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回顧:金庸小說在內地:從「毒草」到名著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金庸小說在內地:從「毒草」到名著

  「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金庸先生被普遍認為是讀者最多的華語作家,其生前共創作了15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其中14部被總結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雖然金庸先生已經封筆多年,但他的小說仍然廣有讀者。然而內地讀者能夠閱讀正版《金庸作品集》,不過是最近20來年的事。上世紀九十年代前,金庸武俠小說一直與「難登大雅之堂的地攤文學」等負面評價為伍。

  20世紀50-70年代

  金庸武俠小說

  在內地禁絕

  從1949年到改革開放初期,武俠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門類在內地被禁讀,金庸的小說沒有在內地出版。

  金庸的首部武俠小說是創作於1955年的《書劍恩仇錄》,當時是在香港《大公報》上連載。1959年金庸創辦了《明報》,自此他的小說皆由《明報》連載,直至1972年連載完《鹿鼎記》後宣布封筆。

  在《明報》創立之初的十幾年裡,一直被視為右派報紙。當時金庸每天以查良鏞的本名在《明報》一版寫時評,以金庸的筆名在三版寫武俠小說。時評在涉及內地時多有批評。

  「文革」開始後,《明報》曾開闢「北望神州」專版。對於彭德懷、鄧小平等,《明報》不斷表態支持。金庸本人曾親自撰文稱鄧小平是郭靖般的英雄人物。

  20世紀80年代

  盜版金庸小說

  在內地流行

  1981年,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金庸,並稱「你的小說我讀過,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此後,十幾家內地出版社在未取得作者授權的情況下,出版了幾十種金庸作品。

  1973年3月,鄧小平從江西返回北京不久,就託人從境外買了一套金庸武俠小說,對其愛不釋手。

  1981年,鄧小平決定通過金庸向海內外傳遞中央新的對臺工作思路。鄧小平認為:金庸在華人世界有號召力,在海外有忠厚正直的好名聲,臺灣地區對他也有好感。

  金庸在受到鄧小平接見後,從香港給鄧小平寄了一套《金庸小說全集》。也就是在鄧小平會見金庸後不久,金庸武俠小說在內地「開禁」,並很快成為暢銷書。

  整個20世紀80年代,除了一家出版社的《書劍恩仇錄》外,其他讓青少年在租書攤前如痴如醉的金庸武俠小說,皆為盜版。

  1994年

  內地第一套

  正版金庸作品集

  問世

  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無線版《射鵰英雄傳》在內地熱播,金庸正式成為內地老百姓熟知的人物。1991年,金庸將全部15部作品授權給三聯書店,1994年正式出版的三聯版《金庸作品集》是內地第一套正版金庸武俠小說全集。

  內地的大多數讀者,知道郭靖、黃蓉、翁美玲的名字在前,知道金庸的名字在後。

  與金庸劇熱播不相匹配的,是社會對金庸武俠小說的評價。在83版《射鵰英雄傳》熱播的時候,《新聞聯播》曾以金庸武俠小說為例,痛陳武俠小說「泛濫」。彼時的輿論環境中,武俠小說有一個罪名,即對青少年有「毒害作用」。

  金庸武俠小說能在內地順利出版,起到關鍵作用的人是三聯書店前總經理沈昌文。早在1988年,他就經由羅孚先生牽線,到香港拜訪過金庸,商討小說出版事宜。

  回到北京後,沈昌文給上級主管部門打了報告,獲得批准。1991年雙方籤訂10年出版合同。1994年5月,三聯書店正式推出了36冊一套的金庸作品集。此時距離金庸封筆已有22年的時間。

  2000年

  央視投資拍攝金庸劇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北大中文系多位教授為主的評論家們「力挺」金庸,為金庸武俠小說被官方媒體接納鋪平了道路。

  1995年,由北師大博士王一川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小說卷》中,金庸位列20世紀文學家排行榜第四位,僅次於魯迅、沈從文、巴金,高於老舍、茅盾等名垂文學史的大家。當時的人們還習慣於把金庸與瓊瑤、鄧麗君並列為俗文化的代表,所以此排名一出,立即引起了學界和民間的巨大爭議。

  在這場爭論中,北大中文系的幾位教授旗幟鮮明地支持金庸。1994年10月25日,北大授予金庸名譽教授。嚴家炎教授稱「如果說『五四』文學革命使小說由受人輕視的『閒書』登上文學的神聖殿堂,那麼,金庸的藝術實踐又使近代武俠小說第一次進入文學的宮殿。」

  經過幾年的討論,主流媒體基本認可了金庸武俠小說的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央視投拍《笑傲江湖》,可以作為主流社會認可的一個標誌。1999年,金庸以1元錢的象徵價格將《笑傲江湖》的版權賣給了央視,並於2000年開始拍攝。這部劇也拉開了一系列央視版金庸劇的序幕。

  2004年

  金庸小說入選

  高中語文課本

  如果說北大中文系教授們對金庸的誇讚,尚可以理解為一個小團體對一位作家的偏愛,那麼金庸出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則基本可視為學界對他的普遍承認。

  1999年3月,金庸受邀出任浙大人文學院院長,並擔任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自此,金庸正式得到了南北名校(北大、浙大),文史兩方(中文系誇讚,歷史系聘用)的認可。

  事後回看,浙大當初的舉動難逃吸引眼球之嫌。金庸在治學上的不足迅速暴露了出來,他也在2004年辭去浙大教職。

  可能是浙大的這段經歷刺激了金庸。從浙大辭職後,他遠赴英國,分別於2006年和2010年拿到了劍橋大學中國歷史碩士和博士學位。

  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級中學(必修)語文讀本第四冊的目錄上,出現了《天龍八部》的節選篇章,與王度廬的《臥虎藏龍》共同組成「神奇武俠」單元。

  從不登大雅之堂到登上高中課本,從禁區「毒草」到文學經典,金庸武俠小說的波折際遇,也許將會與他的作品本身,一起載入中國的文學史冊。

  作品點睛

  《鹿鼎記》

  《鹿鼎記》是金庸先生封刀之作,也是他終結大武俠時代的作品。很多人把這部書排在金庸作品的第一名。這部書的主要情節講的不是武林中的事情,而大多是國家大事,如擒鰲拜、平吳三桂、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等。主人公韋小寶不會武功,也不是大俠,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混混,混成了鹿鼎公。小說沒有講什麼門派爭鬥,也沒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等俠義之舉,說的是怎樣混跡人生,韋小寶的人生理想是大富大貴、三妻四妾。《鹿鼎記》不符合一般武俠小說的特點,是一部反武俠的武俠小說。

  《天龍八部》

  這部小說展現了遼、宋、大理、西夏、吐蕃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場面宏大,波瀾壯闊,人物眾多,是金庸最費精力的兩部小說之一,另一部是《倚天屠龍記》。這部書中金庸首次嘗試使用了三主角,並獲得了巨大成功,開啟了武俠小說這方面的先河,後來古龍的《邊城浪子》也採用了雙主角。《天龍八部》也是金庸創造出的絕世武功最多的一部書,有六脈神劍、一陽指、化功大法、北冥神功、火焰刀、天山折梅手、小無相神功、降龍十八掌,還有姑蘇慕容「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鬥轉星移,其中,降龍十八掌和一陽指也是《射鵰英雄傳》中的武功,鬥轉星移是《射鵰英雄傳》中全真派天罡北鬥七星陣陣法招式。

  《射鵰英雄傳》

  這部書的影響力極大,金庸先生憑藉此書成為武俠小說一代宗師,奠定了他在武俠小說界不可撼動的地位。

  書中人物塑造得十分成功,尤其是女中諸葛黃蓉,黃蓉的出場令金庸所有小說的女主角都略顯失色。該書歷史人物與小說人物融合得天衣無縫,也沒有寫什麼門派之爭,只是借《九陰真經》和《武穆遺書》兩本書,展開郭靖和黃蓉的愛情故事和家國情仇。

  這部書之所以能引起讀者共鳴,是不同於之前的武俠小說,把國家民族提到了一個新高度,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派武俠小說,可以說《射鵰英雄傳》是新派、舊派武俠小說的分水嶺。

  影視改編

  《射鵰英雄傳》被翻拍多達10次

  金庸作品被搬上熒幕最多的是《射鵰英雄傳》,這也是他第一部被翻拍成電視劇的小說,翻拍多達10次,第二名是《神鵰俠侶》,翻拍8次,再後是《倚天屠龍記》《鹿鼎記》和《天龍八部》。

  金庸小說之所以膾炙人口,不斷被翻拍成影視作品,有幾大原因,一是背景年代清晰,二是經典對白深植人心,三是男女主角都由男神、女神擔任。

  以《射鵰英雄傳》為例,1994年版的郭靖、黃蓉分別是張智霖和朱茵,2003年的李亞鵬和周迅自然是經典版,2008年的胡歌和林依晨則是偶像版,也掀起另一股風潮。而《神鵰俠侶》中各代的楊過和小龍女更是各創黃金年代,1983年是劉德華和陳玉蓮,幾乎無人能及,1998年任賢齊和吳倩蓮版推出後則是評價兩極,1995年古天樂和李若彤版的《神鵰》另有一番風情,2014年版的陳曉和陳妍希雖備受熱議,但至少促成了一樁良緣。

  金庸武俠劇捧紅10大美女

  有網友整理金庸武俠劇捧紅的10大美女,第1名是2001年電視版《倚天屠龍記》中飾演「趙敏」的黎姿,黎姿演活趙敏的豪邁直率以及在愛裡的柔情,迷倒大批觀眾,第2名是1978年電視劇版《倚天屠龍記》中飾演「周芷若」的趙雅芝,第3名為1995年電視劇版《神鵰俠侶》中飾演「小龍女」的李若彤。

  楊冪在2006年版《神鵰俠侶》中飾演郭襄,清純可愛的表演,讓她在影視界嶄露頭角,也是網友心中的第4大美女。第5名則是朱茵,她在1994年版《射鵰英雄傳》中飾演黃蓉,那份靈氣和機敏,讓人看了過目不忘。第6名是1995年版《神鵰俠侶》中飾演「郭襄」的李綺虹,她憑藉這個角色,快速在影視界走紅。第7名為劉濤,她在2003年版的《天龍八部》中飾演「阿朱」,詮釋了角色的智慧與美麗,又兼具溫婉柔情。第8名為陳玉蓮,她在1982年版《天龍八部》中飾演王語嫣,在1983年版《神鵰俠侶》中飾演小龍女。翁美玲以1983年版《射鵰英雄傳》黃蓉一角深獲觀眾喜愛,登上第9名,觀眾認為她或許不是最美的黃蓉,但一定是最有靈氣的黃蓉,時至今日仍無法被超越。第10名是李一桐,她在《射鵰英雄傳》中飾演黃蓉,既可愛又聰明機智。

  《滄海一聲笑》成主題曲中的經典

  金庸小說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及電影,搭配的主題曲陪伴影迷度過了青春歲月。影迷整理10大金庸劇經典主題曲,包括已故香港音樂人黃霑1990年為電影《笑傲江湖》所作的《滄海一聲笑》、周華健為《倚天屠龍記》演唱的《刀劍如夢》、羅文與甄妮為《射鵰英雄傳》合唱的《鐵血丹心》、李麗芬為任賢齊版《倚天屠龍記》所唱插曲《愛江山更愛美人》、陳小春版《鹿鼎記》的《叱吒紅人》等。

  《滄海一聲笑》採用五聲音階,歌曲結構完整,旋律朗朗上口,以古箏與橫笛等中國古典樂器當伴奏,配合劇情,被影迷一致認為是金庸主題曲經典中的經典。早期臺灣地區最經典金庸電視劇主題曲,莫過於1984年金佩珊為潘迎紫、孟飛版本《神鵰俠侶》所演唱的同名主題曲,歌詞「拔長劍、跨神鵰,心系佳人路迢迢」,資深影迷至今仍朗朗上口。任賢齊1998年擔綱新版《神鵰俠侶》楊過,演唱的《任逍遙》同樣讓影迷回味無窮。

  (本報綜合)

相關焦點

  • 金庸名著《射鵰英雄傳》插圖作品欣賞 大俠一路走好!
    金庸一生創作了多部長、中、短篇小說,歷年來其筆下的著作屢次改編為電視劇、電影等,對華人影視文化可謂貢獻重大,也奠定其成為華人知名作家的基礎,素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稱讚。小說創作自1955年的《書劍恩仇錄》開始,至1972年的《鹿鼎記》正式封筆。
  • 曾經,金庸小說被視為「戕害青少年」的大毒草
    早在1972年,48歲的金庸即已完成了全部15部小說,功成名就,宣布封筆。(視覺中國/圖)「有井水處有金庸」,人紅免不了是非多,很快在一些媒體的報導中,小孩與父母關係不合、青少年早戀、鬥毆等事件,往往都會跟「痴迷武俠小說」扯上關係。「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金庸小說是如何被改變的。經金庸先生好友馬家輝及其身邊工作人員等人確認,武俠小說泰鬥,著名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鏞),於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 盛極一時的網絡三大奇書,竟被列入「毒草」級別,老書蟲有何感想
    盛極一時的網絡三大奇書,竟被列入「毒草」級別,老書蟲有何感想各位書友都知道「網絡四大名著」,小編今天要說的是最初盛傳的「網絡三大奇書」,不知道各位書友看過幾本。No1.精彩書評:《誅仙》是一部推薦給更年輕的讀者的仙俠風愛情小說。它的劇情簡單,主線明確,人物刻畫分明,筆觸描寫唯美而動人。它不僅是仙俠的鼻祖,也被新浪譽為後金庸武俠經典。No2.《小兵傳奇》---玄雨精彩劇情:唐龍這才想起自己已經是軍人了,而且長官是毫無人姓的機器人,如果自己不機靈點肯定會沒命的。想到這,打個寒顫,馬上跳起來圍著訓練場跑起步來。
  • 金庸小說中知名度不高的一部作品,卻是金庸全集中最現實的一部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加上《越女劍》,金庸一共寫了十五部作品。 這些作品,有大熱的,像《天龍八部》、《鹿鼎記》、《笑傲江湖》、《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射鵰英雄傳》。
  • 金庸去世兩周年|他的出現引發了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
    金庸去世兩周年,大俠已遠行,江湖再無傳說。 金庸小說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對其的研究也經歷了從不成熟到正規化的過程。這篇文章後來經修改先在《信報》上連載了六天,1988年2月又在《明報月刊》全文刊出,同期發表的還有梁燕城的論文《從金庸作品看武俠小說的思想結構》。 與金庸小說進入中國內地落後與港臺一樣,中國內地的金庸研究也比較滯後,最早高度評價金庸小說的是兩位學界權威。
  • 悼金庸(之三):為什麼金庸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不過,我認為政治因素對金庸而言應該是影響最小的。因為如果當真要考慮政治因素,其實金庸反而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能平衡各方需要的人選——他受教育於民國時期,創作於英國治下的香港,從官方到民間都普遍受到認同。
  • 金庸小說英譯版始於《雪山飛狐》,《射鵰英雄傳》英譯本被稱「中國...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金庸先生開始創作武俠小說,他筆下「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享譽中國,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讀金庸小說。但是,這也說明在某種程度上,金庸小說始終只在華人圈子裡盛行,在英語的世界裡,金庸的名字無人知曉。
  • 金庸小說終於傳出去了!歪果仁也要學beating dragon 18 palms
    近年,隨著武俠電影和武俠玄幻小說翻譯社區的普及,西方對中國武俠文化和文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郝玉青說,不少歐美小鎮上都有武術俱樂部,但在西方市場,武俠小說出版還是一個新興事物, 「西方世界對中國武俠的了解在不斷加深,現在正是翻譯《射鵰》的最佳時期。」 自2012年郝玉青第一次把金庸小說的試譯片段交給英國出版商到今年《射鵰》英譯版確定出版,已過去了5個年頭。
  • 他突破了金庸小說中武功水平隨著時間線在降低的桎梏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副對聯所代表的十四部武俠小說再加上《越女劍》是我國三大武俠小說家之一金庸先生的作品,這些小說是武俠小說當然缺少不了各種各樣的武功,特別是在金庸的小說中更是充滿各種神奇的武功秘籍,那麼在這些作品中武功的高低是怎樣的呢?
  • 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是啥意思?何謂「天龍八部」?
    無論有沒有讀過金庸的小說,你都一定聽說過「天龍八部」。其實,除了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之外,中國古代的很多小說中都提到過「天龍八部」。比如,《西遊記》裡的白龍馬最後就被如來佛祖封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那麼,天龍八部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武俠大師金庸是根據佛經內容來寫的。
  • 老外艱難翻譯金庸小說
    「現象級金庸體」陷翻譯難報導稱,金庸60多年前寫的「現象級」暢銷書很少有人翻譯,在英語世界冷冷清清。金庸的著作難翻譯是翻譯界公認的,據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獨特的「金庸體」語言半文半白間雜律詩,四字格和成語典故比比皆是,感覺像是傳統話本小說,同時,大師作品裡文化深奧,語言獨特,意境難以捉摸,令許多人望而生畏。
  • 金庸的小說被譯成...
    「讀者應該感到在讀金庸,而不是讀郝玉青;重點是金庸,而不是郝玉青翻譯金庸,」她說。資料圖:金庸作品。金庸並非通俗武俠,他寫人物,武功依附於人物和情節,故事嵌在歷史動蕩、家國危亡、朝廷腐敗的大背景裡,虛實交織,郝玉青認為「有質量,有地位」,是經典。同時,金庸會講故事,故事有樂趣。「金學」專家從各個層面和角度分析過金庸的作品、作品中的人物、情節、文化蘊涵和價值觀,金庸小說迷各有各的迷戀點。
  • 他為金庸寫續集,靠著《九陰九陽》被譽為大陸金庸,如今消聲覓跡
    當年武俠小說洛陽紙貴,看小說的男孩子沒有不看武俠小說的。尤其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成為很多武俠迷心中的經典。因為金庸武俠小說實在太紅了,不少人就動起歪腦筋。他們想要靠著金庸的名氣來給自己賺錢,於是市場上出現了大量金庸小說的續書作品。
  • 金庸的小說被譯成英文出版,把翻譯都難哭了……
    資料圖:金庸作品。唐鴨鴨 攝不迷武俠迷金庸話打到她在瑞典的家裡請教,除了白骨爪、東邪西毒、黑風雙煞之類,還問了些有關金庸和武俠魅力、文化和語言障礙的問題;尤其是碰金庸是需要勇氣的——金庸武俠小說自成門派,紅樓夢研究發展成"紅學",金庸研究也幾乎演變成"金學"。
  • 一生必讀的經典小說 世界十大名著推薦
    一生必讀的經典小說 世界十大名著推薦 《世界十大名著》指2000年,根據《紐約時報》和美國《讀者文摘》組織的橫跨歐、亞、美、澳、非五大洲百城十萬讀者的投票調查,精選出的十部經典長篇名著。這十部名著代表了英國、法國、俄國、美國最具世界   原標題:人醜就要多讀書!
  • 全世界拜別金庸,外媒這樣用英文描述他的「江湖」丨外媒說
    1955年他寫了第一本小說《書劍恩仇錄》,並立即成為暢銷書。到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封筆,金庸一生總共寫了15部武俠小說,為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創造了一個瑰麗瀟灑、快意恩仇的江湖。年輕時的金庸除了創作小說,金庸還是一個優秀的媒體人。1959年,他與人合資創辦了香港報紙《明報》。他擔任報社總編輯多年,同時編寫連載小說和社論。
  • 全世界拜別金庸,外媒這樣用英文描述他的「江湖」
    1955年他寫了第一本小說《書劍恩仇錄》,並立即成為暢銷書。到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封筆,金庸一生總共寫了15部武俠小說,為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創造了一個瑰麗瀟灑、快意恩仇的江湖。他是華語世界獨步天下的文化現象,他一個人就幾乎代表了一個文學類別,從香港報刊讀者到中國內地電視觀眾,從平民百姓到國家領導人,從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商人到新世紀的歐美學者,任何一個會說中文的人都有可能受過他的影響。
  • 從《金庸群俠傳》到《逆水寒》,細數國產武俠網遊畫面進化史!
    說到一款遊戲,畫面好壞或許是直接影響你是否能玩下去的動力。今天帶大家感受下國產武俠網遊在畫面上的進化歷程,看後真的是不禁感嘆——科技改變畫質!萌芽期(2001-2005)2001年上線的金庸群俠傳ol是一款原創性做的非常到位的武俠遊戲。
  • 天下霸唱:受金庸小說影響大 不想過多涉足電影行業
    近日,小說《鬼吹燈》作者天下霸唱在北京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他表示,未來自己還是會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寫作中去,「不想過多涉足電影行業」。  天下霸唱,本名張牧野,其代表作《鬼吹燈》系列小說風靡一時,從而引起「盜墓」小說暢銷盛行。2016年9月,新作《迷航崑崙墟》出版。
  • 金庸小說中時間線越往後武功越差,真的是這樣麼?
    對於我們80後來說,只要喜歡看小說的估計都看過金庸的小說,沒看過金庸小說的也起碼看過電視劇,經常在貼吧,和一些文章上看到喜歡金庸的朋友論武,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認可,叫做金庸小說,時間線越往後,武功越差勁。那麼真的是這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