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想知道天有多高,先問大氣有多厚!附高中地理大氣知識...

2021-01-14 網易

  最值得關注的地理科普平臺

  

  《莊子》云:「吾不知天之高也」;

  《荀子》也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

  人們總是對天有多高充滿了疑惑

  到了現在

  我們已經能夠通過科技手段

  測量天的高度

  天的盡頭

  可能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遙遠

  

  想知道天有多高

  要先知道大氣有多厚

  因重力關係地球被一層薄薄的混合氣體所包圍,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氣層。它摸不著,看不見卻真真切切的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地球表面幾乎沒有任何地方不在大氣的籠罩之下。

  

  大氣的分層

  

  大氣層就像洋蔥一樣,是一層一層的。大氣層中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

  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則是星際空間。

  

  

  對流層

  

  

  在大氣層的五個分層中,對流層緊靠地球表面,位於大氣的最低層。

  隨地理緯度和季節而變化,它的高度因緯度而不同,在低緯度地區平均高度為17~18公裡,在中緯度地區平均為10~12公裡,極地平均為8~9公裡,並且夏季高於冬季。我們熟知的天氣現象多出現在這一層。

  

  

  

  對流層集中了約75%的大氣質量和90%以上的水汽質量。對流層緊靠地球表面,相對於整個大氣層而言,是很「薄」的一層。但是很會搞事情!

  

  

  位置

  大氣的最低層。

  高度

  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隨地理緯度和季節而變化。

  溫度變化

  隨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約降低0.65℃。

  主要成分

  氮、氧、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臭氧、硫酸、二氧化氮、氫氧根。

  空氣運動

  在近地面,氣溫高的地方空氣呈上升運動,而氣溫低的地方空氣呈下沉運動,從而形成空氣對流。

  天氣現象

  雲、霧、雨、雪等。各種天氣變化影響著生物的生存和行為,是大氣層中與人們生活和生產關係最密切的一層。

  平流層

  

  了對流層對天氣產生影響外,科學家指出,距離地面10公裡到50公裡的平流層的活躍程度會對其下的對流層產生一定影響。他們還了解到,對流層能影響海洋的環流模式,從而帶來天氣的變化。

  

  

  位置

  對流層以上。

  高度

  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

  溫度變化

  隨高度上升而上升,高度上升頂部氣溫大概與地面氣溫差不多。

  主要成分

  氮氣、氧氣、少量的水汽、臭氧(在22到27千米形成臭氧層)、塵埃、放射性微粒、硫酸鹽質點。

  空氣運動

  空氣較為穩定,平流運動特別顯著。

  天氣現象

  基本上沒有水汽,晴朗無雲,很少發生天氣變化,適於飛機航行。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線功能,保護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地表免受強烈紫外線的侵襲。

  
另外,中間層,熱成層和散逸層,距離地面實在是太遙遠了,無對流現象。

  中間層:距離地面50000米至85000米之間。

  熱層:距離地面85000米至800000米之間。

  散逸層:距離地面800000米至3000000米之間。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

  

  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于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gkbaifenbai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大氣的熱力狀況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2)季風環流

  

  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gkbaifenbai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溼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幹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

  

  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乾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

  ①危害人體健康

  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gkbaifenbai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蹟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淨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聲明: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微信改版,打亂了發布時間,為了保證大家及時看到推送,可將「譚老師地理工作室」設為星標獲取更多學習資源請點擊【閱讀原文】為了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的更多精彩推送,請四連點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地理探究】想知道天有多高,先問大氣有多厚!附高中地理大氣知識點總結,文科生必背!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于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
  • 高中地理說課稿:《2.4全球性大氣環流》
    《2.4全球性大氣環流》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第二單元第四節,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使用。(四)教材處理:本節課為了充分體現探究的全過程,先提醒學生緊緊抓住以前學過的大氣運動的形成過程,將前後知識緊密聯繫起來;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環流的形成,增加了一個內容——即單圈環流的形成;另外將教材的知識體系分解為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和季風環流四部分。
  •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專題:大氣的運動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專題:大氣的運動高考地理重點知識就那麼幾十個,大家要想在高考中拿高分,就要對高考重點知識進行專題訓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地理必背考點專題:大氣的運動,具體內容如下。
  • 高中地理:一篇文章掌握大氣分層
    大氣分層是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重點內容,天氣系統的很多知識都依賴於對它的理解與掌握。同時它也是很有趣的一個知識點,可以解釋生活中很多好玩的現象。大氣層自下而上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文章將對此進行進一步介紹。
  • 高中地理:一篇文章助你理解掌握大氣分層
    大氣分層是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重點內容,天氣系統的很多知識都依賴於對它的理解與掌握。同時它也是很有趣的一個知識點,可以解釋生活中很多好玩的現象。大氣層自下而上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文章將對此進行進一步介紹。
  • 天有多高?就看大氣層有多厚
    我們天天生活在大氣層中,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大氣層到底有多厚呢?出品:科普中國製作:陳星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我們天天生活在大氣層中,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大氣層到底有多厚呢?我們先來說說不同高度的大氣層是如何測量的。由於測量不同高度的大氣層,需要人類或者飛行器能達到相應的高度,因此測量不同高度的大氣層和人類航空太空飛行器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①低層大氣各種組成物質及其對生命活動和地理環境的影響;②大氣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層的特點。   【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   (引課)中學化學課中學過大氣的組成,其主要成分有哪些?   (教師出示「大氣組成」表格)引導學生閱讀表格說明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 大氣運動之逆溫專題
    如美國的洛杉磯因周圍三面環山,每年有兩百多天出現逆溫現象。⑤下沉逆溫:在高壓控制區,高空存在著大規模的下沉氣流,乾燥空氣下沉,壓縮並自熱,晴天多,雨水少。自熱後氣溫比下層的空氣高,致使下沉運動的終止高度出現逆溫。這種逆溫多見於中緯度副熱帶反氣旋區。它的特點是範圍大,不接地而出現在某一高度上。這種逆溫像蓋子一樣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擴散,如果延續時間較長,對汙染物的擴散會造成很不利的影響。①可以抑制沙塵暴的發生,因為沙塵暴發生的條件是大風、沙塵、強對流運動。②逆溫出現在高空,對飛機的飛行極為有利。因為飛機在飛行中不會有大的顛簸,飛行平穩。
  • 2019福建高中教資面試:地理《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教案
    2019福建高中教資面試:地理《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教案 【溫馨提示】本欄目為各位考生提供2019福建教師資格中小學面試備考資料,希望各位考生能夠認真備考。考生們可以關注福建教師資格考試網,獲取更多福建教師資格考試資訊。
  • 大氣層有多厚?
    大氣層有多厚?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答:通常認為,大氣層有2000~3000千米厚。這裡要注意,大氣質量的90%集中在離地表15千米的高度內(對流層範圍),99.9%集中在50千米的高度內(平流層範圍)。也就是說,雖說大氣層挺厚的,其實大部分沒多少氣。
  • 朱根平系統思維在高中地理教學上的運用 舉例:地球的圈層與地理環境
    朱根平系統思維在高中地理教學上的運用舉例:地球的圈層與地理環境朱根平老師一直強調思維致勝。朱根平系統思維在高中地理教學上的運用舉例:地球的圈層與地理環境。系統思維是高效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系統思維並貫穿在教育教學中毫無疑問就會在教學中處於領先位置。下面朱根平老師就魯教版高一地理第二章《地球的圈層和地理環境》為例簡述一下。供高中地理老師參考。
  • 高中地理教師招聘面試《熱力環流 》說課稿
    一、說教材【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熱力環流是《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這一節中第二部分的知識,主要通過實驗的方式介紹了大氣運動最基本的運動形式熱力環流的成因,同時通過對海陸風與山谷風等生活現象的分析,深入理解熱力環流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 高中地理|成語中蘊含的地理知識
    地理:該類山體從成因來說多屬斷塊山。【高頻考點】構造地貌2楚材晉用本意:比喻用才不當。地理:楚地為人口遷出地,晉地為人口遷入地,楚材晉用,提高了遷入地的經濟文化水平。(2)條件①首先要有空間位移。②要有居住地的變更,通常以跨越某種特定的行政區域界線作為標準。③居住地要發生「永久性」或「長期性」變化,通常在1年以上。2.人口遷移的分類人口遷移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可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
  • 趣味地理——蜀犬吠日,竟然隱含那麼多的地理知識
    欲知詳情傾聽下面講解關於這點我想給大家介紹一個地理概念——太陽常數。如上圖所示,太陽常數,指在日地平均距離的地球大氣上界,垂直於太陽光線的1平方釐米的面積上,在1分鐘內所接受的太陽輻射量。太陽高度角大,穿越大氣的路徑短,大氣削弱作用較小;同時,高度角大,等量太陽輻射散布的面積越小 ,光熱集中。如下圖所示:2、海拔高度。海拔高的地區,如拉薩,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較多。3、天氣狀況。氣候乾旱的地區,如新疆,降水少,晴天多,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較多。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教案
    熱力環流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夠繪製熱力環流示意圖,並且用專業的地理術語表述熱力環流動態過程;2.能運用熱力環流的相關原理解釋海陸風、城市熱島效應等地理現象。【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實驗,提高從實驗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過探究生活中的實例,發展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能夠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地理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開展實驗活動,獲得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 2019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師資格證面試試題(精選)第四批
    【學生活動】學生四人為一小組,結合上節課所學習過的海水溫度的知識,自主探究海水鹽度的分布規律。【教師提示】海水鹽度最高峰、最低谷出現在哪裡,南北半球有什麼不同?【學生活動】學生展示研究成果:海水鹽度最高值出現在副熱帶海區,由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度海區和低緯度海區遞減。北半球高緯地區海水鹽度比南半球低。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說課稿
    二、說學情【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高一學生已有一定氣候方面的基礎知識,也懂得熱脹冷縮的道理,這些都為他們學好本堂課奠定了基礎。但這一年齡段的學生缺乏地理空間思維能力,不能快速的將大氣知識與物理知識結合起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和直觀教學。
  • 高中地理說課稿:《常見的天氣系統》
    高中地理《常見的天氣系統》說課稿一、 教材分析與處理(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布、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
  • 高中地理重點知識歸納
    高中地理重點知識歸納背完高中地理最難的部分提高30分,希望大家都能夠好好看看!對照自己的情況,利用假期時間查漏補缺。  高中地理重點知識歸納  ——自然地理部分  第一單元地球、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 一文搞懂高中地理主幹知識
    根據限定詞篩選;根據所在地區篩選;根據地理事物特性篩選;根據題目提供的材料篩選。  (4)醞釀「語言」。「先自然,後社會經濟」;「先主要,後次要」;「先自身原因,後其它原因」;(先主後次、先上後下、先內後外)  (5)書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