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窟窿」難填,臭氧層恢復計劃推遲6年,有人偷偷排放氟氯烴

2021-01-09 騰訊網

筆者/冰辰書生

前言

近日,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中發表了一篇關於臭氧層的文章,文章描述到:此前估計的數據有誤,或許仍有很多人在使用比較落後的應用裝置排放氟氯烴(CFC)。正是因為這次錯誤的估計,可能導致南極臭氧層恢復推遲,將向大氣中排放將近90億噸的二氧化碳。

其實,南極臭氧層問題由來已久,當科學家發現臭氧層被破壞時就立刻採取了措施,減少了氟氯烴(CFC)的排放,升級了設備,空調也禁止使用含氟氯烴(CFC)的品牌。在1987年時,科學家便估計到21世紀下半葉的時候,南極臭氧層將恢復到1987年之前。同時不少國家也籤署了相關合約,在生產中禁止使用氟氯烴(CFC)。其中,中國淘汰的「消耗臭氧層物質」(ODS)佔發展中國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可是,馬上就到科學家們預期的時間了,但南極上空的臭氧層並沒有達到預期。經過調查,科學家發現CFC-11竟然增加了,而且直到現在也沒有找到來源,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採取必要措施,對這些排放進行優化升級,在進行準確的評估。

隨著溫室效應加劇,全球變暖成為當前最大的環境為題,很多人都逐漸忘記了臭氧層被破環的事實。從現在看來,很多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為溫室效應,比如蝗災、澳洲山火。但是我們要知道,臭氧層問題一天不解決,我們一日難以安心,因為這個問題同樣會給我們帶來危害。

危害

臭氧層被破壞,受到傷害最大的就是人類了,地球沒有了臭氧層的保護,會受到大量的紫外線輻射,對人類的免疫系統造成傷害,使免疫功能衰退,危害人類健康。嚴重的會引發眼部疾病、皮膚癌、傳染病等。同時也會破壞生態系統,減慢農作物的生長速度,還會減產甚至絕收。

另外,對水生生態系統也會造成影響,浮遊生物繁殖能力降低,魚類缺少食物而死亡。而且更嚴重的是,還會加劇全球氣候變暖與溫室效應,加速高分子材料老化,比如建築物噴漆包裝等,還會造成光學汙染。總之,臭氧層被破壞,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們不能忽視的。

結語

當知道南極臭氧層被破壞的時候,我是很驚訝的,沒想到僅僅以人類的力量竟然能夠對地球造成這麼傷害。事到如今,我們應該好好反省了,保護環境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作為地球的主人,我們義不容辭。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氣候科學研究發現:臭氧洞恢復因氟氯烴排放推遲六年
    目前認為,其排放水平和變化趨勢仍有許多不確定之處,且此前發現的新增排放並未找到來源。自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生效後,科學家曾預計南極臭氧洞將於21世紀下半葉早期恢復到1980年損耗前的水平。
  • 臭氧洞恢復因氟氯烴排放推遲六年
    這些排放或將推遲南極臭氧洞的恢復,並向大氣中釋放相當於90億公噸(metric tonnes)的CO2。目前認為,其排放水平和變化趨勢仍有許多不確定之處,且此前發現的新增排放並未找到來源。 自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生效後,科學家曾預計南極臭氧洞將於21世紀下半葉早期恢復到1980年損耗前的水平。
  • 保護臭氧層 淘汰氟氯烴
    9月16日是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今年「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的主題是「淘汰氟氯烴:絕佳機會」。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當天的講話中指出,國際社會制定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以下簡稱 《蒙特婁議定書》),以保護地球,使其免受有害紫外線的輻射。
  • 臭氧空洞再度加劇,是誰在偷偷破壞臭氧層?-虎嗅網
    近年來,「臭氧空洞」問題似乎已經很少出現在人們視野裡了。隨著《蒙特婁議定書》的籤訂和實施,臭氧層消耗問題正在逐漸改善。但是,近年來的監測數據顯示,又有一些未知的排放源正在偷偷破壞臭氧層。在南極洲的上空,出現了一個「臭氧層空洞」,並且逐漸擴大。人類很快找到兇手——氟氯烴等消耗臭氧層物質。這讓全球的神經緊張起來,如果臭氧層被消耗,皮膚癌等疾病的發生率要高出許多。1987年,包括中國在內的26個國家籤訂了《蒙特婁議定書》,之後締約國增加到197個。議定書規定各締約國必須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使用。經過三十年的努力,臭氧層的惡化終於遏止。
  • 氟利昂被禁30年後,仍有人在生產,證據指向東亞
    這張來自NASA的圖片反映了此前30多年間南極臭氧層空洞的變化情況。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發現工業化學品氯氟烴類化合物(CFC,也就是臭名昭著的氟利昂)對臭氧層有破壞作用。其直接後果,就是南極上空出現了不斷擴大的臭氧層空洞。臭氧層是富含活性臭氧的平流層區域,能夠有效過濾紫外線。
  • 誰還在偷偷排放破壞臭氧層物質?神秘來源竟在山東!
    根據1996年聯合國《蒙特婁議定書》要求,世界各國應在2010年前徹底禁止四氯化碳的銷售和使用,中國利用蒙特婁議定書多邊基金委員會執委會一億多美元贈款的幫助,已在2010年前將四氯化碳的生產和消費降低到了的微量水平。
  • 2020年,我們的臭氧層到底怎麼樣了?
    直到6億年前,隨著大氣中氧氣的逐漸增加,複雜的光化學反應的不斷發生,大氣中臭氧濃度達到了現今的10%左右,依靠臭氧對紫外線吸收的不斷增強,生物才開始能夠大規模地由海洋向陸地發展,高等生物乃至人類才得以出現。
  • 研究新發現三種破壞臭氧層氣體
    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期在《大氣》發表研究稱,在大氣層中新發現了2種氟氯烴(CFCs)和1種含氫氟氯烴(HCFCs)。 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將目前的空氣樣本與1978年至2012年間分別在塔斯馬尼亞未受汙染地區和航空收集的樣本進行對比,又發現了新的臭氧層消耗類氣體,這種氣體比今年早些時候發現的濃度低得多,似乎並不會對臭氧層造成威脅,但是本次研究支持了有更多破壞臭氧層氣體存在的觀點,並指出多種破壞氣體聚集將對臭氧層造成累積效應。 東英格利亞大學環境科學院的喬安娜?
  • 地球臭氧空洞會不會消失
    近日,聯合國發布的臭氧層報告顯示:臭氧層在2000年至2013年間變厚了4%,這是35年來首次出現這種變化。此外,南極洲上空每年一次的臭氧空洞也在停止擴大。但儘管如此,臭氧層目前仍較1980年薄了約6%。「我們相信臭氧空洞應該是可以完全消失的,但是挑戰很大,其所受的影響因素很多。」
  • 2020南極臭氧洞變大:極地渦旋是元兇,恢復之路任重而道遠
    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不是恆定的,每年自然隨季節波動。從八月到十月,臭氧空洞會增加並達到最大,之後開始收縮,直到12月底恢復正常水平。 當平流層溫度變低時,空洞內的臭氧濃度就會減少,特別是在低於–78°C的溫度下形成平流層雲時,這些高空雲在太陽輻射的情況下有助於增加氟氯烴等化學物質的化學反應
  • 探秘「南極臭氧洞」
    其中作用最顯著的化學物質就是氟氯烴。這類化學物質是一種具有多種作用的混合物,其化學性質穩定、無味、無毒、無腐蝕性且生產成本低。過去幾十年裡氟氯烴用途極其廣泛,比如作為空調和冷凍設備的冷卻劑、電子原件的清洗劑、噴霧劑的推進劑和用於某些塑料薄膜的生產等。直到保爾·克魯岑、舍伍德·羅蘭和馬裡奧·莫利納三位科學家研究發現之前,誰也沒有擔心氟氯烴會影響到大氣。
  • 最新監測:北極突現罕見巨大臭氧層空洞!分析:因為太冷了
    地球大氣層中,長期以來都被臭氧層空洞問題困擾,比如南極上空,因為特殊的氣候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一度出現了極大範圍的臭氧層空洞。在冬末春初的北極地區,一般是不會有大型臭氧空洞的,但在2020年的冬末春初,情況卻有些不同——據觀測資料顯示,北極上空最近出現了一個巨型的臭氧層空洞!
  • 消耗臭氧層物質執法監管難在哪?
    聯合國於1987年在加拿大蒙特婁向全球各國開放籤署《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其中主要被用於製冷和泡沫生產的三氯氟甲烷(CFC-11,俗稱「氟利昂」)被列為全球禁用化學品。今年年初,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消耗臭氧層物質執法專項行動,在全國範圍內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和使用CFC-11等禁用消耗臭氧層物質,其中有三方面問題需引起重視。一是市場需求量大,禁用難。
  • AGAGE:全球合作高精度觀測臭氧層耗損物
    近年來的研究顯示,臭氧層空洞的問題整體在好轉,在過去的15年中,南極上空臭氧層的厚度和廣度整體上出現了增加的跡象。但其實,臭氧層空洞的完全恢復仍需要很長時間。  曾有觀點認為,南極臭氧層空洞是自然現象。
  • 氟 | 元素周期表中的暴龍——氟
    最聲名狼藉的是氯氟烴(即CFC,由氟、碳和氯元素構成),這類物質在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會破壞臭氧層。  氯氟烴非常穩定,能夠上升到達大氣層的上層。一旦到達那裡,太陽發出的很強的紫外線就會分解這種物質,使其釋放出氯氣,後者會破壞其周圍的臭氧。由於臭氧能夠屏蔽掉太陽紫外線中多數有害的部分,臭氧層遭到破壞就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 北極上空首現最大臭氧層空洞,全球變暖是催化劑還是修復劑?
    作為地球的保護罩,臭氧層源源不斷地吸收來自外太空的紫外輻射,保護了地球生物免受遠紫外輻射的傷害。同時,臭氧層對地球還有增溫作用,阻止了來到地球熱量的散失。我們都知道臭氧層空洞主要是由氟氯烴等化學物質引起的。由於它們穩定的化學性質使得它們在對流層不能發生反應,進入平流層後被強紫外線照射釋放出氯離子,與臭氧發生反應,進而侵蝕了臭氧層。
  • 聯合國新報告:地球臭氧層空洞正在癒合
    IT之家11月8日消息 近日,聯合國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地球的臭氧層空洞似乎正在癒合,雖然這種「癒合」非常緩慢,但臭氧層正在處於恢復階段。這份報告名稱為《2018年臭氧層損耗科學評估》,研究人員通過收集平流層的檢測數據對臭氧層的情況進行評估。
  • 臭氧層空洞會讓人「吃不了兜著走」 臭氧空洞還有得治嗎?
    Molina)沒能等到臭氧層恢復如初的日子。他1974年就發現了造成臭氧層空洞的元兇——CFCs(即氯氟碳化合物,氟利昂的一種),並在1995年,因證明CFCs消耗臭氧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20年10月7日早晨,他因心臟病在墨西哥城家中去世。前一天,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消息稱:今年,南極的臭氧空洞是近年來面積最大、深度最深的臭氧空洞之一。
  • 臭氧層又現空洞,歷史上誰是罪魁禍首
    臭氧層又現空洞,歷史上誰是罪魁禍首?4 月初,歐洲空間局(ESA)稱,北極上空出現了 25 年來最大面積的臭氧層空洞。《自然》雜誌稱 2020 年北極上空臭氧含量創下歷史新低,將作為一種非凡的大氣現象載入史冊。
  • 聯合國報告:地球臭氧層空洞正在非常緩慢的癒合
    聯合國報告:地球臭氧層空洞正在非常緩慢的癒合時間:2018-11-08 11:35   來源:IT之家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聯合國報告:地球臭氧層空洞正在非常緩慢的癒合 11月8日消息 近日,聯合國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地球的臭氧層空洞似乎正在癒合,雖然這種癒合非常緩慢,但臭氧層正在處於恢復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