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關注的地理科普平臺
《莊子》云:「吾不知天之高也」;
《荀子》也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
人們總是對天有多高充滿了疑惑
到了現在
我們已經能夠通過科技手段
測量天的高度
天的盡頭
可能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遙遠
想知道天有多高
要先知道大氣有多厚
因重力關係地球被一層薄薄的混合氣體所包圍,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氣層。它摸不著,看不見卻真真切切的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地球表面幾乎沒有任何地方不在大氣的籠罩之下。
大氣的分層
大氣層就像洋蔥一樣,是一層一層的。大氣層中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
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則是星際空間。
對流層
在大氣層的五個分層中,對流層緊靠地球表面,位於大氣的最低層。
隨地理緯度和季節而變化,它的高度因緯度而不同,在低緯度地區平均高度為17~18公裡,在中緯度地區平均為10~12公裡,極地平均為8~9公裡,並且夏季高於冬季。我們熟知的天氣現象多出現在這一層。
對流層集中了約75%的大氣質量和90%以上的水汽質量。對流層緊靠地球表面,相對於整個大氣層而言,是很「薄」的一層。但是很會搞事情!
位置
大氣的最低層。
高度
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隨地理緯度和季節而變化。
溫度變化
隨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約降低0.65℃。
主要成分
氮、氧、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臭氧、硫酸、二氧化氮、氫氧根。
空氣運動
在近地面,氣溫高的地方空氣呈上升運動,而氣溫低的地方空氣呈下沉運動,從而形成空氣對流。
天氣現象
雲、霧、雨、雪等。各種天氣變化影響著生物的生存和行為,是大氣層中與人們生活和生產關係最密切的一層。
平流層
了對流層對天氣產生影響外,科學家指出,距離地面10公裡到50公裡的平流層的活躍程度會對其下的對流層產生一定影響。他們還了解到,對流層能影響海洋的環流模式,從而帶來天氣的變化。
位置
對流層以上。
高度
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
溫度變化
隨高度上升而上升,高度上升頂部氣溫大概與地面氣溫差不多。
主要成分
氮氣、氧氣、少量的水汽、臭氧(在22到27千米形成臭氧層)、塵埃、放射性微粒、硫酸鹽質點。
空氣運動
空氣較為穩定,平流運動特別顯著。
天氣現象
基本上沒有水汽,晴朗無雲,很少發生天氣變化,適於飛機航行。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線功能,保護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地表免受強烈紫外線的侵襲。
另外,中間層,熱成層和散逸層,距離地面實在是太遙遠了,無對流現象。
中間層:距離地面50000米至85000米之間。
熱層:距離地面85000米至800000米之間。
散逸層:距離地面800000米至3000000米之間。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
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于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gkbaifenbai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大氣的熱力狀況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2)季風環流
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gkbaifenbai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溼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幹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
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乾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
①危害人體健康
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gkbaifenbai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蹟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淨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聲明: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微信改版,打亂了發布時間,為了保證大家及時看到推送,可將「譚老師地理工作室」設為星標)獲取更多學習資源請點擊【閱讀原文】為了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的更多精彩推送,請四連點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