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杭州5月29日訊(通訊員 張懷仁)人年輕的時候是不乏理想的,睿智和勇氣恰如雨後春筍具有不可阻擋之勢。但是,大多隨著歲月和環境的磨礪,理想的光芒慢慢消退,變得世俗或庸俗,甚至走到了勵志初衷的反面。尤其是我們正處於一個時代大變革、大震蕩、大轉型、大轉軌的時候,對理想的矢志不渝、孜孜以求的人是非常可貴的,不管他職位高低、財富多少、現實處境順逆,都值得我們尊敬和欽佩。
毛建一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從70年代末直到今天,逾時三十多年,懷揣理想,堅定執著,歷挫折而愈奮勇,以至於讓人感到有那麼一股硬氣。這次他出版的理論文集《太陽風》就是明證。通觀全書,無論是研究魯迅,還是涉略大學生成才培養,甚或探索共青團工作,也或探究年輕人的愛情、口才、投身改革、道德修養、法律意識、心理特點,甚至探討嫉妒心理、犯罪心理和預防犯罪的法律問題,儘管內容廣泛,涉及面寬,成文時間跨度大,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但實質上只有一個中心,都圍繞著作者的「理想的人性」。開篇是《魯迅並沒有否認人性》,這是作者思想成熟的時間起點,也是作者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是為「理想的人性」點題。接下去的好幾篇文論,論及青年如何求學、如何立業、如何成才、如何做人等,其核心觀點都提到了要講究「人性美」,都強調了離不開如何追求「理想的人性」,這裡當然包括青年必須追求和必須具有的理想美、道德美、愛情美、演講美、心靈美、行為美、領導藝術美、建功立業美等,同時還必須克服保守、嫉妒、貪婪、懶惰、違法、犯罪等等醜陋人性。後面的一些文論就高聲呼籲當代人尤其是青年人,要為理想人性的塑造而創設良好寬鬆的環境氛圍,特別是創造法制環境,預防違法犯罪,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
我覺得全書顯著的特點有三:
一、 研究人性,宣示理想,勇佔風氣之先
作者在改革開放初期能夠全然不顧個人力量的渺小和卑微,以足夠的膽略和魄力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時代高度,對人性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嚴峻的審視,這是不容易的。在上世紀80年代初那個解放思想、撥亂反正的歲月,「人性」和「人性異化」成了理論界衝破禁區的一個熱點研究課題,作者當屬那個時代的研究先鋒之一。
毛建一選擇魯迅和魯迅的作品作為研究「人性」的視角,不僅體現了作者的勇氣,也顯示了作者的策略和智慧。因為魯迅的思想和文學成就是讓人高山仰止、頂禮膜拜的豐碑,具有幾乎不可逾越的權威,以魯迅的思想和文學作品來推演人性之理,更具有說服力。《魯迅並沒有否認人性》,題目中出現兩個否定詞再加上前面的一個副詞「並」,別有一番思辨的語言韻味,全文以同樣慎密的語言來建構嚴密的邏輯關係,通過辯證的歸納、推理,得出魯迅是肯定「人性」的結論。作者借魯迅之口道出了他心目中的「最理想的人性」或「真的人」。儘管這樣,此文1983年6月在《杭州大學學報》上發表後,還是一度遭受了非難:1983年年底及1984年年初,剛好遇到全國在開展清除精神汙染運動,就被省和省以上有關權威部門內部點名批評,並落實專人專門找他談話。當時全省被內部點名批評並專門談話的有兩人,一是專題研究魯迅並沒有否定人性的青年團幹部毛建一,二是專門研究蔣介石生平與民國史的杭州大學歷史系著名教授楊樹表。雖然半年後事態就平息了,但仍可見立言真不易。
他在80年代中期與大學生的問答錄,即《關於當代大學生及其他的問答錄》、《答當代大學生問〈續篇〉》很有特色。這二個問答錄,內容涉及點多面廣,語言形式活潑多樣,說理評事不拘一格,展示自我盡顯坦誠,其中的話題都離不開「理想的人性」的培育和實現。從他語錄體的答問錄中可以看到:他為改革順利發展的鼓與呼,慷慨激昂,充滿理想,充滿激情;他為青年健康成長的情與愛,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推心置腹。這都十分坦誠地表現出作者有一顆對「理想的人性」的不懈追求之心!放到今天看來,對人性的探求和肯定,其理論意義不可估量,是可圈可點的。
實際上,魯迅所說的「最理想的人性」與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有異曲同工之妙。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對人類歷史社會的批評中認為: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靠犧牲個人的發展為代價的。資本主義就是通過最大限度地損害個人的發展,才取得一般人的發展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畢生所追求的就是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尋求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統一的規律。他們的結論是:「要不是每個人都得到解放,社會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他們堅信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馬克思所說的人的發展,就是每個人在勞動能力、社會關係和個性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其邏輯起點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論。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條件,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為手段和條件,是人類向更高社會形態邁進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由此可知,對人性的肯定也是和諧社會理論的基石之一。毛建一能夠在改革開放早期通過文論來衝破忌談「人性」的左傾氛圍,來呼喚「理想的人性」,這種做法和思想在當時是相當超前的。他這樣對「理想的人性」的殷切呼喚,與黨和國家在改革開放以來經多次提倡並在當前已經很普及很正常的「以人為本」、「關心人性」、「尊重人權」的主流思想完全一致。
二、 立論審慎,論證嚴密,彰現嚴謹學風
作為詩人的毛建一在早年的詩作中自喻為是在理想的道路上渴望獻身的「奔馬」,他在行政公務崗位上像奔馬一樣十分盡心盡力,業餘在理論的園地裡也像奔馬一樣縱橫馳騁,不斷開闢研究的新境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要從事這些涉及新學科涉及人性等領域的研究面臨諸多困難,首先是同類研究的資料少,收集也很困難。但由於作者學習抓得很緊,刻苦鑽研剛剛興起和恢復的心理學、社會學、人才學、領導學、美學、法學等人文學科的新理論、新視點和新的研究方法,綜合運用各類知識,對自己的研究論點進行系統深入的思考,而並非一時心血來潮,隨便發表議論,其論理治學風格是嚴謹的。
《魯迅並沒有否認人性》先就魯迅思想的階級性和人性的辯證統一進行考證,接著對魯迅文學作品表現人性的層次作出歸納推理,進而融合作品和思想對共同人性作綜合分析,最後闡述了魯迅為「理想的人性」奮鬥的思想。全文思路清晰、邏輯嚴密、旁徵博引、環環相扣,令人信服,確實做到了魯迅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篇文章儘管是作者大學時代的畢業論文,但作者在當時如果沒有對魯迅文學作品和魯迅思想的系統性的深入整體把握,沒有廣泛的閱讀和詳細的佔有材料是不可能寫出有如此有力度、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來的。
他在1985年和1989年發表的兩篇關於嫉妒心理研究的論文即《大學生的嫉妒現象及其預防和消除》、《論青少年「嫉妒型」犯罪及其對策》,也是立意很嚴謹,論證很嚴密。這兩篇論文在中國科學院《青年研究》學刊上發表後幾次獲獎和轉發,在國內曾產生過較大影響,受到好多著名專家和領導的好評及來信,並被一些高校作為教學輔助教材。到新世紀,這兩篇論文還被中國知網等20餘家理論學術網絡收入。毛建一研究人性中的嫉妒絕非20多年前的當時時興的心理學知識的現炒現賣,而是把嫉妒的不良心理放在構建青年成長的健康人格、完美人性的大目標下進行系統研究,在個性、道德、紀律、法律這四個維度上加以考量,深刻分析了嫉妒的表現特點與危害以及形成的主客觀原因,提出了克服和預防嫉妒的系統方法。作者還把嫉妒作為犯罪的主要動機之一加以系統研究,這在全國也是開先例的。因為,在眾多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著作和文章中,一般都是把財產、性、報復心、虛榮心等列為犯罪的主導動機,而鮮有把嫉妒心列為犯罪主導動機之一,這確是犯罪心理研究中鮮見的忽略點。毛建一在本書收錄了相關嫉妒研究的只二篇論文,其時間跨度為五年多。而在這期間,作者業餘還專門研究領導者如何克妒、改革者如何防妒、婦女的嫉妒心理特點等,並已經發表過一系列文章,但沒有放入此書。可見其思考之嚴謹,立論之小心,分析之慎密,對嫉妒這一領域研究的積累傳承、梯次遞進、厚積薄發,可見一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毛建一到當時的浙大、杭大、浙醫大、浙農大等高校給大學生、研究生專門以嫉妒心理為主題去作過講座。20多年過去了,這些聽過他講座的學生現在都是各個領域裡的領導和專家,他們一旦碰到作者,還會主動提到當年聽過毛老師關於嫉妒心理講座的深刻印象和理性收穫。我們希望,若干年後,他嚴謹的嫉妒心理研究專著能夠繼續動筆,完成全書,悄然面世。因為他1986年在大學裡工作時就在有些著名專家如溫元凱等的鼓勵下,已經完成了《嫉妒心理學》一書的二分之一,後來因為人才引進,懷著理想主義完美主義的他被調到省級機關去做行政工作,此書就停筆了20多年。
《太陽風》全書落墨最多是當時青年學生的特點與教育問題,涵蓋他們成長的方方面面,比較系統。這些論文確實在培育一代大學生的美好人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譬如,產生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看似隨意而為的二篇答當代大學生問的語錄體的《答問錄》,由於作者勇於把自我理想人性的內核坦誠公布,並依此觀照大學生的時代特徵,對他們內心世界感興趣主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寓精闢於率直,寓理性於激情,既有催人奮進的詩意,又有發人思考的哲理,思維敏捷,觀念超前,妙語很多,警句迭出,一時轟動了大學校內外,轟動了社會上下。「理想的人性」總是相通的,正因為確有心靈互動感應,一時洛陽紙貴,80年代中期的手抄本也在省內外出來了。因為當時沒有手機,沒有電腦,不可能有現在那樣的可以發簡訊和上網絡,只能用筆傳抄了。當然這兩個《答問錄》不久即被當年的浙江、北京、上海、天津、吉林、江西、湖南、山西等地的如《浙江日報》、《中國青年》、《生活方式》、《政工導刊》、《青年科學》、《當代研究生》等時政黨報、青年刊物轉載選載或連載,並被華東地區不少大學當作德育課的輔導教材,還被時任國家體委副主任劉吉在他的著作《對話的藝術》(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中與李瑞環、堪容、劉吉的答問語錄一起多處作重點引用。其中《答當代大學生問(續篇)》在1991年9月被省青年研究學會評為「1987-1988年度社會科學一等獎」,更在1991年11月被省政府表彰項目評為「1987-1988年度浙江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三、 選題直面現實,不避焦點難點
作者是有機會有能力可以鑽進學術的象牙塔的,但他沒有躲進小樓,而是學以致用,因為他是奔馬,他始終馳騁於歷風見雨的現實世界之中。
《太陽風》全書撲面而來的是時代的激蕩進步之風,佑護年輕人健康成長的教學之風、厚德遵紀之風,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的法律之風。他對現實問題的關注除了青年人的教育培養外,大到國家的治國理政方略,小到溫州地方風俗的婚喪與訂小親問題,時空跨度可謂大矣。但作者都能緊跟時代,直面現實;充滿激情,不避焦點;細析原因,敢提對策。無論哪個年齡段的人細讀了此書以後,都會感覺到有一種激情,有一種感召力,有實用價值。有位姓陶的40後老團幹,28年前曾連續6個早晨敲開高校領導的家門,要求商調時任大學德育室主任的毛建一。這次,老陶先生他細讀《太陽風》時,三天裡四次給作者打電話並驅車面見,激動地認為《太陽風》中有關青年的不少觀點是愈久彌新。一些80後比如浙江工業大學2010年畢業的學生團幹部章曉鋒、王軍委等讀者也說:這本書除了文字好美,還覺得特別有煽動性,有說服力,更使我們高興的是,我們從中學到了在現實社會很需要的實用知識和人生道理。看起來,毛建一的一些老同事開玩笑說他有「青年情結」和「大學生情結」,是有一定道理的。
《太陽風》的選題大多具有直面現實的嚴肅。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面對人性向惡的越來越突出的青少年犯罪問題,他的《淺論優化青少年成長的法制環境》一文,從加強立法、深化教育、嚴打犯罪、淨化社會環境、優化矯治機構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優化青少年成長的法制環境主張,引起了有關省領導的重視,加快了浙江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的出臺進程。這篇論文發表後,就被省社科聯評為慶祝建國40周年的「紀念國慶、振興浙江」徵文活動四篇「優秀論文」之一,又被省青年研究學會評為「1989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還被《人大文摘》、《新華文摘》、中國知網等或轉載或披露或收入。1988年1月發表的《論青年婚前性嘗試現象》一文,在詳細分析青年婚前性嘗試特殊的社會原因與個體原因的基礎上,他大膽斷言青年婚前性嘗試「與國外的性自由性解放完全不同,因為它雖有不嚴肅的一面,更有嚴肅莊重的一面」,在認真分析其消極影響後提出了行之有效而富有「人性」的三條對策,其中認為符合《婚姻法》規定就應準予登記的建議,今天看來仍具有一定的超前意義。
書中收進的在80年代發表的《開拓型團幹部的領導藝術》、《新團幹上任應樹立五大意識》、《初探當代青年的心理特點》和兩篇答大學生《問答錄》中,都講到了人性中的人才學問題。作者很早就鼓勵青年鼓勵團幹部要衝破傳統觀念,允許自薦,敢於自薦,支持自薦。他答大學生說:「青年人不能等待伯樂,而要爭學毛遂噢!沒有伯樂,萬馬齊喑;缺少伯樂,萬馬齊哀;等待伯樂,萬馬齊老;只有到不靠伯樂的時代,才能萬馬齊奔,萬馬齊飛!」他多次強調,改革開放已證明:自薦是多了一條發現人才的好渠道。當年是改革開放早期,思想還受一定傳統束縛,他在高校作講座時,就大膽地鼓勵大學生鼓勵青年,要學習毛遂敢於自薦,他講這些觀點時,總會引發長時間的熱烈的掌聲。他理想地呼喚「毛遂自薦出人才」的人性思想堅持了近30年,這個觀點與中央和省委近年來鼓勵部分同志競爭上崗的一些重要決策是一致的。2010年和2011年廳黨委在廳機關開展了兩次競爭上崗活動,搞得非常有生氣,有正氣,有才氣,先後有8位較年輕的優秀同志毛遂自薦,競爭成功,擔任了副處長,而他們原先多數都不在組織部門的考察對象的視野裡。毛建一從心底裡為這個發現人才的活動叫好,就反傳統習慣而行之,以個人的名義先後兩次對自薦成功者主動請客,對這幾位自薦人才表示欽佩,更對廳黨委的啟用人才多一個渠道表示敬意。
《太陽風》從作者發表的50餘篇論文裡收進了30篇,時間跨度也是30年,其中進入新世紀的論文只收入兩篇,即《關於制定全國「五五」普法教育規劃的若干思考》、《赴歐洲三國考察及對司法行政新聞宣傳的啟發》。作者也是懷著理想主義,對五彩繽紛的現實中遇到的普法教育工作和新聞宣傳工作,作出了充滿人性的理性思考和完美實用的理想啟發!這兩篇論文分別被國家級刊物《中國司法》、《法治中國》採用發表,前一篇論文被省廳評為三等獎,被省委宣傳部評為二等獎,更被司法部評為一等獎,越到上級越被評上高一級的獎。
詩言志,作者在詩篇《潮音洞》以潮水激石為喻,寫道:「我屬於裸露而艱辛的真理」,「在我每次被碰碎的時候/都濺起無數瑰麗的星鬥/我,高擎著蔚藍的意志和潔白的信念/終於撞開了這希望的洞口」。這是無量劫來理想對殘酷現實的抗爭結果。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這是一個有限的概念,生命的法則誰都無法抗拒,學術研究也不例外,但是只要研究是符合人與社會發展規律的,順應了時代前進方向,那麼他這種研究成果在歷史發展和個人人生軌跡的坐標上是會留下永恆的位置,他的價值永遠不會被抹殺,我想《太陽風》應該屬於此類。
人不斷進化,社會不斷發達,人與社會互動發展,一切變得皆有可能。經歷了更多的機會與選擇、成功與失敗、痛苦與歡樂,你會發現質樸的理想是多麼可貴,人性的光芒有多麼美好。《太陽風》整整激勵了一代青年,我們期待他還能給後來者帶去有益的思考和人生的教益,這是一種假設,卻是完全可能的。因為現在講人性、講人道,講以人為本,講尊重人權,已經十分正常,以後永不過時。當閃耀著人性光芒的太陽風颳得越來越猛烈的時候,社會和諧的程度就越來越高,共產主義的理想目標就越來越近了。
讀著《太陽風》,顧念於自己學生時代的充滿理想歲月,禁不住
說了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