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卡內基自然博物館的鳥類陳列

2020-12-05 騰訊網

「鋼城」匹茲堡有一座美國著名的自然歷史類博物館――卡內基自然博物館。館內設有20個永久展廳,其中,三樓的一條狹長走廊便是鳥類展廳。博物館的鳥類收藏頗為豐富,標本採集自七大洲,最古老的標本採集於1842年。這裡的鳥類模式標本有519份,並有約200份已滅絕鳥類的標本,鳥巢標本也超過1000份。

鳥類展廳並沒有按生境布置全景式展窗,而是按「已滅絕的鳥」和「不會飛的鳥」等主題布置。徜徉展廳,可看到已知體形最大的鳥類之一象鳥(Aepyornismaximus)的碩大鳥蛋,已滅絕的夏威夷鳥類雷仙島秧雞(Porzanapalmeri),唯一不會飛的鸚鵡鴞鸚鵡(Strigopshabroptila)以及13種形態各異的極樂鳥……展廳雖然不大,卻突顯了鳥類的奇妙和多樣,而已滅絕的鳥和瀕危鳥類等展示更是發人深思。

已滅絕的鳥展窗。圖中右側是被發現不到一個世紀,就因人類捕殺和活動影響而滅絕的渡渡鳥

已滅絕的鳥

在這個展窗中,象鳥蛋、雷仙島秧雞、渡渡鳥、卡羅來納鸚鵡和旅鴿等9種鳥類的相關標本悉數登場。它們來自世界各地,分屬不同類群,但都在解說一個主題:人類活動是造成它們滅絕的重要因素之一。

象鳥展窗中的象鳥蛋目測約30釐米長,發現於1898年,是被海浪從沙灘上衝刷出來的。資料顯示,一些象鳥蛋周長可超過1米,體積約為雞蛋的160倍。象鳥蛋的蛋殼沒有明顯斑紋,為淺褐色;表面不光滑,可見較密集且起伏不大的不規則紋理。此前我從未見過如此碩大的鳥蛋,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枚形狀規整的石頭,我也會相信的。少量當年未能成功孵化的象鳥蛋被埋在地下,保留至今。

象鳥是一種不會飛的大型鳥,形似鴕鳥,但雙翅比鴕鳥小得多。它們長頸長腿,胸骨沒有明顯龍骨突,雙腿強健,善於奔跑。象鳥站立高度可達3米,體重接近540千克,曾被認為是世界上體形最大的鳥,直到2018年被同屬隆鳥科,體重約730千克的泰坦巨鳥(Vorombetitan)超越。象鳥曾廣泛分布於全球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國土面積59萬平方千米),是該島的特有種。生物學家尚不清楚象鳥滅絕的確切時間,但一般認為它們在11世紀左右滅絕。人類的捕獵活動被認為是象鳥滅絕的主要因素,考古學家在古人的用火遺址中發現了象鳥蛋殼碎片,這或許意味著象鳥蛋曾是當地人的食物之一。

象鳥形似鴕鳥,而馬達加斯加曾和非洲大陸(鴕鳥產地)相連,那麼象鳥是否和鴕鳥是近親呢?一項基於線粒體DNA的研究表明,和象鳥親緣關係最近的竟然是特產於紐西蘭的幾維鳥科。據推測,象鳥的祖先應該體形較小並具有飛行能力,它們從大洋洲飛到馬達加斯加,並在島上出現島嶼巨型化(孤島上動物體形變得巨大的生態現象,通常這些島嶼沒有大型肉食性哺乳動物),並喪失了飛行能力。

因外來入侵種導致滅絕的雷仙島秧雞

雷仙島秧雞象鳥蛋前方躺著1隻雷仙島秧雞的標本。這種秧雞科田雞屬鳥類體形不大,體長僅15釐米左右,翅和尾都較小,不能飛行。雷仙島秧雞羽色較為暗淡,腹面以淺灰色為主,背面淡棕色,並帶有深褐色斑紋。它特產於西北夏威夷群島中的雷仙島,故而得名。雷仙島面積僅4.1平方千米,最高點海拔15米。它獨懸於太平洋中,孤立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不少特有種,僅特有鳥就有5種(含亞種)之多。

雷仙島秧雞於1944年滅絕,其實,該種的滅絕本可以避免。1894年,一位德裔移民將家兔引入雷仙島。由於缺乏天敵兔子大量繁殖,蠶食當地植被。島上曾有約2000隻雷仙島秧雞,由於植被遭到破壞,到1923年,島上僅剩2隻。有人推測它們就是在這一年從雷仙島上消失的。幸而人們曾把雷仙島秧雞引入中途島,此後中途島種群便是這一物種的唯一希望。遺憾的是,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老鼠隨軍艦來到中途島。1944年6月,人們最後一次見到雷仙島秧雞的身影。

不會飛的鳥

大多數鳥都能飛行,但至少10個現生科中有不會飛的鳥。博物館關於鳥類喪失飛行能力的研究頗為出色,也專門設立了「不會飛的鳥」展窗。這裡展出了鴞鸚鵡和大海雀(Pinguinusimpennis)等6種不會飛的鳥,每種鳥旁邊還配有1種親緣關係較近卻能飛行的親戚作對比,如鴞鸚鵡對應的是啄羊鸚鵡。

現生唯一不會飛的鸚鵡——鴞鸚鵡

鴞鸚鵡通體淡草綠色,體形碩大,身長超過半米。它不僅是現生唯一不會飛的鸚鵡,也是最重的鸚鵡,體重0.95~4千克。鴞鸚鵡因為有一個形似鴞形目鳥類的面盤而得名,通常在夜間活動,視力不佳,不過面部獨特的感受器――羽須――可以幫它們在黑夜中辨識物體。鴞鸚鵡平均壽命約60歲,是已知壽命最長的鳥類之一,這可能和它們較低的基礎代謝率有關。鴞鸚鵡是紐西蘭特有種,截至2019年2月,野生成年鴞鸚鵡僅有147隻,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受脅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極危種。

鴞鸚鵡是目前已知唯一實行求偶場交配模式的鸚鵡和不會飛的鳥類。求偶場是雄性鴞鸚鵡製成的圓盤形凹坑,最大直徑可達10米。數隻雄鳥在求偶場中高聲鳴叫以吸引雌鳥前來赴約,等雌鳥到達後,雄鳥開始舞蹈表演,雌鳥會當場選中自己的如意郎君並與之交配。交配後雌鳥就離開,獨自挑起撫育後代的重任。

大海雀(複製品)

大海雀這隻鳥高約70釐米,腹面白色,背面黑色;雙翅很小,約15釐米長,無法讓體重約5千克的大海雀飛離地面。乍看之下大海雀頗有幾分像企鵝趨同進化的緣故),不過並不是企鵝,而是海雀科已知體形第二大的鳥。和絕大多數海雀科鳥類一樣,大海雀主要以魚類為食。雖然喪失了飛行本領,它們潛泳捕魚的功夫卻是一流的,短小的雙翅能划水,這也是大海雀仍具有龍骨突(供控制翅膀上下運動的胸肌附著)的原因之一。

大海雀曾分布於大西洋北部沿岸的眾多巖石島嶼上,在歐洲和北美洲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遺憾的是,由於人類的獵殺,大海雀數量快速減少,最後兩隻大海雀標本於1844年6月3日在冰島一處名為埃爾德巖的陡峭巖島上採集到。如今在全球範圍內,大海雀的剝皮標本僅有約78張,卵標本約75枚,完整骨骼標本約24具。由於標本稀少,我們所見的這隻大海雀為複製品,這更襯託出它們的悽涼命運。

色彩斑斕的極樂鳥科展窗

霓裳羽衣——極樂鳥

展廳中僅為一個科的鳥專門設立了展窗,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極樂鳥科。絕大多數極樂鳥性二型顯著,雄鳥不僅羽色豔麗,頭、背和尾部等還有裝飾性很強的飾羽,形象或華美或奇異;雌鳥的羽色就暗淡不少,也沒有飾羽。絕大多數極樂鳥都為獨居的林鳥,主要以果實和節肢動物為食。

極樂鳥科隸屬雀形目鴉總科,和特產於澳大利亞的澳鴉科親緣關係最近。極樂鳥科已知16屬41種,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東部、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東部等地。紐幾內亞島是該科的分布中心,16個屬中有14個都見於該島。這裡展出了小極樂鳥(Paradisaeaminor)、勞氏六線風鳥(Parotialawesii)和幡羽極樂鳥(Semiopterawallacii)等13種極樂鳥。

極樂鳥為何有如此多樣的形態?曾有假說認為,性選擇在極樂鳥的成種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極樂鳥科也因此在較短的時間內分化出幾十種。不過這一假說最近受到了挑戰。一項發表於2009年的基於線粒體DNA的研究推測,極樂鳥科在約2 400萬年前便已出現,遠比此前的估算古老。科內大多數種形成於中新世和上新世,成種速率與鴉總科相近。

小極樂鳥(上雄下雌)

在展窗中一根樹枝上,站立著一雄一雌兩隻小極樂鳥。雄鳥擺出求偶的姿態:雲霞般的淡黃色飾羽在身後揚起,雙翅微張,腰部2根極細長的羽毛更為它平添了幾分仙氣。而羽色暗淡的雌鳥看起來像是另一種鳥。小極樂鳥隸屬極樂鳥屬,該屬共有7種,是人們最熟悉的天堂鳥形象之一,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國旗和國徽上就有一隻該屬鳥的圖案。

勞氏六線風鳥(雄)的眼後有6根飾羽

和雄性小極樂鳥飄逸靚麗的形象不同,勞氏六線風鳥雄鳥的體色以黑色為主,眼後有6根末端略擴大的飾羽,這是六線風鳥屬的標誌性特徵。雄鳥胸前羽毛具有結構色(蠟層、刻點、溝縫或鱗片等細微的物理結構使光發生折射、漫反射、衍射或幹涉而產生的各種顏色),呈現出靚麗的藍綠和橘黃這兩種差異顯著的色彩。雄鳥的腹部有較長的飾羽,求偶時飾羽張開,雄鳥宛如穿上了1條連衣裙。勞氏六線風鳥特產於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和東南部的山地林中,在分布區內較為常見。

幡羽極樂鳥(雄)的肩部各有2條較長的灰白色飾羽

幡羽極樂鳥是幡羽極樂鳥屬的唯一種。雄鳥胸前有一片倒「V」字形的綠色飾羽,末端伸出身外,肩部各有2條較長的灰白色飾羽。1521年12月,首次進行環球航行的麥哲倫船隊抵達印度尼西亞的蒂多雷,收到當地人送的一批死鳥作為禮物。這些鳥極有可能就是幡羽極樂鳥,它們也是第一批被帶到歐洲的極樂鳥。幡羽極樂鳥特產於印度尼西亞北馬魯古省,是分布區最西的極樂鳥之一。不過這一分布區仍位於華萊士線(東洋界與大洋洲界的分界線)以東,幡羽極樂鳥學名的種加詞(wallacii)便是為了紀念該分界線的提出者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

本文轉自大自然雜誌

相關焦點

  • 全美七大值得一去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圖)
    【環球網綜合報導】當大多數人想到自然歷史博物館時,首先浮現腦海的無疑是美國最負盛名的三大古生物中心:位於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位於華盛頓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及位於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但是,一些沒有籠罩在盛名光環之下的博物館,卻被遺落在人們的視野範圍之外。
  • 美國西部最大自然歷史博物館 恐龍展驚豔!
    前不久,因為工作關係,在美國西海岸兩個重要城市——洛杉磯、舊金山短暫參訪考察,中途抽空看了美國西部最大的博物館——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實話說,近年來也走過不少國內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科技館,但在展覽成列和展示、以及引導參觀者思考及探索上,不得不佩服他們的高明之處。
  • 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
    化石和超越當大多數人想到自然歷史博物館時,他們會想到古生物強國: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但也值得去尋找那些不享有國際聲譽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這些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參觀者可以了解過去和現在的自然世界減去瘋狂的人群(雖然我們不能保證免費體驗)。在這裡,你會發現我們在美國的7個不是非常有名的,但是非常值得尊敬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首選。對於每一個,我們都提供了有關史前化石除外的信息 - 在任何一個重要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給予滿意。
  • 黃河三角洲鳥類博物館被命名為東營市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段學虎 崔立慧近日,黃河三角洲鳥類博物館被市委宣傳部、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命名為東營市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展覽面積3000平方米,博物館以「保護珍稀鳥類,共建生態文明」為主題理念,分為「大河息壤—共生廳」「候鳥驛站—共鳴廳」「鳥國探秘—共賞廳」「鳥類天堂—共享廳」四大主題展廳,展示陳列了包含珍稀鳥類標本在內的1400餘件標本物。
  • 趣味自然歷史博物館|感受生命與歷史的奇妙之旅
    電影中奇妙故事的發生地就是今天我們走進的地方——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始建於1869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史博物館。 它位於中央公園的西側,擁有42個展廳,館藏內容豐富,包括了天文、礦物、人類、古生物和現代生物等5個方面,陳列有大量的恐龍、化石、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的複製模型。
  • 【震撼組圖】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驚人館藏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主要自然歷史研究和教育中心之一
  • 四川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陳列展覽策劃...
    >(記者 華夏 曾江 通訊員 張帆)10月20日,四川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陳列展覽策劃與實施」論壇在成都舉辦。來自北京大學、江蘇省美術館、陝西歷史博物館、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館和金沙遺址博物館等四川省內外文博單位的專家們,分享了針對陳列展覽的理論思考與實踐經驗。
  • ———長沙簡牘博物館陳列掠影
    長沙簡牘博物館將於12月26日試開館,昨日,記者在博物館館長宋少華帶領下有幸先睹該館兩大陳列《文明之路———長沙簡牘博物館專題陳列》及《長沙文物精華展》,在歷史和文明的崇高下,記者為之頂禮膜拜!  在展廳的入口處,一對泥俑捧著書本、毛筆相視而坐,十分吸人注目,正當記者絞盡腦汁搜尋此為何物時,宋少華解釋說:「這叫校讀俑,你看,這兩個人正相視而坐對書本文稿進行校對。
  • 展館欣賞丨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世界一流自然歷史類博物館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位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創立於1906年,這座巨大的世界級博物館裡
  • 上海自然博物館:馬門溪龍骨架旁添海洋生物標本(圖)
    均本報記者 張馳 攝  幽雅的靜安雕塑公園內,坐落著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經常有路過市民詢問:新自博館啥時開放啊?昨天,上海自然博物館啟動內部調試運行,部分專家和小學生成為首批受邀測試者,記者跟隨他們進行了探營。據悉,該館計劃明年第二季度正式向公眾開放。  新館融合經典與時尚  在展示方面,新館與老館相比,究竟有何不同?
  • 科技與文化融合,上海自然博物館變流量為「留量」
    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生態萬象……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數十個展區陳列了來自七大洲的11000餘件標本模型。新館開館5年來,累計開展教育活動9萬場,受眾152萬人次,平均每年的客流量達200多萬,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自然博物館之一。
  • 美國四大博物館:世界著名博物館、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史博物館
    位於美國紐約第五大道的82號大街,與著名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紐約海登天文館遙遙相對,前者(指的是美國自然博物館)主要回顧了大自然的其他動物的歷史以及滿足了人類探索未知世界也就是外太空的好奇心而後者(指的是大都會博物館)則回顧了人類自身的文明史的發展。
  • 華盛頓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愛好者天堂
    在美國東部華盛頓遊覽,大部分人是衝著首都的紀念標誌或者政府建築而去,比如白宮、二戰紀念碑、林肯紀念堂之類的,的確頗有看頭。不過對於喜歡野生動物和自然生態的我來說,華盛頓這個政治中心也有有趣的元素,比如華盛頓街道花園裡的松鼠,就算是大都市一大特色;還有就是華盛頓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了。
  • 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普工作
    自然歷史博物館標本陳列室   1928年4月,中央研究院派遣廣西科學調查團,赴廣西採集動植物標本,並調查地質及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人種等。半年之中,採得動物標本有哺乳動物40餘種,290餘頭;鳥類330餘種,1400餘只;爬蟲類50餘種,200餘只;兩棲動物30餘種,330餘只;魚類100餘種,700餘尾;無脊椎動物700種,5000餘枚。另獲得活動物猴、豹、豪豬等20餘頭。植物標本3400餘號,3萬餘份,其中木本植物超過半數,其餘為草本及蕨類植物等。地質及少數民族風俗、人種的調查也獲得了豐富的材料。
  • 《再現·情節記憶》——博物館人畫中的大連自然博物館
    王署杭在大連自然博物館從事陳列設計工作近三十年,主持參與了多項博物館陳列項目,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除了博物館的展示陳列,王署杭在美術創作方面也取得不俗的成績,其創作的油畫作品《捕鯨炮》、《檀香扇》入選全國第八、九屆全國美展,並有多幅作品參加國內各級展覽,發表於國內各級藝術期刊。有多幅作品被國內外友人收藏。
  •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辦恐龍進化特展(組圖)
    摘要: 這是3月15日在位於美國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我們身邊的恐龍」特展上拍攝的華麗羽王龍模型。新華社記者李暢翔攝    3月15日,在位於美國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一名參觀者在「我們身邊的恐龍」特展上觀看華麗羽王龍模型。
  • 走進美國的克萊爾蒙特汽車博物館
    克萊爾蒙特汽車博物館是一家私人博物館,收藏陳列有300多輛不同年代的經典汽車,為參觀者呈現出汽車產業的發展史。克萊爾蒙特汽車博物館是一家私人博物館,收藏陳列有300多輛不同年代的經典汽車,為參觀者呈現出汽車產業的發展史。
  • 重慶自然博物館迎建館90周年
    圖為重慶自然博物館建館90周年活動啟動儀式現場。 王龍 攝中新網重慶12月25日電(記者 鍾旖)重慶歷史上第一座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25日舉行建館90周年慶。重慶自然博物館由北碚金華路館區和北碚文星灣館區兩大片區組成,總用地面積近246畝,總建築面積36000餘平方米,是全國具有較大規模的自然博物館,其前身為中國西部科學院。
  • 會動會咆哮的霸王龍,在中國最大自然博物館,帶娃科普旅行好去處
    上海學生科普遊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自然分館)是中國最大的自然博物館之一。作為上海本地的小朋友是十分幸福地,圖上的就是同學們直接在博物館組織「秋遊」,自帶「乾糧」在參觀過程中休息。上海自然博物館(靜安新館)位於上海市靜安區靜安雕塑公園內。參觀亮點:最豐富的動物模型標本
  • 參觀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一段神奇之旅
    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建成於1877年,是代表紐約的最高水準的博物館。浩瀚的海洋和大地、廣闊的藍天、多種多樣的生物、記載地球歷史的礦石,還有神秘的宇宙、古代文明和世界各國的文化……在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幾個小時的參觀時間裡,參觀者們踏上了解地球的過去和現在、展望地球未來的神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