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中,極少會有人,在自己的領域中,憑一己之力完成了震古爍今的拯救大戲。在極其有限的情況下,超越了天命的打壓與束縛,改變和定調了後面千年的歷史規則。這個人就是名垂千古的太史公——司馬遷。
一般意義上的歷史書,都是按照時間線來寫的,學校的課本也是如此,便理所當然地認為歷史書就該是編年體的。可是讀了《史記》才明白,哦,原來歷史書,也可以將一個個人物的故事像傳記一樣記載下來。再把這些人物的故事放在一起,這便編成了歷史。司馬遷真是天才式的史學家!
《史記》上至炎黃,下到漢武帝元年,三千多年的歷史,井井有條地記錄下來。司馬遷是如何做到的?在無任何文獻參考的情況下,司馬遷又是如何知道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的古人對話的呢?難道是司馬遷睡夢中穿越到幾百幾千年以前,拿個刻刀竹簡一筆一筆地記錄下古人們的生活和他們之間的對話嗎?
一下舉例來說明。在《史記五帝本紀》記載
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嶽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
堯帝感嘆在位七十年而找不到繼承者,眾臣推薦了民間的虞舜,堯說願意試一試。而堯是其兄長帝摯由於沒幹出政績而讓位的。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闢位凡二十八年而崩。」
堯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過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讓舜代行天子政務,向上天推薦。堯讓出帝位二十八年後逝世。
那麼堯到底活了多少歲?由於堯的哥哥沒有幹出政績被迫讓位於堯,說明堯肯定已經成年,不然眾人肯定不會讓一個孩子來當首領。再加上堯在位70年,就是90歲左右的高齡,然而又過了二十年才告退,此時堯已經110歲,堯讓位28年後去世。可以算出堯死時近120歲。120歲他的兒子兒女們估計早死了,難道每個人都像他一樣這麼長壽嗎?因此這段傳說太不真實。
再看《史記孔子世家》
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子曾三次問禮於老聃,他們兩之間的對話充滿了無窮的智慧和深邃艱塞的道理,旁人就是記下了也無法領悟其中的精髓。那麼司馬遷又是如何知道他們兩之間的對話呢?然而我們用老子的《道德經》和孔子《論語》來對照的他們的話語,你會發現老子的中心思想全是《道德經》,而孔子的思想全是《論語》。所以不難推測出,司馬遷是根據《道德經》和《論語》來模擬兩人的談話。
然而這兩個大思想家的思想放在當時任何人都是極難理解透的,可是司馬遷卻做到了,這就是司馬遷真正的本事。
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鄭國有個人告訴子路: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然而自腰以下還不到禹的三寸。憔悴頹廢的樣子好像一條喪家之犬。這段話很有意思,我在想這個鄭人到底是什麼樣一個神人能知道上古名人的事跡,關鍵還能知道堯、皋陶、子產、禹這些人的面部特徵和身材身高。感覺這個鄭人是見過這些名人一樣,不然怎麼能用些人的一些身材特性來描繪孔子呢?
古代傳說裡從來都不可能準確地描繪人的面部特徵和身材形象的。因此這個鄭人到底是誰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司馬遷的化身。也只有司馬遷才知道這些人的情況,因為司馬遷就是專門來寫這些人的!
再看《史記》中記載趙高、李斯、胡亥矯詔逼死扶蘇、搶奪皇位的陰謀,以及呂不韋、趙姬、異人、嫪毐這些人之間的一些勾當之事,司馬遷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關於史記的原文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先說趙姬懷孕的事,趙姬原是巨商呂不韋府上的一名歌姬,後來嬴異人看上,呂不韋就把她送給了異人。說趙姬已經是懷胎兩月在身,那麼他懷孕的消失別人又是怎麼知道的呢?更別說百年後的司馬遷就更不知道了。而史記記載趙姬跟隨異人一年後生嬴政,如果嬴政不是異人的兒子那麼算下來趙姬懷胎大概14個月才生子了。顯然這和現代醫學相違背,因為正常懷胎十月生子,晚生會導致胎盤老化,羊水減少,死胎概率極大。因此醫學上不存在懷胎超過12月的!
所以秦始皇嬴政肯定不是呂不韋的兒子,後世也根本不用再拿這點破事大做文章,大拍電視劇!
再說沙丘之變,趙高勾結李斯矯詔逼死扶蘇幫著胡亥奪取皇位,趙高和李斯之間密謀的對話司馬遷又是怎麼知道的?
無論是這段告密被洩露出去了因此後人知道了,還是說這段秘密被帶進棺材裡,或者說壓根就沒有密謀一事,是這幾個人不謀而合各懷各的鬼胎造就了秦末之亂。而司馬遷卻能用自己的話語神還原當時的場景,並且各個細節和對話歷史相傳的人物性格特徵高度吻合,這就是司馬遷不一般之處。
司馬遷的《史記》其實更像一部「小說」,這篇「小說」裡各個人物都能結合歷史真實,將它演繹得天衣無縫,因此這部「小說」比任何歷史書籍還要精彩,也比任何歷史書籍都嚴謹,態度端正,豎立華夏民族的標杆。因此被魯迅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