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科學家開發基於AI的器官分割軟體,助力精準化醫學影像分析

2021-02-24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athy

導言:患者的肝臟狀況如何?服藥會給肝臟帶來哪些影響?腎臟發炎了嗎?腦中是否有腫瘤,是否已經轉移?目前來看,生物科學家和醫生們不得不篩選並分析大量數據,才能回答這些問題。

成像技術可以對生物體內部進行詳細的觀察,但是分析這些數據非常耗時,需要大量的經驗與人力。

而人工神經網絡的開發為此開闢了新的可能:近日,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神經網絡自學習算法,可以幫助人們對生物科學圖像數據進行分析,大大提高分析效率以及準確度。

這項工作近期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題為「Deep learning-enabled multi-organ segmentation in whole-body mouse scans」。

該項目名為AIMOS,意思是基於AI的小鼠器官分割(AI-based Mouse Organ Segmentation)。AIMOS軟體的核心是人工神經網絡,它與人腦一樣,具有學習能力。

AIMOS是一種全自動的、端到端的深度學習管道,可在3D掃描圖像中以不同的成像方式分割小鼠的多個器官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Oliver Schoppe解釋說:「三維成像的分析過程非常複雜,過去你必須告訴電腦程式你想讓它們做什麼,而神經網絡不需要這樣的指令:通過多次提出問題並給出解決方案來訓練它們就足夠了。漸漸地,算法就可以識別相關的模式,並能夠自動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案。」

在AIMOS項目中,研究人員藉助小鼠圖像對算法進行了訓練。目的是將3-D全身掃描圖像與特定器官進行配對,例如胃、腎臟、肝臟、脾臟或大腦。根據配對情況,程序就可以顯示出各器官的精確位置和形狀。

分割效果的定性結果

Schoppe回憶說:「我們很幸運能夠獲得來自不同研究項目的數百隻小鼠的圖像,所有這些圖像都已經由兩位生物學家進行了解析。」 該團隊還從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獲得了螢光顯微3-D掃描技術。

通過一種特殊的技術,研究人員將死亡小鼠進行完全脫色。透明體可以用顯微鏡進行逐層成像。各測量點之間的距離只有6微米,相當於一個細胞的大小。同時,生物學家也根據這些數據集中定位了器官。

在TUM轉化中心,信息技術人員將數據導入給他們的新算法。該算法的學習速度比預期的要快,研究人員表示:「我們只需要大約10次全身掃描,軟體就能在幾秒鐘內成功地分析圖像數據。對於人工,完成這樣的分析大約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

隨後,研究小組通過對小鼠進行200次全身掃描,檢查了人工智慧的可靠性。慕尼黑工業大學的Bjoern Menze教授總結道:「研究結果表明,自學習算法不僅在分析生物圖像數據方面比人類更快,而且更精確。」 

分割效果的定量結果

該智能軟體將在未來特別是在基礎研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小鼠的圖像對於生物醫學領域許多應用前景具有巨大潛力,未來使用自學習算法分析圖像數據將節省大量時間。」

AIMOS可以應用於其他成像模式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2-self-learning-algorithms-medical-imaging.html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449-7

張江集團與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總體合作籤約儀式在張江舉辦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打架的性別差異調控;AI助力精準化醫學影像分析
    6,【Nature子刊】科學家開發基於AI的器官分割軟體,助力精準化醫學影像分析  來源:轉化醫學網    AIMOS是一種全自動的、端到端的深度學習管道,可在3D掃描圖像中以不同的成像方式分割小鼠的多個器官  成像技術可以對生物體內部進行詳細的觀察,但是分析這些數據非常耗時,需要大量的經驗與人力。
  • 大連理工大學發明醫療影像3D列印軟體可量身訂製器官模型
    圖為團隊學生在操作軟體。龍海波 攝中新網大連4月19日電 (記者 楊毅)大連理工大學19日對外宣布,該校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部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王洪凱率領學生團隊發明醫療影像3D列印建模軟體,將最新的醫學影像處理技術與3D列印技術相結合,為病人量身訂製器官模型,用於外科手術計劃的制定。
  • 雷軍:AI會取代50%的人 | 人工智慧+醫學影像應用案例分析
    基於影像的醫學診斷是目前人工智慧關注較多的領域,「AI+醫學影像」被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最有可能率先實現商業化。醫學影像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結合的原因醫療數據中有90%來自於醫學影像,並且我國醫學影像的數據正以30%的年增長率逐年增長,相比之下,影像科醫生的增長速度和工作效率是不足以應對這樣的增長趨勢,這將給醫生帶來巨大的壓力。
  • 吳博:目標檢測集成框架在醫學圖像 AI 輔助分析中的應用 | AI 研習...
    醫學圖像分析中目標檢測任務的普遍性,使得開發目標檢測集成框架顯得必要。近日,在雷鋒網 AI 研習社公開課上,深圳市宜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博剖析了目標檢測已有的框架,重點分享如何對目標檢測框架進行改造,以便在醫學圖像分析中產生更好的效果。公開課回放視頻網址:http://www.mooc.ai/open/course/559?
  • 基於部分監督學習的多器官分割
    -- 周少華背景    多器官分割是醫學圖像分析中的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而數據標註是建立多器官分割模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華為雲2篇論文被MICCAI2020收錄,醫學圖像邊緣分割新突破
    MICCAI是國際公認的跨醫學影像計算(MIC)和計算機輔助介入 (CAI) 兩個領域的頂級綜合性學術會議,具有非常強的國際影響力和高學術權威性,是醫學影像分析領域的前沿熱點風向標,引領該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
  • Nature子刊:71位中外科學家聯手打造史上最強「AI兒科醫生」
    這是中國研究團隊首次在頂級醫學雜誌發表有關NLP技術基於文本型電子病歷(EMR)做臨床智能診斷的研究成果!我國研究人員再創佳績!昨日,Nature子刊Medicine發布了一篇重磅文章——《使用人工智慧評估和準確診斷兒科疾病》,在業界引發了不小的反響。
  • Nature子刊收錄深睿醫療參與科研公關的在人工智慧顱內動脈瘤自動...
    (原標題:Nature子刊收錄深睿醫療參與科研公關的在人工智慧顱內動脈瘤自動化檢測研究領域重要成果)
  • 中國團隊首次在Nature子刊發布中國AI全景論文
    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20-0183-4人工智慧已成為全球新一輪產業轉型的主要推動力。許多國家,包括中國在內,正在把握這次人工智慧變革的機遇,以促進國內經濟和技術的發展。
  • 宜遠智能CEO吳博:醫學影像的數據標註、算法方法與算力優化
    、Caffe、TensorFlow、MXnet4.目標檢測用於面部皮膚疾病分析數據脫敏及預處理、皮膚疾病檢測5.目標檢測用於宮頸基液細胞分析基於深度學習+GBDT的Two Stage模型multi CPU+multi GPU宮頸病理三分類系統6.3D目標檢測用於肺結節CT分析: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深度學習可超快分析三維醫學影像
    英國《自然·醫學》雜誌13日在線發表的兩項獨立研究顯示,最新的人工智慧(AI)已可以基於三維醫學影像,對神經系統疾病和視網膜疾病給出快速、準確的自動診斷。這意味著深度學習算法已成功應用於三維醫學影像的超快分析。
  • Nature子刊重磅:騰訊 AI Lab 聯合研究成果 揭示男性脫髮的潛在...
    該項聯合研究成果於近日登上了國際頂級期刊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題為《人體類固醇II型5a還原酶與抗雄激素藥物非那雄胺的結構研究》,由南科大生物系魏志毅副教授課題組與匹茲堡大學張誠教授、新加坡 A*STAR 研究所範昊研究員、騰訊 AI Lab 黃俊洲博士帶領的研究小組合作完成。
  • 詳解:智能醫學影像分析的前沿與挑戰 | 雷鋒網公開課
    楊士霆,畢業於臺灣長庚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班,主攻醫學影像處理與應用。研究領域涉及醫學影像處理,生物醫學資訊,醫用光學,類神經與模糊理論,功能性磁振造影,醫學物理與生醫統計。曾在臺灣林口長庚醫院,寧波杜比醫療負責影像算法開發工作,現任職於北京雅森科技發展公司,擔任高級算法研究員。
  • 「AI+醫學影像」專刊正式上線 | 期刊速遞
    醫學影像人工分析的低效、主觀、重複性低、定量分析困難等固有缺陷,以及影像分析師的巨大缺口,使得醫學影像成為人工智慧(AI)最有價值的應用場景。AI技術的介入,有望從根本上幫助醫生提升醫學影像分析的效率和診斷的準確性,同時也能進一步拓展醫學影像在臨床診療中的應用。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利用單線態裂變來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新方法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與人工智慧企業積極開展合作開發,優化基於人工智慧的醫學影像...
    Subtle Medical將與人工智慧企業積極開展合作開發,優化基於人工智慧的醫學影像處理技術 工程師4 發表於 2018-05-28 11:54:00 動脈網第一時間獲悉,專注於醫學圖像增強的醫療AI公司
  • 數坤科技助力醫療AI臨床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與數坤科技合作,開展人工智慧在頭頸CTA血管重建的應用價值研究,研究成果在全球頂刊——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這標誌著我國頭頸血管外科AI技術領域研究和臨床應用取得了新突破。
  • 騰訊AI Lab 聯合研究登上Nature子刊,獨創方法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
    這一結果能直接推進我們對體內 SRD5A2 活性失調引發的各類疾病的理解,進而為基於 SRD5A2 結構的藥物開發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參考信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位評審對此創新方法給予了高度評價:「作者能用預測的分子置換(MR)模型來確定晶體結構,這一點非常有趣。本評審認為該技術確實非常出色,整個X射線晶體學界將從該方法中受益匪淺。」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Anne於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獲得分子營養學博士學位,曾任 The Dairy Council 的營養總監、倫敦國王學院營養科學講師、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研究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