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備受關注的嫦娥五號終於飛向月球了!
11月24日凌晨4:30,搭載著「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
在此次探月行動中,人工智慧將扮演重要角色,充當嫦娥五號的「智慧大腦」,助力探月行動圓滿成功。
下面就讓小棧帶你了解一下,人工智慧都在這次探月行動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本次探月行動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月球正面的一塊區域,收集土壤並送回地球。
這是在1976年蘇聯從月球取回土壤後,時隔44年,人類再次實現這樣的壯舉,嫦娥五號的成功發射也意味著中國將成為又一個具有獨立月球採樣能力的國家。
AI決策,自主選擇著陸點
嫦娥五號重約8.2噸,據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介紹,嫦娥五號仍採用軟著陸。通過人工智慧自主決策,著陸前在月球表面拍照,判斷著陸點能否保證探測器四腳降落在一致的水平上。
歐陽自遠說:「探測器非常聰明,它一直在計算、挑剔,邊走邊找,最後作出判斷和決策。」
無人交互對接技術
嫦娥五號將將在月球表面進行首次月面起飛,但在月球起飛難度非常高,因此,本次月球表面起飛採用了無人對接的方式,月球上的交會對接也由嫦娥五號通過人工智慧系統自己完成。
探測器進入月球後,會有一條飛船與它交會對接,並將月球土壤採樣轉移到月球軌道上飛行的返回器中,再由返回器將其帶回地球。
未來將建立月球永久科研基地
科學家指出,對月球表面土壤進行採樣有助於研究月球火山運動和演化歷史,也可以通過分析月球土壤中的太陽粒子活動來了解各時期的太陽活動變化。
未來,我國可能會再發射嫦娥六號、七號和八號探測器進行測試,研究在月球建立永久科研基地的可行性,預計2030年前後實現載人登月任務。
人工智慧在本次探月行動中擔任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任務,這也進一步展示了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潛力。在國家發展戰略上,已經把人工智慧作為一項重要布局。
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近幾年,教育部也開始推動在中小學設置編程等課程,逐步推廣人工智慧教育。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為什麼要學習人工智慧編程知識?
創新科技人才培養戰略
人工智慧對於國際競爭、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我國的創新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編程、科技創新人才仍然緊缺。
在教育上,國家啟動「強基計劃」,旨在培養未來的高科技人才,未來高考會更加注重對學生素養以及思維方式的考察。
參加信奧賽助力升學
學習編程,還有一方面是可以參加信息學奧賽。作為五大奧林匹克競賽學科之一,信息學奧賽參與人數較少,但獲獎人數卻更多。
在信息學全國競賽中獲獎的學生,更有可以保送名校的機會。2020年,有50名金牌選手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獲得銀獎的選手,則獲得36 所雙一流高校強基計劃的破格入圍資格。
2020被保送北大的信奧賽金牌選手彭博
思維培養輔助其他學科
創意思維對於孩子的學習成長、未來的發展尤為重要。而在編程的學習中,孩子通過項目建立起時間、順序、空間、因果等重要的概念,能夠潛移默化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
學習編程能打破孩子原有的思維定式,逐步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計算思維和對抽象事物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可上九天攬月」已經不再是想像,科技發展正在創造一個嶄新的未來,編程知識是連接現在與未來技術的鑰匙,培養未來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學習人工智慧知識得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