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YouTube
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秀完唱跳後,微軟小冰迎來了自己的「單飛」。
今日,微軟宣布將人工智慧小冰業務分拆為獨立公司運營,並委任沈向洋博士為新公司董事長,李笛為執行長,陳湛為日本分部總經理。所有相關工作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完成。
微軟表示,將保持對新公司的投資權益,並授權新公司使用及繼續研發完整的小冰技術。微軟稱此舉旨在加快小冰產品線的本土創新步伐,促進小冰商業生態環境的完善。另據媒體報導,微軟小冰拆分中也會引入外部戰略投資、風險投資等。
據悉,分拆工作全部完成後,新公司將繼續使用中國小冰及日本Rinna品牌,在技術產品及商業化上不斷創新。
微軟小冰是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打造的人工智慧,與普遍意義上的任務型人工智慧助手不同,微軟小冰主打情感陪伴路線,在多次迭代中已經會寫詩、繪畫、唱歌、作曲。目前,小冰已經更新至第七代,商業化路線也基本成型。
官方數據顯示,微軟小冰已經在全球多個國家覆蓋6.6億在線用戶、4.5億臺第三方智能設備和9億內容觀眾,已落地的商業客戶覆蓋金融、零售、汽車、地產、紡織等數個領域。
沈向洋重回「微軟系」
此次,沈向洋被任命微軟小冰新公司董事長,代表著微軟在中國的「發言人」沈向洋重新回到微軟系——微軟控股的中外合資公司。
2019年11月14日,沈向洋宣布離職的消息引起國內科技圈的震動。沈向洋是最後一位蓋茨年代的高級副總裁,他的離職也標誌著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職位中將再無華人身影。(詳見:沈向洋揮別微軟,但微軟人的中國故事沒有劇終)
2004年,沈向洋從張亞勤手中接過院長一職,成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第三任院長。自此,微軟亞洲進入了「沈向洋」時代。2007年11月,沈向洋加入必應團隊擔任搜索產品研發工程副總裁;2013年11月,沈向洋成為執行副總裁、加入高級管理團隊,主管技術與研究。
在沈向洋離職後,業內一直對他的動態保持關注。今年3月,沈向洋受聘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雙聘教授;5月,沈向洋又投資了新聞聚合平臺創業公司News Break並宣布擔任公司董事長。這款產品被視為海外版的今日頭條。
當人們以為沈向洋已經投身學術或轉戰投資時,沈向洋則再次回到小冰團隊。
微軟小冰就誕生自沈向洋領導的必應業務當中。而此後,微軟小冰的每次迭代發布,沈向洋都會親自為小冰站臺。沈向洋本身也會參與到小冰的研發與設計當中。
2018年12月,沈向洋與團隊發布關於微軟小冰的論文。這篇名為《微軟小冰的設計與實現》的論文,詳細闡釋了小冰系統的開發過程、系統架構和關鍵組件,包括對話管理器,核心聊天,技能和移情計算模塊,展示了小冰如何在長時間的對話中動態地識別人類的情感和狀態,理解用戶的意圖,並響應用戶的需求。這也是至今關於微軟小冰最詳細的論文。
圖為沈向洋關於微軟小冰的論文
一場並不意外的「單飛」
「對未來的飢餓與堅定,使小冰誕生在中國。」時任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的陸奇曾這樣評價道。
事實上,若從項目性質、商業化階段以及本土化三方面考慮小冰拆分,這件事或許並不令人意外。
首先,小冰本身就誕生在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由微軟小冰負責人李笛的團隊一手打造。
李笛此前向鈦媒體透露,小冰項目類似從微軟內部孵化出的創新項目,和微軟其他所有項目都不太一樣。他此前曾在接受《環球企業家》採訪時也曾表示,按照以往微軟的產品開發模式,「小冰」可能就此夭折。「要原諒微軟很長時間才做出小冰這樣的產品,以前花了太多時間思考深刻的問題,這次我們試著做最簡單的選擇。」
而大環境的變化,可能也加速了小冰的拆分。獨立拆分之後,小冰不但能引入外部資本,也將更好的進行本土化發展。
另外,分拆或許能讓小冰更好的進行商業化。
分拆之前,微軟對沒有在官方層面對小冰提出明確的商業化訴求。但實際上,小冰團隊早就已經開始思考如何進行商業化發展。如今,「少女」也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候。
此前第七代發布會上小冰團隊對外透露的商業客戶分布
拆分或許能讓小冰更加靈活的應對市場化競爭。另據財新網報導,小冰此舉也是為了滿足國內的數據監管要求,例如小冰向國內機構提供金融資訊寫作服務,拆分後拋開外企身份更容易打消客戶顧慮。
本次在官宣拆分消息時,微軟表示,小冰將在對話式人工智慧引擎上繼續革新,並進一步聯合各地合作夥伴,為大中華地區、日本和印度尼西亞等地的廣泛客戶提供完整的人工智慧技術和方案。小冰將繼續為現有客戶提供服務。
綜合來看,小冰的拆分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或許反倒給了小冰更多的成長空間。(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蘆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