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摘野菜,品美食,植樹……幹勁十足!」
上周,在杭州種福堂(艾克)中醫院院長孫彩珍帶領下,38位癌症康復俱樂部的患友來到金華市磐安縣方前鎮陳岙村植樹。
陳岙村山清水秀,是中國中藥材之鄉,這裡孕育著豐富的中草藥材,也有著可口的小吃美食,也是種福堂的發源地。
植樹的當天也是村子裡的黨員活動日,十幾位黨員與康復俱樂部的成員們一起,在村口的一條馬路旁種植了80多棵紫薇樹。
「村書記,我要在你這上個保險,來年我會回來看我的樹。」一位女患者在紫薇樹旁留影,並對村幹部說。另一位患者望了望這條路,感慨道:「把我們的樹種滿這條路,以後它就是我們的生命之路了,每一棵樹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見習記者陳彥汝
大家族裡長壽老人不少可我卻年紀輕輕患了癌症
44歲的張志紅是第一次參加康復俱樂部活動,十分健談的她一路上結交了不少人,還招呼著大家下次去她的家鄉組織活動。「我家在江西鷹潭,我們那的龍虎山就是《水滸傳》開篇所描繪的古今名山……」
張志紅告訴記者:「生病後,人的心境不一樣了,我是從病痛中走過來的,只要我不痛,心態當然好。」
2012年的一天,張志紅突然感到肚子很痛,以為又是老胃病發作,正巧那段時間趕上單位裡女性一年兩次的體檢,她去做了詳盡的全身檢查,這才發現,原來疼痛感並不是胃病惹的禍,而是結腸癌。
當時,張志紅只有37歲,兒子也才10歲。「當時我家裡人都不敢相信,因為我家裡的老人都特別健康長壽,爺爺已經90多歲,外婆去世時,大舅都80歲了,現在還在家中種田,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家族史。」
被確診的第二天,張志紅就去廣州做了手術,卻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到盆腔了。得知結果的張志紅陷入絕望,「腦袋裡就一個念想,算了,不治了,還是回家好。」
後來手術把腸子切掉了18釐米,開始進行輸液化療,但這八九個月間,她出現了嚴重的反應。做第10期化療時,護士還沒拆開針劑盒子,她就開始狂吐,「我爸說我大概是因為害怕形成條件反射了。」
2013年10月份,在複查中發現癌細胞再次轉移,這次轉移到了卵巢。伴著轉移而來的是強烈的疼痛,全身抽筋,手腳發抖。
「我只有兩個想法——保住命;如果能控制住疼痛,帶瘤生存也不錯。」也因此,同年12月,她在丈夫的陪同下來到了杭州種福堂(艾克)中醫院,找到了孫彩珍院長。之後,吃了兩個月中藥,疼痛又出現了。2014年3月,難忍疼痛的張志紅在廣州做了第二次手術。
術後,再也不想經歷化療的她給孫彩珍院長打了電話,在徵求同意後,她開始吃中藥,目前已經吃了5年多了。
「當時廣州醫生說,我的癌症復發率很高。但我相信命運在自己手上。」張志紅說,最近她剛做完體檢,各項指標都很好,廣州醫院的教授每次遇到她都會說,你真是個奇蹟。
現在,張志紅還總是開導別的患友:「藥物治療要跟上,但精神治療比藥物還要重視。首先要有一個好的睡眠,還要調整飲食。沒有什麼是不能改變的!」
她生病前喜歡打麻將,還常常熬夜,酒量也很好,能喝半斤白酒,每一頓都要吃得特別飽。生病後,她戒掉了這些不良習慣,會保證每天鍛鍊,滴酒不沾,吃飯八分飽,辣一點都不碰。她還在當地郊區租了一畝地種菜,「充實自己,時間就一點一點溜走了。」
醫生說一定會復發、轉移
但我的人生路還很長
這次出遊還有幾位從台州自駕前往陳岙村的成員,裴英良就是其中一位。活動結束那天,他親自把寧波的患友送到台州火車站,還幫忙買好票,送進站了才離開。
裴英良今年57歲,說著一口台州口音的普通話,但因為職業的緣故,他講話特別有邏輯。在休閒時間,他還給大伙兒曬了自己的珍貴的全家福,「我的家人、我的兄弟姐妹是我生病期間最堅強的後盾。」
10年前,他被發現患上了膽管癌。「起初是皮膚黃起來,很癢,我就想去醫院查一下有沒有肝的毛病,結果十天以後報告出來,醫生說,膽管上面毛病有點嚴重,問我家裡條件怎麼樣,讓我聯繫妻子再具體說明。」
膽管癌,一個極其陌生的名詞進入了裴英良的生活。醫院安排一個上海的專家為他開刀。術後,他回家休養了一年左右,再次複查時卻發現癌細胞轉移到了肝裡面。他去寧波的醫院做PET-CT,確認擴散,這一次,不想手術的他選了放療。但放療後,肚子總是很脹,風一吹,就嘔吐。
在別人的推薦下,他來到了杭州種福堂(艾克)中醫院掛了孫彩珍醫生的門診。
「當時孫醫生對我說可以治療,我心裡燃起了一絲希望,但又怕他們不靠譜,是騙我的。於是,那個早上,我遲遲沒有離開門診,就想看看孫醫生是不是對所有人都這麼說。」裴英良回憶第一次到種福堂(艾克)就診的經歷,一個早上,二十幾位患者,每個意見都不同,他這才放心了。
就這樣,中藥吃了6個月後,他去寧波複查。別人三四分鐘能做好的B超檢查,醫生為他檢查了15分鐘,又安排做了一個CT,始終也沒找到原來的陰影。
「當時醫生都不敢相信,我自己也是半信半疑的。」裴英良說,最初得知這個毛病的時候覺得壓力很大,開了刀卻又復發,徹底感到沒希望了。但如今,中藥吃了8年,再也沒有復發,人生路還很長。
每個人都要生病
只是病的名稱不同罷了
63歲的李炳仁至今還清楚地記著自己發病的準確日子:「2015年9月28日晚,當時我在老家,正好老婆在家,肚子很痛,被送到溫嶺當地醫院急診。」
9月29日凌晨3點左右,家人又送他到台州醫院。經過檢查,五六分鐘後,醫院的專家就已到位,而不到十分鐘,檢查報告出來了,初步診斷是腸梗阻。
3:50,天沒亮,急診醫生聯繫肛腸科兩位專家安排手術,早晨6點,手術開始,切掉了6釐米的腸,手術也非常成功。但醫生沒告訴他,其實他患的是惡性腫瘤。
第三天,按照病理需要進行化療。他一共做了4次化療,最後一次化療時,老婆告訴他,臉色有些不對。「當時我老婆可能知道瞞不下去了,就讓醫生與我溝通。」
只是沒想到,李炳仁早已猜到了真相,他主動和醫生說,我當過兵,我不怕死。「每個人都要生病,只是病的名稱不同罷了。你只有告訴我,我才能積極配合你。」
六個月後,在腸吻合手術前發現,他的左肺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出現了陰影,PET-CT檢查還發現,右腎也出現了問題,可能要切除。
趁著春節到杭州遊玩,李炳仁還去看了省級醫院的專家,醫生建議先化療,再動手術,但當時他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受不了再次化療,而正當家人們都拿不定主意時,台州醫院打來電話:「你現在還有機會,時機不要放棄。你抓緊來的話,可以儘快制訂方案。」
他回了台州,做了右腎切除手術,十幾天後,又進行了肺部兩個部位同時胸腔鏡手術,手術時間僅32分鐘,手術很成功。
在治療中,他聽說中醫對這類病有鞏固作用,這次,做了四次大手術的李炳仁打算嘗試一下,於是術後第三天他就來到了種福堂(艾克)中醫院。
一把脈,醫生就問他是不是吃了很多補品,「你這麼虛弱的身體,補品吃多了,身體是吸收不了的。」
吃了一個月中藥,沒有效果,因為價格等原因,接下來兩個月,他就在當地醫院配了藥。沒想到沒過多久,肝上又長了5.7釐米的腫瘤,在台州醫院進行射頻處理。
手術後,他又回到了種福堂(艾克)中醫院看診、配藥,再吃了三個月,複查發現病灶從5.7~5.5變成了2.9~2.4,其他指標也都是正常的。就這樣,又吃了三個月。病灶又小了一點。
「我是幸運的,遇到許多好醫生,給我開出好的藥方,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像我一樣受益。」李炳仁說。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