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脊梁
井陘太行「天路」精神先進事跡報告會
井陘太行「天路」精神:
無論什麼時候心裡都裝著老百姓的
「親民為民」精神;
集體利益至上、不計個人得失的
「擔當奉獻」精神;
解放思想、突破難題的
「改革創新」精神;
自己動手、不等不靠的
「艱苦奮鬥」精神。
井陘縣,作為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評審的首批「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國家首個「傳統村落保護區」,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然而,美好的田園風光下卻潛伏著積貧積弱的發展困局,要想打破困局出路何在?
井陘縣委、縣政府經過反覆論證,決定打通一條連結千年古村落的國家山區二級鄉村公路,引入「開放」的活水,破解貧窮落後的困局!
井陘縣委縣政府經過反覆調研,創新思路,將過去的政府為主體,變為政府主導、鄉鎮分標段、各村包責任段的「縣鄉村三級聯動」修路模式,只用了短短22個月就率先打通西線,預算9.3億元的工程造價,實際僅花了2.1億元;而後又大幹5個月,奮力打通東線,實現了60公裡旅遊環路全線貫通,創造了山區修路史上的奇蹟!深受百姓擁護!被網民們熱贊為「天路」,井陘太行「天路」由此走紅……
第一章
不忘初心築「天路」
牢記使命勇擔當
鄉鎮黨委書記,既是兵頭,又是將尾。上級決策部署能不能落地生根,關鍵看鄉鎮黨委書記能不能扛紅旗、當先鋒。面對大山的重重阻隔,鄉鎮黨委書記用擔當實幹抒寫了無愧於黨和人民的時代答卷。
井陘縣於家鄉黨委書記 趙峰
路線最長、難度最大、任務最重的標段全部在於家鄉,經濟基礎最薄弱的現實也在於家鄉,而修路資金只有90萬元。
井陘縣於家鄉黨委書記趙峰:「12.5公裡只有這90萬,要把這條路打通,可能嗎?不可能,靠的是什麼呢,艱苦奮鬥、自力更生,靠的是我們的企業家對我們的支持。靠的是我們的人民群眾對我們的信任,這就是修路過程當中給我的思考和感動。」
井陘縣秀林鎮黨委書記 趙建忠
在規劃「天路」的方案中,秀林鎮是線路的入口,在離入口不遠處,有座山叫雞鳴劫,當地流傳著「雞鳴劫、雞鳴劫,每走一回都是劫」。
井陘縣秀林鎮黨委書記 趙建忠:「要想富先修路,解決群眾出行難的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首當其衝的問題,通過修建天路,我們總結了非常寶貴的天路精神,在工作中只要堅持不忘初心 不畏艱險,牢記使命敢於擔當,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井陘縣天長鎮黨委書記 何彥生
天長鎮自公元1075年至1958年,一直為井陘縣城所在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2016年底,縣委決定修建這條路時,天長鎮並不在規劃範圍內。何彥生懷著滿腔熱血到縣委請纓,縣領導說:「縣委決定把天長鎮規劃在第二批範圍內,要想修自力更生吧。」
井陘縣天長鎮黨委書記 何彥生:聽到基層黨員幹部的呼聲,作為基層黨委書記,我要擔負起這份責任和使命,帶領廣大幹部群眾,打一場轟轟烈烈的破解交通大會戰,把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天長鎮深厚的文化旅遊資源,展現給山外來客,加快推進旅遊大鎮,經濟強鎮的建設進程。
第二章
千斤重擔「一肩挑」
爭當為民「領頭羊」
井陘「天路」修建以來,沿線村黨支部書記不計得失,不計榮辱,用心血、汗水乃至生命詮釋了初心,彰顯了新時代戰天鬥地、奮發圖強的實幹精神,譜寫了一曲天塹變通途的時代壯歌。
井陘縣南張井村原黨支部書記 尹國紅
修路開頭難,但開工後更是難上加難。沒有設備,尹國紅將自己的鉤機開上工地,又租了3輛鉤機,2輛鏟車,6輛汽車,不到一個月,就把尹國紅家裡的積蓄全部花光了。沒資金,他跑東家串西家,又東借西湊了110萬元,正是有了這筆錢,才保證了路基順利修通。
井陘縣南張井村原黨支部書記 尹國紅:「她(妻子)說什麼都沒有了,我走在天路上我有成就感,是吧。我有自豪感,什麼都沒有,有天路,我感覺這是我一生中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值!相當值!就是我死了都值!」
井陘縣小龍窩村村主任 樊志林
按照規劃,連接線要經過村民樊煤元的羊圈,他聽說後,一百個不同意,在補償款上漫天要價。為了讓樊煤元將羊圈搬走,樊志林「撲通」一聲就跪下了,「煤元啊,為了咱村的路,您就搬了吧」。
井陘縣小龍窩村村主任樊志林:「開通這個旅遊路線,不管想什麼辦法就是做老百姓的工作,佔人家的地啊,拆人家的房子羊圈啊,都有。經過三番五次的往家裡跑,最後不管想什麼辦法都得做通這個工作,下跪也好磕頭也好,咱想法是為了開通這條路以後,對以後老百姓和村裡的發展都有前途。」
井陘縣小龍窩村黨支部書記 樊海忠
為了「天路」能夠早一點建成,井陘縣小龍窩村黨支部書記樊海忠抱病始終衝在一線,本來心臟不好,加上連日的勞累,樊海忠病倒了,樊海忠仍然硬撐著,每次輸完液,就馬上回到工地上。他說:「我的身體我自己清楚,活著幹,死了算,我豁出命來也要修好這條路!。」天不佑人。2017年9月,就在路基即將完成的時候,樊海忠病情加重,帶著對未竟事業的遺憾走完了他65年的人生歷程!
樊海忠兒子樊向軍:為了更好的發展他願意幹,他就是幹事業的人,現在,爸,天路修好了,你安息吧。」
第三章
我是共產黨員
這裡沒有豪言壯語,
卻有著腳踏實地的行動;
這裡看不到驚天動地的事跡,
卻滿含著潤物無聲的深情;
他們為了集體利益,
不計得失,無私奉獻,
他們在困難面前毫不退縮、衝鋒在前.....
井陘縣於家村退伍軍人 共產黨員 於福堂
聽說村裡要成立工作組,於福堂主動要求加入。有些人看到於福堂走家串戶、沒日沒夜做工作,就開始說風涼話了。然而,當施工隊的鏟車從於福堂家的穀子地轟隆隆地推過去以後,村民們都服氣了,徵地工作順利推進,施工線路上的各類果樹、墳地很快按照計劃全部移走。
井陘縣於家村退伍軍人 共產黨員 於福堂:「作為一名退伍軍人,多年退伍軍人共產黨員,在戰爭年代 ,軍人是不怕流血犧牲,衝鋒陷陣,但是到和平年代 我們勇於擔當 ,那點兒穀子不算啥,也值不了幾個錢,作為共產黨員來說,個人的事兒是小事兒,集體的事兒是大事兒。」
井陘縣西柏山村 共產黨員 張彥軍
2017年初春,西柏山村召開了修路動員大會,大家一致表示支持工作。可過了兩天,張彥軍發現工作進展遲緩不前,於是主動找到支部書記:「你看我能幹點什麼?」書記說:「正缺人手,不過都是義務工,沒有工資。」張彥軍說:「啥也不用說,分工吧。」
井陘縣西柏山村 共產黨員 張彥軍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只要是真心實意為群眾辦事,就一定能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擁護。
第四章
民心!「天路情歌」的最強音符!
井陘「天路」,一條民心鋪就的希望之路,無聲闡釋著「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內涵,並昭示我們這樣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只要實打實為群眾辦事,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就一定能贏得群眾的衷心擁護。有了群眾的衷心擁護,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幹不成的事業!」
於家鄉高家坡村村民高富秀
村裡修路,需要遷高富秀家埋著5代、12口人的8座墳頭。幹部們找他商量,他想都沒想就點頭答應了。
於家鄉南張井村村民尹巧玲
修路要經過尹巧玲家的祖墳,需要遷墳。那可是埋著幾代人、9個墳頭的祖墳呀!為了支持修路,第二天尹巧玲就帶著家人和親戚把墳全部遷走了。
於家鄉狼窩村村民李素科
李素科家的三畝多連坡地,平時種穀子、花生,坡上長著30多棵棗樹和柿子樹。在他眼裡,那些樹是他20多年起早貪黑精心伺候大的「孩子」。為了支持修路,李素科不僅帶頭獻出了自己的樹和地,還積極做其他村民們的工作,跑細了腿、磨破了嘴。
天長鎮核桃園村村民王喜虎
王喜虎是村裡的低保戶。修路伊始他就主動上工地當起了義務工,跟線測量、給司機送飯、晚上看設備……苦活兒、累活兒,啥活兒都幹,每天步行往返幾十裡山路,從來不叫苦不喊累。後來村裡主動提出一天給他50元的補助,因為沒錢,一直沒兌現,他也從來沒張口要過一分錢,直到他突然發病去世。
第五章
勇於擔當負重任
不辱使命打攻堅
有一種情感,讓我們為之動容,因為它講述了最平凡的故事;有一種責任,讓他們奮不顧身,因為它孕育了高尚的使命;有一種精神,讓我們銘記在心,因為它詮釋了人生的價值……
井陘縣公路管理站工程科副科長 程海平
從新修西柏山到大梁江的路段,沒有任何可資借鑑的樣本。井陘縣公路管理站工程科副科長程海平在短短10天時間,帶領著技術人員爬遍了「望山跑死馬」的每一個山頭溝壑,從施工進場開始,「質量就是生命」成了他們的一致共識,面對為了節省資金由老百姓先期打出的簡易路基,他們從底基層、基層到面層,一層一層挖,一層一層壓。」
井陘縣公路管理站工程科副科長 程海平 :「當時我們心裡邊壓力比較大,每天晚上睡不著,想這個工程怎麼做,我們每天有每天的任務,分段施工,如果當天完不成,我們明天搶著把工期搶過來,爭時間搶速度保質量是我們交通人的擔當。
井陘縣公路管理站工程科副科長 梁英文
勘察路線、回填、鋪瀝青,梁英文往往一幹就是十多個小時,常常喝不上水,同事們知道他患有腎結石,都勸他「該歇就歇,別硬撐著。」他說「沒事,老毛病了,過兩天再歇歇」,但日復一日,他始終在一線堅守著。」
井陘縣公路管理站工程科副科長 梁英文:「因為我是共產黨員,在工作中我必須衝到前面,嚴把質量關。」
井陘縣公路管理站副站長 陳軍輝
「天路」修建的那些日子裡,公路站副站長陳軍輝,已經分不清哪天是工作日哪天是節假日,眼裡只有時間節點、工程進度,他只有一個信念,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務!這背後,是親情支持,是父母、妻子、兒女無怨無悔的理解。
井陘縣公路管理站副站長 陳軍輝:「作為站裡這次工程的負責人,一方面我得負責這個工程進度,另一方方面我還得去攪拌站看這個工程質量,再一個還得去負責協調地方事務,在這關鍵時刻我只能是舍小家保大家,但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入黨的時候我就宣誓過,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關鍵時刻,我必須把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完成好。
第六章
魅力陘山添重彩
一條天路繪藍圖
路通了,道順了。寬敞的視野,流暢的線型,平整的路面,清晰的路標,驅車而上,大自然的清新氣息撲面而來。
路通了,城近了。「天路」的開通,標誌著井陘古村落片區正式融入縣城15分鐘交通圈、省會30分鐘經濟圈。
路通了,景美了。井陘「天路」將沿線古村落連了起來,一路群山、密林、田園、古村、梯田、花海美不勝收。
路通了,客來了。井陘「天路」熱度被瞬間引爆,遊玩、採風、拍劇、走秀、調研、學習等等各色人群聚集。
路通了,村富了。沿線的農家樂猛增了10倍,花椒、黑棗、小米等土特產品供不應求,村裡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來源 | 河北旅遊TV
原標題:《【初心故事】井陘太行「天路」精神先進事跡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