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大於簡言」關注我們
作者:約翰•H.布瑞德雷/John H. Bradley (1898-1962)。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曾經致力於地球科學、史前文明的研究和考察。
譯者:吳奕俊,男,2008年畢業於英國華威大學,現於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任教(百度百科)
這本書既是一本科普讀物,又是一本文化讀物:它講大氣的運行、地貌的變遷、河流的緣起與影響、海洋、火山、地震、金屬礦物,還講亞里斯多德對生命的看法、人類文明的更迭、諾亞的方舟、人的欲望、大航海時代等。在介紹地球知識、普及科學的同時,也帶我們體驗了一場人類文明的形成之旅。
內容導讀
能夠親眼見到自然的突變是一種幸運,而作者布瑞德雷恰好就有這樣的幸運。在一片荒涼的峽谷,一片積雲降下瓢潑大雨。雨在久已乾涸的峽谷中奔湧,峽谷沒有能力束縛住山洪的狂野。而洪水在重力的加持下肆意妄為,左突右進。看似柔軟的水混雜著石塊、泥沙在谷地狹窄的溝壑裡變成了一種摧枯拉朽的力量。這股力量來的突然,消失的卻也是無聲無息。降雨過後,除了泥濘的土地,堆積的石塊。似乎,一切都沒有發生過。而這正是一次次塑造峽谷的水的力量。
山洪暴發時
山洪會對地表有著極大的改變
改變峽谷的外貌其實只是水在剎那間的壯舉。而真正的偉大是山洪從高處帶來的那些砂石、泥塊。他們被水從山頂、山坡帶到山腳。洪水過後,水悄無聲息的消失,但是泥沙卻堆積在了這裡,形成一個個扇形的堆積層。這就是山口洪積扇,也叫衝積扇。除了山口,水像是一列火車,將泥沙堆積在所經之處,在途中形成堆積平原。這列火車的目的地在海邊。海納百川,水雖然已經消失在了茫茫的海洋,混合其中,但是其堆積出來的三角洲卻成為了一方沃土。
衝積地形示意圖
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人類是應該感謝洪水的,雖然在人類的歷史上洪水毀滅了一個又一個文明,人類也在與洪水做著不斷地鬥爭。大禹治水、諾亞方舟,洪水似乎一直都是大自然給人類最嚴重的懲罰方式之一。但是在地球億萬年的地質歷史中,尤其是在人類誕生之前。正是洪水一次次的將泥土從山上帶到山下,從遠處帶到家園。這些泥土細膩、肥沃,成為了供養人類文明最好的土壤之一。在中國的內陸地區,衝積扇上發育出來的城市不勝枚舉。衝積平原也成為中華民族發展之所在。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更是成為了現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
玉門——衝積扇催生的城市(中國國家地理)
衝積扇經常會成為文明的沃土(中國國家地理)
尼羅河三角洲
俄羅斯勒拿河三角洲
幾內亞比索熱巴河口比熱戈斯群島三角洲
加拿大育空河三角洲
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我們不應該忘記:在人類繁榮的文明之下,是千萬次水給我們帶來了這片平坦、堅實的土地。而我們也不應該放鬆,輕視了地球上巨大的自然之力。
歡迎你把自己的問題發給大於老師
說不定下期我們解釋的就是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