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洞恢復因氟氯烴排放推遲六年

2021-01-09 環球網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3月17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7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發現,一些仍在使用的較老舊的應用裝置排放的氟氯烴(CFC)可能超過此前估計。這些排放或將推遲南極臭氧洞的恢復,並向大氣中釋放相當於90億公噸(metric tonnes)的CO2。目前認為,其排放水平和變化趨勢仍有許多不確定之處,且此前發現的新增排放並未找到來源。

自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生效後,科學家曾預計南極臭氧洞將於21世紀下半葉早期恢復到1980年損耗前的水平。我國於1989年9月加入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1991年6月加入議定書,近30年來如期實現了議定書規定的各階段履約目標,截至2019年5月統計數字,中國淘汰的「消耗臭氧層物質」(ODS)佔發展中國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根據議定書的定義,大部分國家已經同意在生產中停止使用CFC。但是,已投用產品的排放(CFC庫)仍在繼續。這些產品包括部分制冷機、空調設備和隔熱泡沫。此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麥根·裡克力及其同事,利用一種新的統計框架,評估了CFC庫的規模以及其中CFC-11、CFC-12、CFC-113的相應排放量。結果表明,這些排放量比之前評估所顯示的要高得多,佔到了目前CFC-11和CFC-12估計排放量的一大部分(不包括2012年後由於復產增加的CFC-11排放量)。

雖然議定書允許在某些應用中繼續使用CFC-113,但這裡報告的排放水平超過了之前研究報告的水平。據研究團隊估計,目前這些庫的排放,可能會讓臭氧洞的恢復推遲六年,並向大氣中釋放相當於90億公噸的CO2。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最新結果凸顯出對CFC庫進行回收和銷毀以減少排放的必要性。同時,近期發現CFC-11排放意外增加且未能明確來源,說明有必要對這些庫的排放進行量化,以準確評估復產所造成的排放規模。

總編輯圈點

當年發現南極上空出現臭氧空洞時,我們的內心是驚呆的。誰也沒想到,渺小的人類有這麼大破壞力,沒想到地球的保護傘如此脆弱。從那時起,我們開始反省和行動,我們更換了廉價的空調和冰箱製冷劑,限制了隔熱泡沫材料。很快,臭氧層日見恢復,令人欣慰。然而前幾年又出現危險信號。環保應該是我們的終身事業,不可隨便馬虎。

相關焦點

  • 氣候科學研究發現:臭氧洞恢復因氟氯烴排放推遲六年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7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發現,一些仍在使用的較老舊的應用裝置排放的氟氯烴(CFC)可能超過此前估計。這些排放或將推遲南極臭氧洞的恢復,並向大氣中釋放相當於90億公噸(metric tonnes)的CO2。
  • 天上「窟窿」難填,臭氧層恢復計劃推遲6年,有人偷偷排放氟氯烴
    筆者/冰辰書生 前言 近日,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中發表了一篇關於臭氧層的文章,文章描述到:此前估計的數據有誤,或許仍有很多人在使用比較落後的應用裝置排放氟氯烴(CFC)。
  • 探秘「南極臭氧洞」
    其中作用最顯著的化學物質就是氟氯烴。這類化學物質是一種具有多種作用的混合物,其化學性質穩定、無味、無毒、無腐蝕性且生產成本低。過去幾十年裡氟氯烴用途極其廣泛,比如作為空調和冷凍設備的冷卻劑、電子原件的清洗劑、噴霧劑的推進劑和用於某些塑料薄膜的生產等。直到保爾·克魯岑、舍伍德·羅蘭和馬裡奧·莫利納三位科學家研究發現之前,誰也沒有擔心氟氯烴會影響到大氣。
  • 保護臭氧層 淘汰氟氯烴
    9月16日是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今年「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的主題是「淘汰氟氯烴:絕佳機會」。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當天的講話中指出,國際社會制定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以下簡稱 《蒙特婁議定書》),以保護地球,使其免受有害紫外線的輻射。
  • 2020南極臭氧洞變大:極地渦旋是元兇,恢復之路任重而道遠
    歐洲航天局的Copernicus Sentinel-5P衛星進行的測量表明,臭氧洞在今年10月2日達到了其最大值,約為2500萬平方公裡,是俄羅斯和澳大利亞面積的總和,與2018年的2290萬平方公裡和2015年的2560萬平方公裡的臭氧洞大致相同。
  • 氟氯碳化合物真是臭氧洞元兇?
    人們意識到臭氧層破壞問題,最早是 1974 年美國科學家羅蘭(Sherwood Rowland)和莫裡納(Mario Molina)提出氟氯碳化合物(chlorofluorocarbons, CFC,為冷媒、工業清潔劑、填充劑、噴霧劑等的主要成份)破壞臭氧層的理論;至 1985 年南極觀測站的科學家利用探空氣球發現臭氧濃度有減少趨勢後,更加確認上述論點
  • 南極臭氧洞,怎麼又小了?
    如果某處臭氧層中臭氧含量減少到正常值的50%以下,科學家們就會形象地說這是個臭氧洞。近30餘年來,每年南半球春季,南極上空都會出現臭氧洞,其平均面積達1820萬km²;然而,在剛過去的2019年南半球春季,臭氧洞的平均面積只有934萬km²,差不多縮小了一半(其9月21日為616萬km²,還不到多年平均的30%),是自臭氧洞發現以來的最小規模。
  • 最新監測:北極突現罕見巨大臭氧層空洞!分析:因為太冷了
    地球大氣層中,長期以來都被臭氧層空洞問題困擾,比如南極上空,因為特殊的氣候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一度出現了極大範圍的臭氧層空洞。在冬末春初的北極地區,一般是不會有大型臭氧空洞的,但在2020年的冬末春初,情況卻有些不同——據觀測資料顯示,北極上空最近出現了一個巨型的臭氧層空洞!
  • 氟 | 元素周期表中的暴龍——氟
    最聲名狼藉的是氯氟烴(即CFC,由氟、碳和氯元素構成),這類物質在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會破壞臭氧層。  氯氟烴非常穩定,能夠上升到達大氣層的上層。一旦到達那裡,太陽發出的很強的紫外線就會分解這種物質,使其釋放出氯氣,後者會破壞其周圍的臭氧。由於臭氧能夠屏蔽掉太陽紫外線中多數有害的部分,臭氧層遭到破壞就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 臭氧在消失!南極上空出現大洞可裝下兩個美國,分析:後果需警惕
    自20世紀70年代末起,人們觀測到南極平流層會出現明顯的季節性臭氧損耗現象。這一現象通常於每年7-8月(南半球冬季)開始出現,9-10月(春季) 達到頂峰,11-12月逐漸減小消失,被稱為「臭氧層空洞」。而自20世紀90年代末起,南極春季臭氧層空洞面積出現急劇明顯擴大,引起了全球人類的關注。
  • 臭氧在消失!南極上空出現大洞可裝下兩個美國,分析:後果需警惕
    自20世紀70年代末起,人們觀測到南極平流層會出現明顯的季節性臭氧損耗現象。這一現象通常於每年7-8月(南半球冬季)開始出現,9-10月(春季) 達到頂峰,11-12月逐漸減小消失,被稱為「臭氧層空洞」。而自20世紀90年代末起,南極春季臭氧層空洞面積出現急劇明顯擴大,引起了全球人類的關注。
  • 南極臭氧洞,今年怎麼又小了?
    通常南極臭氧在7月下旬開始減少,8月中旬後就出現較為明顯的臭氧洞,9月下旬到10月上旬臭氧洞的面積最大,10月底後臭氧急劇增加,臭氧洞逐漸填塞,12月中旬恢復正常,就不再有臭氧洞了(圖3)。 1.大氣中存在有人類活動排放的氟裡昂和溴化烴等消耗臭氧層物質(人為因素);2.春季南極平流層極渦中較長時間的低溫(自然因素)。
  • 五問北極「臭氧洞」
    這種差異會帶來一種垂直的環流,空氣往上運動的時候就把低海拔地區的空氣帶到了高海拔地區上空,偷梁換柱的把臭氧含量濃度低的空氣替換了北極地區上空臭氧濃度高的空氣,這個原因與南極地區完全不一樣。」  臭氧值能否恢復正常?  現在北極地區臭氧低值區仍然存在。
  • 地球臭氧空洞會不會消失
    人為因素是造成臭氧空洞的最主要原因。胡建信介紹,人為排放消耗臭氧層的物質在平流層的濃度逐步升高,平流層都存在著這種消耗臭氧層的物質。「氣候變化也是影響臭氧層恢復的不確定因素之一。」胡建信指出,一些溫室氣體對臭氧的形成和降解都會有一定影響,會影響其恢復速度。臭氧層本身也是一種溫室氣體,對紅外線有吸收的作用,會加劇溫室效應。
  • 平流層變暖使臭氧洞縮小 但溫室氣體可不是「補天石」
    平流層變暖使臭氧洞縮小 但溫室氣體可不是「補天石」天氣和氣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正如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不能因某一年偏冷,就認為氣候在變冷,同樣也不能因某一年臭氧洞偏小,就認為臭氧洞已被修復,南極臭氧洞問題並未得到徹底解決。
  • 聯合國新報告:地球臭氧層空洞正在癒合
    IT之家11月8日消息 近日,聯合國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地球的臭氧層空洞似乎正在癒合,雖然這種「癒合」非常緩慢,但臭氧層正在處於恢復階段。這份報告名稱為《2018年臭氧層損耗科學評估》,研究人員通過收集平流層的檢測數據對臭氧層的情況進行評估。
  • 2020年,我們的臭氧層到底怎麼樣了?
    一旦空氣中的臭氧濃度超過一定指標,人類會引起胸痛、咽喉刺激、咳嗽以及影響心臟和肺部相關的健康狀況。另外,高濃度臭氧會降低作物產量。02 臭氧層空洞為什麼都在南極?臭氧層真的會破成一個「洞」嗎?其實,臭氧層「空洞」 並不真的是一個洞,而是一個臭氧分子極其稀薄的區域。那麼這個「空洞「是怎麼形成的呢?人類活動會產生消耗臭氧層物質,例如氟氯烴、哈龍和甲基溴等,對臭氧層有顯著的破壞作用。
  • 研究新發現三種破壞臭氧層氣體
    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期在《大氣》發表研究稱,在大氣層中新發現了2種氟氯烴(CFCs)和1種含氫氟氯烴(HCFCs)。 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將目前的空氣樣本與1978年至2012年間分別在塔斯馬尼亞未受汙染地區和航空收集的樣本進行對比,又發現了新的臭氧層消耗類氣體,這種氣體比今年早些時候發現的濃度低得多,似乎並不會對臭氧層造成威脅,但是本次研究支持了有更多破壞臭氧層氣體存在的觀點,並指出多種破壞氣體聚集將對臭氧層造成累積效應。 東英格利亞大學環境科學院的喬安娜?
  • 元素周期表中的暴龍:含氟氣體對人傷害太狠
    還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含氟氣體最聲名狼藉的是氯氟烴(由氟、碳和氯元素構成),這類物質在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會破壞臭氧層。氯氟烴非常穩定,能夠上升到達大氣層的上層。一旦到達這裡,太陽發出的很強的紫外線會分解這種物質,釋放出氯氣,後者會破壞其周圍的臭氧。
  • 2020年春季超強北極臭氧洞
    人類活動排放大量含有滷族元素的化合物,經過大氣環流進入平流層,破壞臭氧層,形成臭氧洞,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視頻製作:魏科中國政府於1989年9月加入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並於1991年6月加入《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