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千古 鎮夷峽
河西走廊中部,高臺縣境內的黑河下遊,有一自古聞名的險峻峽口——鎮夷峽。傳說這峽口為大禹治水時所開,至今崖上還留有大禹的斧痕。
張掖地面有兩條河,一條從東邊的焉支山向西流,古稱弱水,今名山丹河;一條從南邊的祁連山向北流,古稱羌谷水,即今日黑河。二水在張掖城西北匯流,向西流入高臺縣境。鎮夷峽口,是二水匯合後西流的唯一通道。峽口狹窄,壁陡石怪,如斧劈刀削一般,當地人稱之為石峽。據《高臺縣誌》載:「鎮夷峽口,為當年禹導弱水所劈。」
鎮夷峽位於高臺縣天城村,因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自然風貌,已成為一處別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地。陽春三月,綠染河西,筆者一行有幸來到天城採風。
這地方恰好處在張掖、酒泉和內蒙額濟納旗三邊交界之地,其地理位置險如一把鎖鑰,故有「天城鎖鑰」之稱,歷史上向為兵家所看重。古之取名「鎮夷」,自然是憑藉此處之險要地勢,阻止外夷入侵之意了。
天城村位於鎮夷峽峽口處,古時在此建有鎮夷城,城牆為黃土夯築而成,周長4.3華裡,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扼守著峽口出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在此處創建鎮夷守御千戶所,為歷史上高臺境內的第一個縣級政權機構。鎮夷千戶所經歷了明、清兩朝,直到雍正年間,大將軍年羹堯平定青海羅布藏丹增叛亂之後,才將鎮夷、高臺兩個衛所合併為高臺縣。鎮夷千戶所前後歷時329年,其存在歷史可謂久遠。作為歷史的見證,現今天城村尚存有一段古城牆的殘垣。
伴陪著古城遺蹟,峽口外的山頭上還屹立著一座座歷經滄桑的烽火臺,也形象地印證了這裡確實是兵家必爭的古戰場。當地人把這些烽火臺叫作烽墩,每個烽墩皆各有名,而且還伴有神奇的傳說。比如蟒墩,說是從前山中有一條大蟒,常於夜間出沒,偷食廟中供品,甚而傷害人畜。烽墩守兵中有一勇士,經多次探察,摸清了大蟒穿行的路徑,在一個深夜裡孤身埋伏在一低凹處,等大蟒來到時,猛地躍身而起,奮勇揮刀向大蟒砍去。那大蟒中刀後疼痛萬分,擺動尾巴猛掃,勇士躲閃不及,被掃倒在山石上,當場獻身而死。那大蟒掙扎一陣後也死掉了,從此山中安寧。人們為紀念那位殺蟒英雄,便給那座烽火臺命名為蟒墩。
天城村背後的連綿群山,如一道阻隔漠外的天然屏障。唯有大禹王劈開的石峽,是群山深處的一條狹窄通道,乃古代連通匈奴龍城的必經之路,古稱「龍城古道」。2000多年前,西漢名將霍去病在河西大破匈奴,潰散的胡馬即是穿鎮夷峽逃往山外大漠,天城山上因而留下了有名的霍王廟。匈奴被漢軍逐出後,渴慕河西山川水草,屢圖捲土重來。經多年將息,到了漢宣帝時,胡騎又在大漠上踏起狼煙。公元前70年,漢宣帝拜趙通為宣武將軍,赴河西再討匈奴。趙通是先秦趙高之後,出身將門,武略過人。趙通聯絡烏孫,約定在居延道包抄匈奴。他自率精騎,出鎮夷峽從黑河北路直下,在石門山與匈奴相接,一場激戰,匈奴大敗,漢軍乘勝追擊百裡,適逢烏孫兵馬從西路趕到,兩邊夾擊,斬殺匈奴右賢王,大獲全勝。戰後,趙通奉旨留守鎮夷峽,他帶領軍民墾荒屯田,修築烽墩,多次擊潰匈奴的侵擾,後來戰死疆場。當地軍民懷念趙將軍功績,特意在他生前親手開挖的水井前立碑紀念,上書「甘泉濟眾」四個大字。
在明代,又有勇將白剛,平定河西戰功顯赫,被朝廷封為世襲五千戶,掌鎮夷所印,自此世居天城。白氏家族中先後共有7人擔任此職,據險鎮守峽口,確保河西門戶。
到了清代,天城本土還出了一員大將,名叫閻相師,他驍勇善戰,在雍正、乾隆年間多次徵討叛亂,屢建戰功,歷任瓜州營參將、金塔寺協副將、肅州鎮總兵、安西提督,直至甘肅提督。閻相師於乾隆二十七年病卒,乾隆皇帝御賜祭葬碑,碑文贊他「從徵戈壁,威行蔥嶺之西;躍馬崦嵫,勳策凌煙之上。」相師墓就在鎮夷峽內,墓碑至今屹立無損,成為石峽內一處著名的古蹟。
鎮夷天險,山高水急。最高的山頭叫頂兒山,有民諺說:「登上頂兒山,瞭見嘉峪關。」真若登上山頂,雖不能看見數百裡外的大漠雄關,極目處卻見群山起伏連綿,無窮無盡,如同海浪排天,好一派壯闊氣勢,蒼莽雄姿!難怪要說鎮夷峽通道有「鎖鑰」之險了。
這裡還有許多古代的廟宇。令人驚異的是,多數廟宇都建於高山之上。最為有名的是香山寺,明代成化年間修建。該寺並非一座寺廟,而是一組頗具規模的廟宇建築,從山頂到山腳依次排列下來,布局分作三層,上下通道由石橋和木橋相連接。山頂一層建有三寶殿、觀音堂和財神閣;中山段是無量殿,左有靈關廟,右有達摩堂,兩旁還有僧房和齋房;下山段又有菩薩樓、羅神庵和地藏樓。在山腳下還搭有一座大戲臺,每逢四月八廟會,遠近的善男信女都來香山寺朝拜,人流如潮,熱鬧空前。當然這都是昔年的景象了。今日遙望山頂,只見寺廟殘跡,舊貌卻再也難尋了。
鎮夷峽內又是一番誘人天地。兩邊險峻山崖,奇峰怪石,千姿百態,天然形成一處處絕妙奇觀,民間又為之冠以各種形象的名稱:老君石像、二僧拜佛、鵓鴿仙洞、鎮水神石、金龜探水、晚翠山房……這些景觀多又伴有迷離的神話傳說。比如在石峽中段的陡峭懸崖下邊,湍急河水受崖壁阻攔,形成一巨大漩渦,水底也因此衝刷出一個深坑。傳說這深水坑中有一輪金月亮,誰若看見了水底的金月亮,即可交上好運。當然,這樣的神話不過是一種美好的寄託,人們來到水邊看金月亮,無非是圖個吉祥如意。但歷來總也有些貪財如命之人,竟把那虛幻當真,不顧性命跳進神秘漩渦,妄想撈取金月亮,其後果自然是送了性命。
黑河水隨山勢流入石峽,蜿蜒曲折穿越百裡峽谷,前後分作三段,分別叫正義峽、閻家峽、趙家峽,素有「黑河小三峽」之美稱。河水穿過三峽後,急急流向額濟納旗的茫茫沙漠。石峽內靠流水的滋潤,長有大片胡楊林。也許是因為特殊的地域環境,天城人說,石峽的胡楊林可生長1000年,枯死後又可站立1000年,倒地之後還能延續1000年不朽。
三峽的中段較為開闊,河邊土壤多沙,可供農耕。而今,天城人已在這裡開墾出片片土地,還培育了大片果園。我們來到石峽,正逢桃花梨花盛開時節,峽谷裡遠遠近近一片爛漫的雪白粉紅,使人如同置身畫境。這迷人景色令人一下想起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田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