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沒有注意到,但有些鳥類的壽命幾乎與人類差不多長。在人工飼養下,烏鴉可以活到50多歲;甚至某些種類的鸚鵡,可以存活將近一個世紀。這其中就有鳳頭鸚鵡,它們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長壽的鳥類之一。
不過,總有你不知道的事,與這些鳥的長壽相對應的是它們發達的大腦,也就是它們那經常令人感到不安的智力。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鳥的壽命和大腦的大小是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可能越聰明的鳥類壽命越長。
無論是對於人類還是其他動物來說,大腦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它為了維持身體的正常運轉,需要吸收很多的能量。鹿角網已經說過,雖然我們人類的腦袋只佔體重的2%,但卻消耗著大約20%的熱量。所以,長期以來,進化生物學家一直試圖弄明白,為什麼大腦值得如此巨大的投資。
有一種假說認為,大而有力的大腦賦予了動物應對挑戰的靈活性,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動物的生存機率,也更有可能進化出長壽的特性。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不被其他的捕食者吃掉,你也有能力保證自己不被餓死,那麼進化過程就可以開始作用於其他機制,致力讓你擁有更長的壽命。
「大腦袋」與複雜行為的「認知緩衝」已經解釋了為什麼腦容量更大的動物也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成熟。在鳥類中,科學家們很早就已經注意到「大腦袋」與長壽之間的關係,只是一直沒弄清楚腦袋的大小對壽命的影響是正向的,還是反過來。
為了理清這一關係,岡薩雷斯·沃耶爾和他的研究小組比較了300多種鳥類的壽命和大腦大小,其中包括了範圍廣泛的鳥類家族。他們細緻地觀察了它們不同的早期發育特徵,比如幼鳥孵化後的發育狀況,以及幼鳥第一次飛行的年齡。然後,研究小組使用考慮到進化關係和發展特徵的模型比較了大腦和壽命數據。
西部叢林松鴉擁有與人類相似的情景記憶能力,能夠幫助它們重新安置許多貯藏食物的地點。食肉鸚鵡是紐西蘭本土的一種大型高山鸚鵡,是一種出了名的聰明鳥類。
岡薩雷斯·沃耶爾和他的團隊發現,在孵化以及後來不同的發育階段中,鳥類的大腦相對於其身體的大小與壽命之間存在直接聯繫。《道德經》有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可是對於鳥類來說,一個比別的鳥聰明兩倍的頭腦只會讓它們的生命持續兩倍的時間。
以往的研究無法區分早期生活史特徵對壽命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但岡薩雷斯·沃耶爾的團隊發現了更多答案。更大的大腦是延長壽命的基礎,而早期發育的差異只是調整了長壽的表現,無論是在孵化時花費的時間更多,還是花更長的時間進行第一次飛行。
岡薩雷斯·沃耶爾認為這些發現證實了大腦的大小實際上對壽命有直接影響,並指出這對於「為什麼進化過程更青睞大腦袋」這個問題可能是一個更廣泛適用的解釋。
長壽這個優點可以讓一個龐大的、耗費精力的大腦值得「投資」。緩慢的成熟期延長了大腦對熱量的大量消耗,使人們終生可以學習新的生存技巧,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腦所產生的利益。
但是,慢節奏、更聰明的生活可能也有其自身的弊端。還是在岡薩雷斯·沃耶爾的研究中發現,大腦容量的擴大在某些哺乳動物成功入侵城市環境中起著關鍵作用。如果這些聰明的動物也降低它們的發育和繁殖速度,以便獲得更長的壽命,那麼它們可能會更容易受到突然的、極端的變化的傷害,這些變化會殺死很大一部分種群。
緩慢的生活意味著,它們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以前的種群數量,所以會使那些物種更容易滅絕。
接下來,岡薩雷斯·沃耶爾想要研究大腦與壽命之間的關係如何在不同環境中發揮作用。例如,在缺少食物或水資源的環境中,像沙漠或其他類似的地方,食物的供應非常有限,「大腦袋」所能提供的好處可能會大不相同。
換言之,在那裡聰明可能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那時候除了棲息地所能提供的,你自身能動力可及的資源,並不多。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進化也是相當「無情」的,它有時候可能會讓大腦變得越來越發達,但在另外一種情況下,它也可能會讓大腦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