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與您共讀《樹的秘密生命》的第四部分。
上周六我們共讀了我的還是你的?在森林裡,唯有強者才能決定遊戲規則。
這個禮拜我們將與大家共同了解森林為什麼綠色的?對我們來說,綠色代表自然、清新與生命;對樹木來說,綠色究竟有何意義?
為什麼對我們而言,了解植物比了解動物困難那麼多?或許是因為在物種演化的歷史上,人類很早就與所有的綠色植物分道揚鑣。
我們所有的感官幾乎都是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發展,以致人類必須費盡力氣想破腦袋,才能夠勉強弄懂一點關於樹木的事。我個人最喜愛的色彩組合,就是濃綠的樹梢襯著藍得透亮的天空,對我來這是最美好的自然田園景致,置身其中時,我的心情最能放鬆。然而樹木也能夠像這樣"觀看"嗎?答案很可能是"有些能,有些不能"。澄淨藍天意味著陽光普照,這對山毛棒樹、雲杉,還有許多其他樹種來說,肯定同樣代表著舒適與愉悅。
不過藍色它們來說在"浪漫"或者"撫慰人心"的意義上,應該是遠不及"吃到飽餐會要開動啦!"這個信號。
因為晴空萬裡的蒼穹意味著最高日照量,是進行光合作用的最理想條件。於是藍色宣告了亡限且高產能的一天,代表著努力工作。
許多的二氧化碳與水在會被加工處理,生產成糖分、纖維素與其他碳水化合物儲存起來,樹木因此會塞滿食物撐得飽飽的。
不過在我們開始討論絕大部分的植物都具有的顏色之前,先回答一個問題:這個世界到底為什麼如此色彩繽紛?陽光是白色的,如果它被反射了,它同樣也會是白色。然而,情況如果真是這樣,我們應該要置身在視覺上冰冷單調且純淨的地表景觀裡。還好真實的世界並非如此,究其原因,在於每一種物質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吸收或者轉換光的成分。只有某些波長的光,因為無法被吸收而被反射回來,才可以被我們的眼睛所接收。所以任何生物或者物體的顏色,必定與從其身上反射回來的光波顏色一致。對樹木來說,這就是綠色。然而為什麼不是黑色?為什麼光線不會被全面吞噬吸收?
樹木藉助葉子裡的葉綠素來轉換光線,假如它能完美利用所有的光,不剩下一絲一毫,那麼即使在白天,整座森林看起來應該也會像夜晚一樣漆黑。
然而,葉綠素有一個缺陷,就是會顯現出一種所謂的"綠色缺口",因為無法利用這個波段的色彩,所以必須將其完整地反射回來。
經由這個弱點,我們得以見到光合作用後剩餘的光,透過這些光,幾平所有植物在我們眼裡都呈現出飽滿的綠色。
所以到頭來,原來綠色是光的剩餘,是樹木用不到的廢料;對我們來說,綠色代表自然、清新與生命,對森林來說卻一無是處。
我們熱愛大自然,是因為被它當成廢物反射回來的綠光嗎?我不知道樹木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受,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至少飢腸轆轆的山毛櫸樹或雲杉應該都非常樂於見到陽光下的藍天,就像我一樣。
本月共讀到此結束,也感謝每一位書友的陪伴。
下個月我們新書共讀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