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RIH投讀會
文/譚校長
今天收盤後跟團隊喝茶,說到前一陣比較火的一部電影《徒手攀巖》。
其實我還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不過我看了書。看完書之後,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有一個情節。徒手攀巖是一項極其高危的活動,在普通人看來簡直是危險係數爆表,主人公亞力克斯的女朋友確實也是好幾次擔心他會一去不復返,兩人還為此鬧過好幾次分手。
亞歷克斯也確實曾經遭遇過一次嚴重的生命危險,差點就離世界而去。但是這裡我要特別強調你注意的是,他發生危險的情境,居然不是在徒手攀巖的過程中,而是發生在登山的過程中。
在徒手攀巖領域,亞歷克斯是全球最專業的人。而在登山這項運動中,他說當時的自己是一隻菜鳥。有一次他出於好奇去爬一座雪山,由於這方面知識經驗都不足,他穿錯了靴子,走得非常費勁。在登山的過程中一不小心骨折了。那個情境下,沒有任何人,幸好出發之前他媽媽給了他一隻手機,更幸運的是他爬到的那個地方還有信號。他打了911,由於那個地方地勢險要,最後警方是派直升機把他救出來,送到醫院做手術。
當時看到這個事情就引發了我的思考。這是一個看起來有悖常理的案例,通常我們認為絕壁攀巖的危險係數遠遠高於去登一座不是那麼危險的雪山。但是在他常年徒手攀巖的過程中,並沒有發生致命的風險,反而在不那麼危險但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遭遇了一次差點喪命的危機。
這引發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到底什麼是安全?什麼是危險?安全和危險的定義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是一樣的嗎?
比如在投資中,我們在教科書上學到的都是風險和收益對應論。而我在之前的專欄也反覆說過,在現實中,往往我們會遇到很多風險收益不對稱的點。比如在熊市的末期,收益遠遠大於風險。而牛市的末期,風險遠大於收益。
事實上一個專業投資者的使命就是去找到這些市場中提供的風險收益不對稱的點,也只有找到這些點,你才可能取得超額收益。如果你眼中的風險收益的分布跟大眾是一模一樣的話,你就別談什麼超額收益了。
從這個角度來講,無論是在運動領域還是在投資領域。安全和危險,對於每個人來說定義都是不一樣的。
舉個例子,通常來說我們對於投資中倉位的理解就是倉位越重越危險,倉位越輕越安全,這是一個公共定義。
但是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同樣是重倉,不同的人所暴露的風險程度可以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的人對於重倉交易是非常陌生的,不知道保護自己和防範風險的措施,這個時候他可能就暴露了很大的風險。而有的人經常在重倉交易的領域行走,就像亞歷克斯在徒手攀巖這個領域的專業性一樣,同時他有一套完整的風控和保護自己的措施,那麼可能對他來講,重倉就不是一件特別危險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人所面臨的風險和收益的曲線其實是不一樣的,是一條個性化的曲線。
如果市場有一百萬個參與者,就存在一百萬條不一樣的風險收益曲線。
讓我們來看一下下面這個工具:如果用大眾眼中的危險程度和我眼中的危險程度,作為兩個坐標軸,我們就可以畫出四個象限。
象限一:大眾覺得危險,我也覺得危險。
象限二:大眾覺得安全,我卻覺得危險。
象限三:大眾覺得安全,我也覺得安全。
象限四:大眾覺得危險,我卻覺得安全。
那麼對於一個個體來說,真正的機會會出現在哪個象限呢?
我們來看一下:
象限一,大眾覺得危險我也覺得危險,這是真正的冒險。
象限二,大眾覺得安全,我卻覺得危險,這種事情的性價比是最低的。
象限三,大眾覺得安全我也覺得安全,很顯然這是一個紅海,太多的人會湧進來。
象限四,大眾覺得危險,我卻覺得安全,這才是每個人真正的機會領域。
這就好比在徒手攀巖領域,大眾會覺得這項運動特別危險,簡直就是天天與死神打交道。但是對於亞歷克斯來說,他自己並不覺得有那麼危險,而且熱衷於此。
當然,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像亞歷克斯一樣去做那麼冒險的運動。但是建立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去評估自己的風險收益曲線與大眾曲線的不同,一定會給你帶來很有價值的覺察。
在投資領域也是一樣,底層規律跟以上四個象限完全相通。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投資人,就要找到自己的第四象限。就是在大眾覺得危險的時候你能找到自己的安全島。也許是通過某種深刻的認知,也許是通過一系列有技術含量的操作。總而言之,你只有在第四象限裡,才能找到自己的投資藍海。
比如,巴菲特說,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就是在他的第四象限中找到的安全島。
比如,約翰·鄧普頓的極度悲觀點的逆向投資法,就是在他的第四象限找到的安全島。
比如,索羅斯下注2008年金融危機的空頭,就是在他的第四象限找到的安全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