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城」匹茲堡有一座美國著名的自然歷史類博物館――卡內基自然博物館。館內設有20個永久展廳,其中,三樓的一條狹長走廊便是鳥類展廳。博物館的鳥類收藏頗為豐富,標本採集自七大洲,最古老的標本採集於1842年。這裡的鳥類模式標本有519份,並有約200份已滅絕鳥類的標本,鳥巢標本也超過1000份。
鳥類展廳並沒有按生境布置全景式展窗,而是按「已滅絕的鳥」和「不會飛的鳥」等主題布置。徜徉展廳,可看到已知體形最大的鳥類之一象鳥(Aepyornismaximus)的碩大鳥蛋,已滅絕的夏威夷鳥類雷仙島秧雞(Porzanapalmeri),唯一不會飛的鸚鵡鴞鸚鵡(Strigopshabroptila)以及13種形態各異的極樂鳥……展廳雖然不大,卻突顯了鳥類的奇妙和多樣,而已滅絕的鳥和瀕危鳥類等展示更是發人深思。
已滅絕的鳥展窗。圖中右側是被發現不到一個世紀,就因人類捕殺和活動影響而滅絕的渡渡鳥
已滅絕的鳥
在這個展窗中,象鳥蛋、雷仙島秧雞、渡渡鳥、卡羅來納鸚鵡和旅鴿等9種鳥類的相關標本悉數登場。它們來自世界各地,分屬不同類群,但都在解說一個主題:人類活動是造成它們滅絕的重要因素之一。
象鳥展窗中的象鳥蛋目測約30釐米長,發現於1898年,是被海浪從沙灘上衝刷出來的。資料顯示,一些象鳥蛋周長可超過1米,體積約為雞蛋的160倍。象鳥蛋的蛋殼沒有明顯斑紋,為淺褐色;表面不光滑,可見較密集且起伏不大的不規則紋理。此前我從未見過如此碩大的鳥蛋,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枚形狀規整的石頭,我也會相信的。少量當年未能成功孵化的象鳥蛋被埋在地下,保留至今。
象鳥是一種不會飛的大型鳥,形似鴕鳥,但雙翅比鴕鳥小得多。它們長頸長腿,胸骨沒有明顯龍骨突,雙腿強健,善於奔跑。象鳥站立高度可達3米,體重接近540千克,曾被認為是世界上體形最大的鳥,直到2018年被同屬隆鳥科,體重約730千克的泰坦巨鳥(Vorombetitan)超越。象鳥曾廣泛分布於全球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國土面積59萬平方千米),是該島的特有種。生物學家尚不清楚象鳥滅絕的確切時間,但一般認為它們在11世紀左右滅絕。人類的捕獵活動被認為是象鳥滅絕的主要因素,考古學家在古人的用火遺址中發現了象鳥蛋殼碎片,這或許意味著象鳥蛋曾是當地人的食物之一。
象鳥形似鴕鳥,而馬達加斯加曾和非洲大陸(鴕鳥產地)相連,那麼象鳥是否和鴕鳥是近親呢?一項基於線粒體DNA的研究表明,和象鳥親緣關係最近的竟然是特產於紐西蘭的幾維鳥科。據推測,象鳥的祖先應該體形較小並具有飛行能力,它們從大洋洲飛到馬達加斯加,並在島上出現島嶼巨型化(孤島上動物體形變得巨大的生態現象,通常這些島嶼沒有大型肉食性哺乳動物),並喪失了飛行能力。
因外來入侵種導致滅絕的雷仙島秧雞
雷仙島秧雞象鳥蛋前方躺著1隻雷仙島秧雞的標本。這種秧雞科田雞屬鳥類體形不大,體長僅15釐米左右,翅和尾都較小,不能飛行。雷仙島秧雞羽色較為暗淡,腹面以淺灰色為主,背面淡棕色,並帶有深褐色斑紋。它特產於西北夏威夷群島中的雷仙島,故而得名。雷仙島面積僅4.1平方千米,最高點海拔15米。它獨懸於太平洋中,孤立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不少特有種,僅特有鳥就有5種(含亞種)之多。
雷仙島秧雞於1944年滅絕,其實,該種的滅絕本可以避免。1894年,一位德裔移民將家兔引入雷仙島。由於缺乏天敵,兔子大量繁殖,蠶食當地植被。島上曾有約2000隻雷仙島秧雞,由於植被遭到破壞,到1923年,島上僅剩2隻。有人推測它們就是在這一年從雷仙島上消失的。幸而人們曾把雷仙島秧雞引入中途島,此後中途島種群便是這一物種的唯一希望。遺憾的是,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老鼠隨軍艦來到中途島。1944年6月,人們最後一次見到雷仙島秧雞的身影。
不會飛的鳥
大多數鳥都能飛行,但至少10個現生科中有不會飛的鳥。博物館關於鳥類喪失飛行能力的研究頗為出色,也專門設立了「不會飛的鳥」展窗。這裡展出了鴞鸚鵡和大海雀(Pinguinusimpennis)等6種不會飛的鳥,每種鳥旁邊還配有1種親緣關係較近卻能飛行的親戚作對比,如鴞鸚鵡對應的是啄羊鸚鵡。
現生唯一不會飛的鸚鵡——鴞鸚鵡
鴞鸚鵡通體淡草綠色,體形碩大,身長超過半米。它不僅是現生唯一不會飛的鸚鵡,也是最重的鸚鵡,體重0.95~4千克。鴞鸚鵡因為有一個形似鴞形目鳥類的面盤而得名,通常在夜間活動,視力不佳,不過面部獨特的感受器――羽須――可以幫它們在黑夜中辨識物體。鴞鸚鵡平均壽命約60歲,是已知壽命最長的鳥類之一,這可能和它們較低的基礎代謝率有關。鴞鸚鵡是紐西蘭特有種,截至2019年2月,野生成年鴞鸚鵡僅有147隻,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受脅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極危種。
鴞鸚鵡是目前已知唯一實行求偶場交配模式的鸚鵡和不會飛的鳥類。求偶場是雄性鴞鸚鵡製成的圓盤形凹坑,最大直徑可達10米。數隻雄鳥在求偶場中高聲鳴叫以吸引雌鳥前來赴約,等雌鳥到達後,雄鳥開始舞蹈表演,雌鳥會當場選中自己的如意郎君並與之交配。交配後雌鳥就離開,獨自挑起撫育後代的重任。
大海雀(複製品)
大海雀這隻鳥高約70釐米,腹面白色,背面黑色;雙翅很小,約15釐米長,無法讓體重約5千克的大海雀飛離地面。乍看之下大海雀頗有幾分像企鵝(趨同進化的緣故),不過並不是企鵝,而是海雀科已知體形第二大的鳥。和絕大多數海雀科鳥類一樣,大海雀主要以魚類為食。雖然喪失了飛行本領,它們潛泳捕魚的功夫卻是一流的,短小的雙翅能划水,這也是大海雀仍具有龍骨突(供控制翅膀上下運動的胸肌附著)的原因之一。
大海雀曾分布於大西洋北部沿岸的眾多巖石島嶼上,在歐洲和北美洲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遺憾的是,由於人類的獵殺,大海雀數量快速減少,最後兩隻大海雀標本於1844年6月3日在冰島一處名為埃爾德巖的陡峭巖島上採集到。如今在全球範圍內,大海雀的剝皮標本僅有約78張,卵標本約75枚,完整骨骼標本約24具。由於標本稀少,我們所見的這隻大海雀為複製品,這更襯託出它們的悽涼命運。
色彩斑斕的極樂鳥科展窗
霓裳羽衣——極樂鳥
展廳中僅為一個科的鳥專門設立了展窗,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極樂鳥科。絕大多數極樂鳥性二型顯著,雄鳥不僅羽色豔麗,頭、背和尾部等還有裝飾性很強的飾羽,形象或華美或奇異;雌鳥的羽色就暗淡不少,也沒有飾羽。絕大多數極樂鳥都為獨居的林鳥,主要以果實和節肢動物為食。
極樂鳥科隸屬雀形目鴉總科,和特產於澳大利亞的澳鴉科親緣關係最近。極樂鳥科已知16屬41種,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東部、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東部等地。紐幾內亞島是該科的分布中心,16個屬中有14個都見於該島。這裡展出了小極樂鳥(Paradisaeaminor)、勞氏六線風鳥(Parotialawesii)和幡羽極樂鳥(Semiopterawallacii)等13種極樂鳥。
極樂鳥為何有如此多樣的形態?曾有假說認為,性選擇在極樂鳥的成種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極樂鳥科也因此在較短的時間內分化出幾十種。不過這一假說最近受到了挑戰。一項發表於2009年的基於線粒體DNA的研究推測,極樂鳥科在約2 400萬年前便已出現,遠比此前的估算古老。科內大多數種形成於中新世和上新世,成種速率與鴉總科相近。
小極樂鳥(上雄下雌)
在展窗中一根樹枝上,站立著一雄一雌兩隻小極樂鳥。雄鳥擺出求偶的姿態:雲霞般的淡黃色飾羽在身後揚起,雙翅微張,腰部2根極細長的羽毛更為它平添了幾分仙氣。而羽色暗淡的雌鳥看起來像是另一種鳥。小極樂鳥隸屬極樂鳥屬,該屬共有7種,是人們最熟悉的天堂鳥形象之一,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國旗和國徽上就有一隻該屬鳥的圖案。
勞氏六線風鳥(雄)的眼後有6根飾羽
和雄性小極樂鳥飄逸靚麗的形象不同,勞氏六線風鳥雄鳥的體色以黑色為主,眼後有6根末端略擴大的飾羽,這是六線風鳥屬的標誌性特徵。雄鳥胸前羽毛具有結構色(蠟層、刻點、溝縫或鱗片等細微的物理結構使光發生折射、漫反射、衍射或幹涉而產生的各種顏色),呈現出靚麗的藍綠和橘黃這兩種差異顯著的色彩。雄鳥的腹部有較長的飾羽,求偶時飾羽張開,雄鳥宛如穿上了1條連衣裙。勞氏六線風鳥特產於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和東南部的山地林中,在分布區內較為常見。
幡羽極樂鳥(雄)的肩部各有2條較長的灰白色飾羽
幡羽極樂鳥是幡羽極樂鳥屬的唯一種。雄鳥胸前有一片倒「V」字形的綠色飾羽,末端伸出身外,肩部各有2條較長的灰白色飾羽。1521年12月,首次進行環球航行的麥哲倫船隊抵達印度尼西亞的蒂多雷,收到當地人送的一批死鳥作為禮物。這些鳥極有可能就是幡羽極樂鳥,它們也是第一批被帶到歐洲的極樂鳥。幡羽極樂鳥特產於印度尼西亞北馬魯古省,是分布區最西的極樂鳥之一。不過這一分布區仍位於華萊士線(東洋界與大洋洲界的分界線)以東,幡羽極樂鳥學名的種加詞(wallacii)便是為了紀念該分界線的提出者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
本文轉自大自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