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石榴」變「紅心石榴」
——洞口縣高沙鎮石榴村產業致富記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通訊員 曾宇琪 記者 張佳偉
「石榴紅,火紅的石榴,你是我祖輩紮根的熱土!」4月23日,在石榴村文化舞臺上,一首村民自編自唱的《石榴紅》伴著男女老少的舞步響起,好不熱鬧。誰能想到,四年前石榴村被評為省級貧困村,村裡興起外出打工潮,土地荒蕪無人耕種,石榴村成了一顆「空心石榴」。
經濟能人返鄉,創新來了「領頭雁」
石榴村位於洞口縣高沙鎮蓼水河上遊,建檔立卡貧困戶45戶137人,2014年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為謀生計,村民外出務工成風,大量良田荒蕪。如何讓青山綠水「活起來」,是擺在鎮村幹部和「石榴人」面前的一道難關。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書記。要甩掉貧困落後的帽子,就要有一位『見識廣、思路新、能幹事、幹大事』的『領頭雁』。」這是往屆村幹部們的期待,也是石榴村民的共同心願。
2014年,在外創業多年的尹邦忠了解到家鄉勞動力外流嚴重,產業結構單一,毅然返鄉決心創業扶貧,並以高票當選為村支書。
對村民來說,尹邦忠是大家信服的經濟能人,他又是土生土長的石榴村人,對這裡一草一木都深有感情,能夠擔起發展的重任。接任村支部書記後,尹邦忠不負眾望,立即組織班子成員商討扶貧思路,結合在外面看到的成功經驗和石榴村情,大膽提出以村幹部牽頭的「村支委聯建、產業連片、項目連抓」的發展思路,成立了金穗種植合作社,流轉了1800餘畝土地。採用「村委會+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打造石榴村「全國水稻綠色高產種植示範基地」,村民以自願的形式在合作社參股或就業。
為了降低勞動成本,繼而成立民友農機合作社,借貸購買大型耕種機6臺、插秧機4臺、收割機8臺、植保機10臺、烘乾機2臺,日烘乾量達60噸,實現全機械化生產。四年的摸索,不僅讓股東們盈了利,同時解決了15個貧困戶的就業。目前其經營範圍輻射到了周邊數村。
緊接著,幹勁十足的尹邦忠等人又投資建成了佔地1000平方米的穀物儲存倉,該倉每年的場地租賃費為村集體創收1.18萬元;同時帶頭大力發展種養殖產業,種植或開發羅漢果280畝、魚塘35畝、荷塘100畝,引進養殖肉牛36頭,變單一產業為多渠道發展的產業格局。
雙輪驅動增收,「雞肋」變「香餑餑」
2011年,石榴村土地平整和水利綜合開發項目竣工,具備了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經營的基礎。但因無人組織,良田或被拋荒,或被改種單季稻,農民增收緩慢。
為破解這一難題,村支兩委立即召集全村黨員、組長、群眾代表開會共商土地流轉,又相繼在16個村民小組開會表決,全村達成統一流轉的共識,成立了雙季稻種植合作社。
隨著合作社的相繼成立,村裡的土地有了統一規劃和調形整理。對土地集中連片的,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統一田間管理;對土地分散、不便於機械化操作的,合作社實行原業主承包經營、超產歸業主的模式。而對於不願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戶,則採取平等協商、合作經營的方式,農戶與合作社進行標準化耕作,由合作社提供生產資料,技術服務則按市場最低價收取服務費,農戶生產的糧食按市場價格收購。此外,合作社還返利給農戶,共享盈利。
因運行機制合理,利益分配公正,村民有的流轉,有的同合作社合作,雙季稻、羅漢果、油菜、雪峰蜜桔四大主導產業在短時間內打造成功。基地面積分別達到1440畝、280畝、1500畝、139畝。
2016年,石榴村獲評「全省糧食生產先進單位」。2017利用拋荒的旱土和園藝場分別成立了羅漢果種植合作社和柑橘合作社。2018年全村土地大多流轉到合作社,實現了規模化、機械化耕作。村民笑稱,過去的「雞肋」變成了如今的「香餑餑」。
後續扶持產業,「紅心石榴」話「幸福」
通過土地規模流轉、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石榴村探索出了一條產業發展新路。既鼓勵26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外出務工增收,也為在村裡務工的貧困戶提供了工作崗位。據悉,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每年可增收2萬元左右。
要穩定脫貧不返貧,還得建好後續扶持產業。以柑橘種植為例,將貧困戶全部納入,以土地和政策資金入股分紅。羅漢果基地與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相隔不足100米,村支兩委大力促進合作社與搬遷戶籤訂用工合同,把它作為易地搬遷後續扶持產業基地,為解決易地搬遷集中安置19戶51人的「搬後怎麼生存」問題提供了更多保障。
去年,該村改拋荒、修溝渠,修通了13條通組的水泥硬化公路,且農網改造、光伏發電、自來水、太陽能路燈貫穿全村,石榴村變身「全省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範單位」。
唱著凝聚自己心血的《石榴紅》,尹邦忠望著如今這顆「紅心石榴」靦腆地笑了。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陸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張佳偉]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