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大於簡言」關注我們
作者:約翰•H.布瑞德雷/John H. Bradley (1898-1962)。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曾經致力於地球科學、史前文明的研究和考察。
譯者:吳奕俊,男,2008年畢業於英國華威大學,現於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任教(百度百科)
這本書既是一本科普讀物,又是一本文化讀物:它講大氣的運行、地貌的變遷、河流的緣起與影響、海洋、火山、地震、金屬礦物,還講亞里斯多德對生命的看法、人類文明的更迭、諾亞的方舟、人的欲望、大航海時代等。在介紹地球知識、普及科學的同時,也帶我們體驗了一場人類文明的形成之旅。
內容導讀
由於歷史的關係,本書對於地球的形成還是有一些誤解。現代學中,比較普遍的是用太陽星雲說來解釋太陽系的形成;一片星雲在旋轉的過程中逐漸扁平、形成了中心的太陽。而地球也在此過程中由星際塵埃逐漸組成。向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形成了我們原始地球——一個熾熱的比現在地球小的巖漿球。地球上原始的大氣來源於火山的噴髮帶來的地球內部的氣體,和隕石撞擊帶來的各種物質。原始大氣沒有多少氧氣,但是充滿了水汽、甲烷、二氧化硫這樣的物質,由於生命的誕生,空氣中的氧含量才逐漸升高。
但是大氣自從誕生以來對於地表的塑造確實持續的,水汽和巖石本身熱脹冷縮的力量讓大石頭變成了小石頭,又把小石頭變成了巖石顆粒,也就是文中說的巖石粒子。這些顆粒逐漸和水、空氣、有機物混合變成了我們的土壤。(具體內容請點擊這裡——土壤的形成)而空氣與巖石的一些化合作用產生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各種巖石。比如二氧化碳與巖石結合產生的石灰巖,氧氣與鐵元素化合產生了各種氧化鐵,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鐵礦等等。
與其說大氣拿著一柄雙刃劍,不如說大氣拿著兩把斧子,一把是物理作用、一把是化學作用。一點點的勾勒出了我們現在的大地,而各種改造現在依然存在,並將一直存在下去。
原始的太陽系可能更像這個樣子
原始地球表面充滿了巖漿和火山的爆發
原始地球的外部不斷的遭受隕石的轟炸
火山將巖石和地球內部的氣體釋放到大氣中
灰巖的形成有二氧化碳的功勞
氧氣把巖石中的鐵氧化形成氧化鐵
礫巖則是小石塊重新聚合變成的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