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坐在湖邊看星星。
有茶友來問,「村姑,你這款巖茶是多少溫度焙的?」
隔著屏幕,仿佛看到了一顆渴望又求知慾極強的心。
但是每每遇上這種問題,我總是不願意回答。
因為,這些茶友對巖茶的關注點,其實都偏了。
一個喝茶的人,不是應該多了解產區的風味如何品鑑,品種香與工藝香如何區分,以及中火與中足火與足火與高火茶,在湯感上的風格變化......等等這些有利於喝茶水平提高的技能麼?
之前一個茶友,一定要了解慧苑鐵羅漢究竟焙了幾道火?我告訴他火功的高低與幾道火沒關係。
然而,他回答說「我還是想知道,鐵羅漢正常要焙幾道火?」
執著得特別令人嘆息。
而現在這一位,問題更刁鑽,直接問到焙火溫度了!
看起來是在學習更精深更專業的知識,但其實,已經誤入歧途了。
九陰真經才是正經武功,九陰白骨爪只是旁門左道。
《2》
其實,關心一些有關工藝的話題,比如焙火溫度,焙火時長,看似專業,其實,只是些虛花槍。
如果是一個制茶師,了解一下別的制茶師的工藝技法,切磋一下做茶心得,倒無可厚非。
畢竟,制茶的技術,只有多交流,多鑽研,多探討,才有可能進步。
創新也才有可能出現。
可是某些茶友,明明只是個素人茶友,從未參與製作過武夷巖茶,連茶園都沒去過,卻偏偏喜歡在一大堆人一起喝茶的時候,侃上幾句工藝上的東西。
跟掉書袋似的。
其實他也是似懂非懂的,只是在跟別的制茶師喝茶時,道聽途說了一耳朵焙茶的炭溫,有了些許印象,就到這裡來賣弄知識了。
其實,這種賣弄,完全沒有必要。
要知道,沒參與製作過武夷茶,提及工藝問題是很片面的。
只問焙火溫度,不問焙火時間,這首先就是不合適的。溫度和時間,這兩者是不能割裂的。
就算知道了焙火的溫度,又怎麼樣呢?如果是喝茶技術不高明的人,那麼,仍然是喝不懂的。
並且,就算知道了焙火溫度,不知道焙火的時長,仍然揣摩不透別人制茶的要領。
5個小時,抑或是10個小時,甚至還有人說88個小時,這些,素人茶友們,是聽不懂的。
更判斷不出自己辛苦問來的答案,是制茶師的敷衍,還是誤導。
抑或,那只是茶商的一種營銷的說辭罷了。
《3》
曾經聽過,說一款茶用極低溫焙了88個小時。
如果對焙茶流程與原理模糊的人,聽說一款巖茶焙了88個小時,應該會流露出欽佩的表情,感嘆對方是個良心茶匠。
百鍊成金。
殊不知,那也只是作秀罷了。
那樣極低極低的低溫,茶葉根本焙不熟,焙再多時間,都只是焙個表面,火根本就不能進入茶葉細胞內部,對茶葉的影響力,是微乎其微的。
就像煮水,溫度不夠,水根本煮不開。煮了一天也是一鍋不開的水,又有什麼用呢?
焙火的溫度與時間是相輔相成的。
高溫,時間就短一些。溫度略低些,時間就長一些。
一般來說,120度火溫焙火時間需要十來個小時,140度火溫則六七個小時足夠。
當然,這只是說個大概,人是想讓列位看官對焙火的溫度與時間的比例有個概念而已。
在真實的焙火過程中,並不能這麼刻板地執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對溫度和時間進行不斷調整。
另外,焙火的溫度值,也只是個大約值,並不是個精確值。
比如,我們說火溫,就只能大略說出焙籠的溫度,但這個溫度並不是籠心的溫度,也不是炭心的溫度。
就算每個焙籠上都搭個溫度計,焙籠上接近炭心和遠離炭心的溫度能差異好幾度。
還有,炭在燃燒過程中的溫度也不一樣,早上和下午的溫度也能差異好幾度。
現在年輕人做茶,對炭溫的把握不準,需要藉助溫度計。
而老一輩做茶人用手能感知溫度。
人家是用大半輩子的經驗在做茶,若要問他們焙茶溫度,也只能告訴你一個區間數值。
具體情況就自己慢慢悟吧。
《4》
焙茶是個絕對的技術活。
武夷巖茶正是因為焙火才更顯精彩。
我們在聊巖茶焙火時,不能孤立地去談論它。必須是環環相扣的。
焙了幾道火是跟火溫與焙火時長關聯的,每個環節單列出來提問,都是片面的,是不專業的。
比如,有的人覺得,火越多就越貴,焙火次數多就是工藝好。而焙得少的,就是不好。
所以,他問一款巖茶焙了幾道火,他希望得到的答案是「三道火」,如果你說焙了一道火,那就偏離了他的心理預期,導致他對這款巖茶產生偏見。
再比如,就有人問焙火溫度。
你告訴他120度,他並不能體會到這個溫度對於焙茶來說孰高孰低,能焙出什麼火功什麼風格的巖茶,最多是點個頭,說句「哦,100度水都沸了,120度那挺高啊。」
其實他問的這個問題,於他的巖茶技能值得提升,並不能起到很大的幫助。
再再比如,聊到焙火時長,外行人會覺得多多益善,而一些精明的茶農茶商,則牢牢抓住喝茶人的心理,鼓吹焙火時間從幾十個小時到百來個小時。
試圖體現出他們慢工出細活的匠人精神;用漫長的時間雕琢出好茶的制茶理念。
真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喝茶人居然還能就著他們的說辭,從茶湯裡喝出他們從靈魂裡滲透出來的誠意,直呼做茶人良心啊!
拜託,有點常識好嗎,茶葉纖薄如紙,哪能經得起一百多度高溫烘烤幾十個小時?
青菜在高溫油鍋裡,沒一會時間就焦了!
所以,就跟炒菜一樣,巖茶焙火時也需要翻焙。翻焙的頻率與焙火溫度有關,瞧瞧,又是一個與焙茶溫度不能割裂的步驟。
理論來說一個小時翻焙一次,但是焙茶溫度高,30分鐘至45分鐘就要翻焙了,不然茶葉要被烤糊了。
明白了吧,若單單問多少度焙的茶,不問焙火時間,也不問翻焙的頻率,是不是沒有任何意義?
《5》
說到巖茶焙火,學習別人的經驗值,就能焙好嗎?
年輕茶師會去經驗豐富的老茶師那裡請教,他們得了老茶師說出的火溫、時長、翻焙頻率等數據,以此代入焙茶,這樣是不是就變成老師傅了呢?
肯定不行!
做茶講究實戰。
記得前幾個月在武夷山看茶農焙一道火時,他們需要小工時刻守著焙茶間,觀察和測量焙籠溫度,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試喝一下焙籠上的茶,及時調整焙火方案。
那時候他們在焙正巖核心山場的老叢水仙。
一開始用的110度火溫,焙了幾個小時,試喝一下,小心翼翼升到115度,又焙了幾個小時。
一直到這款老叢水仙下焙,焙火期間經歷了幾個不同的火溫時期,那要如何告知焙茶溫度呢?
如果說一個溫度區間,更是讓人缺乏想像空間。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是錯。
巖茶焙火,是茶葉與火相生相剋、相互成全的過程。最終巖茶風格的形成,與焙火關係密切。
我們品嘗到的那些花香、果香、花果香等不同香型的巖茶,都是通過控制焙火溫度和時長來實現的。
《6》
對巖茶製作工藝有鑽研的人,其實是不會問「你的茶多少度焙的」這種外行問題的。
他在聞幹茶香、細品茶湯過程中,自能摸索出個大概。
前段在武夷山喝茶,喝到一泡倒水坑肉桂,焙了兩道火,湯色橙黃略濃些,花果香明顯。
有個制茶師跟我們一起喝這泡肉桂。
她喝完後問,「120度?」茶的主人回答說,「浮動5。」她又接著說,「10小時?」對方答曰,「10個小時!」
這番話,對於旁邊純喝茶的人來說,聽著就是天書,雲裡霧裡。
所以,身為一個普通茶友,真的沒有必要糾結那些工藝環節上的數據。
這些數據說出來,對我們來說真的只是單一而生硬的數字,對做茶人來說,這些數字在他們大腦裡可能延展成一次焙茶畫面。
這些數字在他們眼裡是生動且冒著炭火香的。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