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太陽輻射強,氣溫未必高

2020-12-06 地理探尋

青藏高原的美景是那樣令人嚮往,我們知道到青藏高原去旅行,儘管在夏季也要做好這樣的準備:防曬、防寒保暖的用品,當然根據身體情況也要準備防高原反應的藥品。

一般情況下,生活在平原地區的人都會感受到晴朗的天氣下,太陽輻射強,氣溫就會明顯的上升,為什麼青藏高原卻不是這樣?氣溫的變化是隨海拔的升高而遞減,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度,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同緯度的長江流域如果25度,而按照理論氣溫數值的變化,青藏高原只有幾度左右,所以要注意保暖,夜晚氣溫就更低了,這個問題比較好理解。但經驗告訴我們夏季白天太陽那個毒啊,在同緯度的長江流域少說應該有37度往上,但高原的氣溫為什麼上不去呢? 白天時間也不短,正午太陽高度也不小啊,其中的原因在於大氣的狀況。大氣有兩個截然相反的作用,一是削弱作用,二是保溫作用。說起來相反,只是它們作用的對象不同,削弱作用主要是針對太陽輻射的,當空氣密度大、雜質、水汽多,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就強,而青藏高原上空氣潔淨、大氣稀薄這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最後導致白天青藏高原的輻射強,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皮膚受到強烈的紫外線的照射發黑,同時眼疾患者比較多就是這個原因。

而青藏高原大氣的保溫作用的情況怎麼樣呢?大氣的保溫作用則是保經地面的溫度,指的是大氣逆輻射,即大氣在吸收地面輻射之後大氣增溫,形成的大氣輻射絕大部分返還給地面,從而起到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的強弱取決於大氣的密度和大氣的水汽等,青藏高原大氣潔淨乾燥,稀薄密度小,導致吸收地面輻射少,返還給地面的就更少,所以保溫作用差,高原上氣溫低,夏季成為中國大地最涼爽的地方之一。特別是到了晚上,溫度降低就更快了,甚至要穿棉襖,「早穿棉襖,午穿紗,晚上圍著火爐吃西瓜」就是這個寫照。

太陽輻射的強弱與溫度的高低情況,還得看大氣的狀況如何。「太陽輻射強,氣溫高」其條件是指在海拔相近的情況下,兩地區相比的結果,如果海拔不同就不一定了。

更多內容:

大氣|話說天氣的變化

大氣|與大氣作用相關現象的解釋

大氣|多麼希望炎熱夏季有一陣涼風吹來,你知道風是怎樣形成的嗎

相關焦點

  • 一日一題 選擇題——太陽輻射強度
    太陽輻射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的多少。下圖是北京、成都、昆明和上海四城市的太陽輻射年變化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 為什麼海拔越高離太陽就越近,而氣溫反而越低呢?
    太陽是太陽系唯一的恆星,太陽源源不斷地向四周的宇宙空間釋放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來源,是地球大氣運動、水循環的主要能源。地球大氣的熱量最終來源也是來自於太陽輻射,那麼,為什麼海拔越高,離太陽越近,空氣溫度越低呢?
  • 為什麼海拔越高反而氣溫越低,不是離太陽更近嗎?
    我們經常會講海拔越高氣溫就越低,也就是「高處不勝寒」,這句話既是正確的,也是有局限性的。我們知道大氣的氣溫高低取決於大氣中熱量的高低,而大氣熱量的根本來源是太陽。那麼,我們就會有疑問了,海拔越高,不是離太陽就越近,也就是太陽輻射就會越強,那麼氣溫不應該越高嗎?
  • 【備考乾貨】太陽輻射的影響因素及應用,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天氣:大氣越乾燥,晴天日數越多,大氣削弱的太陽輻射越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多。 坡向:陽坡強於陰坡、背風坡強於迎風坡。 b.相同緯度分布:夏季太陽輻射強於冬季太陽輻射;地勢高處太 陽輻射強,地勢低處太陽輻射弱。
  • 讀中國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圖,尋找年太陽輻射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一個地區的氣候狀況,往往會決定一個區域的生物、水文和土壤等要素,組成氣候的要素包括氣溫(熱量)、降水和光照等三大要素,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的氣溫特徵包括年均溫和氣溫年較差兩方面,降水特徵包括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節變化兩方面,而光照主要是指太陽輻射,通常以年太陽輻射總輻射量的多少來衡量。
  • > 大氣逆輻射的意思
    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同時,又以輻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氣輻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氣輻射中向下的部分,因為與地面輻射方向相反,稱為大氣逆輻射。  1大氣逆輻射的現象  (1)溫室效應  由於大氣逆輻射的存在, 使地面實際損失的熱量比它以長波輻射放出的熱量要少一些。
  • ...周末最高接近20℃-春分 最高氣溫 輻射 冷空氣 短波輻射-上海...
    氣溫和昨天相差不大,在6-9℃,風力依然較大,為4-5級風,陣風6級。  昨夜今晨,將是這輪降溫的「谷底」。江蘇、安徽部分地區可能出現雨夾雪。中國氣象愛好者科普微信表示,這可能是當地2018年上半年「最後一雪」,也可以說是南方的「最後一冷」。明天早晨申城也寒風瑟瑟,受輻射降溫影響,最低氣溫僅為4℃,可謂入春之後的最低。
  • 【地理探究】想知道天有多高,先問大氣有多厚!附高中地理大氣知識點總結,文科生必背!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于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
  • 【地理探究】想知道天有多高,先問大氣有多厚!附高中地理大氣知識...
    溫度變化  隨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約降低0.65℃。  主要成分  氮、氧、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臭氧、硫酸、二氧化氮、氫氧根。  空氣運動  在近地面,氣溫高的地方空氣呈上升運動,而氣溫低的地方空氣呈下沉運動,從而形成空氣對流。
  • 高考地理知識點: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
    高考地理知識點: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 2019-05-15 15:50:02 來源:網絡資源
  • 地理高頻考點:大氣基礎知識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係: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 個別作業:大氣的組成、結構及受熱過程2(問卷星)
    圖中顯示地面散失熱量曲線與氣溫日變化曲線變化趨勢一致。就整個地球大氣來說,能量的根本來源是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被大氣接收和轉化的過程十分複雜,其加熱大氣的過程大致可以用下圖表示。讀圖完成4~5題。第5題,多雲的天氣,白天雲層的反射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少,②減弱;夜晚,雲層厚,大氣逆輻射強,④增強。答案選D。
  • 太陽輻射的輻射作用
    太陽輻射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就稱為太陽輻射。自然界中的物體溫度越高,其輻射波的波長就越短,由於太陽表面的溫度很高,大約是6000K,所以太陽輻射以短波為主,而且能量巨大。到達地球上的太陽輻射能量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但它的作用卻是相當大的。其一,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直接的作用如巖石受到溫度的變化影響而產生風化。間接作用,地球上的大氣、水、生物是地理環境要素,他們本身的發展變化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大部分是在太陽的驅動過程中完成的。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帶。為什麼要劃分五帶呢?因為地球表面各個地方的緯度不同,不同緯度地帶獲得的太陽熱量是不一樣的。
  •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專題:大氣的運動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專題:大氣的運動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③天氣複雜多變。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 題解高一地理大氣的受熱過程考點
    氣溫變化白天①強,夜晚④弱  B. 白天②弱,夜晚③弱C. 白天②強,夜晚③弱 D. 白天②強,夜晚④弱劉禹錫《秋詞》的「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下圖為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讀圖,回答3~4題。
  • 高考地理微專題11 氣溫
    (1)由圖中信息可分析出BA.12時、15時大氣較穩定B.5時、20時出現逆溫現象C.大氣熱量直接來自太陽輻射D.氣溫日較差自下而上增大(2)圖中12時曲線愈接近地面氣溫愈高的原因是DA.愈接近地面風速愈小,大氣熱量不易散失B.愈接近地面空氣塵埃愈多,塵埃能吸收太陽輻射C.愈接近地面空氣密度愈大
  • 為什麼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這個其實和我們高中地理上所學的一個知識點有關,即「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我們都知道,氣溫會隨著海拔的升高而相應遞減,一般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就下降0.6℃。而大林寺位於今天廬山「花徑風景區」,比山下的平原高出1100餘米,因此在3月的時候山上的氣溫會比山腳下的氣溫低上6℃-7℃。氣溫相對較低,無法滿足山頂的桃花於3月盛開。
  • 高考地理大氣專題必背知識點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係: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 大氣|分析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
    談到氣候自然會想到天氣,而一般地講天氣是一個地區短時間內的氣溫、降水、氣壓及空氣運動的表現,氣候則是一個地區長期天氣狀況的平均反映,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所以,他們之間有聯繫有區別。共同點就是都離不開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去衡量。
  • 為何太陽大氣溫度比表面溫度高?
    據《每日科技》網站報導,隸屬於美國宇航局NASA的「極端紫外一般入射光譜儀」(Extreme Ultraviolet Normal Incidence Spectrograph,簡稱EUNIS)項目的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他們掌握了一些可以用於解釋太陽外部大氣層為何比內部表面溫度高得多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