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天路」:遠方從此不再遠

2020-12-06 人民網

原標題:遙望「天路」:遠方從此不再遠

萬裡邊疆,巍巍崑崙,「行」是頭等大事。

有路始得行。翻閱史料,70年邊防交通發展日新月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新疆向阿里地區供應物資主要靠畜力;阿里地區解放後,入藏部隊和阿里藏族群眾的生活給養,還得靠犛牛、駱駝運送,運輸條件落後,上高原「難於上青天」。

1957年,北起新疆葉城縣、南至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查務鄉的新藏公路通車了,藏北高原群眾含淚慶祝,高原邊地不再是一座孤島。

數十年來,這條進藏路如同祖國的「血脈」,連起沿途的牧民聚集區,接通邊防一線哨所營地,為邊疆軍民送來生機與活力。

我們走在大路上,大路越走越寬闊。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各級重視邊防交通發展,順應強軍要求,滿足官兵需求,交通裡程不斷增加、規模持續壯大、承載能力顯著提升,邊防交通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歷史飛躍,邊防官兵的出行不再難。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軍人享受著發展的成果,也守護著豐收的碩果。

當洪映武被軍犬意外咬傷的時候,軍醫鄭玉海最擔心的是,如何讓他儘快接種狂犬疫苗。

按照治療規定,被咬後24小時內為「疫苗接種黃金期」。然而,洪映武所在的連隊位於西陲的邊防一線,最近的醫療點,在幾百公裡之外的三十裡營房。

連隊派出猛士車,通過簡易邊防公路向醫療點疾馳;醫療點的醫療車攜帶疫苗,依託219國道向連隊方向駛來……最終,洪映武在被咬12小時後,順利接種疫苗。

洪映武所在的連隊,位於西陲一座被稱為「喀喇崑崙山」的山脈體系中。這裡屬於「邊遠」的範疇,林立的冰峰、綿延的山脈、肆虐的寒風、稀薄的空氣,將這裡勾勒得了無詩意。

作為喀喇崑崙腹地屈指可數的「常住人口」,邊防官兵在這荒涼寂寥的高原奉獻著青春與生命。唯有那一條條「天路」拉近了邊防軍人與外界的距離,帶來每一次出行的高效與便捷。

那個年月,邊防的路讓人又愛又恨

對於駐守喀喇崑崙的邊防官兵而言,新藏公路往往被賦予與眾不同的意義、承載著特殊情感。

這條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公路,北起新疆葉城縣,南至西藏拉孜縣,穿越喀喇崑崙高原,大多路段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如今它已成為喀喇崑崙地域連接邊防哨卡、保障戰備交通的「主動脈」。

在四級軍士長、新疆軍區邊防某連駕駛員朱軍偉的記憶裡,2013年以前,新藏公路還是全國僅存的一條沒有鋪設柏油路面的國道,路面窄、坡度大。駕車走過這條路的駕駛員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行車路上心驚膽戰,就像熱鍋裡炒豆子。」

主線路況尚且如此,通往邊防哨所的支線更是難行——難以計數的雪阻、山洪、伏流和凍土路段,車行其上,速度提不起來,載重量也上不去。

相較於朱軍偉的行車體驗,三十裡營房醫療點護士長卓玉嬌,有著關於邊防公路的「獨家記憶」。在邊防駐守10餘年的卓玉嬌經常參與哨卡巡診,她至今難忘第一次隨隊巡診的經歷:道路顛簸,高原反應如潮水般襲來,她吐了一路……

那次經歷,也讓卓玉嬌內心充滿對官兵看病難的擔憂。一次,一位上山守防不久的新兵突發高原病,卓玉嬌隨救援車輛緊急出動,路上碰到雪山融水路段,無法通行。

望著洶湧的水流,卓玉嬌心急如焚,卻想不出辦法……最終還是哨卡官兵背著患病戰友,用鋼絲繩作為輔助,一步步蹚過冰冷河水,將其送上救援車。

在邊防工作了30多年的老軍醫謝文峰,提起昔日的路也是深有感觸。

他的記憶中,通往高海拔哨卡的路況都不太好,冰雪、泥石流來了,路就斷了。由於通信條件落後,利用電報機發報溝通,成了救治一線傷病員最為可行的辦法。然而在那個年月,患病戰士因各類原因耽誤就診的情況不在少數。

上士、炊事班班長周明亮常年駐守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某哨所,哨所沿線路況複雜。他一臉苦笑地說,當年官兵總是吃不上西紅柿——運菜車上山一趟怎麼也得耽擱三五天,每次車到了,西紅柿不是被凍爛就是被顛爛了。

一到冬天,周明亮和戰友面對的只有日復一日的「土豆、蘿蔔加粉條」。由於飲食單調、營養跟不上,守防官兵經常出現嘴唇乾裂、指甲凹陷、失眠、脫髮等情況,作為炊事班班長,周明亮心裡那個苦啊……他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一條四通八達的公路直通這個偏遠艱苦的哨所。

在河尾灘邊防連中士司務長王小康看來,那個年月,所有「綠色」的東西在哨所都是寶貝,端上餐桌的「綠色」大家也都「你推我讓」。等了幾個月的一封家書,是山下團部戰友想方設法送上山的。那輛送信的「綠色」越野車風塵僕僕而來,送來了希望,捎來了溫暖。

還有一位邊防連指導員的妻子,一度鬧著要和常年在高原守防的丈夫離婚。寫信時,她這樣抱怨:「高原上連個人影都沒有,哪來那麼多事兒,為啥連打電話的時間都沒有?」為了辦離婚,這位軍嫂搭乘部隊的送菜車上了高原。

長途奔波700公裡,海拔越來越高,軍嫂的心軟了:「上山的路這麼險,他守在這兒一定吃了不少苦吧!」等到了哨所,眼淚順著臉頰流下來,離婚的念頭已然煙消雲散……

走一趟邊防的路,這對夫妻的心貼得更近了。

天塹變坦途,邊防一線「換了人間」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在三級軍士長曹浩軍的眼裡,邊關「行」的變化,體現在巡邏方式的轉變上。

2002年9月,還是新兵的曹浩軍來到雪域高原。第一次參加連隊巡邏,老兵們告訴他「巡邏點位就在面前的那個山頂」。只是,看上去不遠的路程,他和戰友們走了一整天。

通往點位,其實沒有路。「腳下儘是亂石,隨著海拔的升高,體力消耗大,每走一步都艱難。」曹浩軍回憶說,那個點位,位於海拔5420多米的雪峰之上,日復一日,他們硬是用雙腳踏出一條路。

還有一處點位,官兵巡守,需要蹚過數條冰河。5公裡的路程,曹浩軍和戰友得走9個多小時。一年又一年,腳底板磨出的血泡破了又癒合,長出了老繭,在曹浩軍這個「老邊防」看來:能走得了邊防的路,以後啥路都能走、啥苦都能吃。

隨著邊防巡邏路的逐步改建,曹浩軍所在連隊下轄所有巡邏點位都修通了行車便道。後來,上級給連隊配發了巡邏車,邊防巡邏由「徒步」轉變為「乘車與徒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路況一般,有時乘車巡邏,曹浩軍和戰友們還會因為顛簸而被「拋離」座位。巡邏路修通後,改善了守防條件,讓「苦日子」一去不復返——正如連隊戰士們編的一句「順口溜」裡說的:「時代在進步,巡邏少走路;坐車像跳舞,風吹還幸福。」

黨的十八大以來,軍地攜手為邊防一線建設巡邏路,千裡邊關形成以國道為主體、簡易邊防公路為枝幹、巡邏道路為末端的交通格局,管邊控邊以及綜合保障能力不斷提升。

邊防交通的改善,推動執勤能力從「平面」到「立體」轉變——全地形巡邏車、摩託雪橇等裝備陸續列裝部隊;視頻監控系統的投入使用,讓一線連隊對重要管段實現「全天候、全時段、全地域」監控。

走進邊防某連的監控室,大屏幕上依次顯示數個監控畫面,滾動播放實時監控情況——防區情況「一覽無餘」。

監控器材走進連隊,帶來了多樣化執勤方式。「過去,官兵需要以乘車、騎馬、徒步的方式巡邏『到點到位』。如今,連隊實行信息化執勤,執勤效率和處置能力均得到提升。」連隊指導員周健的臉上寫滿自信。

去年入伍的上等兵向文,立志紮根邊防。新兵下連前,他選擇報考「無人機操作培訓班」,經過兩個多月培訓,向文成為連隊第一位無人機操作手。

如今,向文的主要任務除了練好基礎課目,還要練好無人機操作使用。無人機落戶邊防,讓巡邏監控再無盲點。向文笑著說:「管邊控邊,無人機的作用大著哩!」

鑑於交通的改善,近年來,集攝像、取暖、吸氧、做飯、電臺等為一體的新型猛士巡邏車落戶邊防,巡邏守防「如虎添翼」。

而今,四通八達的邊防公路「橫向貼邊、縱向到點」,一座座「信息化烽火臺」隨時感知風吹草動,空中直升機、無人機隨時監控邊情……邊防一線已然「換了人間」。

交通大發展,全方位「溢出效益」惠及邊防

今年9月,駐守一線的某高炮連接到緊急轉場命令,摩託化輸送途中,連續經過達坂、山梁,比預定時間提前半個小時完成任務。

聊起這次經歷,連長蘇博康直言:「感謝腳下的路。」

「路況好,心裡就有了底,不用像以前那樣,鍬鎬不離手,一路行駛一路平整路面。」在他看來,路的改善,讓官兵得以安心投入訓練,也緩解了戰備壓力。

某高炮營營長閆海慶介紹說,高原備戰道路先行,路好了,官兵聚焦打仗的精氣神更足了。

陸上交通建立健全,空中運輸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2012年,阿里至喀什的定期航線開通後,南疆軍區有關部門便將目光投向了兵員運輸。7年時間過去了,每年南疆軍區都會協調有關部門科學統籌、合理編配,將「新兵上山」與「老兵下山」相結合,幫助一線官兵減少路途顛簸,有效縮短兵員轉運時間,實現了運輸效益最大化。

邊防交通的暢通,帶來了保障車輛的「朝發夕至」。

大型貨車司機陳金平常年為邊防一線連隊供菜,他覺得,路況的改善意義重大——不僅讓官兵享受到「想吃啥就有啥」的便捷,更減少了運輸成本和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我們服務保障部隊的熱情和積極性更高了,動力更足了。」

中士王俊說:「路變好了,吃得好了,保障到位了,郵件及時送到連隊,再也不用擔心『包裹被退回』了。」讓邊防官兵高興的是,報紙雜誌再也不「遲到」,新聞回歸「新聞」;高原不再遙不可及,駐守天涯也能隨時隨地與家人溝通。

路的變化,讓護士長卓玉嬌無比欣慰:「邊防官兵的健康有了保障通途。」如今,即使在大雪封山時節,也能通過現有公路完成傷員轉運,實現重急症人員的及時救治。

走開一條「路」,邊防交通養護實現社會化

「經濟建設是國家富強的根基,祖國的持續繁榮強盛讓交通建設有了長足發展。」盤點邊疆交通運輸嶄新變化,正在喀喇崑崙山駐訓的某團團長路山說。

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帶來了部隊保障能力的提升。如今,上山駐訓的部隊越來越多,為極限條件下鍛造精兵勁旅提供可靠保障。

路靠修,更靠養。

2016年4月,南疆軍區在上級有關部門支持下,對防區內部分高原高寒地帶邊防公路實行養護改革試點。通過探索,他們降低了養護成本,減少了兵力佔用,為高原守防部隊的戰鬥力生成伸出了援手。

上士周明亮對此深有感觸,「過去參加戰備執勤,我們還要參與修路、鋪路……」無數次,部隊途經高寒無人區,為了完成道路搶通任務,周明亮和戰友們前出數百公裡施工。

隨著戰鬥力生成進程加速,邊防交通越來越繁忙,道路破損頻發易發,單純依靠部隊養路越來越不現實。就這樣,「社會化養護管理」模式被南疆軍區試行並推廣開來。

接下來,在相關單位配合下,南疆軍區藉助社會專業技術力量參與邊防公路養護,採用考察、徵詢和談判等多種方式,選取養護工程實施單位。他們探索「日常養護」「應急保通」兩種方式,一方面保證道路暢通,另一方面在遇有突發情況或部隊任務需要時,確保做好應急保通工作。

來自四川的陳亮,便是參與「社會化養護工程」的一分子。今年6月,他所在的施工隊經過嚴格招標,受領某段邊防公路的保養工程。從8月份上山至今,陳亮跟隨施工隊完成了道路缺損填充、路面平整、護欄增設等工作。

在他看來,用辛勤汗水保障邊防公路四通八達,是自己為邊疆繁榮發展、部隊高效投送盡的一份力——「邊防軍人守護萬家燈火,他們腳下的路,由我守護!」

(責編:陳羽、黃子娟)

相關焦點

  • 紫月說之:紫月英文朗讀:天路(音頻加中,英文文稿)
    我是紫月,一個長居海外的中國人,身在異國他鄉,思念總在遠方。接下來我會以用:中文,英文,法文,荷蘭文多語種配樂朗讀方式,說中國紅歌,傳中國精神,讓我們一起講好中國故事。02:19來自弘揚華夏名紫月說紅歌我是紫月,一個長居海外的中國人,我把「天路」用英語說給你聽:天路 英文文稿On the green grassland in the
  • 一條通往天堂的路,一首送給天路的歌,一次震撼心靈的旅行
    即使這首歌從出版到現在已經過去很多年,但是它一直都是那一首送給那一條通往遠方的歌,它存在的意義從未消失過。還記得在那個時代的中國,技術不行,國力也沒有發達國家那麼強勢,但是為國家的安危,為了邊疆的國防,有無數的愛國之人為了這個國家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聽到這首歌,我們最因該記住那段歷史。
  • 勇於擔當的創新「天路」——井陘太行「天路」精神之改革創新...
    勇於擔當的創新「天路」——井陘太行「天路」精神之改革創新、幹事創業的責任擔當 在外人眼裡,層巒疊嶂的大山是令人神往的無限美景,但在井陘縣,巍峨的高山卻鎖住了村民出行的腳步,也屏蔽了外界發展的蓬勃脈動。
  • 遠方的姑娘,遠方的夢一樁 | Sake Ladies
    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裡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月亮和六便士》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我把這遠方的遠歸還給草原——《九月》如今我不再如醉如痴也不再想將遠方的美麗,及自己的快樂和愛的人分享,我的心已不再是春天,我的心已是夏天,我比當年更優雅更內斂更深刻更洗鍊也更心存感激,我孤獨但不為寂寞所苦我別無所求
  • 天鏈衛星:搭起天地往返的「信息天路」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天鏈一號」中繼衛星系統工程正式立項,一批批心懷航天強國夢想的航天工作者集合在一起,天基測控和數據中繼團隊(以下簡稱天路團隊)正式組建。2008年4月25日,「天鏈一號01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完美升空。「天鏈一號01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從此擁有了太空數據「中轉站」,可為中、低軌道太空飛行器提供天基測控、數據中繼與測定軌服務。
  • 「天路」見證四川阿壩村民生活變遷:「原先走兩天,如今一小時」
    「天路」見證四川阿壩村民生活變遷:「原先走兩天,如今一小時」 2020-06-15 12:21:26作者:郭夢媛 責任編輯:郭夢媛   中新社阿壩6月15日電 題:「天路
  • 小時人物│杭州女工程師放棄高薪轉行「追星」:人們都會嚮往詩和遠方,最遠的遠方是宇宙
    張微是杭州一名天文愛好者,遙望星空,曾是她繁忙工作之餘,最愛做的的事。為此,她從薪資優渥的通訊工程師,轉行為少兒航空航天科普教育者。在她看來,這件事值得去做,「雖然我沒有辦法實現探索太空的夢想,但我仍在為之努力,說不定有一天,我的學生能實現這個夢想。」
  • 又是一條新天路,草原和森林完美結合,風景簡直是美爆了
    又是一條新天路,草原和森林完美結合,風景簡直是美爆了,說到天路,你會聯想到哪裡呢?但在距離草原天路約100公裡的地方,還隱藏著一條天路,在這個被稱為「京北第一天之路」的地方,整條草原一望無際的草路,有中國最美的森林,其中還夾雜著天然的湖泊,除了最原始的自然,最主要的人還很少,光是想想就打動人的心,京北第一天的道路,越過草原森林的天空之路。
  • 中國兩條「天路」凍土基礎穩定
    中國兩條「天路」凍土基礎穩定 2017-10-12 15:18: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湃
  • 關愛大病兒童公益微電影《遠方不遠》溫情首映
    一部關愛大病兒童題材的公益微電影《遠方不遠》或許從不同的角度給你答案。11月28日,由紫金信託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的公益微電影《遠方不遠》將在南京首映。
  • 中國空天飛機終於不再隱藏,美國從此不再是唯一
    中國空天飛機終於不再隱藏,厲害了!美國從此不再是唯一,中國齊肩趕超對於此次中國成功發射航天機器的舉措,代表了中國在距離空天飛機研製成功的那一刻更近一步,此次空天飛機的產生,作為中國研發不僅能在航天工程上派上用場,今後的在軍事領域中也可以發揮使用,而此次中國的成功研發再次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能力,美國從此將不再是唯一一個擁有此項技術的專利國。
  • 中國空天飛機終於不再隱藏,美國從此不再是唯一
    中國空天飛機終於不再隱藏,厲害了! 美國從此不再是唯一,中國齊肩趕超 對於此次中國成功發射航天機器的舉措
  • 風犬少年的天空片尾曲是什麼歌 遙望2020完整版歌詞內容
    《風犬少年的天空》片尾曲已經發布MV了,叫《遙望2020》,這首歌會給人帶來很多的青春回憶,是有周迅和陳坤演唱的,非常有意義,那麼,《遙望2020》歌詞是什麼?  《風犬少年的天空》片尾曲是什麼  《風犬少年的天空》片尾曲是由周迅、陳坤演唱的片尾曲《遙望2020》,由小柯作詞作曲,這也是兩位摯友自20年前《像霧像雨又像風》首次合作演戲以來,獻上的首次合唱作品,經典搭檔與動人旋律相遇,餘音繞梁仿佛時光倒流。
  • 西藏自治區資訊|西藏墨脫縣:中國真正的天路!修了50多年,沿路風景...
    西藏自治區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西藏墨脫縣:中國真正的天路!這便是位於,西藏波密縣和墨脫縣兩縣境內的,墨脫公路,一條名副其實的「天路」走入墨脫,就能看到雅魯藏布大峽,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從谷下流過,映襯著雪山冰川和鬱鬱蔥蔥的林海,這是絢麗與壯觀的完美結合。親水疊瀑是整個墨脫公路沿線,最壯觀的瀑布之一,似從天而降,順山勢飛流直下,那飛瀉下來的銀瀑,在陽光下閃爍,於浩浩蕩蕩之間,盡氣吞山河之勢。
  • 心若想飛翔,何處不是遠方,大理雞足山,心靈淨化聖地
    遠方,一個很多人都追求的地方,但由於工作關係不得不放棄的念想,或許有的時候一個人只想靜一靜,只想找個風景宜人的地方吹吹來自大山深處的輕風,找一個無人認識自己的地方喝一杯啤酒,找一個靈魂的歸宿,何處不是遠方?何處又是遠方?
  • 元旦出行計劃自駕江南天路,藏在煙雨青山裡的神秘天路
    這裡有一條被譽為「江南天路」的自駕路線,青山綠水間隱匿了幾千年,被CNN譽為「中國最美的地方」,黑瓦白牆、小橋流水,令人充滿遐想。它就是皖南川藏線,又稱"江南天路,位於皖南318"。該公路線東起寧國市的青龍鄉,西至涇縣的蔡村鎮,沿途有原始森林、草原等等,是旅遊探險愛好者和攝影師的極樂所在。
  • 天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    2006年7月1日,一條穿越世界屋脊、將祖國溫暖送到高原邊疆的「天路」——青藏鐵路,終於全線通車了,這是一件讓祖國各民族人民歡欣鼓舞,讓世界嘆為觀止的壯舉。
  • 【初心故事】井陘太行「天路」精神先進事跡報告會
    大山的脊梁井陘太行「天路」精神先進事跡報告會井陘太行「天路」精神:無論什麼時候心裡都裝著老百姓的「親民為民」精神;集體利益至上、不計個人得失的被網民們熱贊為「天路」,井陘太行「天路」由此走紅……第一章不忘初心築「天路」牢記使命勇擔當鄉鎮黨委書記,既是兵頭,又是將尾。上級決策部署能不能落地生根,關鍵看鄉鎮黨委書記能不能扛紅旗、當先鋒。面對大山的重重阻隔,鄉鎮黨委書記用擔當實幹抒寫了無愧於黨和人民的時代答卷。
  • 科技創新為「天路」築起安全防線
    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速度最快、運量最大、環境最惡劣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也被稱之為「天路」。多年來,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積極推進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吸收和自主創新,為「天路」安全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線。
  • 錢報迎新讀書會|當我們遙望海德堡,更期待新一年的詩和遠方
    12月30日,晚上7點半,杭州寶石山上純真年代書吧,讓我們歡聚一堂,以讀書,以詩和遠方,共迎萬象更新的2020年。等你來噢!《海德堡筆記》書摘深秋海德堡很難想像該用一個什麼樣的比喻,來描述這座城市,用童話、美人,或者畫境?好像都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