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螞蟻擁有智慧,人類還是霸主嗎?

2020-12-04 澎湃新聞

一位女王帶領著手下的一群臣民,日夜守護家園抵抗外敵的入侵——這大概是人們對螞蟻最普遍的印象了。

 

或許多數人沒有想到,地球上的14000多種螞蟻,已經構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複雜社會體系:美洲的切葉蟻用碾碎的樹葉來種植它們的糧食——一種真菌;入侵紅火蟻和它們的助手爬進買家的巢室,把吃進去的食物吐出來讓對方品嘗,以這種方式向買家推銷商品;蓄奴蟻利用螞蟻用氣味識別身份的方式來蓄養奴隸,讓其給自己的社會提供各種服務。

                                                                                                                             

凡此種種,螞蟻社會的運行規則呈現出與人類社會高度的相似性。小小螞蟻,為何能入侵全世界、組成橫越大洋的超級帝國?

   

下文整理摘編自《從部落到國家》,著名生物學家馬克·W·莫菲特所著。

 

我在年輕時第一次走進熱帶雨林,當時最吸引我的不是猴子、鸚鵡或蘭花,儘管它們也很有吸引力,而是一些切成硬幣大小的葉子,被一群螞蟻當成旗幟舉著行進,這些螞蟻的隊伍居然有1英尺1寬、一個足球場那麼長!

 

圖:螞蟻架橋

 

 

你不一定要讀昆蟲學才會喜歡螞蟻。

 

我們現代人在基因上可能更接近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但和我們最相似的動物卻是螞蟻。通過比較人類和螞蟻之間的諸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了解更多關於複雜社會以及它們如何演變的歷史。

 

 1-「蘑菇」種植能手

生活在美洲熱帶地區的切葉蟻(leafcutter ants)擁有比其他任何動物都更加複雜的社會。

 

它們在巢穴裡開展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像旗幟一樣的綠葉被分解成一種基質,而

螞蟻則在上面種植自己的糧食作物——一種室內真菌。

螞蟻將這種真菌種在一些呈球狀的花園裡面,而這些花園從小如棒球到大如足球,其體積、大小各不相同。

 

讓切葉蟻的故事更加引人注目的是,

它們在農業實踐方面的進化途徑與人類的情況非常相似

。正如對螞蟻及其種植真菌的遺傳學分析所揭示的那樣,切葉蟻的祖先在6000萬年前就開始涉足園藝工作了。它們在小花園中種植野生真菌。實際上,它們在很多方面很像規模較小的人類社會:經常種植從自然界中獲取的野生物種,並且只在簡陋住所附近的小塊土地上種植自己需要的東西。2000萬年前早在智人出現之前,在這些容易被人忽視的螞蟻當中,一些成員就學會了種植真菌——當然,這得依靠螞蟻們的精心照料。

 

不過,經過這樣的改造之後,這些真菌就不需要在野外生長,而是可以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規模進行大量養殖。於是,螞蟻社會的成員數量因此而激增,

就像人類在像尼羅河谷之類的地方開始進行基於糧食種植的農業生產之後,其社會所經歷的情況一樣。

 

2-螞蟻也有三車道高速公路

 

切葉蟻聚居地的規模可能很大。比如在法屬蓋亞那的叢林裡面,我曾偶然發現一個蟻穴,其面積居然相當於

一個網球場的大小

。它們的蟻穴由一段又一段長長的隧道組合而成,有些甚至深入地下至少

6米

。如果按照人類的計量單位進行換算,那螞蟻的這些地鐵系統相當於位於地下

100公裡

深。

 

這樣一個如同大都市般的大型蟻穴具有和人類城市相同的缺點:向裡面

運輸

必需的物資就意味著要進行一項艱巨繁重的通勤任務。

 

其中的工蟻每年都會沿著六條

「高速公路」

,從大巢穴四周的偏遠角落把數百磅的新鮮葉子運送進來。在世界的一些地方,人們習慣於靠左開車,在其他地方則習慣於靠右開車。在

亞洲掠奪者螞蟻

(marauder ants) 聚居地的繁忙路線上,進入巢穴的交通線路是沿著高速公路中心展開的,而出去的螞蟻則沿著高速公路的兩側行進,這是人類社會從未嘗試過的三車道交通方式。

 

但這兩種模式都表明:當依賴商品和服務的民眾數量巨大,並且它們沒有甚至不可能都出去覓食時,將商品和服務安全有效地送達所需之地是何等重要。

  

 

 

3-構建一個大規模社會:分工明確,安排的明明白白

 

某些群居昆蟲之所以能夠和現代人類相提並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二者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社會人口眾多。

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家們經常狹隘地專注於物種之間的進化關係,因為社會的許多特徵更多地與規模——表現為純粹的數字——有關,而不是與物種的類別產生聯繫。

 

我們所觀察到的人類以外的脊椎動物社會,包括猿類在內,最多包含幾十個成員。但一個大  型的切葉蟻巢穴中則至少擁有

數百萬的勞動力

 

一旦社會成員達到如此巨大的數量,各種各樣的複雜問題都會浮現出來——事實上,社會為了正常運轉,往往也必須解決這些難題。此時便凸顯出社會分工問題的重要性。

 

螞蟻中也有明確的社會分工。

某些工作會承包給專門執行這些任務的專家,或者讓那些更經常、更精確從事此類任務的螞蟻來負責。

  

 

最極端的切葉蟻在社會分工中的情況和其他物種完全不同。幼蟻的激增導致它們的社會中產生了一個

士兵階層

,該階層主要負責保護蟻穴中的其他居民。體型較大的

兵蟻

還要進行重型道路工程施工,負責清理高速公路,使食物、物資和人員可以順暢流動。當我挖掘聖保羅的蟻穴時,那些把我的皮膚咬得血淋淋的切葉蟻顯得非常強壯,它們就屬於這個士兵階層。

 

為了照料它們的花園,螞蟻們組成了一條條的流水裝配線,除了士兵以外,其他所有成員都得參加。中等體型的

工蟻

剪下樹葉,傳遞給體型稍小的螞蟻,它們則通過漫長的傳送,將其運回巢穴。一旦綠葉被運進花園的房間裡面,一些體型更小的螞蟻會把它切成碎片,然後讓體型還要小一些的螞蟻把這些碎葉榨爛成漿。

 

體型更小的工蟻用前腿將這樣產生的覆蓋物堆放到花園裡面,由體型更小的螞蟻「種植」真菌,並每隔一段時間就對其進行修剪。體型最小的螞蟻則小心翼翼地清除花園中不可食用的真菌和各種傳染源。螞蟻也將自己身體產生的殺蟲劑用於花園,以此提高真菌的產量。

 

所有這些勞動——

從種植到照料,再到收割——都安排得妥妥噹噹並執行得井井有條

,任何一個農民都會對此讚嘆不已。除了人類之外,沒有任何其他脊椎動物——不管它們擁有多高的智力或多麼龐大的成員數量——在種植食物方面邁出哪怕最簡單的一步,然而,切葉蟻和其他一些昆蟲已經無數次完成這項工作了。

  

 

4-螞蟻的奴隸制社會和商品流通

比較相同的東西會讓人感覺無聊透頂。當人們注意到通常被視為不同的想法、事物或行為之間居然存在相似之處時,這時進行的比較才最有成效。

 

而這種情況就適用於我們研究在螞蟻中存在的奴隸制度,即螞蟻個體在另一個蟻群中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願而辛勤工作,這既不同於美國人推行奴隸制的方式,又不同於古希臘人對待戰俘的待遇。

 

蓄奴蟻

(the slavemaking ants)利用螞蟻以氣味識別身份的方式來蓄養奴隸,讓其給自己的社會提供各種服務。蓄奴蟻會大舉侵襲其他巢穴,通常選擇其他種類螞蟻的巢穴作為目標。在其他巢穴中已經長大的螞蟻對蓄奴蟻沒有任何用處,因為這些成年螞蟻是不折不扣的民族主義者,他們寧可死去,也不接受敵人的統治。

 

於是,蓄奴蟻會抓住蟻群裡面的幼蟻它們尤其偏愛其中的蟻蛹,而蟻蛹是幼蟲在變成螞蟻之前所必須經歷的一個休眠階段,此時,螞蟻身上還沒有產生社會氣味。一隻被拐騙的螞蟻出現在一個蓄奴蟻的巢穴中——根本察覺不出有什麼不對勁——它會把周圍的社會氣味作為自己的「

社會標記

」,並盡職盡責地為其工作,根本不在乎自己作為蟻奴和蓄奴蟻在體型或顏色上所存在的差異。

 

再想想商品和服務的分配。人類在這裡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差異性:

不同社會制度下,社會處理問題的方式也不同。而螞蟻則有自己的解決方案。

 

入侵紅火蟻

(the red imported fire ant)的社會中,商品的流動是根據現有存量和具體需求來進行調節,這體現了

市場經濟中的供需關係

 

工蟻對其他成年螞蟻和幼蟻的營養需求保持監控,並根據具體情形對它們的商品供應進行調節。在一個裝滿食物的蟻穴中,負責偵察的螞蟻和它們的助手爬進買家的巢室,

把吃進去的食物吐出來讓對方品嘗,以這種方式向買家推銷商品。

 

而這些買家又會在蟻穴中四處漫遊,把食物兜售給任何有這方面需要的其他成員。如果這些中間商發現顧客對肉類很中意(也許只是昆蟲的屍體而已),它們會在市場上盡力搜尋其他商品,直到最終可能找到某位賣家,可以給自己提供——比如某種含糖的食品,從而拓展自己的銷售渠道。

當市場供過於求、賣家不能兜售商品時,買家和賣家都會從事別的工作,或者趁機忙中偷閒,小睡一會兒。

 

圖:大部分螞蟻都是以婚飛的形式交配,交配之後蟻后不再需要雄性,而有活性的精子可以被蟻后儲存十年以上。

 

 

5-螞蟻,可能是最會垃圾分類的選手

 

大規模生產所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處理廢物。

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黑猩猩不會想到處理廢物這種事情。事實上,它們也不會遇到這方面的麻煩:就像在人口稀疏的地區一樣,那裡的人們從來不需要廁所,至今還是習慣到樹林裡去方便。

 

但切葉蟻的巢穴則需要設置專職隊伍來處理廢物。此外,它們修建巢穴就是為了保持新鮮空氣能夠流通。總而言之,經過1.5億年的社會進化,

螞蟻在公共安全和廢物回收方面所做的工作要比我們人類多得多。

 

蟻群很小的陷阱顎蟻。不必面對供應食品或處理廢物之類的棘手問題。除了王后之外,它們的體型相等,工作相同。為了完成社會中的所有工作,每隻螞蟻臉上都長著一把類似瑞士軍刀的武器。這種螞蟻的「陷阱顎」其實是它那長長的下顎,末端還有尖刺。

 

實際上,每隻螞蟻都進化得像一個捕熊夾一樣,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捕殺並取回獵物。因此它們極少進行社會分工,這不僅是由於它們成員太少不能從事太多的社會活動,還由於當社會規模較小時,過度專業化也會帶來風險:就像一個軍事中隊,如果失去了其中唯一的無線電操作員,可能就註定要走向滅亡。

 

 

《從部落到國家:人類社會的崛起、繁榮與衰落》

 

 

2020年《福布斯》必讀書籍之一,《連線》雜誌主編凱文· 凱利力薦,

人類文明的史詩巨作,社會發展波瀾壯闊的大歷史。

 

師承「當代的達爾文」愛德華·威爾遜,還原人類社會與文明的發展歷程,指明人類社會未來的方向。

《金融時報》《新政治家》《柯克斯書評》《出版人周刊》《圖書館》《自然》聯袂推薦圖書)

相關焦點

  • 當螞蟻擁有智慧,人類還是霸主嗎?
    凡此種種,螞蟻社會的運行規則呈現出與人類社會高度的相似性。小小螞蟻,為何能入侵全世界、組成橫越大洋的超級帝國?通過比較人類和螞蟻之間的諸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了解更多關於複雜社會以及它們如何演變的歷史。「蘑菇」種植能手生活在美洲熱帶地區的切葉蟻(leafcutter ants)擁有比其他任何動物都更加複雜的社會。
  • 如果人類體型小如螞蟻,智慧仍保留,能穩固地球霸主之位嗎?
    如果人類體型小如螞蟻,智慧仍保留,能穩固地球霸主之位嗎?從智人算起,人類在地球上發展的時間約有20萬年了。在這個時間段中,人類實現質的飛躍,不僅進化出充滿智慧和意識的大腦,還擁有用雙手創造產物的能力,人類不再是小可憐,已經變得越來越強大,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上,成為地球上的主人。
  • 當螞蟻擁有智慧,人類還會是霸主嗎?
    如果按照人類的計量單位進行換算,那螞蟻的這些地鐵系統相當於位於地下100公裡深。螞蟻中既有農學家、牧民,又有狩獵(採集者)。它們善於溝通、持之以恆、工作努力,隨時做好戰鬥準備,敢於冒險且具有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它們是優秀的軍事人員和勤奮的家庭主婦,共同組成了精細協作的勞動力大軍,也是善於保護和供養社會的專家能手。比如,除了人類之外,切葉蟻擁有比其他任何動物都更加複雜的社會。此外,它們還開展大規模的農業生產。
  • 假如動物們都擁有智慧,人類還能成為地球霸主嗎?看完你可能不信
    相信大家知道,雖然地球上擁有很多物種,有的物種非常弱小,如兔子、野雞,它們處於食物鏈的底端。也有的地物種體型龐大、力大無窮,如獅子老虎,它們處於食物鏈的頂端,但不管是什麼生物,它們在地球上依然只能看著人類的臉色行事。
  • 如果人類突然從地球消失,最有希望成為新霸主的會是哪一個物種?
    恐龍時代終結之後,在人類誕生之前,同樣也出現過其它的霸主級生物,只不過規模和影響力遠遠比不上恐龍時代。到了數百萬年前,人類的祖先誕生了,雖然人類的體質在生物界並不強,但是人類走得是智慧進化的道路。依靠智慧,我們一步步成為了地球的霸主,並形成了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的科技文明。
  • 如果螞蟻長得和人類體型一樣大小,它會徵服人類,成為世界霸主嗎?
    如果螞蟻長的和人類體型一樣大小,它會徵服人類,成為世界霸主嗎?這個問題有點意思,我們先講科學,再扯腦洞。螞蟻長大人類體型一樣大,會如何?螞蟻那麼小能舉起自身體重50倍的重量是不是很厲害,這是一般人類對它的第一直覺。
  • 如果人類保留智慧,體型跟螞蟻一樣,會發生什麼?
    人類和螞蟻的體重至少差了幾百萬倍(普通螞蟻的體重為0.005克左右),在現實中,我們只用一根手指就能將一群螞蟻壓死。那麼,如果人類在保留智慧的前提下,體型僅有螞蟻那麼大,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我們不妨開一下腦洞來想像一下。
  • 如果螞蟻體型和人類一樣大,它會徵服人類稱霸地球嗎?
    螞蟻雖然很小,但力量很大(當然是相對的),能舉起自己體重數倍的食物前進,這點人類就不行。但如果螞蟻長的和人類一樣大,螞蟻的力氣不會隨著體型的變大成正比地變大!
  • 如果人類體型只有螞蟻那麼大,智慧保留。那將會是什麼樣的存在?
    important}因為人類和螞蟻的體重至少差了幾百萬倍(普通螞蟻的體重為0.005克左右),在現實中,我們只用一根手指就能將一群螞蟻壓死。那麼,如果人類在保留智慧的前提下,體型僅有螞蟻那麼大,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我們不妨開一下腦洞來想像一下。
  • 如果人類的體型只有螞蟻那麼大,但智慧保留,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這是某位網友提出來的話題,仔細思考一下還是很有趣的。如果僅僅從智人算起,我們在地球上發展的時間大約是20萬年,但就是這20萬年讓人類這個物種實現了質的飛躍,我們進化出智慧文明。曾經的人類在非洲大草原上還是瑟瑟發抖的小可憐,到處存在著天敵,稍不小心可能就要被其它動物「叼走」。
  • 如果人類體型只有螞蟻那麼大,保留智慧,那將會怎樣?
    如果人類有螞蟻那麼大而沒有螞蟻的繁殖能力,就是再高的智慧等不到螞蟻那麼大早就滅亡了。如果人類只有螞蟻那麼大,智慧再高也沒用。生活生存有保障,資源無窮,還會想到發展?螞蟻人體型太小了,主要是不能控制火種。人們傳授給他高科技也無法使用。最高手只能達到長出翅膀飛來飛去。
  • 人類僅300萬年就有了智慧,恐龍存在上億年卻還是野獸,何故?
    人類僅300萬年就有了智慧,恐龍存在上億年卻還是野獸,何故?擁有了智慧與文明的人類,無疑已經成為了地球的霸主,但人類並非地球的第一代霸主,地球的第一代霸主是恐龍,而恐龍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要比人類長得多,約為1.6億年,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中,恐龍為什麼沒有進化出智慧與文明呢?我們怎麼知道恐龍沒有建立文明?因為文明一旦出現,很難將痕跡完全抹除,特別是像恐龍這種龐然大物所建設的文明,必然會留下蛛絲馬跡,然而什麼也沒有。
  • 如果人類和螞蟻一般大,還能統治地球嗎?
    當然是因為人類擁有凌駕於萬物的智慧,無論是戰鬥能力,還是奔跑速度,人類都位於動物界的中下水平,唯有智力遠超其它生物。憑藉超凡的智慧,人類逐漸發現了宇宙的規律,也就是被我們稱之為科學的東西,之後藉助於科學的力量,人類文明步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在遙遠的未來,人類很可能將自己的文明拓展到更為遙遠的宇宙空間。
  • 什麼災難是擁有智慧的人類也毫無辦法的?
    人類從幾百萬年前的古人猿開始進化,在幾百萬年後的今天,歷經艱難險阻,終於以生物界的生物鏈頂端者自居,成為了新的地球霸主,甚至為了區別於普通動物,還冠以「高等動物」的稱號。人類和恐龍和同是6500萬年前的地球霸主恐龍不一樣的是,人類能站到今天的位置,並不是靠龐大的身軀、強大的四肢和野蠻的力量。
  • 如果人類突然消失了,那麼生物界最可能成為「地球霸主」的是誰?
    如果人消失了,按照正常的邏輯來看,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可能會成為地球的下一個霸主,因為它們是除了人類之外可能最強的。而這個時候就需要看看人類到底是如何消失,同時如果是因為某種原因消失了,那麼其他生物群體也會消失。如果不出意外,只有人類突然消失了,其他東西還是完全存在,那麼有一種微小的生物可能會下一個霸主——那就是「螞蟻」,這個答案會讓很多人都感覺到驚訝,令很多人很意外。
  • 如果人類的體型縮小10倍,還可以保持地球的霸主嗎?答案出乎意料
    也正是因為人類的智慧程度很高,人類從嚴苛的自然環境中存活下來,並漸漸進入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科技社會……最終成為地球當之無愧的霸主!細數漫長的歲月中,地球的霸主更換過好幾代,起初地球霸主多是海洋生物,從震旦紀的環輪水母,到三葉蟲時代的三葉蟲,再到奧陶紀時期的鸚鵡螺。直到3億年前,陸地生物才漸漸登上了時代的舞臺,成為地球的霸主。
  • 如果人類的體型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還能夠保住霸主地位嗎?
    人類有可能也無法成為地球的霸主。恐龍時代結束之後,哺乳動物開始繁盛起來,經過漫長的進化演化,哺乳動物中的一部分猿猴走上了智慧進化的道路,它們是人類的祖先。到了240萬年前,人類終於誕生了,人類誕生之後又經過200多萬年的進化演化,成為了智人。
  • 如人類突然消失,什麼物種可能成為「地球霸主」?答案令人很意外
    如果人消失了,按照正常的邏輯來看,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可能會成為地球的下一個霸主,因為它們是除了人類之外可能最強的。而這個時候就需要看看人類到底是如何消失,同時如果是因為某種原因消失了,那麼其他生物群體也會消失。如果不出意外,只有人類突然消失了,其他東西還是完全存在,那麼有一種微小的生物可能會下一個霸主——那就是「螞蟻」,這個答案會讓很多人都感覺到驚訝,令很多人很意外。
  • 它們曾經是地球的霸主,長相怪異,如今卻淪為食物鏈的底層
    如果昆蟲變得跟人類一樣巨大,試問一下,朋友們會感到恐怖和害怕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先不說昆蟲的實力如何,單說它們的長相,一旦長得畢竟大的時候,這些昆蟲在我們眼裡已經不是怪異的存在,而是讓我們感到害怕和恐怖的生物。
  • 人類會永遠是地球的霸主,統治者嗎?可能有三種動物表示不服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除了智慧生命人類之外,還有數百萬種其它的生物。地球有著漫長的38億年生命史,在如此漫長的生命歲月裡,不同的時間線都誕生過不同的霸主級生物。比如在2.5億年前的石炭紀時代,昆蟲是當時世界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