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一頂黑色帽子,上面「奮鬥者」三個紅色大字非常醒目;身穿一件黑色夾克,背後「中國載人深潛」幾個大字更是吸睛。12月1日晚,記者見到李鵬時,他剛剛從三亞返回西安光機所。作為西安光機所光子網絡技術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此次他成為科考隊的一員,參加了「奮鬥者」號海試全過程並在此次深潛任務出海保障工作中表現出色。
自10月10日起,「奮鬥者」號遠赴馬裡亞納海溝開展第二階段萬米海試,成功完成了13次下潛,10月27日下潛首次突破萬米,並於11月10日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11月13日,「奮鬥者」號和「滄海」號深海視頻著陸器開展聯合作業,並在全球首次實現萬米洋底的電視直播,突破了深海視頻採集、數據處理、信號傳輸等一系列世界海洋研究領域共同的難題。
險
多次遇到颱風 還「喝」了太平洋的水
此次西安光機所光子網絡技術研究室負責研製了全海深對接通信與高速數據傳輸系統,包括「奮鬥者」號載人艙內光學視頻採集系統、艙內光電數據交換系統及艙外對接通信與高速數據傳輸系統。李鵬此次的任務就是要保障設備的正常運轉。
「此次參與科考任務的兩艘船上均安裝有我們的系統,在調試過程中,就需要在兩艘船之間『穿梭』,每次調試都要藉助汽艇擺渡過去。」李鵬回憶說,有一次在擺渡過程中,遇到了大浪,把全身都打溼了,隨行的隊員開玩笑地說,「喝一口太平洋的水也是極好的」。
在海上進行科考工作,李鵬對此並不陌生。今年7月他曾跟隨科考隊在南海進行了12天的海試任務。但即便如此,他仍坦言,海上作業環境的特殊性還是非常考驗人的心理的。「從三亞出發,到抵達作業海面的過程中,我們曾遇到了好幾次颱風,船體上下浮動的最高落差達到了7、8米,很多同伴都出現了眩暈嘔吐的現象,甚至晚上睡覺的時候都只能平躺,不然就會出現嚴重的眩暈感。」李鵬告訴記者,他們吃飯的餐廳在船的底層,每一次通過底層的透明窗看到大浪拍打船體的場景,聽到「鐺鐺鐺」巨大的拍打聲,都讓人不由得打個寒顫。「有一次我們正在吃飯,因為大浪造成船體顛簸太大,一個同伴就從座椅上直接被甩了出去。」李鵬說,雖然環境艱苦,但是大家都會相互鼓勵、打氣加油。
趣
「雜味海水」為潛航員破紀錄製造滿滿儀式感
海上的工作雖然枯燥,但是李鵬說他也遇到了有意思的事。「每一次在潛航員突破了自己上一次的下潛記錄後,大家都會為他們舉行一個小小的儀式。」李鵬笑著說,大家會精心準備一桶「雜味海水」為潛航員「喝」下去。
這桶「雜味海水」可謂是大家精心調配:用在船上能夠找得到的各種調料、酒水、飲料等等,無論是熱的還是冷的,紅的白的,還是甜的辣的,一起放進大桶裡再裝滿海水,等待著潛航員登船。
「破了自己記錄的潛航員上岸後,就會乖乖的坐在那裡,很享受的讓大家將這桶水從頭澆到腳,全船的人都會見證這一時刻,滿滿的儀式感。」李鵬笑著說,他第一次看到這個儀式的時候不太理解,後來請教了同船的前輩,才知道這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了。「就好像與大海接觸的人一定要與海水有一種交融感一樣,這是為海試人定製的特殊儀式。」
甜
現場見證萬米洋底直播特別驕傲
作為全球首次萬米洋底電視直播,西安光機所除了提供全海深對接通信與高速數據傳輸系統外,還研製了全海深超高清攝像機、3D攝像機、全海深小型高清相機,為此次萬米海底作業及萬米載人深潛電視直播提供了技術支撐與保障。可謂是成為全球人看到這一幕的「眼睛。」
「從『蛟龍』到『勇士』,以往從事海試工作的科研人員都是通過語音設備或者圖片了解到海底的情況,或者是潛航員們通過自拍相片,介紹艙內的情況,這次『奮鬥者』號的直播讓大家通過視頻的形式看到了海底和艙內的情況,在全球是首次。」李鵬說,當時在科考船上有位老科學家腰部扭傷,為了看直播,還是強忍著疼痛守候著,當看到潛航員直播畫面後,老人激動地流淚了,這讓他感受到了老一輩科學家對祖國深沉的愛。
「同船的夥伴拍拍我的肩膀,拉著我連聲說太棒了、太棒了,讓我感覺到真的非常驕傲和自豪。」李鵬告訴記者,他很幸運能夠在現場見證中國海試歷史性的一刻。「探索星辰大海是艱辛而漫長的徵程,我們將不忘初心,奮力前行,繼續弘揚科學精神,為中國深海科考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來源: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關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