超智慧能力的人工智慧如果持續發展,最終將可能出現「福禍」共存的情況。一言不合可能就會對人類不利。大家應該還記得歷史上首個(第1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名叫「索菲亞」,現在如何了呢?
  • 機器人在未來將可能擁有跟人一樣的意識
    在未來的幾年中,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其他環境中,機器人都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為人類用戶提供幫助。為了更直觀,機器人應該能夠遵循自然語言的命令和說明,因為這使用戶可以像與其他人一樣與他們進行通信。 可解釋性AI(XAI)是人工智慧研究的一個分支,它的關注點在於如何提升人工智慧之於人類的可信任度。要實現機器人和人一起和諧工作的願景,可信度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