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放療被告無癌 追問那麼多次為什麼沒人說再查一遍?

2020-12-06 北晚新視覺網

馬上就要過年了,杭州餘杭的張女士卻高興不起來。今年53歲的張女士,前年春天查出宮頸癌並接受了手術;去年11月複查,醫生告訴她,癌症又復發了,還是惡性程度很高的低分化癌。她接受了醫生的建議,馬上開始放、化療。可誰知道,才做了兩次放療,醫生突然告訴她,病理診斷可能出錯了,治療叫停。

沒復發?當然慶幸,但慶幸之餘,張女士又生氣又失望:擔驚受怕一個月,全家的生活都亂套了。她希望醫院調查後,給一個說法。近兩個月以來,張女士和家人一直在和醫院交涉,但對院方給出的解釋,他們不理解也不滿意。最近,張女士找到了錢江晚報記者。

上周日,錢報記者見到了張女士。

她穿著黑色的長款羽絨衣,背雙肩包,很顯年輕的打扮;一見到錢報記者就笑眯眯地打招呼,氣色和精神面貌都很好,一點看不出是癌症患者。

一坐下來,她就從包裡掏出病理報告、出院記錄等資料,講起了自己的就診經歷。

2015年4月,她在位於杭州的一家專科大醫院做了宮頸癌手術,子宮、雙側附件都被切掉了。術後診斷,宮頸癌IB1期,醫生告訴她不用做放、化療,定期複查即可。

之後,她每3個月就去醫院複查一次,都沒有異常,直到2016年11月。

這次陰道鏡檢查發現HPV亞臨床感染,醫生建議她做個病理切片。11月8日,病理檢查結果出來了,診斷為:低分化癌伴壞死及部分區退變。

六神無主的張女士,在兒子兒媳的陪同下又去了這家醫院。他們找了一位姓楊的專家,楊醫生建議她儘快手術;她又找了第一次給她做手術的陳醫生,陳醫生則建議她儘快接受放、化療。

兩位專家,兩類不同治療方案,聽誰的?家裡人商量了一下,決定再去上海。

3天後,兒子陪著張女士去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找婦科專家程璽。看了他們帶來的病理報告(上面附有切片圖像),程醫生的建議是儘快放、化療。

3位醫生,2位支持放、化療,那就回杭州做放、化療吧。

11月21日,張女士在出具這一病理報告的醫院辦了入院手續。21日、22日,接受了兩次放療後,醫生通知她23日早上接受化療,但這次化療結束後,還需要繼續第三次放療。

23日那天,張女士接受化療剛掛上了第三袋藥水,護士突然走進來。張女士記得很清楚,當時護士嘀咕了一句「不是不掛了麼?」語氣有些意外。

「我聽了有些急了,難道我身體那麼差?化療都做不了?」張女士聽了心裡有些不安。

過了一會兒,醫生進來了,告訴張女士,病理報告可能有誤,需要停止正在進行的化療。

錢報記者翻看了張女士帶來的出院記錄,上面寫著,接到病理科通知,患者病理切片需要重新閱片,故停止同步放、化療。

追問了那麼多次,為什麼沒人說再查一遍?

當天,醫生帶著張女士又做了一次病理檢查,第二天出具的病理報告上,醫生修正了報告:目前腫瘤診斷證據不充分,不予繼續治療,密切隨訪。

張女士沒辦出院手續,直接回家了,心裡窩著一肚子火,「第一次說癌,我還不急,這一次真的崩潰了。」她回憶,那幾天,家裡吃飯靜悄悄的,大兒子陪她聊天,說起自己的工作、未來的打算,她心裡更難受,「苦了那麼多年,拼了那麼多年,兒子出山了,我沒福享了。」她跟大兒子說,媽媽有個萬一,你要照顧好弟弟。

擔驚受怕一個月,張女士百思不得其解,相當於癌症判決書的病理報告,怎麼能出錯?

她回憶起一個細節,楊醫生看到第一張病理報告時,馬上給病理科打了電話,找報告上簽字的餘醫生,但餘醫生人不在。

「會不會當時楊醫生就有懷疑,我之前是早期鱗癌,這次復發怎麼變得那麼惡性?」張女士覺得,如果醫生有疑義,當時就應該搞清楚,她就不必白白吃放療的射線了。

「我們曾多次詢問醫生,怎麼復發得那麼嚴重?但沒有醫務人員在給我們治療前再複查。」大兒子戚先生也告訴錢報記者,前面血液查出來,幾個指標陽性,心裡還有一道防線,病理報告一出來,感覺最後的希望沒了。醫生都說病理檢查結果是金標準,對癌症的判斷是一鍾定音的。

醫院解釋:醫生過度診斷

律師、專家懷疑:標本弄錯了

那麼對張女士癌症的誤判,醫院應該承擔什麼責任?是否應該給予張女士賠償?張女士為此諮詢了律師。她找到浙江堅定律師事務所的律師王越華。

王越華畢業於法醫專業,曾經從事司法鑑定工作。看了前後兩張病理診斷報告,他覺得,從第一張病理圖像看,確診癌症復發沒問題,很典型。但僅隔10來天,又診斷張女士沒有復發是怎麼回事?難道第一個病理診斷的樣本不是張女士的?

王越華告訴錢報記者,在他接手的案子中,就曾經有3例樣本弄錯造成了誤診。

12月初,張女士去了趟醫院,醫院專門負責醫療糾紛的兩位醫生接待了她。對張女士的疑惑,醫院是這麼解釋的:

為什麼病理報告會出錯?

「病理科的醫生也有下面醫院來的,規培的、進修的,也有剛剛新來的,科裡討論分析過,很可能呢,經驗也不豐富,顯微鏡下看錯了……肯定是病理科的差錯。第一關,年輕醫生看了以後,報告就出來了,審核的醫生,不是很仔細。主要分析就是這個原因。」

做了兩次放療,對身體有沒有影響?

「整個療程完成,對任何人都有後遺症,照(放療)了兩次,絕對沒有問題的,回過頭來想,應該慶幸,沒有造成很大傷害,實際上我們醫生也是蠻負責的。」

近一個小時的談話,雙方還都心平氣和。但是,張女士和戚先生對醫院的答覆並不滿意。

本周一,錢報記者以家屬的身份,陪同戚先生又去了一次醫院,接待的還是那兩位醫生。但這一次,他們的說法變了:下診斷的不是進修醫生,就是單子上簽字的餘醫生,有十多年工作經驗,「但經驗也還是有限,考慮到你媽媽也有這個病,比較謹慎,是過度診斷。」

張女士的病理報告,到底是醫生讀取標本時看錯了,還是另有原因?錢報記者諮詢了杭州三家醫院的病理醫生和婦科腫瘤專家。

杭州某三甲醫院的婦科腫瘤醫生告訴記者,宮頸癌術後復發,腫瘤惡性程度比原先增高,從理論上來講是有這個可能性的。

前後兩個病理切片圖像為何差異大?在迪安診斷工作的趙敏向記者解釋,病理診斷的準確性,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診斷醫生的水平、取樣的質量、切片是否切全等。「也有可能,即放、化療後,細胞形態發生了變化,所以再次檢查時看不到了。但可能性較小。」

在諮詢杭州兩家三甲醫院的病理科醫生時,對於第一張病理圖像,兩位醫生的意見都一樣:很典型,就是癌。但對比看了兩張病理報告上的圖像後,一位專家的想法與趙敏類似,另一位專家第一反應是,「不像一回事,這個會不會是別人的?」

他解釋,第二張報告圖像,看到的是類似魚鱗的組織,跟張女士2015年的診斷相符;而第一張報告圖像,更像腺癌。原來得了鱗癌,現在又得了腺癌,有這個可能性,但很小。倒是人為出錯的可能性更大些。

他告訴記者,標本到病理科,首先要有人接收、核對;然後切片,可能由低年資醫生來做,切完後,放盒子裡,固定、脫水、浸蠟,然後切片;切完後,再把蠟去掉,接下來染色。

除了染色是用機器,其他環節都是人工完成,中間就可能出錯,比如貼標籤,雖然有核查制度,面對很多切片,可能出錯;看片的時候,也可能張冠李戴。

「病理診斷,有一定的誤診率,但這是學術上的;如果是管理上的漏洞造成的,就是另一回事了。」他說,這些都是基於病理報告產生的懷疑,想弄清楚,需要把切片借出來,找第三方機構鑑定。

記者把幾位醫生的建議轉告了戚先生。他和母親商量,決定把切片借出來,不光是為了把事情弄清楚,也為求個安心。

 

來源:錢江晚報

相關焦點

  • 放療會讓人死得更快?為什麼多數癌症患者,總會去國外進行放療?
    現代醫學對於癌症的醫療手段有三種,手術,化療,放療。可以說這三種療法是並駕齊驅的,都能夠對治癌發揮一定的作用。但除了手術療法之外,放療和化療一直難以被人們接受。因為人們覺得放療會因為放射線照射患者,帶來更大的傷害,甚至還有人覺得放療會讓人死得更快。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詳細的了解放療,避免因為陷入認知上的誤區,以訛傳訛。放療會讓人死得更快?放療就是放射療法的簡稱。
  • 射線可以致癌也可以治癌:說說放療
    要說到射線,你必須要提到兩個人,一個就是1895年,倫琴發現了X射線,第二個就是1902年,居裡夫人夫婦發現了鐳這個元素。(倫琴) (居裡夫人)為什麼要提到這兩個發現呢?我們經常聽到我們醫院裡說,我們醫院又買了直線加速器啦,我們治療癌症的方法又多了一種了,其實就是讓我們的X線獲得更高的能量。04放療效果的關鍵在哪?治療的療效關鍵就是你這種癌種對射線敏不敏感。
  • 晚期癌症要不要治?醫生:試著與癌「和諧共處」,或能長期生存
    小張媽媽近幾年身體不太好,多次溝通後,媽媽終於願意去醫院。一番檢查下來,結果顯示:宮頸原位癌,病理報告上還有一大堆看不懂的專業名詞,小張一頭霧水。原位癌、浸潤癌、原發癌、轉移癌分別是什麼意思?
  • 原位癌是癌症嗎?浸潤癌、原發癌有什麼不一樣?醫生的答案很清楚
    小張媽媽近幾年身體不太好,多次溝通後,媽媽終於願意去醫院。 一番檢查下來,結果顯示:宮頸原位癌,病理報告上還有一大堆看不懂的專業名詞,小張一頭霧水。 原位癌、浸潤癌、原發癌、轉移癌分別是什麼意思?
  • 赴美治癌病人自述:我為什麼決定不在國內治療癌症
    要點 來到美國求治癌症的中國人,他們大多此前從未有過任何出國經歷,在報刊或電視中,他們看到的大洋彼岸模糊不清。 在突如其來的疾病面前,他們慨嘆此前所有人生智慧均無用武之地,像撞上一堵牆,移不開,推不動,以為還遙遠的人生地平線,在不知不覺中竟已逼到眼前。 在夜深人靜之際,他們也會掂量和懷疑自己花的錢到底值不值。
  • 一滴血就能查癌症? 驗血查癌神話破裂
    一滴血就能查癌症?常見癌症早期篩查取得新突破?近年來,很多打著「一滴血查癌症」的篩查項目層出不窮,號稱用一滴血可篩查10餘種癌症,由於簡便的篩查方式,很多人趨之若鶩。但好景不長,日前,創立血液檢測的企業「西拉諾斯」掌門人伊莉莎白·霍姆斯同意交出企業控制權,了結監管機構對她「大規模欺詐」的指控,由她主導的「抽指血查癌症」神話正式破裂。
  • 癌症來之前,都會有「癌前病變」!很多人沒重視|萎縮性胃炎|癌前...
    不少人奇怪,怎麼癌症說得就得了?其實,癌症並不是一下子出現的,它有一個緩慢的發生過程。如果在癌前病變就能止步,那麼癌症也就很難發生。癌前病變可控甚至可逆癌前病變其實是一種病理學的診斷,它是一個雙向環節,可能會向不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恢復到正常狀態。
  • 男子被診斷患癌放療30多次 轉5家醫院發現不是癌
    昨日,石先生和妻子在租住賓館內向記者介紹情況,為搞清病情,他前後跑了6家醫院,病歷加起來厚厚一疊 華商報記者 閆文青 攝 「當初按惡性腫瘤治療時,我住了60多天院,醫院給我做了30多次放療昨日,患者石先生說。去年,身體不適的石先生被三二三醫院診斷為腹腔惡性腫瘤,經兩個多月治療後,又被唐都醫院等5家醫院診斷為腹腔結核。隨後,石先生按腹腔結核治療至今,病情明顯好轉,他認為三二三醫院明顯誤診了。診斷為「惡性腫瘤」治療63天花了9萬多元石先生是寧夏固原人,從去年9月起,因感覺腹部不舒服,在當地醫院沒查出結果。
  • 上海每日新發癌症169個 治癌新神器本月研製面世
    鄭瑩介紹,在男性癌症發病的數據中,肺癌、大腸癌、胃癌、肝癌、前列腺癌排名前五;女性則為乳腺癌、肺癌、大腸癌等。  上海人的癌症風險究竟有多高?鄭瑩表示,在上海得癌症的比例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比中國的平均水平差不多高一倍,但跟發達國家相比,上海人發病的風險可能為其80%。鄭瑩說:「上海是一個老齡化程度非常高的地區,年紀越大得癌的風險越高。
  • 原位癌、浸潤癌都是癌!有什麼不一樣呢?
    小張媽媽近幾年身體不太好,多次溝通後,媽媽終於願意去醫院。 一番檢查下來,結果顯示:宮頸原位癌,病理報告上還有一大堆看不懂的專業名詞,小張一頭霧水。 1.    原位癌、浸潤癌、原發癌、轉移癌分別是什麼意思?
  • 6次化療,25次放療,媽媽挺過乳腺癌治療
    但我媽就像個沒事人一樣,一催她檢查,就說什麼「乳腺增生那麼都年,半年前單位組織體檢也沒答問題,一點點硬塊沒事的。」17號,我們父女倆帶著我媽在本地三甲醫院彩超檢查,結果顯示BI-RADS分級4a級。但送我媽進了手術室後,爸爸卻繃不住眼圈紅了,說:「你媽估計是乳腺癌,醫生接診過那麼多乳腺疾病,對照著彩超報告和實際情況就可以判斷出來。」「我從來沒想過會讓你媽,受那麼大的罪,也從來沒想過這種事情會發生在我們家。
  • 為什麼癌症不能治癒?腫瘤科醫生說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
    一說到癌症,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把它與死亡畫等號,似乎得了癌症就肯定不能治癒,於是,談癌色變。有的人甚至只是因為拍片報告考慮x×癌可能,就回家「等死」。可見,癌症等於絕症的觀念多麼根深蒂固。經常有人問,為什麼癌症不能治癒?你看,這個問題的前提就是癌症肯定不能治癒,所以才問為什麼。癌症就肯定不能治癒?當然並非如此!
  • 腫瘤沒那麼嚇人,它就是一種慢性疾病
    防癌控癌 先揪出這4大致癌因素江津中心醫院院長孫貴銀:也不是說癌症就治不好,事實上是晚期腫瘤治療效果不大好,現在基本上是早期癌症治療效果都好,關鍵是怎麼發現。原來我們說要「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其實「三早」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揪出致癌因素。
  • 李詠這麼有錢,癌症早期為什麼沒發現?這病真的真的治不好嗎?
    李詠這麼有錢,癌症早期為什麼沒發現?這病真的真的治不好嗎?小的時候覺得所有主持人裡只有兩個人最親切。一個何炅,一個李詠。李詠非常有自己的舞台風格,給人的感覺特別親切。作為知名人物的李詠是富有的,但依舊無法戰勝癌症。為什麼近幾年來我們身邊癌症患者這麼多,很多人很年輕,會突然查出就是癌症晚期。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化療、放療為什麼治不好癌症?像李詠這種地位,每年都會定期體檢吧!為什得了癌症早期沒發現?
  • 2020,我得了治不好的「癌」和治得好的癌
    原創 關耳 三明治2020年對於許多人而言是艱難的。但每個人具體的感受並不盡然相同。對本文的作者關耳而言,她從沒想到今年會被確診脫髓鞘和甲狀腺乳頭狀癌。除了生理上的病痛之外,折磨病人的還有心理上的震蕩感:為什麼是自己?接下來的生活怎麼辦?
  • 唯一不影響壽命的癌說的就是它
    若覺得本文對您有所幫助,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謝謝現如今生活好了,科技進步了,醫學也在進步,對於癌症的治療自然也是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以往對於癌症的治療無外乎手術、放療、化療,現如今又增加了靶向治療、免疫治療、中藥(
  • 超200萬癌症病患需放療,物理師僅4000多名,待遇不高、晉升無門...
    以肺癌為例,靶區劑量要求是6000,那麼70%肺的照射劑量限制在2000,脊髓的最大劑量不超過4500等。物理師則根據要求來設計計劃。「放療工作類似於建設一幢大樓。」戴建榮說,放療醫生就是甲方業主,提出要求,物理師則據此去布置、做設計。設計好後,先由虛擬實境技術評價效果,經過甲方業主的認可後,再由技師擔任的建築公司去實施。
  • 放療是治癌的有效手段,為什麼有人卻說,放療後的患者都活不長
    放療不都是術後做嗎?我的一個同學是做放療的,一次吃放的時候,他說他今天上了3臺手術,我有些不明白,做放療怎麼還上手術,那不是外科醫生的事情嗎?我同學和我說起了他的工作,並且給我普及了放療的一些基礎知識。放射治療是目前治療惡性腫瘤常用的方法,由於放射設備的進展,技術的改進和經驗的積累,療效有了顯著提高。
  • 美國、日本的癌症治療技術是否遠遠領先中國?學學美國人都是怎麼...
    在癌症治療上,無論是夜郎自大說我國和美國日本沒差距/差距很小,或者妄自菲薄說差距很大,都是毫無根據的。要看具體是什麼癌症類型,也要看具體的治療方式。一些我國高發而美國不高發的癌症類型,美國的生存率和治療可能還不如國內。
  • 26歲查出癌前病變!這是癌症的最後一道防線!可惜很多人沒重視!
    小青便去詢問醫生,接受建議後又做了陰道鏡檢查,結果醫生說是已經宮頸癌前病變了。小青一聽,慌了:「癌前病變?是不是就是宮頸癌?可是我之前沒有什麼不舒服的表現啊,醫生,我才26歲,我不想死啊!」 癌前病變其實是一種病理學的診斷,它是一個雙向環節,可能會向不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恢復到正常狀態。也就是說,癌前病變是個可控甚至可逆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