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氟氯烴可暗示宇宙高等智慧生物存在

2021-01-09 TechWeb

騰訊科學訊(Everett)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幻想對人類改造外星世界將其變為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進行長時間的憧憬,比如有科幻小說提到我們要徵服火星,可以先提升這顆紅色星球的溫度,同時將火星稀薄的大氣變厚,溫度和壓力的改變可使人類在火星上漫遊而不需要穿著太空服,其中一種方案認為可以利用太陽能量並人為製造出大量的溫室氣體,將火星的溫度提升至宜居狀態。

如果人類有一天能改變另外一顆行星的環境,那麼技術更加先進的宇宙超級文明早已完成這項工程,因此有天文學家提出我們可以通過探測某些揮發(洩露)的物質來尋找智慧文明的存在。根據空間科學研究院的天文科學家馬克•克萊爾(Mark Claire)介紹:「在我們的假設中外星智慧生物可以通過它們所處行星大氣中的某些『示蹤物質』發現蹤跡。」其中一種可能存在的「失蹤物質」為氟氯烴(CFCs),該物質無毒並相當穩定,可以在大氣中長期存在,日常生活中的空調機就是利用氟氯烴作為製冷劑,是典型的溫室氣體。

科學家認為氟氯烴是完全有人類製造出現的物質,大氣中還沒有發現該物質的自發形成過程,如果外星智慧生物已經發展到這一文明階段,我們就可以通過望遠鏡檢測到遙遠行星大氣中氟氯烴的信號,這可能作為表明外星智慧文明存在的有力證據,當然我們需要排除可能來自地球的氟氯烴幹擾。天體生物學家桑簡•索姆(Sanjoy Som)認為氟氯烴作為文明工業化的一個主要示蹤物質,這些大氣汙染的副產品可能洩露文明存在的蹤跡。

美國宇航局克卜勒系外行星探測器到目前為止確認了數百了系外行星,發現的總數量已經突破上千個,但是現有的空間望遠鏡還沒有分析這些系外行星的大氣成分,但是類似氟氯烴這樣的物質應該較為容易被探測到,因為該物質的吸光能力以及方式與自然化學過程中存在非常大的不同。現在我們的空間科學研究已經到了尋找太陽系外可居住行星的階段,在探測系外行星大氣成分領域,我們已經進行了將近十年的詳細分析。

天文科學家馬克•克萊爾認為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模型對系外行星大氣環境與氣候進行建模,可能有助於發現氟氯烴等特殊物質的信號,也包括一些其他能代表智慧生物存在的有機分子。在此之後,我們將測試該技術是否能用於星際探測,並最終打造出能探測有機分子信號的下一代空間望遠鏡。通過對相關「示蹤分子」信號的確認,來自全世界科學家都可以利用這個數據來對系外行星的大氣成分進行比對。

來自地外智慧文明探索機構的研究人員認為該提案主要側重於從行星大氣化學角度對外星智慧生物進行探索,而不是先前認為的通過探測無線電波信號或者脈衝光束來發現外星智慧生物的存在。研究人員認為還有一種工業上產生的物質是六氟化硫,同時也是溫室氣體,該物質也被認為可以作為尋找外星智慧生物的示蹤物質。除了這些較為特殊的物質以外,還存在較為常見的氣體,比如大量氨或者二氧化碳異常、氧氣和水蒸氣等,這些都是生命存在的可能跡象。

本項研究可以幫助天體生物學家發現在恆星周圍可居住區之外的外星生命,而所謂的可居住區是特定範圍的軌道所構成的區域,這裡的溫度允許液態水的存在。本項研究可以幫助天體生物學家發現在恆星周圍可居住區之外的外星生命,而所謂的可居住區是特定範圍的軌道所構成的區域,這裡的溫度允許液態水的存在。而位於可居住之外的行星,比如太陽系內的火星,這顆紅色星球上也存在一定的溫室現象,但並不存在水蒸氣和氧氣。

相關焦點

  • 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獲獎
    據新型化學發泡劑技術發明人、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畢玉遂介紹,該項目開發的新型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是廣泛應用於冰箱、熱水器、噴塗等領域的新一代綠色環保的發泡劑,能替代傳統含氯氟烴的物理髮泡劑。目前這一新產品正在加快產業化推廣。
  • 高效氯氟氰菊酯與氯氟氰菊酯,兩個字之差,活性相差4倍
    氯氟氰菊酯的發現 氯氟氰菊酯又叫三氟氯氟氰菊酯。 高效氯氟氰菊酯的開發 高效氯氟氰菊酯於1984年由英國科學家A RJutsum等研究開發的,同年由先正達公司推出上市,商品名Karate(功夫)。
  • 大洋生物(003017.SZ):子公司2-氯-6-氟苯甲醛等含氟系列產品項目試...
    來源:格隆匯  格隆匯 12 月 22日丨大洋生物(003017.SZ)公布,公司所屬全資子公司福建舜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舜躍」)自有資金建設的「年產1500噸2-氯-
  • 新發現4種可破壞臭氧層的人造化合物
    2014-03-11 18:00:10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劉石磊   新華社倫敦3月10日電 目前有十餘種人造化合物與南極臭氧空洞有關,而科學家還在不斷發現新的化合物
  • 「氟」vs. 「氯」取代?14%效率有機光伏材料體系的研究
    例如,氟原子具有電負性強、體積小、可誘導分子間相互作用等特點,廣泛應用於高效率的有機給、受體材料體系。但是,含氟材料通常具有較長的合成步驟,增加了材料的成本,不利於大規模生產。作為氟的同族元素,氯也具有較強的電負性,並且氯-碳鍵比氟-碳鍵具有更大的偶極。更重要的是,相比類似含氟化合物,含氯化合物的製備方法更簡單,有利於降低材料的成本。
  • 臭氧層破壞者難逃厄運 科學家發現破壞碳—氟鍵新技術
    日前,國外媒體披露了這一消息,由於碳—氟鍵在汙染大氣環境的許多工業氣體中廣泛存在,所以這項新技術有望破解頑固的氟汙染。 由碳、氟和氯組成的化合物,稱為氟利昂(CFCs),又稱為氟氯烴,是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總稱。氟利昂作為一種性能優良的冷凍劑,在家用電冰箱和空調機中廣泛使用。
  • 高效氯氟氰菊酯能殺哪些害蟲?如何正確使用?
    最近這段時間,蟲害比較多,今天就來跟大家說說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又叫三氟氯氟氰菊酯、功夫菊酯。是農業生產中經常見到的一類殺蟲劑,它能抑制昆蟲神經軸突部位的傳導,對昆蟲具有趨避、擊倒及毒殺的作用。
  • 殺蟲劑高效氟氯氰菊酯即將退出歐盟市場
    世界農化網中文網報導:2020年2月20日,歐盟向WTO發布通報,決定不再批准高效氟氯氰菊酯(Beta-cyfluthrin)的再評審申請。 高效氟氯氰菊酯是常見的擬除蟲菊酯類廣譜殺蟲劑,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用於防治果樹、蔬菜上的多種害蟲,也用於防治地下害蟲。
  • 系外時空被看不見的物體扭曲,其他高等智慧生物出現了?
    最近,通過科學家們的探測發現,太陽系外一個的宇宙區域中的時空竟然被未知的物體扭曲了,時空產生了兩個大空洞,當科學家們第一時間探測到這兩個時空引力空洞的時候,大多數科學家第一反應就是在想會不會是除人類之外的其他高等智慧生物的行為呢?帶著這樣的問題,科學家們組成團隊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深究,最終發現並不是其他高等智慧生物的行為,而是兩個人類看不見的天體-恆星導致的時空彎曲現象。
  • 4種人造化合物可破壞臭氧層
    原標題:4種人造化合物可破壞臭氧層  新華社電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新一期《自然·地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又發現了4種可破壞臭氧層的化合物,但其具體來源還不清楚。   來自英國、德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研究人員對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全球各地採集的氣體樣本進行了檢測,結果新發現了3種氯氟烴類和1種氫氯氟烴類化合物。
  • 我國開發出全球首個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
    實際上,氟利昂等氯氟烴類物質因其低沸點等特性,不僅能作為空調壓縮機的製冷劑,還可以作為聚氨酯泡沫的物理髮泡劑。隨著其對大氣臭氧層的破壞作用被逐漸明確和重視,使氯氟烴在製冷劑和發泡劑領域均加速了淘汰和換代進程。淄博正華發泡材料有限公司和山東理工大學共同開發的全球首創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在山東淄博進行牆體噴塗應用試驗取得成功。
  • 科學家發現四種破壞臭氧層的新氣體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據環境新聞服務網報導,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科學家近日在大氣中檢測到四種新的可對臭氧層造成破壞的氣體,它們都是由人類活動所產生的。 這項刊登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這些新氣體包括三種氟氯烴(CFC)和一種氫氯氟烴(HCFC),其排放到空氣中的總量超過74,000噸。
  • 宇宙如此廣袤無垠,外星智慧生命到底存在嗎
    在可觀測宇宙中,星系的數量不會是無數個。不過,宇宙中的星係數量確實不少,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估計,這個數量可能達到了兩萬億個。
  • 科學家坦言:人類可能是宇宙中唯一的高等智慧
    科學家一直在探索宇宙中其他的智慧生命體,以此來證明我們並不孤獨,但要是按照進化論的說法,我們可能是自然的意外產物,也就是說我們可能是宇宙中唯一的高等智慧生命,換一種說法,我們是最孤獨的。1000億顆恆星,這麼大的概率我們依然沒有發現其他的高級文明,就連比我們低級的智慧生命也沒有發現,但認識到宇宙的廣闊後,我們依然相信著人類並不孤單,但我們真的什麼都沒發現?
  • 吡蟲啉+高效氯氟氰菊酯,輕輕鬆鬆就能殺滅蚜蟲!
    高效氯氟氰菊酯是從氯氟氰菊酯中去掉無活性的異構體而得到的,殺蟲活性比氯氟氰菊酯高4倍以上,也是目前菊酯類殺蟲劑中活性最高的殺蟲劑。以觸殺和胃毒作用為主,殺蟲速效性好,持效期長,主要用於防治鱗翅目、同翅目、鞘翅目等類型的害蟲,但是高效氯氟氰菊酯無內吸性。
  • 地球被高等文明「圈養」? 其實早已經暴露, 宇宙不允許地球消失
    我想在對於整個的人類生存來看,幾百萬年時間對於地球的誕生來說則是顯得微不足道的,而就是在這其中我們是有諸多的新發現,從最開始的創世紀到之後出現的生物進化論,似乎人們從來就沒有停止對整個人類的研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也似乎是將整個的視眼擴展到了外太空,地球文明之外,是否還有其它文明存在呢
  • 天上「窟窿」難填,臭氧層恢復計劃推遲6年,有人偷偷排放氟氯烴
    筆者/冰辰書生 前言 近日,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中發表了一篇關於臭氧層的文章,文章描述到:此前估計的數據有誤,或許仍有很多人在使用比較落後的應用裝置排放氟氯烴(CFC)。
  • 中欣氟材(002915.SZ):參與項目《多用途含氟芳香烴高效低碳生產...
    格隆匯 1 月 7日丨中欣氟材(002915.SZ)公布,公司參與的項目《多用途含氟芳香烴高效低碳生產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於近日獲得中國商業聯合會頒發的「2020年度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研究新發現三種破壞臭氧層氣體
    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期在《大氣》發表研究稱,在大氣層中新發現了2種氟氯烴(CFCs)和1種含氫氟氯烴(HCFCs)。 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將目前的空氣樣本與1978年至2012年間分別在塔斯馬尼亞未受汙染地區和航空收集的樣本進行對比,又發現了新的臭氧層消耗類氣體,這種氣體比今年早些時候發現的濃度低得多,似乎並不會對臭氧層造成威脅,但是本次研究支持了有更多破壞臭氧層氣體存在的觀點,並指出多種破壞氣體聚集將對臭氧層造成累積效應。 東英格利亞大學環境科學院的喬安娜?
  • 氟氯碳化合物真是臭氧洞元兇?
    人們意識到臭氧層破壞問題,最早是 1974 年美國科學家羅蘭(Sherwood Rowland)和莫裡納(Mario Molina)提出氟氯碳化合物(chlorofluorocarbons, CFC,為冷媒、工業清潔劑、填充劑、噴霧劑等的主要成份)破壞臭氧層的理論;至 1985 年南極觀測站的科學家利用探空氣球發現臭氧濃度有減少趨勢後,更加確認上述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