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復旦大學餘宏傑課題組在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

2020-12-06 TOP大學來了

近期,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牽頭,聯合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團隊,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防控效果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ransmissionheterogeneities, kinetics, and controllability of SARS-CoV-2」為題,於11月24日以快速通道的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在Science

餘宏傑課題組前期的研究已闡明新冠肺炎人群易感性的年齡別差異、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實施後人群接觸模式的改變對新冠肺炎傳播的影響,相關文章已於4月初發表在Science(點擊閱讀)。然而,由人口學特徵、疾病嚴重程度和接觸模式(例如接觸類型與累計接觸時長)等因素綜合驅動的新冠肺炎的傳播機制尚不清楚。此外,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尤其是在缺乏新冠疫苗的情況下,針對個體與群體的幹預措施如何調控新冠肺炎的傳播?如何使幹預措施既能考慮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又能最大化降低社會經濟成本?

回答這些關鍵科學問題,可以明確哪些人群對於控制新冠肺炎的傳播最有效,進而制定、採取並及時調整幹預措施。為此,餘宏傑課題組基於2020年1月21日至4月2日期間湖南省確診的SARS-CoV-2感染者的個案及其密切接觸者的追蹤數據,開展了一項流行病學模型研究,旨在闡述個體水平上新冠病毒傳播的異質性、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實施後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以及針對個體與群體的幹預措施對新冠肺炎傳播的影響。

針對個體水平的新冠病毒傳播異質性的研究結果表明,實施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後,家庭內接觸發生新冠肺炎傳播的概率(7.2%,95% CI:1.2-19.6)顯著高於親屬間接觸(1.7%, 95% CI:0.4-5.6%)、社會接觸(0.9%, 95% CI:0.2-2.7%)和社區接觸(0.4%, 95% CI:0.1-1.1%)。同時,個體間的接觸程度與累計接觸概率(cumulative contact rate, CCR)在不同接觸模式間存在較大差異,個體在家庭內與親屬間的接觸程度與累計接觸概率顯著高於社會與社區接觸。而新冠肺炎的傳播風險隨接觸時長的增加而增高,接觸時長每增加1天將導致傳播風險增高10%(95% CI:5-15%)(圖1)。

圖1:各接觸類型下SARS-CoV-2感染者接觸概率的異質性及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影響。A: 傳播概率分布;B: 暴露時長的累計分布函數;C: 感染者的接觸人數分布;D: 基於年齡的接觸矩陣;E: 累計接觸概率比

為闡明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實施後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本研究又重建了配對的傳染者-感染者(infector-infecteepairs),並基於重建後的傳播鏈估算了傳播動力學參數。結果表明,系列間隔(serial interval)與代際間隔(generation interval)的中位數均為5.3天,症狀前傳播的比例為63.4%(95% CI:60.2%-67.2%)。及時快速的隔離措施能夠提前阻斷潛在感染者和易感者的接觸,將疾病傳播事件限制在感染的早期階段,病例隔離時間越早,症狀前傳播的比例越高,其對應的系列間隔與代際間隔越短。

考慮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實施時間,本研究進一步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月27日前;第二階段:1月27日至2月4日;第三階段:2月4日後)分析了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結果表明,從第一到第三階段,通過主動監測發現的病例比例從22%上升至66%,發病至隔離的時間間隔的中位數從5.4天(四分位數間距: 2.7, 8.2)縮短至-0.1天(四分位數間距: -2.9, 1.8),基本再生數由1.75降低至1.01。

隨後又採用數學模型重建了無幹預措施實施時的代際間隔與傳染期分布。結果表明,無幹預措施實施時,病例的傳染性在發病前0.1天達到峰值,87%的傳播事件發生在病例發病前5天內和發病後5天內,症狀前傳播比例約為53%。此外,研究還發現,隔離措施實施的速度越快、病例隔離的比例越高,基本再生數降低的比例越大,即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有效性越好,但需要將個體水平和群體水平的幹預措施相結合,才能達到控制疫情的最佳效果(圖2)。

圖2: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對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參數的影響。A:代際間隔;B:系列間隔;C:症狀前傳播比例;D:從感染開始的平均傳播風險;E:從發病開始的平均傳播風險;F:不同發病至隔離的時間間隔和病例的隔離比例所對應的基本再生數降低的比例;G-H:不同R0和發病至隔離的時間間隔、人群接觸概率的改變量、病例隔離的比例所對應的有效再生數。

本研究揭示了由接觸模式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共同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的異質性,估算了各種接觸模式下新冠肺炎的傳播風險,深入分析了針對個體與群體水平的幹預措施對接觸模式與新冠肺炎傳播的影響,定量評估了生物學因素、行為學因素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對新冠肺炎傳播的相對貢獻。研究成果旨在為全球各國放鬆和/或重新實施幹預措施時提供重要科學證據,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新冠肺炎對全球健康、社會和經濟的影響。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博士後孫開元、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生王微和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立冬為共同第一作者,餘宏傑和孫開元為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81525023)等項目的資助。

參考消息: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1/23/science.abe2424

審核、編輯:大可

版權聲明:本文綜合自「iNature」,文章轉摘只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餘宏傑等在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
    2020年11月24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牽頭,聯合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團隊,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防控效果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ransmissionheterogeneities, kinetics, and controllability
  • 復旦大學在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效果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牽頭,聯合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團隊,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的防控效果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餘宏傑課題組前期的研究已闡明新冠肺炎人群易感性的年齡別差異、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實施後人群接觸模式的改變對新冠肺炎傳播的影響
  • 2017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實驗室科研助理招聘2人...
    職位名稱:實驗室科研助理工作地點: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工作性質: 全職(一)崗位職責1.參與完成「十三五」傳染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和發熱伴出疹症候群病原流行規律及重要呼吸道病毒和腸道病毒變異變遷研究、英國維康信託基金會合作項目:醫院季節性流感患者前瞻性隊列研究,計劃在項目醫院納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住院病例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近期,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研究揭示增加社會距離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影響。日前,相關研究成果以《人群接觸模式的變化塑造了中國新冠肺炎暴發的傳播動力學》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主刊。  研究人員對武漢和上海採取的幹預措施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增加社會距離引起了人群行為的改變,可大幅降低人均每日接觸人數,將主要接觸控制在家庭內部,從而有效減少了新冠病毒的傳播。在採取類似幹預措施的其他地區,可採用家庭內部的接觸網絡進行模型研究。
  • 夏季上新!復旦最新科研成果等你來pick!
    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研究揭示增加社會距離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影響 成果登《科學》主刊▲基於年齡的接觸矩陣,A:武漢新冠肺炎暴發前的接觸矩陣;B:疫情暴發期間的接觸矩陣;C:A與B的差值;D-F:上海的接觸矩陣近期,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研究揭示增加社會距離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影響
  • 研究揭示SARS-CoV-2的傳播異質性、動力學和可控性
    研究揭示SARS-CoV-2的傳播異質性、動力學和可控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1:12:04 復旦大學餘宏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Cécile Vibou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出SARS-CoV-2
  • 復旦博士後張娟娟:解答大眾關心的問題是公衛研究者的使命
    原創 陸意歌 復旦青年「從事這樣一個方向,我們也有一定的使命感,就是要在專業領域,去解答科學界和大眾關心的問題。新冠肺炎是我上大學以來、從事科學研究以來遇見的第一個引發全球大流行的新發傳染病。
  • 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在腸道病毒A71型(EV-A71)母傳抗體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期,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在EV-A71母傳抗體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EV-A71滅活疫苗已在中國上市,用於6-71月齡的嬰幼兒,屬於非免疫規劃類疫苗,自願、自費接種。疫苗的最佳接種年齡,以及是否需要強化免疫等關鍵科學問題尚未解決。母親EV-A71抗體跨胎盤傳輸效率和母傳抗體的動態變化特徵等對回答這些問題至關重要。餘宏傑課題組聯合湖南省疾控中心和中國疾控中心,在湖南省安化縣開展了母嬰配對縱向隊列的血清流行病學及隨訪研究。
  • 不到1個月,復旦大學再發《Science》
    9月11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復旦大學高分子系聶志鴻《Science》: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10月2日,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不到一個月,10月初,復旦大學再發《Science》
    9月11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復旦大學高分子系聶志鴻《Science》: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合作團隊經過兩年多的緊密合作和努力,從實驗設計、分子動力學模擬、到無數次實驗試驗和改進、多次補充實驗並驗證,最終取得突破。即使在疫情形勢最為嚴峻的階段也沒有停止工作。論文第一作者盧海洲2017年至2019年為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後,現為EPFL博士後。
  • 染色質重塑機制新理解!《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新成果!
    染色質重塑機制新理解!《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新成果! 輸北京時間1月31日,《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徐彥輝課題組題為
  • Nature:武漢大學藍柯教授團隊報導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途徑空氣動力學
    2020年2月8日,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截至4月24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超過275萬例,死亡人數達19萬。
  • 中國科大和復旦大學合作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物理系張遠波課題組和王靖課題組合作,首次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其實現溫度可達到1.4K。在磁性拓撲絕緣體中,非平庸的拓撲能帶結構與長程磁有序的結合將誘導出一系列新奇量子現象和拓撲物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軸子絕緣體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為了引入長程磁有序,現行的方法為磁性雜質摻雜。然而這種磁性摻雜的隨機性不可避免地會引入一些無序,使得這些新奇物態的觀測只能在極低溫(mK)實現,也阻礙了進一步對其進行物理研究。
  • 再發Science: 華人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協同防控策略
    新冠疫情期間歐洲不同區域之間人員流動性下降程度。(左)與2020年1-2月相比,3月21-28日人員流動的下降比例。(右)每周平均變化情況。通過構建基於旅行網絡的新冠肺炎時空傳播動力學模型,模擬了在採取不同幹預措施和解禁策略下,2020年4月4日之後6個月歐洲新冠肺炎疫情的可能發展趨勢,並評估了同步/非同步的防控和解禁措施對可能出現的下一波新冠疫情的影響。
  • 《Science》重磅:復旦大學化學鍵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周鳴飛課題組實驗發現主族的鹼土金屬元素鈣、鍶和鋇可以形成穩定的八羰基化合物分子,滿足18電子規則,表現出了典型的過渡金屬成鍵特性。該發現表明鹼土金屬元素或具有與一般認知相比更為豐富的化學性質,而主族元素與過渡金屬元素之間的界限,亦較元素周期表的簡晰劃分更為曖昧。
  • 復旦今日《Science》:破解鈣鈦礦穩定性難題
    近日,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詹義強、鄭立榮和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EPFL)Anders Hagfeldt、Michael Graetzel團隊合作,成功通過一種氣相輔助生長方法實現了室溫穩定的a-FAPbI3(黑相甲脒鉛碘)
  • 「學術前沿動態」新冠肺炎專題:非生物醫學類外文論文分析
    中國發文量全球第二,復旦大學的發文量進入全球前十。牛津大學81.67% 7澳大利亞234.81%復旦大學71.46%其中,四川大學發表3篇,南京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和北京郵電大學6所大學,均各自發表了2篇相關文獻。相關論文主要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對醫護人員、學生群體及社會公眾的心理健康影響,特殊時期的國際關係,應用計算機建模對疫情發展進行預測和數據分析,以及探討疫情相關的物理學特徵等研究內容。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復旦大學高分子系聶志鴻教授《Science》:開拓聚合物加工新思路...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聶志鴻教授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例如,通過帶電聚合物配體誘導兩種無機納米粒子重複交替排布,獲得類似尼龍66交替共聚物的線型鏈結構,並闡明其鏈增長過程與對應分子體系的交替共聚有相似的動力學和熱力學機理。 下一步,聶志鴻教授團隊將著力於程序化構建更為複雜多樣的「人造分子」,深入研究各種納米「人造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質,力爭填補這一新興研究領域的空白。
  • 復旦譚鵬課題組合作揭示核-殼-表面複合球體結晶態形貌控制機制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