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科學研究發現:臭氧洞恢復因氟氯烴排放推遲六年

2021-01-09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7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發現,一些仍在使用的較老舊的應用裝置排放的氟氯烴(CFC)可能超過此前估計。這些排放或將推遲南極臭氧洞的恢復,並向大氣中釋放相當於90億公噸(metric tonnes)的CO2。目前認為,其排放水平和變化趨勢仍有許多不確定之處,且此前發現的新增排放並未找到來源。

自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生效後,科學家曾預計南極臭氧洞將於21世紀下半葉早期恢復到1980年損耗前的水平。我國於1989年9月加入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1991年6月加入議定書,近30年來如期實現了議定書規定的各階段履約目標,截至2019年5月統計數字,中國淘汰的「消耗臭氧層物質」(ODS)佔發展中國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根據議定書的定義,大部分國家已經同意在生產中停止使用CFC。但是,已投用產品的排放(CFC庫)仍在繼續。這些產品包括部分制冷機、空調設備和隔熱泡沫。此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麥根·裡克力及其同事,利用一種新的統計框架,評估了CFC庫的規模以及其中CFC-11、CFC-12、CFC-113的相應排放量。結果表明,這些排放量比之前評估所顯示的要高得多,佔到了目前CFC-11和CFC-12估計排放量的一大部分(不包括2012年後由於復產增加的CFC-11排放量)。

雖然議定書允許在某些應用中繼續使用CFC-113,但這裡報告的排放水平超過了之前研究報告的水平。據研究團隊估計,目前這些庫的排放,可能會讓臭氧洞的恢復推遲六年,並向大氣中釋放相當於90億公噸的CO2。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最新結果凸顯出對CFC庫進行回收和銷毀以減少排放的必要性。同時,近期發現CFC-11排放意外增加且未能明確來源,說明有必要對這些庫的排放進行量化,以準確評估復產所造成的排放規模。

總編輯圈點

當年發現南極上空出現臭氧空洞時,我們的內心是驚呆的。誰也沒想到,渺小的人類有這麼大破壞力,沒想到地球的保護傘如此脆弱。從那時起,我們開始反省和行動,我們更換了廉價的空調和冰箱製冷劑,限制了隔熱泡沫材料。很快,臭氧層日見恢復,令人欣慰。然而前幾年又出現危險信號。環保應該是我們的終身事業,不可隨便馬虎。

(原標題 臭氧洞恢復因氟氯烴排放推遲六年)

編輯:王瑜

相關焦點

  • 臭氧洞恢復因氟氯烴排放推遲六年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3月17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7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發現,一些仍在使用的較老舊的應用裝置排放的氟氯烴(CFC)可能超過此前估計。這些排放或將推遲南極臭氧洞的恢復,並向大氣中釋放相當於90億公噸(metric tonnes)的CO2。目前認為,其排放水平和變化趨勢仍有許多不確定之處,且此前發現的新增排放並未找到來源。 自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生效後,科學家曾預計南極臭氧洞將於21世紀下半葉早期恢復到1980年損耗前的水平。
  • 天上「窟窿」難填,臭氧層恢復計劃推遲6年,有人偷偷排放氟氯烴
    正是因為這次錯誤的估計,可能導致南極臭氧層恢復推遲,將向大氣中排放將近90億噸的二氧化碳。 其實,南極臭氧層問題由來已久,當科學家發現臭氧層被破壞時就立刻採取了措施,減少了氟氯烴(CFC)的排放,升級了設備,空調也禁止使用含氟氯烴(CFC)的品牌。
  • 保護臭氧層 淘汰氟氯烴
    9月16日是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今年「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的主題是「淘汰氟氯烴:絕佳機會」。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當天的講話中指出,國際社會制定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以下簡稱 《蒙特婁議定書》),以保護地球,使其免受有害紫外線的輻射。
  • 探秘「南極臭氧洞」
    其中作用最顯著的化學物質就是氟氯烴。這類化學物質是一種具有多種作用的混合物,其化學性質穩定、無味、無毒、無腐蝕性且生產成本低。過去幾十年裡氟氯烴用途極其廣泛,比如作為空調和冷凍設備的冷卻劑、電子原件的清洗劑、噴霧劑的推進劑和用於某些塑料薄膜的生產等。直到保爾·克魯岑、舍伍德·羅蘭和馬裡奧·莫利納三位科學家研究發現之前,誰也沒有擔心氟氯烴會影響到大氣。
  • 2020南極臭氧洞變大:極地渦旋是元兇,恢復之路任重而道遠
    歐洲航天局的Copernicus Sentinel-5P衛星進行的測量表明,臭氧洞在今年10月2日達到了其最大值,約為2500萬平方公裡,是俄羅斯和澳大利亞面積的總和,與2018年的2290萬平方公裡和2015年的2560萬平方公裡的臭氧洞大致相同。
  • 南極臭氧層破洞縮到有史以來最小面積,成因卻是氣候變遷
    臭氧是由3 個氧原子組成的分子,大量臭氧堆積在離地15~30 公裡高的空中形成臭氧層(位於平流層中),能幫助偏轉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從而保護地球生物不因過度曝曬而受到生理上損害,對人類來說比如皮膚癌、白內障等。
  • 南極臭氧洞,怎麼又小了?
    如果某處臭氧層中臭氧含量減少到正常值的50%以下,科學家們就會形象地說這是個臭氧洞。近30餘年來,每年南半球春季,南極上空都會出現臭氧洞,其平均面積達1820萬km²;然而,在剛過去的2019年南半球春季,臭氧洞的平均面積只有934萬km²,差不多縮小了一半(其9月21日為616萬km²,還不到多年平均的30%),是自臭氧洞發現以來的最小規模。
  • 氟氯碳化合物真是臭氧洞元兇?
    人們意識到臭氧層破壞問題,最早是 1974 年美國科學家羅蘭(Sherwood Rowland)和莫裡納(Mario Molina)提出氟氯碳化合物(chlorofluorocarbons, CFC,為冷媒、工業清潔劑、填充劑、噴霧劑等的主要成份)破壞臭氧層的理論;至 1985 年南極觀測站的科學家利用探空氣球發現臭氧濃度有減少趨勢後,更加確認上述論點
  • 最新監測:北極突現罕見巨大臭氧層空洞!分析:因為太冷了
    地球大氣層中,長期以來都被臭氧層空洞問題困擾,比如南極上空,因為特殊的氣候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一度出現了極大範圍的臭氧層空洞。在冬末春初的北極地區,一般是不會有大型臭氧空洞的,但在2020年的冬末春初,情況卻有些不同——據觀測資料顯示,北極上空最近出現了一個巨型的臭氧層空洞!
  • 氟 | 元素周期表中的暴龍——氟
    最聲名狼藉的是氯氟烴(即CFC,由氟、碳和氯元素構成),這類物質在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會破壞臭氧層。  氯氟烴非常穩定,能夠上升到達大氣層的上層。一旦到達那裡,太陽發出的很強的紫外線就會分解這種物質,使其釋放出氯氣,後者會破壞其周圍的臭氧。由於臭氧能夠屏蔽掉太陽紫外線中多數有害的部分,臭氧層遭到破壞就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 五問北極「臭氧洞」
    對此,高登義研究員表示:「從目前觀測資料來講,只有南極上空出現臭氧洞,北極上空以及青藏高原上空它們現在只存在臭氧低值區,在某一地區相對其他地區來講臭氧總量含量要相對較低,但從氣候平均值來看,並沒有低於220多普森單位,所以,嚴格意義來講,除了南極以外其他地區還沒有發現臭氧洞的存在。
  • 地球臭氧空洞會不會消失
    人為因素是臭氧空洞主要原因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發現,在南極上空十幾公裡以上的平流層,臭氧總量急劇下降,從而導致形成臭氧空洞。臭氧層的耗竭,會使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大量輻射到地面,從而對人類及其生存環境造成極為不利的後果。
  • 南極臭氧洞,今年怎麼又小了?
    近30餘年來,每年南半球春季,南極上空都會出現臭氧洞,其平均面積達1820萬km²,將近有二個中國那麼大;在剛過去的2019年南半球春季,臭氧洞的平均面積只有934萬km²,差不多縮小了一半(其9月21日為616萬km²,還不到多年平均的30%),是自臭氧洞發現以來的最小規模。
  • 平流層變暖使臭氧洞縮小 但溫室氣體可不是「補天石」
    平流層變暖使臭氧洞縮小 但溫室氣體可不是「補天石」天氣和氣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正如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不能因某一年偏冷,就認為氣候在變冷,同樣也不能因某一年臭氧洞偏小,就認為臭氧洞已被修復,南極臭氧洞問題並未得到徹底解決。
  • 研究新發現三種破壞臭氧層氣體
    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期在《大氣》發表研究稱,在大氣層中新發現了2種氟氯烴(CFCs)和1種含氫氟氯烴(HCFCs)。 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將目前的空氣樣本與1978年至2012年間分別在塔斯馬尼亞未受汙染地區和航空收集的樣本進行對比,又發現了新的臭氧層消耗類氣體,這種氣體比今年早些時候發現的濃度低得多,似乎並不會對臭氧層造成威脅,但是本次研究支持了有更多破壞臭氧層氣體存在的觀點,並指出多種破壞氣體聚集將對臭氧層造成累積效應。 東英格利亞大學環境科學院的喬安娜?
  • 北極出現大面積臭氧層空洞 專家:太冷了!
    據《自然》雜誌報導,目前,北極中部的大部分地區(覆蓋面積約為格陵蘭島的3倍)上空的臭氧含量創下了歷史新低,甚至出現了100萬平方公裡的臭氧空洞。有媒體報導稱,臭氧空洞的出現或是因為氣候變化,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洋對此回應表示:其實是太冷了。
  • 臭氧層保護35周年|為何南極臭氧空洞在修復,北極卻變差了
    她們首次精確測量臭氧空洞裡的氯含量,發現大氣中的氯含量正在下降,而南極上空的臭氧消耗也在減少。儘管這是一個好消息,但是臭氧層完全恢復正常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在NASA公布的記錄的自1979年的南極臭氧空洞數據來看,近年來雖略有波動,但臭氧空洞面積正在逐漸收縮,臭氧含量逐漸增加。
  • 聯合國新報告:地球臭氧層空洞正在癒合
    IT之家11月8日消息 近日,聯合國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地球的臭氧層空洞似乎正在癒合,雖然這種「癒合」非常緩慢,但臭氧層正在處於恢復階段。這份報告名稱為《2018年臭氧層損耗科學評估》,研究人員通過收集平流層的檢測數據對臭氧層的情況進行評估。
  • 2020年,我們的臭氧層到底怎麼樣了?
    一旦空氣中的臭氧濃度超過一定指標,人類會引起胸痛、咽喉刺激、咳嗽以及影響心臟和肺部相關的健康狀況。另外,高濃度臭氧會降低作物產量。02 臭氧層空洞為什麼都在南極?臭氧層真的會破成一個「洞」嗎?其實,臭氧層「空洞」 並不真的是一個洞,而是一個臭氧分子極其稀薄的區域。那麼這個「空洞「是怎麼形成的呢?人類活動會產生消耗臭氧層物質,例如氟氯烴、哈龍和甲基溴等,對臭氧層有顯著的破壞作用。
  • 臭氧層保護35周年|為何南極臭氧空洞在修復,北極卻變差了
    她們首次精確測量臭氧空洞裡的氯含量,發現大氣中的氯含量正在下降,而南極上空的臭氧消耗也在減少。儘管這是一個好消息,但是臭氧層完全恢復正常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在NASA公布的記錄的自1979年的南極臭氧空洞數據來看,近年來雖略有波動,但臭氧空洞面積正在逐漸收縮,臭氧含量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