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學教案: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2020-11-24 新東方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低層大氣的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氣垂直分層的依據以及各層大氣的特點;通過對圖表的分析,訓練學生閱讀圖表分析問題的技能;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以及各層大氣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初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念。

  教學建議

  關於大氣的垂直分布的教學分析

  本節教材的另一個重點內容是關於大氣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層的特點,特別是對流層和平流層與人類活動關係極為密切,教材講述的較為詳細,平流層以上部分,包括中間層、熱層、外層,教材歸納為高層大氣,這是新教材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教材這樣處理,既突出了重點即與人類關係極為密切的對流層和平流層,同時又利於學生了解高層大氣中與人類關係較為密切的電離層,至於目前與人類聯繫相對較少的其他幾層大氣,簡略處理,減少學習的頭緒,詳略編排得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於各大氣層的特徵,應該抓住關鍵環節,即氣溫的垂直變化不同引起大氣的運動特點各異,對流層大氣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因此導致大氣對流運動顯著,由於對流運動,使水汽易於凝結,而對流層大氣固體雜質豐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層大氣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氣以水平運動為主,不易產生複雜多變的天氣,利於飛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層大氣其運動特點都是由於氣溫的變化引起的,氣溫的變化可從教材提供的圖像中得以了解。

  關於大氣的組成的教學分析

  本節教材介紹的關於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識,是了解大氣環境的最基礎知識。其中低層大氣的各種組成物質及其對生命活動和地理環境的影響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通過表格形式介紹了低層大氣中所佔比例較大的幹潔空氣中主要成分的比例關係,從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懸殊很大,氮、氧所佔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佔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二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們對地球上的生命活動和自然環境有著重要作用,這一點教材著重進行了描述,對於低層大氣中比例較少的水汽和固體雜質,主要強調其對地面和大氣溫度以及大氣降水的影響,同時教材指出它們在大氣中的含量因時因地而異,這與幹潔空氣有所不同,這為後面講述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幹預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汙染物質導致大氣中固體雜質增多,形成大霧天氣等天氣變化埋下伏筆。

  教材在介紹人類活動對大氣影響時,提出由於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導致大氣中的微量氣體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氣中出現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烴化合物,而這種成分可以導致臭氧總量的減少,大氣中這些微量成分的變化都會對人類生存的環境構成威脅。由於本節教材使大氣環境這個單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沒有涉及有關大氣中各組成成分對大氣熱狀況、大氣降水等如何起作用,只是將結論描述出來,至於作用機理留待後面相關章節進行解決。

  關於教學方法的教學建議

  建議採用講授法、討論法,運用啟發式進行授課。講授「大氣的組成」時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化學課所學的關於空氣的組成,並與地理教材進行對照,使學生明確「幹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是低層大氣的主要組成,其中組成成分極少的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固體雜質,其作用不容忽視,教師要將這四種組成部分的作用給學生分析清楚,但原理不必細講,留待後面章節講解,大氣中水汽和固體雜質的含量因時因地而異的特點應提問學生,引導學生分析其原因,關於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含量是否會發生變化?因為什麼發生變化?含量發生變化後,會產生什麼後果?對人類產生什麼影響?大氣垂直分層的關鍵是各層氣溫的垂直變化特點,這部分內容,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讀圖,通過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圖像,讓學生自己總結各層大氣氣溫垂直變化特點,在學生基本掌握這以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繪製各層大氣氣溫垂直變化圖,繪製時教師應提醒學生,對流層大氣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因此繪製方法與以往有所不同;掌握了氣溫變化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大氣運動狀況,特別是平流層大氣運動特點可以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繫,說明大型飛機在平流層飛行為什麼平穩,再結合水汽和固體雜質的分布及作用,了解對流層和平流層天氣變化狀況;對於高層大氣,重點是電離層,注意引導學生與已學過的太陽活動的知識相聯繫,說明電離層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即可。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①低層大氣各種組成物質及其對生命活動和地理環境的影響;②大氣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層的特點。

  【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

  (引課)中學化學課中學過大氣的組成,其主要成分有哪些?

  (教師出示「大氣組成」表格)引導學生閱讀表格說明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什麼?與化學課所學內容有什麼異同?說明地理課主要強調低層大氣的組成。通過閱讀表格,使學生明確各種成分所佔的比例以及所起的作用。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四種所佔比例極其微小的成分: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固體雜質,引導學生說明這四種成分的作用是什麼?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問)如果某地有大面積的水域或者森林,其水汽含量是否會發生變化?如果某地大氣汙染很嚴重,或發生火山爆發等突發災害,其固體雜質的含量是否會發生變化?由此說明水汽和固體雜質的含量時因時因地而異。

  (提問)人類的哪些活動能夠引起大氣中的一些組成成分發生變化?可能發生哪些變化?其變化帶來的後果什麼?

  (總結板書)一、大氣的組成

  1.低層大氣的組成及作用

  2.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燃燒礦物燃料→CO2增加→「溫室效應」

  製冷工業發展→氟氯烴含量增加→破壞O3層,使大氣中臭氧含量減少

  二、大氣的垂直分布

  (引導學生閱讀氣溫垂直變化圖,提問)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登山隊員著裝很厚,說明什麼?是否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會不斷降低下去?→當氣溫垂直分布出現不同變化時,大氣的運動狀況也會發生變化,大氣的密度也會隨之改變→由此說明大氣垂直分布的依據。

  (板書)1.大氣垂直分布的依據

  (閱讀氣溫垂直變化圖,引導學生分析)當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時,大氣如何運動?→說明這種運動是否旺盛與地面受熱多少密切相關,地面受熱多,運動旺盛,反之減弱→由此說明對流層大氣再不同緯度厚度不同的原因。根據運動特點及其水汽和固體雜質密集分布,說明天氣現象複雜多變,以次說明與人類的關係。引導學生讀圖,隨著高度的增加,是否氣溫始終遞減→由此分析平流層大氣氣溫分布與對流層的不同,至於原因只是讓學生知道是由於O3層存在吸收大量紫外線致使大氣增溫,並對人類生存起到天然屏障作用→由氣溫分布特點分析大氣運動狀況。

  (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提問)大型飛機起飛後一段時間,飛行比較平穩,天空呈現蔚藍色,較為晴朗,為什麼?→由此說明平流層大氣運動狀況以及與人類的關係。

  關於高層大氣的知識,重點提醒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將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中相關的知識與高層大氣中的電離層聯繫起來。由此說明高層大氣與人類的關係。

  (板書)2.各層大氣的特點

  要求學生繪製氣溫垂直分布圖,特別提醒學生,對流層氣溫變化曲線與以往繪製的方法略有差別,注意仔細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然後自行繪製。

  【教學設計】根據本節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的要求本課將重點安排在對讀圖技能的訓練,以及人地協調觀念的樹立等方面。讀圖技能的訓練主要通過氣溫垂直分布圖完成,無論是了解大氣的組成還是大氣的垂直分布,都注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繫,從感性知識入手,使學生更容易接受,並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分析大氣各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層大氣氣溫分布特點以及大氣運動狀況、與人類的關係等,在分析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人類與大氣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明確人地應該協調發展的道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一、大氣的組成

  1.低層大氣的組成及作用

  2.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燃燒礦物燃料→CO2增加→「溫室效應」

  製冷工業發展→氟氯烴含量增加→破壞O3層,使大氣中臭氧含量減少

  二、大氣的垂直分布

  1.大氣垂直分布的依據

  2.各層大氣的特點

  探究活動

  題目:為什麼登山運動員的服裝與其他運動員的不一樣?

  分析:本活動屬於課內的探究性活動,通過解答這個問題來激發學生希望了解大氣層垂直分布差異的興趣。問題的解答有兩個方面不容忽視:即在高山處的大氣成分有何變化?大氣層不同高度溫度有何變化?當然還有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弄清楚這兩個問題對展開本節的教學有比較直接的幫助。而且從實際生活中的實例出發容易讓學生理解本章內容和現實生活聯繫緊密,培養深入學習的興趣。

相關焦點

  • 高一地理教案:《陸地水》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案:《陸地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係,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
  • 高一地理教案:《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教案一
    高一地理教案:《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教案一  【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運用圖示解釋風的形成,學會分析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對風向和風力的具體影響。  4. 能夠在等壓線圖上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知識整合、梳理,學會分析地理事物因果關係,建構知識體系的方法, 通過具體的活動觀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在活動中感悟知識。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 地球上的大氣 天氣與氣候
    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五節 天氣與氣候教案   天氣與氣候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五節 天氣與氣候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天氣與氣候的區別,氣團的形成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 高一地理課件: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來源:網絡資源 2019-09-26 09:34:38   點擊下載: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 高中地理《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教案 http://liaoning.hteacher.net 2019-03-19 17:06 遼寧教師招聘 [您的教師考試網]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陸地環境的組成——巖石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整個單元的知識基礎,關於這一點教材在引言部分敘述的較清楚,引言部分說明巖石是地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環境和整個地理環境重要的組成要素,是陸地上生命及人類生存的基地。
  •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教學過程上課伊始,沈凱用學校氣象社「霧霾」監測的實際數值和拍攝的照片導入新課教學。 氣象社團拍攝照片接著,引導學生觀察照片中霧霾垂直分布,並結合學生乘坐飛機的親身經歷,以及觀看飛機降落的視頻,引導學生通過「活動一」,總結對流層的特徵,開展大氣垂直分層的學習。
  • 人教版高三地理教案:大氣運動與全球性大氣環流
    【導學提示】內容精析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係。方法指導(1)複習本課內容要善於抓關鍵點。第一步:運用教材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示意圖分析,說   【導學提示】  內容精析  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係。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教案二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教案二  一、說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2章第4節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細胞中糖類和脂質的種類和功能,由於本章與生活常識的密切結合
  • >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初步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組成和劃分依據(有關地震波的基本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教學,培養學生「本質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而現象總是表現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教育。  教學重點  1.了解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結構,並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 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島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島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設計思路: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之後,外力中增加了人為作用的影響,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種影響日趨明顯。為了探討人類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本章在分析了內力和外力作用之後,又以崇明島為研究主題,引導學生探討在河流和人為雙重作用下,地表形態的發展演化。  為了讓學生有充足的知識儲備,本文在提出問題之後,分別從衝積島是怎樣形成的、崇明島的變遷和人類活動對崇明島的影響三方面,描述了崇明島的發展演化。最後,讓學生分析預測崇明島的未來。
  • 高一地理教案:《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案:《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教學設計  一、課標分析  (一)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本教學設計為第一節的第一部分內容。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區位及農業區位的含義。  (2)學會分析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3)學會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
  • 高一地理教案:《月球基地應該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月球基地應該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問題研究中初步學會探究學習。  [教學重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找、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教學難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找、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3.月球基地的整體規劃。
  • 高中地理說課稿:《2.4全球性大氣環流》
    《2.4全球性大氣環流》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第二單元第四節,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使用。一、教材分析與處理:(一)地位和作用:本單元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這一主線。前幾節介紹了大氣的組成、大氣的垂直分布、大氣運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本節課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 知識點: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第一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 初一地理教學教案:與同學們談地理
    地理教案-與同學們談地理  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知道地理課的學習內容。  2、知道學習地理的目的、意義。  3、知道學習地理課的學習方法。  2、通過為什麼要學地理,幫助學生樹立為建設家鄉,建設祖國,保護「人類家園」——地球而學習的志向。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1)為什麼要學習地理?從學生日常生活和身邊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入手,讓學生「想一想」。讓學生從已學過的自然課常識,舉例說出地理知識在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用途,繼而誘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 高中地理《地球的結構》教案教學設計及說課稿模板!
    過渡:地殼主要是由90多種化學元素組成,這些化學元素組成了多樣的礦物並最終形成了三大類巖石。那麼,構成地殼的化學元素有哪些?在地殼中的分布有何特點?(2)地幔承轉:以上我們了解了地殼的有關知識,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回答有關地幔和地核的相關問題。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一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一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簡述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  2.能力與過程:學會資料分析、數據處理的能力;  嘗試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甲烷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甲烷 2013-01-13 23:5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教案
    熱力環流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夠繪製熱力環流示意圖,並且用專業的地理術語表述熱力環流動態過程;2.能運用熱力環流的相關原理解釋海陸風、城市熱島效應等地理現象。【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實驗,提高從實驗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過探究生活中的實例,發展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能夠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地理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開展實驗活動,獲得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