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遙望「天路」:遠方從此不再遠
萬裡邊疆,巍巍崑崙,「行」是頭等大事。
有路始得行。翻閱史料,70年邊防交通發展日新月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新疆向阿里地區供應物資主要靠畜力;阿里地區解放後,入藏部隊和阿里藏族群眾的生活給養,還得靠犛牛、駱駝運送,運輸條件落後,上高原「難於上青天」。
1957年,北起新疆葉城縣、南至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查務鄉的新藏公路通車了,藏北高原群眾含淚慶祝,高原邊地不再是一座孤島。
數十年來,這條進藏路如同祖國的「血脈」,連起沿途的牧民聚集區,接通邊防一線哨所營地,為邊疆軍民送來生機與活力。
我們走在大路上,大路越走越寬闊。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各級重視邊防交通發展,順應強軍要求,滿足官兵需求,交通裡程不斷增加、規模持續壯大、承載能力顯著提升,邊防交通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歷史飛躍,邊防官兵的出行不再難。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軍人享受著發展的成果,也守護著豐收的碩果。
當洪映武被軍犬意外咬傷的時候,軍醫鄭玉海最擔心的是,如何讓他儘快接種狂犬疫苗。
按照治療規定,被咬後24小時內為「疫苗接種黃金期」。然而,洪映武所在的連隊位於西陲的邊防一線,最近的醫療點,在幾百公裡之外的三十裡營房。
連隊派出猛士車,通過簡易邊防公路向醫療點疾馳;醫療點的醫療車攜帶疫苗,依託219國道向連隊方向駛來……最終,洪映武在被咬12小時後,順利接種疫苗。
洪映武所在的連隊,位於西陲一座被稱為「喀喇崑崙山」的山脈體系中。這裡屬於「邊遠」的範疇,林立的冰峰、綿延的山脈、肆虐的寒風、稀薄的空氣,將這裡勾勒得了無詩意。
作為喀喇崑崙腹地屈指可數的「常住人口」,邊防官兵在這荒涼寂寥的高原奉獻著青春與生命。唯有那一條條「天路」拉近了邊防軍人與外界的距離,帶來每一次出行的高效與便捷。
那個年月,邊防的路讓人又愛又恨
對於駐守喀喇崑崙的邊防官兵而言,新藏公路往往被賦予與眾不同的意義、承載著特殊情感。
這條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公路,北起新疆葉城縣,南至西藏拉孜縣,穿越喀喇崑崙高原,大多路段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如今它已成為喀喇崑崙地域連接邊防哨卡、保障戰備交通的「主動脈」。
在四級軍士長、新疆軍區邊防某連駕駛員朱軍偉的記憶裡,2013年以前,新藏公路還是全國僅存的一條沒有鋪設柏油路面的國道,路面窄、坡度大。駕車走過這條路的駕駛員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行車路上心驚膽戰,就像熱鍋裡炒豆子。」
主線路況尚且如此,通往邊防哨所的支線更是難行——難以計數的雪阻、山洪、伏流和凍土路段,車行其上,速度提不起來,載重量也上不去。
相較於朱軍偉的行車體驗,三十裡營房醫療點護士長卓玉嬌,有著關於邊防公路的「獨家記憶」。在邊防駐守10餘年的卓玉嬌經常參與哨卡巡診,她至今難忘第一次隨隊巡診的經歷:道路顛簸,高原反應如潮水般襲來,她吐了一路……
那次經歷,也讓卓玉嬌內心充滿對官兵看病難的擔憂。一次,一位上山守防不久的新兵突發高原病,卓玉嬌隨救援車輛緊急出動,路上碰到雪山融水路段,無法通行。
望著洶湧的水流,卓玉嬌心急如焚,卻想不出辦法……最終還是哨卡官兵背著患病戰友,用鋼絲繩作為輔助,一步步蹚過冰冷河水,將其送上救援車。
在邊防工作了30多年的老軍醫謝文峰,提起昔日的路也是深有感觸。
他的記憶中,通往高海拔哨卡的路況都不太好,冰雪、泥石流來了,路就斷了。由於通信條件落後,利用電報機發報溝通,成了救治一線傷病員最為可行的辦法。然而在那個年月,患病戰士因各類原因耽誤就診的情況不在少數。
上士、炊事班班長周明亮常年駐守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某哨所,哨所沿線路況複雜。他一臉苦笑地說,當年官兵總是吃不上西紅柿——運菜車上山一趟怎麼也得耽擱三五天,每次車到了,西紅柿不是被凍爛就是被顛爛了。
一到冬天,周明亮和戰友面對的只有日復一日的「土豆、蘿蔔加粉條」。由於飲食單調、營養跟不上,守防官兵經常出現嘴唇乾裂、指甲凹陷、失眠、脫髮等情況,作為炊事班班長,周明亮心裡那個苦啊……他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一條四通八達的公路直通這個偏遠艱苦的哨所。
在河尾灘邊防連中士司務長王小康看來,那個年月,所有「綠色」的東西在哨所都是寶貝,端上餐桌的「綠色」大家也都「你推我讓」。等了幾個月的一封家書,是山下團部戰友想方設法送上山的。那輛送信的「綠色」越野車風塵僕僕而來,送來了希望,捎來了溫暖。
還有一位邊防連指導員的妻子,一度鬧著要和常年在高原守防的丈夫離婚。寫信時,她這樣抱怨:「高原上連個人影都沒有,哪來那麼多事兒,為啥連打電話的時間都沒有?」為了辦離婚,這位軍嫂搭乘部隊的送菜車上了高原。
長途奔波700公裡,海拔越來越高,軍嫂的心軟了:「上山的路這麼險,他守在這兒一定吃了不少苦吧!」等到了哨所,眼淚順著臉頰流下來,離婚的念頭已然煙消雲散……
走一趟邊防的路,這對夫妻的心貼得更近了。
天塹變坦途,邊防一線「換了人間」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在三級軍士長曹浩軍的眼裡,邊關「行」的變化,體現在巡邏方式的轉變上。
2002年9月,還是新兵的曹浩軍來到雪域高原。第一次參加連隊巡邏,老兵們告訴他「巡邏點位就在面前的那個山頂」。只是,看上去不遠的路程,他和戰友們走了一整天。
通往點位,其實沒有路。「腳下儘是亂石,隨著海拔的升高,體力消耗大,每走一步都艱難。」曹浩軍回憶說,那個點位,位於海拔5420多米的雪峰之上,日復一日,他們硬是用雙腳踏出一條路。
還有一處點位,官兵巡守,需要蹚過數條冰河。5公裡的路程,曹浩軍和戰友得走9個多小時。一年又一年,腳底板磨出的血泡破了又癒合,長出了老繭,在曹浩軍這個「老邊防」看來:能走得了邊防的路,以後啥路都能走、啥苦都能吃。
隨著邊防巡邏路的逐步改建,曹浩軍所在連隊下轄所有巡邏點位都修通了行車便道。後來,上級給連隊配發了巡邏車,邊防巡邏由「徒步」轉變為「乘車與徒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路況一般,有時乘車巡邏,曹浩軍和戰友們還會因為顛簸而被「拋離」座位。巡邏路修通後,改善了守防條件,讓「苦日子」一去不復返——正如連隊戰士們編的一句「順口溜」裡說的:「時代在進步,巡邏少走路;坐車像跳舞,風吹還幸福。」
黨的十八大以來,軍地攜手為邊防一線建設巡邏路,千裡邊關形成以國道為主體、簡易邊防公路為枝幹、巡邏道路為末端的交通格局,管邊控邊以及綜合保障能力不斷提升。
邊防交通的改善,推動執勤能力從「平面」到「立體」轉變——全地形巡邏車、摩託雪橇等裝備陸續列裝部隊;視頻監控系統的投入使用,讓一線連隊對重要管段實現「全天候、全時段、全地域」監控。
走進邊防某連的監控室,大屏幕上依次顯示數個監控畫面,滾動播放實時監控情況——防區情況「一覽無餘」。
監控器材走進連隊,帶來了多樣化執勤方式。「過去,官兵需要以乘車、騎馬、徒步的方式巡邏『到點到位』。如今,連隊實行信息化執勤,執勤效率和處置能力均得到提升。」連隊指導員周健的臉上寫滿自信。
去年入伍的上等兵向文,立志紮根邊防。新兵下連前,他選擇報考「無人機操作培訓班」,經過兩個多月培訓,向文成為連隊第一位無人機操作手。
如今,向文的主要任務除了練好基礎課目,還要練好無人機操作使用。無人機落戶邊防,讓巡邏監控再無盲點。向文笑著說:「管邊控邊,無人機的作用大著哩!」
鑑於交通的改善,近年來,集攝像、取暖、吸氧、做飯、電臺等為一體的新型猛士巡邏車落戶邊防,巡邏守防「如虎添翼」。
而今,四通八達的邊防公路「橫向貼邊、縱向到點」,一座座「信息化烽火臺」隨時感知風吹草動,空中直升機、無人機隨時監控邊情……邊防一線已然「換了人間」。
交通大發展,全方位「溢出效益」惠及邊防
今年9月,駐守一線的某高炮連接到緊急轉場命令,摩託化輸送途中,連續經過達坂、山梁,比預定時間提前半個小時完成任務。
聊起這次經歷,連長蘇博康直言:「感謝腳下的路。」
「路況好,心裡就有了底,不用像以前那樣,鍬鎬不離手,一路行駛一路平整路面。」在他看來,路的改善,讓官兵得以安心投入訓練,也緩解了戰備壓力。
某高炮營營長閆海慶介紹說,高原備戰道路先行,路好了,官兵聚焦打仗的精氣神更足了。
陸上交通建立健全,空中運輸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2012年,阿里至喀什的定期航線開通後,南疆軍區有關部門便將目光投向了兵員運輸。7年時間過去了,每年南疆軍區都會協調有關部門科學統籌、合理編配,將「新兵上山」與「老兵下山」相結合,幫助一線官兵減少路途顛簸,有效縮短兵員轉運時間,實現了運輸效益最大化。
邊防交通的暢通,帶來了保障車輛的「朝發夕至」。
大型貨車司機陳金平常年為邊防一線連隊供菜,他覺得,路況的改善意義重大——不僅讓官兵享受到「想吃啥就有啥」的便捷,更減少了運輸成本和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我們服務保障部隊的熱情和積極性更高了,動力更足了。」
中士王俊說:「路變好了,吃得好了,保障到位了,郵件及時送到連隊,再也不用擔心『包裹被退回』了。」讓邊防官兵高興的是,報紙雜誌再也不「遲到」,新聞回歸「新聞」;高原不再遙不可及,駐守天涯也能隨時隨地與家人溝通。
路的變化,讓護士長卓玉嬌無比欣慰:「邊防官兵的健康有了保障通途。」如今,即使在大雪封山時節,也能通過現有公路完成傷員轉運,實現重急症人員的及時救治。
走開一條「路」,邊防交通養護實現社會化
「經濟建設是國家富強的根基,祖國的持續繁榮強盛讓交通建設有了長足發展。」盤點邊疆交通運輸嶄新變化,正在喀喇崑崙山駐訓的某團團長路山說。
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帶來了部隊保障能力的提升。如今,上山駐訓的部隊越來越多,為極限條件下鍛造精兵勁旅提供可靠保障。
路靠修,更靠養。
2016年4月,南疆軍區在上級有關部門支持下,對防區內部分高原高寒地帶邊防公路實行養護改革試點。通過探索,他們降低了養護成本,減少了兵力佔用,為高原守防部隊的戰鬥力生成伸出了援手。
上士周明亮對此深有感觸,「過去參加戰備執勤,我們還要參與修路、鋪路……」無數次,部隊途經高寒無人區,為了完成道路搶通任務,周明亮和戰友們前出數百公裡施工。
隨著戰鬥力生成進程加速,邊防交通越來越繁忙,道路破損頻發易發,單純依靠部隊養路越來越不現實。就這樣,「社會化養護管理」模式被南疆軍區試行並推廣開來。
接下來,在相關單位配合下,南疆軍區藉助社會專業技術力量參與邊防公路養護,採用考察、徵詢和談判等多種方式,選取養護工程實施單位。他們探索「日常養護」「應急保通」兩種方式,一方面保證道路暢通,另一方面在遇有突發情況或部隊任務需要時,確保做好應急保通工作。
來自四川的陳亮,便是參與「社會化養護工程」的一分子。今年6月,他所在的施工隊經過嚴格招標,受領某段邊防公路的保養工程。從8月份上山至今,陳亮跟隨施工隊完成了道路缺損填充、路面平整、護欄增設等工作。
在他看來,用辛勤汗水保障邊防公路四通八達,是自己為邊疆繁榮發展、部隊高效投送盡的一份力——「邊防軍人守護萬家燈火,他們腳下的路,由我守護!」
(責編:陳羽、黃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