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9 2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朱佳曄、陳禾君 上海新華醫院康復醫學科
三連一下,學習康復知識
新華科普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康復治療
心力衰竭是指心血管疾病發展至一定程度,心肌收縮力減弱或舒張功能障礙,心排血量減少,不能滿足機體組織細胞代謝需要,同時靜脈血回流受阻,靜脈系統淤血,引發血流動力學、神經體液的變化,從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徵。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表現
症狀:勞力性呼吸困難或喘息、咳嗽(尤其是夜間)、體力活動能力顯著減退,容易疲勞、心悸,偶伴頭暈、胸悶。
體徵:口唇發紺、頸靜脈怒張、下肢凹陷性水腫、肺底部可聞及囉音、心界擴大、心率加快,合併房顫時則心律絕對不齊、第三心音奔馬律、各種原發心臟疾病的異常心音、肝脾腫大、肝頸逆流徵陽性。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理生理特徵及康復措施
水鈉瀦留: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激活,造成水鈉瀦留,促使血容量增加和發生水腫,進一步增加心臟負擔,形成惡性循環。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壓力反射的敏感性顯著下降,出現竇性心動過緩、正常心率多變異喪失、壓力反射刺激的心率和血管運動反應性降低。而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導致交感神經衝動向骨骼肌的傳遞明顯增多。針對這一現象,需要督促患者進行長期的運動訓練,使血液兒茶酚胺的濃度下降,交感神經興奮性下降,心率減慢,心肌耗氧下降,從而有利於心功能的改善。
心臟重構:表現為心室擴大和肥厚,由此逐漸增加室壁張力和能量消耗,導致進行性心肌細胞壞死、纖維化和進一步心室擴張。
周圍血管重構:大血管順應性減退,動脈血管阻力增加,其原因為交感張力增加和慢性水、鈉、鈣瀦留導致血管平滑肌結構改變,血管舒張功能減退(特別是骨骼肌和腎臟循環),從而增加血管阻力,導致進一步心泵功能損壞,甚至失代償。故而需要在康復訓練中改善運動能力,提高患者的最大攝氧量,使得患者安靜時和亞極量運動時心率降低,下肢最大血流量和動靜脈氧差增大,血管阻力下降,心功能從而得到改善。同時,亞極量運動時骨骼肌乳酸生成明顯降低,運動耐力可以得到提高。
骨骼肌失健:由於循環衰竭,肌纖維營養性血液供應障礙,尤其在亞極量和極量運動時為著,導致肌肉代謝障礙。同時由於心功能限制,體力活動減少,逐漸產生失用性肌萎縮和肌力降低。我們的康復措施可以是大肌群的動力性運動,這樣可以使運動肌的代謝能力改善,毛細血管的密度增加,肌氧化酶活性提高,肌收縮的機械效率提高,從而使運動時的血液循環效率提高相對減少對心臟射血的要求。
肺功能障礙:肺部因素是限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能力的另一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體力活動能力不同程度的減退以及活動時氣短、氣急、胸悶、發紺等,嚴重時在安靜狀態也可發生上述症狀。康復治療師可以幫助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訓練,有利於對肝、脾的按摩,減少內臟的淤血。
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康復醫學科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康復治療有著豐富的治療經驗,歡迎廣大患者前來諮詢與就診。
END
本平臺科普內容獲中國科協科普部
「科普中國共建基地2020年-2021年」項目資助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