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和氣溫

2020-10-20 文藝科學

地球已經46億歲了,地球剛剛形成不久,是一顆熾熱的星球,沒有海洋,沒有大氣,到處是火山爆發,滾燙的巖漿,頻繁的隕石撞擊。經過上百萬年的演化,火山運動在地殼巖層中噴出的氣體,包含水蒸氣。逐漸形成原始大氣層,水蒸氣在大氣中形成烏雲,電閃雷鳴,大雨滂沱。地球的溫度才逐漸的冷卻下來,在地面的低洼處形成積水,河流,湖泊,海洋。

38億年前原始海洋誕生,古大陸是一塊完整的陸地,經過幾十億年的地殼板塊運動,形成現在的七大洲,面積最大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澳洲)。四大洋,太平洋面積最大,第二是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四紀冰川期,持續了300萬年,期間有大冰期,冰凍時間比較長久。小冰期,冰凍時間比較短,相對氣候比較暖。大約10000年前,第四紀冰川期,北半球大陸被冰雪覆蓋,冰雪厚度達到一千米,海平面要低130米。人類剛剛進入新石器時代,遊牧民族狩獵為生,大規模的遷徙。原始人從西伯利亞經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史前的白令海峽是現在俄羅斯和美國連接的陸地。大約8000年前,第四紀冰川期結束,氣候變暖,冰雪開始融化成水,流入河流,注入大海。海平面開始上升,形成白令海峽。

而一萬年前的南極大陸沒有冰雪,四季如春。北半球冰雪融化,南極大陸開始結冰。現在南極是冰雪世界,冰雪厚度有5000米。生活著企鵝,南極洲暫時沒有人居住。

由於全球氣溫變暖,南極冰雪開始融化。假如南極冰雪全部融化成水流入海洋,海平面會上升70米,沿海城市會被海水淹沒,變成水下城市。島嶼也會沉沒。

地球的大氣層剛剛形成,空氣中沒有氧氣,有大量的氮氣,二氧化碳,氫氣,其他稀有氣體。原始海洋誕生,海底火山運動,形成原始單細胞生命,藍藻植物生存在海洋裡,通過光合作用,藍藻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經過上百萬年,大氣層有了足夠的氧氣,雷雨天氣,閃電[閃電] 和氧氣碰撞,產生化學反應,形成臭氧。氧氣O2加電等於臭氧O3,有了足夠的臭氧,形成臭氧層。臭氧層在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高度是10公裡。臭氧層可以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和紅外線輻射,因為輻射會給陸地生物造成傷害,但不會傷害海洋裡的生物。而臭氧層吸收大量輻射,形成了保護傘。所以海洋魚類開始爬到陸地生活。

臭氧層出現空洞的主要原因,空調,電冰箱排放的氣體會破壞臭氧層。南極上空已經出現臭氧層空洞。

空調和電冰箱都是同樣的工作原理,冰箱裡面可以製冷,空調裡面的熱量排放到冰杖外面。開空調可以降低房間裡的溫度,把房間裡的熱量排放到房間外面。事實對於整個環境來說,溫度達到平衡。

相關焦點

  • 大氣|太陽輻射強,氣溫未必高
    一般情況下,生活在平原地區的人都會感受到晴朗的天氣下,太陽輻射強,氣溫就會明顯的上升,為什麼青藏高原卻不是這樣?氣溫的變化是隨海拔的升高而遞減,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度,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同緯度的長江流域如果25度,而按照理論氣溫數值的變化,青藏高原只有幾度左右,所以要注意保暖,夜晚氣溫就更低了,這個問題比較好理解。但經驗告訴我們夏季白天太陽那個毒啊,在同緯度的長江流域少說應該有37度往上,但高原的氣溫為什麼上不去呢?
  •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科研團隊在南亞夏季降水和氣溫的年際變異及其可...
    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人類近幾十年來面對的最嚴峻挑戰之一,而南亞地區是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乾旱、洪澇和熱浪等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隨著全球變暖都顯著增加。印度首都新德裡的氣溫在2019年6月10日達到48攝氏度,打破了該地區有紀錄以來6月份氣溫的最高紀錄,這場持續三周的熱浪也是印度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熱,持續時間最長的熱浪。
  • 知識點: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一、大氣的組成1、大氣的組成:低層大氣的主要成分:幹潔的空氣、少量的水汽和固體雜質。2、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汙染物進入大氣,會影響大氣的成分和各組成物質的含量,產生大氣汙染和破壞。對生物和生態造成不利影響。
  • 初中地理招教《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教案
    教學目標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能看懂較簡單的天氣形勢圖;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和保護大氣的重要性。2、知道氣溫的含義及測定方法,理解平均氣溫的含義;初步學會計算日、月、年平均溫度及年較差的方法。
  • 天天學普地||大氣圈和大氣環流
    對流層對地球表面影響大;平流層上部有一臭氧層,大氣的循環影響不到平流層。‍‍‍‍        從上到下,大氣圈進一步劃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對流層是緊貼地面的一層,厚度10-16km。平流層距地表16-55km,以大氣的水平移動為特徵,其溫度已不受地表溫度影響。在20-35km高度存在臭氧層。
  • 地球生命的保護傘,大氣的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大氣層是指包圍在地球周圍的大氣,其主要組成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包裹地球的大氣層厚度超過1000千米,從大氣層上界到宇宙空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是大氣密度不斷降低,大氣分子不斷減少的過程。並不是所有的行星都擁有大氣的,比如像水星那樣個頭太小的行星,就無法吸引大氣從而形成大氣層。
  • 地球生命的保護傘,大氣的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其主要組成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包裹地球的大氣層厚度超過1000千米,從大氣層上界到宇宙空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是大氣密度不斷降低,大氣分子不斷減少的過程。當然,厚度超過1000千米的大氣層也不是均勻分布的,一般來說我們根據大氣的溫度、成分、密度等因素的變化,可以把大氣層大概分為三層,分別是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對於各大氣層的特徵,應該抓住關鍵環節,即氣溫的垂直變化不同引起大氣的運動特點各異,對流層大氣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因此導致大氣對流運動顯著,由於對流運動,使水汽易於凝結,而對流層大氣固體雜質豐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層大氣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氣以水平運動為主,不易產生複雜多變的天氣,利於飛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層大氣其運動特點都是由於氣溫的變化引起的,氣溫的變化可從教材提供的圖像中得以了解。
  • 教學設計: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下)(新教材)
    (3)高層大氣問題 探 究利用了電離層大氣反射無線電波的特徵,電離層大氣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作用,大氣處於高度電離狀態,能反射無線電波。(三)逆溫1、逆溫現象一般情況下,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但有時會出現氣溫隨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現象,即出現了逆溫現象(如下圖所示B、C之間),根據其成因分為輻射逆溫、平流逆溫、鋒面逆溫和地形逆溫等。
  • 高層大氣和平流層有什麼區別?
    高層大氣和平流層都處在很高的高空,它們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01 高度 高層大氣在平流層頂至2000到3000千米的高空中。
  • ...高考地理如何考察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光照和熱量的區別與聯繫...
    受下墊面溫度變化的影響,對流層大氣越靠近下墊面,平均氣溫越高,氣溫的日變化幅度越大;離下墊面越遠,平均氣溫越低,氣溫的日變化幅度越小。  第二,受山地雲霧熱力狀況作用的影響。如泰山海拔高,氣溫低,大氣中雲霧多,白天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強。夜晚大氣逆輻射強,對地面保溫作用強。  第三,山地氣溫受周圍「自由大氣」的調節作用的影響。
  • 科普動畫 | 高層大氣和平流層有什麼區別?
    科普動畫 | 高層大氣和平流層有什麼區別?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高層大氣和平流層都處在很高的高空
  • 如何推測地球溫度和大氣的演化歷史
    他進一步推斷,在南極和格陵蘭島上積冰裡的δ18O可以反映歷年的全球平均氣溫,在南極和格陵蘭島,當雪花降落後,會一層一層堆積起來,凝結成冰。這些冰千年萬年都不會融化。如果我們找到百年前、千年前、萬年前、百萬年前的冰,我們就能知道那時候地球的平均氣溫。
  • > 大氣逆輻射的意思
    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同時,又以輻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氣輻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氣輻射中向下的部分,因為與地面輻射方向相反,稱為大氣逆輻射。  1大氣逆輻射的現象  (1)溫室效應  由於大氣逆輻射的存在, 使地面實際損失的熱量比它以長波輻射放出的熱量要少一些。
  • 高考地理大氣專題必背知識點
    大氣專題必背知識點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③天氣複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 對流層、平流層與高層大氣
    對流層:貼近地面的大氣最低層。整個大氣的3/4和幾乎全部水汽、雜質都集中在這一層。是大氣中最活躍.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層。人類生活在對流層的底部。對流層有以下特點:   (1)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因為地面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因此離地面越高,氣溫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氣溫下降6攝氏度。(2)對流運動顯著。該層上部冷、下部熱,利於空氣的對流運動,對流層即因此得名。
  • 大氣汙染物難以消散?原來是「大氣逆溫現象」在作祟
    這裡帶大家了解一下不利於汙染減小的天氣系統中的「元兇」:大氣逆溫現象。現象概述如果大家有一定的常識,應該了解到在對流層,氣溫隨著高度增加而降低。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源,所以對流層頂的溫度是最低的。逆溫現象在大氣環境中很普遍,多種因素都可以導致逆溫現象,而影響汙染物擴散的因素也有很多,逆溫只是一個方面。下面就來簡要介紹一下發生逆溫的原因。逆溫原因及主要種類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一旦有原因導致了大氣對流層出現了上熱下冷的現象,那麼這種情況就可以稱之為逆溫。
  • 大氣汙染物難以消散?原來是「大氣逆溫現象」在作祟
    控制大氣汙染,一方面需要相關企業減少排放,或在排放前將汙染物過濾淨化,達到一定的標準以後再排放出去。另一方面也與天氣系統有關,如果形成了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的天氣系統,那麼可能一點點汙染物就會使PM2.5飆升。這裡帶大家了解一下不利於汙染減小的天氣系統中的「元兇」:大氣逆溫現象。
  • 逆溫與大氣汙染
    研究表明,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每天由工廠煙囪、住戶煤爐以及交通工具排出的廢氣總量基本上是不變的,但由於氣象條件的不同,每日造成的大氣汙染濃度卻可相差幾十倍至幾百倍。其中逆溫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條件之一。
  • 地理高頻考點:大氣基礎知識
    1、對流層的特點:a.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b.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c.天氣複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a.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b.大氣平穩,以水平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