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09月16日17:35 • 新浪科技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託夫勒就在《第三次浪潮》中為我們描繪了未來數十年的人類圖景:數千年前,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數百年前,人類又經歷了工業革命;如今,人類將迎來更加劇烈而迅猛的信息革命。託夫勒是一位偉大的預言家,短短幾十年,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信息從數位化到網際網路化所帶來的一系列衝擊。這些變革也在同樣衝擊著微軟。
回顧微軟的發展歷程,我們也可以把它分為三個階段:從古老的DOS時代開始,微軟一直牢牢地掌控著PC的作業系統市場,這個時期的微軟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軟體公司;後來,微軟的電腦配件、音樂播放器、移動終端、遊戲平臺接二連三地成為市場中的重磅炸彈,人們開始意識到,微軟已經成為一家軟硬一體的科技公司;如今,微軟經歷著第三次轉型,它正在努力讓自己變成一家獲得廣泛認可的網際網路公司。
成立於1975年的微軟無疑是第三次浪潮中最無畏的衝浪者之一,然而其發展歷程卻遠遠不如蘋果那樣大起大落的公司更像在衝浪,你可以說他很穩健,也可以說他是一位慢熱型的選手——似乎總是晚人一步才發現浪頭已經到了眼前。話雖如此,他還是取得了不可一世的成功,秘訣就在於他的堅持,他總能把起初看起來不怎麼理想的產品,一直不斷地進行改善和創新,那些當初曾經放棄這些產品的人,時隔幾年就會忽然發現這些產品已經成為市場中無可取代的佼佼者,Windows的演變過程很好地詮釋了這一秘訣。有人說:「人生就像是一場馬拉松,堅持遠比起跑重要得多!「其實公司間的競爭又何嘗不是如此?
面對網際網路的浪頭,微軟似乎又慢了一拍,在中國更是如此。直到2010年穀歌在中國已經「玩」了一圈準備「回國」時,微軟在中國的網際網路戰略看起來還是模糊不清,似乎一直處於「休眠」狀態。然而人們所不知道的是,此時的微軟中國已經「蓄力」很久了,這位慢選手在2014年終於熱了起來。
這一次,在中國帶領微軟玩衝浪的是一個新角色,它就是成立於2011年的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初創時,它整合了成立於2005年的原微軟亞洲搜索技術中心和廣告技術中心,研發人員不過300名,但在其後幾年中團隊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人數和規模上的擴張只是一種表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微軟對在中國開拓網際網路市場信心十足。從其研發方向上我們也依稀可見微軟在中國網際網路領域的野心,它涵蓋了必應(Bing)搜尋引擎、人工智慧、在線廣告技術,語音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以及移動網際網路服務五大領域。到去年3月,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的蘇州分院正式掛牌,讓研發實力又上了一個臺階。
今天,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最被人所熟悉的成就便是前不久紅透網際網路的微軟小冰。短短的100天裡,小冰在各大平臺上的機器人註冊量已經超過了300萬,完成了5億次對話,每月人均對話量達到了創紀錄的825句。
除卻這些令人驚嘆的數字,在營銷層面,微軟也一改往日強勢而高大上的王者氣質,以有趣、接地氣的面貌出現——發布-被騰訊封殺-廣結同盟-微博復活-二代小冰發布——劇情一波三折,高潮迭起,使得小冰得以迅速建立起廣泛的大眾知名度,與人工智慧普及型產品的行業領先形象,最終讓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們,開始重新打量微軟這個熟悉的陌生人。
其實,從更為全面的視角來看,小冰不過是微軟在中國進行網際網路轉型的又一次試水。在此之前,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已經為微軟帶來了很多具有實質性的轉變,只是這些轉變並未像小冰那樣做大張旗鼓的營銷罷了。從更容易觀察到的產品層面,我們可以窺得如下一些進展。
首先是必應的搜索業務,自從2009年微軟正式推出中文搜索品牌「必應」以來,必應一直在一步步地「接地氣」,力圖成為一個極具本地化特色的國際搜索品牌。2012年5月,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主導了必應圖片搜索改版,改版後的圖片搜索不僅更漂亮,更有效利用頁面空間展示圖片,而且搜索建議和過濾條件的設置也更加合理和易用。2013年10月,必應圖片搜索又整合了Pinterest網站的圖片內容,信息更加全面。通過幾年的努力,必應圖片搜索不僅更加精準,其搜索請求量也達到了全部搜索請求的10%。
2013年2月,必應宣布將在中國主打英文搜索。表面上看,在中國,英文搜索的需求不足10%,然而對於微軟來說,這卻是一個聰明的切入點。一方面中國英文搜索的需求多來自各行各業的高端用戶,他們在口碑傳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意見領袖作用;另一方面,中國英文搜索的用戶忠誠度相對較高,利於快速獲取市場份額,而市場份額的增加又可以反過來促進搜尋引擎的優化以利份額的進一步提升,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實際上,在全球來看,必應英文搜索的水平也已經超越谷歌,Bing It On挑戰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2013年6月,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繼續推進必應的本地化改造,先是與窮遊網合作開展「我要上必應!旅圖大徵集」合作,隨後又與時尚旅遊在移動端展開合作,通過每天講一個風景故事的方式,促使必應流量顯著增長。其實從2012年9月開始,必應就開始了廣泛結盟,先後與在各垂直領域領先的100多家公司達成了戰略或者內容合作關係。其中包括了在線視頻、影音娛樂、旅遊出行、新聞資訊等多個領域。
2014年5月,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再出奇招,必應搜索首頁大圖開始嘗試完全本地化的運營,不僅出現了草泥馬(羊駝)這樣的國內熱門題材,還開發了支持首頁彈幕的流行玩法。按照微軟自己的說法,必應未來將成為微軟在中國的「自貿區」,以全球領先的技術為支撐,推出更多接地氣兒的產品。
還有兩個亮點產品是必應詞典和必應網典,前者以人性化的交互體驗、全球網絡信息資源支持以及全平臺兼容等特點迅速成為國內用戶喜愛的必備工具;後者則可視為必應所獨有的整合資源庫,比如當用戶搜索關鍵詞「上海」時,與之相關的知道、百科、地圖、天氣、視頻、微博等內容會一併展示出來,而且展示內容的類型會隨著關鍵詞的變化而變化,比如當你搜索一個人名時,地圖和天氣欄目顯然就不會出現。
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在必應的大數據分析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這種技術創新同樣非常抓人眼球,還記得必應大數據對奧斯卡頒獎及世界盃賽事的預測嗎?接近90%的命中率,向我們證明未來並非不可預測。
說了這麼多,你或許會驚異地發現,微軟在中國的網際網路轉型已經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它正在從「休眠」狀態中甦醒過來,而且這種甦醒是全面而具體的,決不只是停留在紙上。從商業洞察到品牌策略,從技術孵化到產品開發,乃至營銷手法,所有環節思路清晰、步調一致。通過這些具體的表象,我們得以看清深藏在背後的微軟中國網際網路戰略目標的全貌:這是一個以雲計算為基礎,以機器學習、深度神經網絡與大數據為工具,以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PC、智能家居乃至智能汽車為硬體載體,以各種智能作業系統上的剛需型App為軟體宿主,以類小娜、小冰的人工智慧層為全新的人機互動界面,以上述必應產品家族為用戶黏性池,輔以廣結盟的產業合作策略,實現讓微軟的網際網路產品與服務,儘快普及到千家萬戶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的戰略目標。
在創立之初,微軟曾經這樣定義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它肩負著推動微軟在中國及亞太地區在線服務市場發展的使命。現在看來,我們可以說得更直白一些,它是微軟在中國向網際網路公司轉型的直接推動者。未來,微軟的中國網際網路戰略能否取得更大的成功仍是一個未知數,畢竟中國有著全球最大也最為變化莫測的市場,但站在觀察者的角看,我們至少看到了可信的商業邏輯和足夠的技術、產品支撐。我們所熟悉的那個曾經有些「傲+慢」的IT巨人已經放下了身段,正在用「親近+快跑」的方式擁抱中國網際網路,對消費者來說,這樣的變化所帶來的產品,自然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