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王立銘 | 人物

2021-01-14 知識分子


►王立銘和他的科普著作


編者按:


對於《知識分子》的讀者來說,王立銘並不陌生:他既是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教授,又是本公號的籤約作者,寫了許多漂亮的科普文章。繼《吃貨的生物學修養:脂肪、糖和代謝病的科學傳奇》獲得文津圖書獎之後,前不久他又推出了第二本科普專著《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簡史》。


4月24日,在湛廬文化於北大舉行的《上帝的手術刀》新書發布會上。本文作者採訪了這個名副其實的「斜槓青年」:生物學家/科普作家/博導/超級奶爸。


撰文 | 洪蔚琳

責編 | 徐    可

 

● ● ●


王立銘是一個語速極快、輕鬆幽默的80後科學家。2013年回國至今,他每天像陀螺一樣旋轉,因為他對很多事物都充滿熱枕;支撐他的還有一點使命感:想影響一些人,想改變一些事。



王立銘記得17年前,還在讀高二的他翻開了一本楊振寧先生的隨筆集。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在書中談到慶幸自己投身於粒子物理領域。書中寫道:」一個年輕人在研究職業開展的早期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學科,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


這句話觸動了王立銘。世紀之交,當時的電視新聞裡每天都在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儘管這句話今天被調侃成了21世紀後半葉才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立志做科學家的他一心想投入這個蓬勃發展的學科。


在旁人眼中,王立銘這一路走得順風順水。高考考入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大學時代曾在幾家不同的研究所參與課題研究,後又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他在讀博期間利用果蠅遺傳學和神經生物學技術對果蠅複雜社會性行為進行研究,得到過一系列相當有趣的研究成果。


►王立銘和他的大女兒在新書發布會上,左一為王立銘的老師饒毅教授,右一為北大教授魏文勝。 


但對於專業選擇,王立銘不是沒有動搖過。


從本科時代到博士畢業,他無數次地坐在實驗室裡眺望窗外,問自己:眼下的生命科學研究離產業還那麼遙遠,自己究竟能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


他要在親身實踐中尋找答案。他回國後選擇加入波士頓諮詢公司(BCG)上海辦公室,用一年時間深入了解醫藥產業。


在一篇短文中,王立銘寫道:「那段時間裡,我做夢都看得到自己像塊幹海綿一樣瘋狂地吸收著信息和營養……我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博士,第一次得以看到醫藥產業鏈上的人生百態和利益糾葛。」


一年時光裡,王立銘跑遍了中國大江南北,看到了實驗室之外的真實世界。他在北京301醫院看到病人接受全面規範的治療,也在中西部的城鄉醫院裡,見到過因病痛和不當治療一貧如洗的病患。令王立銘印象深刻的是,一種抗體藥在北京、上海很常見,但在整個中西部一年中只有幾百人能用得起。


因為這些切身的體驗,他開始意識到,科學所肩負的意義並不局限在一間小小的實驗室裡,它關乎無盡的遠方和無數的人。


在回歸科研、入職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後,科研始終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既是熱愛使然,更是他認定自己必須去承擔的責任。在浙大,王立銘帶領他的團隊以果蠅為研究對象,試圖揭示更多生命奧秘。他們把果蠅覓食和進食行為的定量變化作為指標,研究各種環境刺激如何影響了對這些行為的精密調控,進而尋找這些病理變化的神經生物學機理,希望最終找出預防和應對某些疾病的靶點和治療手段。


基礎研究的過程是漫長的,一旦研究成果被投入應用將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這是他的信念。「我不會盲目地追求一定在多長時間內實現產業化,但我會一直朝這個方向去做。」



在剛剛過去的世界讀書日,他的科普著作《吃貨的生物學修養》獲得了中國圖書出版領域的最高獎——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


雨果獎獲得者、科幻作家郝景芳稱讚他能「讓一本知識深奧的科學書呈現出大樹下搖著扇子講故事的悠悠然」,這話不假。《吃貨的生物學修養》用生動的故事,帶出脂肪、糖和膽固醇代謝研究中的重大發現;《上帝的手術刀》則同樣藉助故事,探討基因編輯的歷史與未來。他總能把艱澀難懂的科學原理講得「接地氣」,把千百年來的科學發展史寫得「很好看」。


如果時光倒流,機緣更改,王立銘或許會走上另一條道路:做個舞文弄墨的文人。


中學時代有那麼一段時間,他的職業規劃特別明確:考上北大中文系或歷史系,甚至考慮過當個紅學家。那時候他迷戀《紅樓夢》,可父母總覺得這書有些「少兒不宜」。為了能偷偷翻看,他把《新華字典》的封面拆下來貼在小說上;每逢周末,他就一頭扎進圖書館,借閱上世紀80年代的《紅樓夢研究叢刊》。


當年培養起來的閱讀與寫作習慣,在王立銘接觸科學領域後被暫時放到了一邊。直到2014年他入職浙大,校報向他約稿,請他談談自己的研究。一篇寫就,他恍然發現,原來自己那麼喜歡,好像也很擅長把科學寫得通俗易懂。


作為80後科學家,他做科普充分體現了青年人的優勢和特點。他善於利用網絡與新媒體,開通自己的科普微信公眾號「以負熵為生」,在知乎答題、開live,也為《知識分子》等多個新媒體平臺寫專欄。


為了不影響科研工作,他深夜寫作,兩本科普著作都是利用晚上10點到凌晨一兩點的時間寫成的。


當然,他也承認,這樣不可能百分百專注於科研。


「但我覺得,現在中國的科學界可以多元化一些。既然有那麼多人在專注科研,我們就可以允許有另一批不同的科學家出現,只要他們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我很敬佩那些完全專注於科研的科學家,但做科普也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如果能在科學啟蒙中起到一點點作用,哪怕能影響到幾百個人、幾千個人也是好事。」


在王立銘眼裡,科普對於公眾最重要的影響,並不在於傳授多少專業的科學知識。


「現在的科學紛繁複雜,大部分理論和一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關係,也不需要讓每個人都知道。重要的是科學的邏輯,就是當我們面對一個未知的新事物時,應該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思考,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


去年,一位佛教界的朋友讀了《吃貨的生物學修養》後,寫了一則評論:「我一向特別鄙視你們科學家,總要殺實驗動物。但看了這本書後,我理解了科學家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實驗,為什麼要先在動物身上測試,為什麼動物必要的犧牲對科學發現非常重要。」


這讓王立銘很高興:他做科普的目的,就是希望培養公眾的科學素養,讓大家理解科學家怎樣思考問題,能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科研工作及其中的每一次突破。


「在這個技術爆炸的時代,新事物每天都出現,缺乏科學觀念的人會感到無所適從。所以,我是寫給對這個時代充滿焦慮、對新事物懷有畏懼的人。」



在自己的第一本書《吃貨的生物學修養》出版後,王立銘第一時間給自己的初中語文老師姚玉淑寄了一本。


小時候的王立銘極其內向,課堂上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站起來的時候腿都會緊張得發抖。因為內向,他的少年時代一直困在一種焦慮、苦悶的情緒裡,他不知道該怎麼和這個世界交流。


直到上了初中,他遇到了姚老師。在一次作文中,他寫了一封長信夾在本子裡,傾訴了自己的苦悶和疑惑。第二周,他收到了姚老師的回信。


「在那封信裡,她說理解我的難過,欣賞我的思考和文筆。她還說,如果我願意,希望和我做平等的朋友。」


後來的日子裡,姚老師在辦公室裡留了一個帶鎖的抽屜供他藏書;在課堂上刻意讓他朗讀作文,培養他的自信;在他生日時送了他一套巴金的《隨想錄》,為他栽下了一顆思考的種子。


他因此找到了一個內向青年的自尊,也體會到了一個好老師能為學生帶來怎樣的影響和力量。如今他也做了老師,他想把這種積極的力量傳遞下去。


在浙大,王立銘帶著學生們在科研道路上不斷推進。他要求自己的學生必須接受嚴格的博士訓練,但他從不規定學生每天必須在實驗室待多久,幾點到、幾點走。「你是不是在這個精神狀態,有沒有那種把所研究的問題看作世界上頭等大事的激情,我一眼就能看出來。」


在科研之外,王立銘想讓學生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五年時間只解決了一個小的科學問題,你會覺得對不起自己。五年裡應該看看整個生物、醫藥行業是什麼樣子,看看這個世界上大家都在做什麼。」他為學生們聯繫公司,送他們去做暑期實習,讓他們走出實驗室,去接觸產業。


他是科研導師,但他更希望在傳道之外,也能幫助學生們解開一些關於人生的疑惑。


他說,自己在北大讀書時也曾經度過一段迷茫的時光,不清楚自己學科的出路在何方,也見證了身邊大量同學長期處在茫然、痛苦的狀態中。「我希望自己的學生不要再經歷這樣的過程。」


他還根據自己作為過來人的心得體會,圍繞博士五年該怎樣度過、如何進行未來職業規劃等問題寫成了他所謂的「生物博士雞湯」系列,分享給了網絡上更多的年輕學子們。



希望女兒能和自己一樣,做個「有意思」和「有意義」的人


►王立銘和他的大女兒。


王立銘新書發布會開場前,一個穿紅外套的小女孩站上講臺,拿著話筒奶聲奶氣地說:「請大家關閉手機,向中間就座。」這引發了現場觀眾們的一陣笑聲。


這個小姑娘是王立銘的大女兒,今年剛六歲。爸爸的新書寫了什麼,她還搞不太懂,但她知道爸爸正在做一件「特別好的事兒」。


大概從兩年前開始,王立銘有意識地希望女兒能夠理解他的職業,知道他做的東西有什麼意義。


「很多家長會告訴孩子,自己工作就是為了掙錢,掙錢才能買玩具。我不希望給孩子這樣的感覺。我希望她知道爸爸做的是有意義、同時也是很有趣的事情。」王立銘有自己的一番苦心。他對女兒的未來沒有具體的限定,只希望她能和自己一樣,做個「有意思」和「有意義」的人。


「我希望她能找到一件願意不計成本、不計代價全身心投入去做的事,這是一種特別美好的狀態。我自己常常有這種狀態,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擁有了兩個女兒之後,王立銘覺得自己改變了很多。他心中隱隱有個念頭:當老師可以影響學生,當科普作家可以影響讀者。但在這個世界上,女兒與他朝夕相處,是他首先能影響的人。


在對女兒的教育中,他特別看重邏輯與理性思維的培養。閒暇時候,他喜歡帶著女兒們做邏輯遊戲。比如把一天的活動分類,整理出她們每天做了幾種活動,分別花了多少時間來做,幫助他們認識這一天錯綜複雜、豐富多彩的活動。


女兒如果要做某件事,或是不想做某件事的時候,王立銘會用問題來誘導女兒用合乎邏輯的方法來思考,要求女兒給出兩到三個理由,並對女兒說:「如果你說的有道理,我就聽你的,如果你說的沒道理,你就要聽爸爸的道理。」


在這樣的邏輯訓練下,六歲的大女兒已經開始形成理性思考的意識。有時她會發起「反擊」,要求王立銘先給出幾個必須做某件事的理由。在採訪過程中,小姑娘走過來給我們看她做好的行程計劃時間表,提醒我們採訪已經超時了,繼而用稚嫩的聲音說:「你看這是我記下的,剛剛籤書的時候發生的事情,現在我要在本子上接著寫我們現在發生的事情。」



「我首先是一個小家庭的成員,然後是老師,之後是科學家,最後是知識分子」


►王立銘全家福。


如今王立銘身上的標籤很多。人們談到他,首先想到的是科學家、繼而是科普作家,但他心中的答案正相反。


「我首先是一個小家庭的成員——爸媽的兒子、老婆的老公、兩個女兒的爸爸;然後我是一個希望栽培幾個好學生的老師,一個希望能回答幾個重要科學問題的科學家,一個中國的知識分子。我首先希望我的家人能因為我過得更開心,然後希望我的學生能因為我影響到他們的職業選擇和人生方向。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希望能傳播一些科學的價值觀,最後我希望我的實驗室能做出真正的成果來。」



製版編輯:鄧志英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辯科學 | 比爾·蓋茨 | 衡水中學 | 五行 | 顛覆發現

最歡迎 | 精子治癌 | 使命 | 奧數 | 學術辯 | 遺作

屠呦呦 | 王曉東 | 白巖松 | 何江 | 張鋒 | 霾

楊振寧 | 盧煜明 | 王小凡 | 女性成就 | 張純如


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點擊「閱讀原文」,聽王立銘講課!

相關焦點

  • 自強不息的「斜槓青年」 │校園年度人物
    下面隨洛洛走進校園年度人物梁璐陽,這位「斜槓青年」的青春故事。 梁璐陽 中國共產黨員,16級公共事業管理(醫事法律方向)專業學生,在校擔任學院學生會主席等職位,曾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等多項獎學金,並榮獲校「勵志先鋒人物
  •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斜槓青年具體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斜槓青年?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斜槓青年,可是究竟什麼是斜槓青年呢?比如說你正職是一個銷售,然後還在額外時間寫自己公眾號的文章,那你就可以說你的職業是:銷售/自媒體編輯,中間那條斜槓就是這個詞彙的來源。
  •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啥梗?怎麼才算是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都非常好奇這個詞有什麼含義,什麼樣的人才能算是斜槓青年?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斜槓青年是什麼梗?  晚上大家在思考人生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要多做些事情?感覺人能做的事情很多,可以一邊寫文章一邊去當歌手,可能還可以兼職做一名調酒師,在工作不忙的時候做一名旅行者到世界各地旅遊。
  • 斜槓青年:給我一根斜槓,我能撬起地球
    斜槓青年真厲害。一邊默默想著:中信的新媒體人絕不能輸!回答到:你好,我是做新媒體的,還是專業單身狗,有二十幾年的經驗。(阿信:新媒體/單身狗/資深奶茶品鑑者/青年意見領袖)畢竟,不會唱歌的廚子不是一個好編輯。
  • 斜槓青年Y.A.N,主持最好的畫家李炎祐
    觀察一個時代,可以有各種維度,從不同切口進入,建立不同坐標系,而其中「青年群像」,或也可作為某種意義上的參照譜系。比如,最簡單粗暴的「X零後」年代分類法;再比如標籤化文學式的「迷惘的一代」,等等。現如今,在青年劃分上,相比上述傳統分法,似乎又衍生出一個「新族群」——斜槓青年。
  • 「斜槓青年」成主流,用友薪福社洞察先機,促企業用工轉型
    現在,不斜槓一下,都不好意思稱自己是90後。」當下,身兼數職的「斜槓青年」已成為一種潮流,也成為年輕人引以為傲的「潮」標籤。 其實,探究「斜槓青年」的發展史不難發現,「斜槓青年」這一詞來源於「Slash」,它特指不滿足於單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種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提出,近幾年在中國開始迅速發展。
  • 在線等,請回答 | 斜槓青年用英語怎麼說?
    當保守、狹隘的單一職業領域再不能適應這個多元化社會的各類需求,Slash(斜槓)一詞,就應運而生了。這個概念最早由作家 Marci Alboher 在其《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cess》一書中提出。什麼是Slash?
  • 斜槓青年社畜青年是什麼意思 社畜日常生活有哪些活動
    喜歡刷微博的朋友們應該在網上都看到過斜槓青年和社畜青年等詞語,那麼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下面就和愛秀美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  斜槓青年簡單來說就是不滿足於一直做一種職業的人。
  • 你是「斜槓青年」嗎,該如何看待這種社會現象?
    代駕的小哥非常健談,他說自己是斜槓青年,白天是一個企業職員,朝九晚五,工作輕鬆卻沒有波瀾,自己喜歡開車,就開始做起了代駕。滴滴司機、外賣小哥、健身教練……代駕小哥把這些人連同自己統統稱為:斜槓青年,大家都在用「超額的努力」來抵抗生活的壓力。
  •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有哪些含義為何會出現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有哪些含義為何會出現­  前些日子和一位從事青少年研究的學者交談,他說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類很有特點的年輕人,和老一代通常一輩子只從事一個職業不同,他們經常擁有多個職業身份,或者多次跳槽,願意進入更多類型的行業。他們通常用「/」來介紹自己,比如:作家/插畫師/攝影師。這位學者說,如今人們把這類年輕人稱為「斜槓青年」。
  • 斜槓青年—硝酸甘油
    斜槓青年——來源於英文Slash,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和「身份」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1837年,法國化學家貝羅茲用濃硝酸處理棉花得到硝化棉。  1847年,義大利都靈大學的青年化學家索布萊洛製得了一種黃色的油狀透明液體,即三硝酸甘油酯。
  • 什麼是「斜槓青年」,你適合嗎?
    開火鍋連鎖店、經營淘寶女裝男裝童裝、做網絡段子手、電視劇裡當演員,薛之謙說他有很多斜槓,而最主要的應該還是歌手/商人/製作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終極目標——唱歌。此處應該有掌聲!對大部分斜槓青年來說,很多身份是從自己的興趣愛好衍生出來的。這些身份成為個人生活一個重要的能量補給站,既能展現自己才華,也讓生活有了無限精彩。
  • 「國民女友」子望完美演繹斜槓青年的生活態度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如今的年輕人已經不滿足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而是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我們往往稱呼這類人為「斜槓青年」。有一位網絡紅人更是「斜槓青年」中的佼佼者,沒錯,她就是被網友們稱為「國民女友」的子望。除了被人們常知的自媒體博主這一身份以外,子望同時也是一名演員和作家,並且在不同領域都小有建樹。
  • 高科技公司——「斜槓青年」BMW的新角色
    現在,當我們每個人都已經不滿足某種「專一職業」和單調生活方式,而是希望選擇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之時,一向被認為偏向「傳統」的汽車製造商,也紛紛向「斜槓青年」轉型,如多家汽車企業都不約而同地要做「移動出行服務商」……
  • 國泰基金梁杏 ETF圈的「斜槓青年」
    在這個越來越多人追求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享受著「斜槓青年」狀態的時代,梁杏亦不願滿足於單一職業身份的束縛。而這枚85後「斜槓青年」,作為國泰基金量化投資事業部總監,在ETF規模井噴式增長的時間窗口,也正在試圖將國泰ETF產品的發展帶到一個新的高度。
  • 王立銘線上講座:基因編輯,雕刻生命的手術刀
    基因編輯,雕刻生命的手術刀為你呈現基因編輯技術的來龍去脈以及對個人到底有何影響王立銘
  • 是什麼吸引了這位「斜槓女青年...
    我們從30位財經人物和他們所代表的機構身上去尋找答案,記錄「浦東現象」、總結「浦東經驗」,感受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的「浦東精神」內核。第一財經、東方財經·浦東頻道聯合推出特別節目——《乘風破浪——浦東30年,財經30人》大型人物訪談。30場對話暢敘30年家國情懷,看上海浦東,如何再造一個新未來!
  • 浙江大學80後教授王立銘:科普衝動,按捺不住
    最近,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立銘回了趟北京大學。在自己的母校,他帶著新書《上帝的手術刀》舉辦發布會。王立銘的上一本科普著作《吃貨的生物學修養》獲得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  12年前,王立銘走出校園,帶著投身科研的熱忱,從北京飛到洛杉磯,又在2013年回到祖國的懷抱,2014年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科研之外,他按捺不住科普的「衝動」:把關於科學的故事講出來。  讓公眾獲取專業的科學知識,不是科普最重要的任務  翻看王立銘的科普著作,覺得特別「接地氣」。
  • 打鐵、修房子、玩音樂……這些古代斜槓青年也太狂野了吧
    在介紹中他們會用斜槓來區分,比如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周公粉頭/齊國《韶》樂發燒友。不只我們孔老夫子,在中國歷史上,優秀的人總是不乏多重身份,甚至有些是讓吃瓜群眾閉嘴驚嘆的隱藏技能。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那些有著不為人知的身份的古代名人。
  • 跟斜槓青年刺蝟唱遊大自然,最不像音樂課的音樂課長什麼樣?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在蓋婭的講師團中有這樣一位斜槓青年,她是自然體驗師/LNT高階講師/地球守護者課程講師/奧爾夫音樂培訓師/信劇團成員/《和媽媽玩童謠》作者,一人橫跨自然教育/音樂教育/寫作/戲劇多個領域,她就是「唱遊大自然」音樂工作坊的主講——刺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