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早期最先開發MS的吉翁憑藉著技術的優勢,第二次不列顛作戰中憑藉著機動戰士扎古的高機動性和攻擊力,吉翁軍殲滅了聯邦百分之八十的艦隊,可以說機動戰士的重要性在這一次的戰役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也促使了聯邦開發了後來令自護軍為之顫抖的白色惡魔RX-78-2高達。
而然ms帶來的優勢並沒有為吉翁軍隊帶來希望的結果,由於雷比爾將軍的回歸聯邦把戰爭拖入了消耗戰故意拉長戰線使得本來資源相對於聯邦缺乏的吉翁陷入被動的局面,而聯邦軍RGM-79吉姆的及時假如更是使得吉翁本來的優勢蕩然無存。
於是乎上層就得需要希望軍隊中能夠有更大威力的機動戰士,當然這就發展成為了後期的機動堡壘MA。
由于吉翁在資源方面處於天然的弱勢,即使在MS方面依然有著性能的優勢,但是面對數量優勢更大的聯邦軍隊這時候的雙方的遭遇戰攻擊力就變得尤為重要,於是乎能夠搭載更強大火力的MA正式投入實戰。
從過過去機動性+泛用性的MS的方針調整為機動性+重火力的方針其實並沒有大的錯誤,就吉翁的情況來考慮能夠製作以一敵多的作戰單位更加適用於現在當時的作戰需要,而事實上也確實能夠做得到這一點,面對強猛的火力聯邦軍的隊伍猶如螻蟻一般的被消滅,這一點更是增加了管理層的信心恰好也證書這一點導致了吉翁最後的失敗。
雖然MA是解決了駕駛員上的不足和戰鬥力的問題,在局部戰線來說戰績還是比較突出但這局部上的閃光點並不足浴抵消吉翁在整體局面的失利,由於聯邦軍採取的是「以量取勝」的方針並且充分利用資源上的優勢逐漸收服之前的失利。
當然聯邦有聯邦的問題吉翁也有,不少的軍官為了自己的權利肯定會把失敗是影響說到最低成功的影響給無限誇大,就因為這一點給把吉翁唯一的優勢給丟失,戰爭中的競爭中逐步的陷入潰敗。
MA雖然是強大但是只要在數量上足夠多也能夠壓制下來,正如之前所說吉翁本來就資源相對缺乏但製作MA除了投入大量金錢和人員進行研發,卻只有幾臺試驗機型由於成本的問題得不到量產,最終只能夠擺在倉庫封存。單單MA製作造成的浪費就足以把吉翁給拖垮。
由於聯邦「白色惡魔」的活躍更是加深吉翁上層領導對於MA迷信,只要有強大的機體就足以扭轉局面。在佔據每況愈下的戰局面前這種想法甚至已經演變成為一種狂熱的迷信,最終導致地球戰線的頻頻敗退到聯邦收服地球直接想宇宙進軍。
假如當初能夠把大部分的資源投入到原有技術的改進和提升當中,最後的結果可能還真的不一樣。畢竟在機動性和防護力來說扎古還是更勝吉姆一層,通過性能上的壓制完全可以彌補數量上的不足,而後續衍生的新型MS日後在戰鬥表現都要遠遠有勝於同時期的聯邦MS,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可量產這就能夠為戰局帶來不一樣的改變。
不得不說聯邦軍的贏在了能夠準確把握住自己的優勢,反而吉翁就在錯誤的戰略方向上越走越遠,才造成一年戰爭的失敗。
假如你對吉翁的失敗有其他的看法歡迎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