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在此之前,許多科學家對黑洞的看法是,它只會出現在非常特殊的條件下(如完美的旋轉對稱),稍有不對稱就會導致黑洞不出現。也就是說,他們認為,現實條件下不會出現黑洞。但彭羅斯和霍金證明了,這種看法是錯的,黑洞在真實的宇宙中完全可以出現。
每年的諾貝爾獎公布時,第一天我基本都沒啥可說的,因為是生理學或醫學獎。從第二天開始,我有所了解的可能性就大增了,因為第二天是物理學獎,第三天是化學獎。
2020年10月6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了。令我吃驚的是,這次我不但是有所了解,而且是了解得不算少,能立刻解讀一下。
因為這第一位獲獎者實在是太有名了,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1931 - )。他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我看過他的《皇帝新腦》。實際上,看過「第一推動叢書」的人都會記得,彭羅斯是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 - 2018)的朋友與合作者。他們倆都是英國人。
諾貝爾獎網站上的彭羅斯像
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的當天,我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霍金: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裡面介紹了霍金在科學、科普以及勵志等方面的貢獻,其中我說到,霍金沒有得諾貝爾獎,是因為他的成果沒有達到諾貝爾獎的級別。現在我必須要收回這句話了,因為這次彭羅斯得獎的成果,有很多正是跟霍金一起做的!
具體解釋一下,諾貝爾獎網站上彭羅斯得獎的理由(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20/penrose/facts/)是,「由於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穩健的預測」(for the discovery that black hole formation is a robust prediction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在霍金的書中看到過。他們證明了,廣義相對論在很廣泛的條件下都會導致黑洞。這就是所謂「穩健的預測」。
為什麼這很重要?因為在此之前,許多科學家對黑洞的看法是,它只會出現在非常特殊的條件下(如完美的旋轉對稱),稍有不對稱就會導致黑洞不出現。也就是說,他們認為,現實條件下不會出現黑洞。但彭羅斯和霍金證明了,這種看法是錯的,黑洞在真實的宇宙中完全可以出現。
我的同事、科大天文學系教授袁業飛傳給了我一些原始文獻,包括彭羅斯1965年的文章《引力塌縮與時空奇點》(Gravitational Collapse and Space-Time Singularities)以及霍金與彭羅斯1970年的文章《引力塌縮和宇宙學的奇點》(The singularities of gravitational collapse and cosmology)。
《引力塌縮與時空奇點》
《引力塌縮和宇宙學的奇點》
在彭羅斯工作的基礎上,霍金證明了,如果逆著時間軸看,那麼大爆炸就是塌縮,所以整個宇宙也必不可免來自奇點。也就是說,以前人們討論的是「在當前的宇宙中是否存在奇點」,霍金推廣到了「整個宇宙的過去肯定有個奇點」。
廣義相對論巨著《Gravitation》對彭羅斯的評價
廣義相對論巨著《Gravitation》對霍金的評價
在了解這些工作之後,我們立刻會產生一個感覺:霍金實在是太虧了!他如果多活兩年,也許就會跟彭羅斯一起得諾貝爾獎了。
當然,也有可能是誰都得不了,因為諾貝爾獎一次最多發給三個人,而這次正是發給了彭羅斯與另外兩個人。如果霍金還活著,反而會讓諾貝爾獎委員會很難辦。
實際上,彭羅斯已經89歲了,因此這次可以理解為「搶救性頒獎」。這種做法近年來越來越多。
例如2017年因為發現引力波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個人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和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獲獎時分別是85歲、81歲和77歲(《聽三位諾貝爾獎得主講引力波 | 袁嵐峰》)。而且他們還有一位重要合作者羅納德·德雷弗(Ronald William Prest Drever)在2017年初去世了,享年85歲。
墨子沙龍引力波大會
羅納德·德雷弗
又如20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光鑷之父」亞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1922 - 2020),獲獎時已經96歲了(《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 袁嵐峰》)!打破了諾貝爾獎的高齡紀錄。
亞瑟·阿什金
更神的是,第二年這個紀錄又被97歲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ohn B. Goodenough(1922 - )打破了(《97歲的「足夠好」老爺子刷新紀錄: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故事 | 袁嵐峰》)。開玩笑地說,Goodenough應該叫做Oldenough。
John B. Goodenough
不久前的2020年9月21日,阿什金老爺子去世了,享年98歲。而Goodenough老爺子,仍然一如既往地超長待機,正如他研究的——鋰電池。
又如2019年得獎的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也已經84歲了(《踏過宇宙漣漪,我心澎湃依舊:2019年諾貝物理學獎的故事 | 袁嵐峰》)。他獲獎的理由是一個比較曖昧的說法,「因為物理宇宙學中的理論發現」(for theoretical discoveries in physical cosmology),這在諾貝爾獎中是相當少見的。其實就是因為不給老爺子說不過去,那就趕快把他的成果打包發一個吧!
詹姆斯·皮布爾斯
從宏觀來看,這也許反映了物理學理論進步的緩慢。新的大成果發完了,如果給次一級的成果又覺得不公平,不得不把以前的理論成果翻出來發獎。所以這種搶救性頒獎,既是對上個世紀物理學成就大爆發的追認,也是對當前物理學重大突破匱乏的無奈。
關於彭羅斯還有一點有趣的是,他的學術背景更多的是數學家,而不是物理學家。所以可想而知,我的許多做數學科普的朋友,都會宣布:「震驚!數學家彭羅斯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例如,許多人知道彭羅斯,不是因為他對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貢獻,而是因為彭羅斯鑲嵌(Penrose tiling)。這是一種用兩種基本圖形組成的拼圖,可以鋪滿整個平面,但沒有周期性。這不但是個有趣的數學圖形,而且由於它的五次對稱性,對一種叫做「準晶」(quasicrystal)的物理現象也有很大的啟發。
彭羅斯鑲嵌
最後再說一下,跟彭羅斯同時得獎的是德國科學家Reinhard Genzel與美國科學家Andrea Ghez。他們得獎的理由是「由於在銀河系的中心發現具有超級質量的緻密天體」(for the discovery of a supermassive compact object at the centre of our galaxy),用大白話說,就是發現銀河系中心的黑洞。一般認為,這個黑洞的質量是4百萬倍太陽質量。彭羅斯獲得了獎金的一半,這兩位各獲得了1/4。
Reinhard Genzel
Andrea Ghez
這更加讓我們理解了,為什麼今年要發給彭羅斯。如果彭羅斯和霍金這兩位預測黑洞存在的理論家沒得獎,發現黑洞的實驗家卻得獎了,這怎麼說得過去?
我們在為霍金唏噓的同時,也可以意識到:由於《時間簡史》這部科普神作以及身殘志堅的傳奇形象,霍金對公眾的影響、對科學的貢獻都遠遠超越了諾貝爾獎的範疇。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霍金的笑
擴展閱讀:
紀念霍金: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 袁嵐峰
聽三位諾貝爾獎得主講引力波 | 袁嵐峰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 袁嵐峰
97歲的「足夠好」老爺子刷新紀錄: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故事 | 袁嵐峰
踏過宇宙漣漪,我心澎湃依舊:2019年諾貝物理學獎的故事 | 袁嵐峰
永不消逝的信息:霍金的最後一篇論文 | 袁嵐峰
背景簡介:袁嵐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科技袁人」節目主講人,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委員,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常務理事,入選「典贊·2018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微博@中科大胡不歸,知乎@袁嵐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責任編輯:陳昕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