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GE:全球合作高精度觀測臭氧層耗損物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近年來的研究顯示,臭氧層空洞的問題整體在好轉,在過去的15年中,南極上空臭氧層的厚度和廣度整體上出現了增加的跡象。但其實,臭氧層空洞的完全恢復仍需要很長時間。在上月剛結束的「改進的全球大氣實驗網」(AGAGE)第57屆工作會議上,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等全球17個成員單位的30餘名科學家,就臭氧層耗損物質觀測技術、方法改進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討。

 

中國氣象報記者 簡菊芳 吳鵬

 

  臭氧層耗損物高精度觀測是世界性難題

  曾有觀點認為,南極臭氧層空洞是自然現象。對此,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研究員姚波博士認為,它是人為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最主要的是人類活動排放的臭氧層耗損物(ODS)所致。說自然現象是因其發生在南極,而非其他人類活動區域。由於南極冬季存在一個極渦,阻止了南北方向的物質交換,使得臭氧被ODS持續破壞而形成臭氧洞。臭氧層對保護地球上的生命以及調節地球的氣候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假如空洞發生在人類居住地的上空,後果不堪設想。不幸中的萬幸,空洞主要發生在極地且被及時發現。」姚波說。

  我國在南極觀測站獲得的觀測數據也證明了這個觀點。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南極臭氧層空洞不斷擴大。若不加以控制,臭氧層空洞會繼續擴大。好在人類在上世紀70年代發現了這個嚴峻的問題,並積極採取補救措施。

  1987年,24個國家共同籤署《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圍繞ODS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後期幾乎所有國家都陸續加入進來。

  由於ODS在大氣成分中含量極低,並且包括的物種多達幾十種,比如早已禁止排放的四氯化碳等,因此ODS觀測精度高且觀測難度極大,這在全球範圍來說都是一個難題。AGAGE來自全球十幾個國家的專家不斷對觀測系統進行升級創新,尋求ODS以及含氟溫室氣體觀測解決方案,揭示其全球尺度的濃度變化。AGAGE已經成為ODS和含氟溫室氣體觀測技術最為領先、觀測最為系統的國際觀測網絡之一。

 

  中國ODS觀測網絡的貢獻

  對於ODS的觀測,中國氣象局建立了國內最系統的觀測站網,其站點數量、觀測物種範圍、觀測精度在國際上也屬於先進水平。

  2006年,中國氣象局在北京上甸子大氣本底站建立了亞洲第一套能同時在線觀測十幾種ODS的觀測系統;從2010年起,逐步建立包括7個大氣本底站在內的採樣觀測網絡以及中心實驗室高精度分析標校系統,監測大氣中ODS的濃度,提取出反映長期變化趨勢的濃度曲線。姚波介紹,上甸子本底站的數據不僅代表北半球中高緯度帶可用於計算全球濃度的變化,還可以用於反演我國及亞洲區域的排放源,對於更好地認識中國ODS使用和排放情況有積極作用。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不斷升級ODS觀測系統。經過十餘年的努力,中國氣象局獲取了我國不同區域數十種ODS和含氟溫室氣體的長期濃度數據,連續多年通過《中國溫室氣體公報》向公眾公布ODS和含氟溫室氣體數據,包括《蒙特婁議定書》管控的氟氯碳化物(CFC)、氫氟氯碳化物(HCFC)、哈龍、四氯化碳、甲基氯仿、甲基溴等;《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關注的全氟化碳、六氟化硫、三氟化氮,以及《蒙特婁議定書》和《京都議定書》共同控制的氫氟碳化物(HFC),其觀測數據和研究成果被國際評估報告所引用,為全球評估和管理ODS提供科學依據。

  然而,ODS觀測是一個永不止步的動態過程,就全球範圍來說,為了減少臭氧層損耗,在工業中首先淘汰了CFC,使用新的替代物HCFC。但是由於HCFC依舊能夠破壞臭氧層,因此又使用HFC來替代HCFC。近年來,科學家發現,大氣成分中出現以前沒有發現的新的HCFC成分,而可怕的是,這些破壞臭氧層的物質並不是有意排放的,而是在工業生產工藝中出現的副產品。可以說,在減少ODS排放的過程中,不時出現生產過程中的「計劃外」產品和化學反應過程中的「意外情況」。

  為此,全球科學家需要不斷更新觀測儀器和方法,關注各種可能潛在的破壞臭氧層物質。

 

  更新ODS及其替代物觀測方法

  根據《蒙特婁議定書》的階梯型減排任務要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有相應的減排任務,發達國家需要首先減排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減排基金。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在ODS減排方面,一直是嚴格按照「共同但有區別」原則認真履行減排任務。

  氣象探測中心大氣成分室一直在開展溫室氣體監測及其觀測方法的研究,其成果不僅支持了中國履行《蒙特婁議定書》相關的政策制定和外交談判,而且也為國際臭氧損耗科學評估提供了基礎數據和科學結論。

  未來,中國氣象局將同國內外相關部門進一步合作,通過中國氣象局的觀測結果及排放源反演進一步定位ODS排放來源,加大與ODS管控部門的合作力度,從而協助ODS的管控和評估;同時,還將研究大氣中新的ODS或ODS替代物的觀測方法,追蹤其大氣濃度變化,對可能新納入國際公約的物質提前研究。

  

  

  【連結】AGAGE是ODS和含氟溫室氣體觀測技術最先進、最系統、貢獻最大的國際觀測網絡之一,是全球覆蓋面最好的網絡,通過覆蓋從南緯到北緯不同站點採集的數據,得到南北半球的平均濃度數據。AGAGE成員共享觀測技術的發展和創新,每年舉辦兩次工作會議研討觀測技術和方法等難題,並共同解決問題。其監測成果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報告和世界氣象組織《溫室氣體公報》、聯合國《臭氧損耗科學評估報告》所採用。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8年6月19日3版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低溫和極地渦旋破壞北極臭氧層
    ,其作用產生的極地平流層雲中的非均相化學反應釋放氯原子等物質損壞臭氧層  臭氧層破壞不能忽視人為因素的作用,需要全球行動減少人為破壞來保護臭氧層  低溫是破壞臭氧層的催化劑  臭氧層位於距離地球上空10 千米至50 千米的大氣層中,可有效阻擋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
  • 美國NASA發現不明來源破壞臭氧層物質
    據ENN環境新聞網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發現,地球大氣層中含有大量不明來源的破壞臭氧層化合物——四氯化碳,儘管全球範圍已經禁止其生產、銷售和使用,。 四氯化碳曾作為乾洗劑和滅火劑使用。由於四氯化碳和其他氯氟烴會破壞臭氧層並導致南極地區形成臭氧空洞,1987年《蒙特婁公約》將這些物質列為管制化合物。
  • 無人問津的臭氧層,正在慢慢「癒合」,人類或該好好思考?
    目前科學家發現,南極洲上方的臭氧層空洞正在閉合,而這樣會導致地球的大氣環流。發生非常明顯的變化。科學家通過利用衛星觀測和氣候模擬數據,針對與臭氧層恢復有關的風演變進行了建模。目前地球上的臭氧層之所以能夠恢復,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上個世紀80年代通過的蒙特婁議定書。
  • 修復臭氧層 善待保護衣
    自20世紀80年代南極上空臭氧空洞出現後,國際社會高度重視臭氧層破壞問題,中國也不例外,一直採取行動修復和保護臭氧層,打贏藍天保衛戰。⒈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隨著冰箱、空調等家電需求增多,大量產生消耗臭氧層物質(ODS)的化學製品被廣泛使用。
  • 臭氧層耗損是否與中國無關(圖)
    進一步的研究和觀測發現,臭氧層耗減不只發生在南極,近幾年臭氧在北半球和北極也有急劇減少的現象歐洲航天局1999年11月30日測得西歐北部上空的臭氧含量出現超低現象。在英國、比利時、荷蘭和斯堪和納維亞半島上空的臭氧含量只相當於該地區往年同期臭氧含量的2/3。由美國、歐盟、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聯合研究表明,在2000年冬季裡,北極上空臭氧含量累計減少了60%以上。2000年3月,希臘薩洛尼卡大學發表報告說,歐洲上空的平均臭氧含量比1976年以前的水平低15%。
  • 臭氧空洞再度加劇,是誰在偷偷破壞臭氧層?-虎嗅網
    近年來,「臭氧空洞」問題似乎已經很少出現在人們視野裡了。隨著《蒙特婁議定書》的籤訂和實施,臭氧層消耗問題正在逐漸改善。但是,近年來的監測數據顯示,又有一些未知的排放源正在偷偷破壞臭氧層。臭氧層是高層大氣中薄薄一層富含臭氧的區域,它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保護傘。來自太陽的絕大部分紫外線都會被臭氧層阻擋,我們平常小心翼翼塗防曬霜來防禦的紫外線,其實只是臭氧層漏下的傷害很小的一部分。
  • 臭氧汙染!過去20年中,臭氧汙染水平有所增加 罪魁禍首是人為
    過去20年中,臭氧汙染水平有所增加 罪魁禍首全是人在這項新研究中,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環境科學研究合作研究所(CIRES)的科學家研究了北半球的臭氧水平,一種汙染地球低層大氣的溫室氣體。(這不同於地球大氣層中存在的臭氧層,它保護著我們星球上的生命。)
  • 南極又大又深的臭氧層洞將持續到11月
    一年一度的南極臭氧洞在9月9日達到了峰值,約為2480萬平方公裡,大約是美國大陸面積的三倍。觀測顯示,南極上空4英裡高的平流層柱幾乎完全消除了臭氧。寒冷而穩定的南極渦旋支持了2020年有記錄以來第12大臭氧洞的發展。這個洞在9月9日達到了頂峰。
  • 全球變暖才是幕後黑手,專家擔心臭氧層頂不住,其牽扯到人類未來
    根據NASA對地球觀測的衛星數據分析,在未來的100年裡,海平面很有可能會上升1米,這將導致大部分低海拔城市被淹沒,例如,日本的東京,新加坡、中國上海等城市。和以往的全球變暖相比,現代全球變暖事件完全是人為成分比較多,例如,化石能源在燃燒中產生的溫室氣體、養殖業中牛羊豬等排放的氣體,還有汽車等交通工具的尾氣等等,這些都和人類有關。而在過去,地球雖然也有全球變暖的現象,但幾乎都是因為火山爆發或是遭遇小行星撞擊,才引發了氣溫上升的現象。
  • 臭氧空洞的形成和臭氧層保護
    在過去10-15年間,每到春天南極上空平流層的臭氧都會發生急劇的大規模耗損。極地上空臭氧層的中心地帶,近95%的臭氧被破壞。從地面向上觀測,高空的臭氧層已極其稀薄,與周圍相比像是形成了一個"洞",直徑上千千米,"臭氧洞"就是因此而得名的。臭氧洞可以用一個三維的結構來描述,即臭氧洞的面積、深度及延續時間。
  • 研究:北半球的臭氧汙染物仍在增加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過去的20年中,北半球的地球低層大氣中的臭氧汙染物增加了。臭氧是氧氣的一種形式。在地球的高層大氣中,它是阻擋太陽有害輻射的屏障。但是靠近地球表面的臭氧是一種常見的汙染物。在地面上,高含量的臭氧會傷害人的肺部並損害植物。
  • 在過去的20年中,北半球的臭氧增加了
    儘管對臭氧前體排放的嚴格控制已經降低了包括北美和歐洲在內的一些地方的地面臭氧。對流層臭氧(位於地球表面與地球上空12至15公裡之間的臭氧)是一種溫室氣體和空氣汙染物,其含量高時,會損害人類的肺部和植物。
  • 專家:北極臭氧在減少但未出現「臭氧空洞」
    臭氧層是地球生命的保護傘   遼寧日報:全球臭氧減少,與全球變暖一樣,是人們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為什麼人們那麼關心臭氧的變化呢?  陸龍驊:要了解這個問題,就應該先從臭氧說起。和氧氣不同,臭氧是由3個氧原子組成的一種痕量氣體,主要分布在平流層。
  • 7月起我國將禁止氟利昂等臭氧層消耗物質的消費
    「2007年7月1日起,我國將全面禁止氟利昂等臭氧層消耗物質(ODS)的消費,提前兩年半履行《蒙特婁議定書》。」國家環保總局相關負責人近日說。    《蒙特婁議定書》是一個對全球環保有重大意義的協定。自從這個呼籲保護臭氧層、淘汰ODS的議定書問世以來,20年裡已有188個國家先後籤署。
  • 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紫外線輻射強度增加
    在離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在離地面25千米處臭氧濃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約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為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並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
  • 曾引起全球關注的臭氧層,現在成什麼樣了?人類在面臨新的挑戰!
    曾引起全球關注的臭氧層,現在成什麼樣了?人類在面臨新的挑戰!地球是當下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所以地球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當下共同關注的話題。其實在全球變暖這個極端氣候出現之前,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在考驗著人類,那就是地球臭氧層的破壞,對於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來說地球的大氣層對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也是保護地球的一個保護層。
  • 2020年,我們的臭氧層到底怎麼樣了?
    一般來說,沿地球表面垂直向上,地球的大氣層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臭氧層就位於距離地表15-35千米(也有說20~26千米)高的平流層,這裡集齊了地球約90%的臭氧。▲ 臭氧層能吸收一部分UV-B和全部的UV-C。臭氧層就相當於在地球外面塗的一層「防曬霜「,可別小看這層「防曬霜」,它與生命的進化都息息相關。46億年前,地球剛剛誕生,地球大氣層中沒有氧氣,更沒有臭氧,含有高能紫外線的陽光直達地球表面,地球上沒有任何生命。
  • 又來了個臭氧汙染?你說的是臭氧層嗎?
    根據預測,未來幾天,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的臭氧汙染還會持續。好不容易告別了秋冬季節的PM2.5,又來了個臭氧汙染。這略顯低調的臭氧汙染究竟是怎麼回事?臭氧是一種藍色、有刺激性的氣體,跟大家熟知的氧氣是「親兄弟」。眾所周知,太陽輻射的紫外線對生物有很強的殺傷力。幸運的是,距地球表面25至50公裡處有一層臭氧層。
  • 南極洲上空臭氧層驚現巨大空洞
    #環境保護# 南極洲上空臭氧層驚現巨大空洞。這種空洞呈現出時隱時現的特點。在去年秋季後這一現象是歷年來最大的一次,到了12月底空洞卻自然關閉。這是世界衛生組織代表克萊爾 牛裡斯元月8日在日內瓦召開的吹風會上透露的一條消息。
  • 如果臭氧層被破壞,地球將面臨怎樣的災難?
    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這些問題,臭氧層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臭氧層能保護地球生命?它又是怎麼來保護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關於臭氧層的那些秘密。氧氣分子由2個氧原子組成,而氧氣的「兄弟」臭氧則由3個氧原子組成,且有一種特殊的「臭」味。而臭氧層是大氣層的平流層中臭氧濃度高的層次,濃度最大的部分位於20—25公裡的高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