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鳴館的盛衰裡,藏著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對外來文化態度的轉變

2020-12-06 划水哥

1657年的江戶大火燒出了一個全新的吉原。

1872年的東京大火則燒出了一個全新的銀座。

如果說吉原的遊廊花魁是屬於江戶時代的光怪陸離。

那麼銀座就是明治維新後全盤西化的直接體現,沃特斯用1000多座紅磚西式建築帶著一個個街角商鋪長成日本的商業巨子。資生堂那時候是銀座裡的一個小藥房,東方的鐘表大咖精工表甚至直到1881年才由服部金太郎在銀座中心創立。

銀座夜景

當然寓意著明治時期西化潮流的銀座不是本文的主角,今天的正主跟銀座挨得很近,它雖然是日本西化的極致,但卻也有一個中式的名字。「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出自《詩經·小雅》。而這座佔地1.45萬平方米,耗資18萬日元(折算過來相當於如今98億美元)的鹿鳴館就取自其中鹿鳴,燕(宴)群臣嘉賓之意。

鹿鳴館

鹿鳴館落成於1883年,是一座由英國人康德設計的磚式二層洋房,出於其沙龍會所的定位,餐廳、酒吧、撞球房、棋牌室、會議室一應俱全。2015年的日劇《天皇的料理人》中主角秋山篤藏立志駛向偉大航路,開啟星辰大海徵途成為頂級主廚的第一站華族會館其實也就是鹿鳴館。

這座建築從誕生起就有著不一般的政治背景,時任外務卿的井上馨與妻子一道主持了它的落成典禮。這對CP的出席標誌著兩層含義,其一夫妻的同臺首先就意味著這是一個社交聚會的休閒場所,其二井上馨外務卿的身份註定了鹿鳴館本質上是日本外交事務的核心地帶。

佩裡帶來的不只是黑船,還有一籮筐的不平等條約,使得日本成功加入了以中國、朝鮮為代表的大門能全開就絕不半掩的東亞好鄰居行列。德川幕府的倒臺,明治維新的開啟也換不來和西方大哥們平等對話的機會,維新的領袖們知道富國強兵才是國家自立的唯一條件。

1873年,巖倉具視的訪歐使節團回到日本,發現面臨著維新後失去地位的舊武士的挑戰和反撲。針對這種情況,這些維新領袖認為在政權基礎薄弱的時候大動筋骨的政治經濟制度改革很容易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為此他們開始力圖重構日本人的思維習慣,降低改革的阻力。明治政府首先帶來了西式的學制和兵制,隨後他們大力推行西式的服裝、飲食。不僅是那些綿延數百年的公卿家族,甚至連萬世一系的天皇也在公開的典禮上穿著西服。而西式的建築也是西化的一部分內容。

鹿鳴館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誕生的,井上馨經常在這裡組織日本政府高官和歐美外交人員非正式想合作的會晤,而裡面的舞會、晚宴充斥著接受西式教育的日本精英以及一生西式裝扮熟悉社交禮儀的日本大家閨秀,除此之外舞池後頭還有的就是一張張西方面孔。

井上馨

顯然這個時候出身高貴的日本名門淑女充當了外交的主角,放在她們科目表上的都是歌舞器樂,文藝小說,幽默言辭這些社交技能。鹿鳴館的每個周六都會舉辦跳舞練習會,大小年齡的名流女士聚在一起,學習舞蹈,甚至於有年近四十的貴婦自嘲雖然年歲已大,但仍在這種被音樂和舞步帶來的虛幻中沉迷。再度看到日本西方如此親善則要等到麥克阿瑟作為日本的幕後統治者帶著美國大兵踏上櫻花之國時。

井上馨趁熱打鐵,在鹿鳴館中成立了會員制的東京俱樂部,會員都是皇族、高官以及財閥,日常交流僅限英語,這種過猶不及的畫面大家可以自行腦補兩個臺灣人愣是操著一口東北腔的口音來侃大山。在這種全盤歐化的背景下,不僅西餐、油頭、西服成為了標配皮膚,甚至有主張日本人與歐洲人通婚,改良人種這種歪門邪道的白人至上理論出現。而前文所提到的不平等條約修正廢除工作,除了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上所取得的成績,日本在東亞軍事上的咄咄逼人,鹿鳴館的特攻隊是否發揮了作用呢,畢竟一次次條約修正的洽談正是在鹿鳴館的夜幕和名媛之間完成的。而這也是井上馨運營鹿鳴館的真實目的。

日本的條約修正談判始於巖倉具視使團的訪歐,第一階段的條約修訂以寺島宗則為核心,著眼於關稅條款的修訂,但是一個落後的封建農業國,提出平等的要求顯然只會吃到閉門羹。1879年,井上馨走馬上任,他認為要修正條約,需要優先修正治外法權,實現司法上的獨立,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拉近歐美和日本的距離,這首先就得從西式生活的輸入開始,鹿鳴館的夜晚將使歐洲人對日本生活的疏離和不適於大為減少。

從1880年到1887年,這是日本全盤西化的鼎盛時期,也是井上馨和鹿鳴館積極嘗試籠絡外交的時期,但是這場馬拉松談判最終沒在井上馨的任期內跑到終點。1887年9月,師久無功的井上馨在重壓之下被迫離職,而日本的社會各界也在這個時候對沒有底線的西化產生了反思,以鹿鳴館為代表的以向西式生活、風俗靠攏,極盡討西方歡心之所能的奇道主義被證明在沒有軍事政治實力幫助下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而日本真正開始贏回獨立自主的地位,廢除不平等條約則是依靠了兩場踩在中國肩膀上的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隨後日本陸續收回了治外法權。日俄戰爭,一場參戰雙方均在領土之外打的奇怪戰爭,日本在中國的領土上擊敗沙俄之後實現了關稅自主。

伴隨著井上馨的下臺,全盤無差別的西化政策也走到了盡頭,一千多年前,一批批的遣唐使給日本帶去了先進的中國文化,而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日本對漢文化的態度經歷了從全盤接受到本土化改造的過程,假名、和歌、大和繪、物哀美學也是這一轉變的見證者。

日本的洋裝時代——鹿鳴館時代

人們常說,歷史總是似曾相識的不斷重複,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對西方文化的態度也經歷了這麼一個從全盤接受到辯證吸收的過程。鹿鳴館外交的失敗背後是歐化主義日漸式微,國粹主義逐漸高漲的大前提。在這個環境下,曾經名聲赫赫的鹿鳴館也開始遭遇冷落,幾經轉手之後成為了一家保險公司的帳下財產,1940年,誕生57年後,這座經歷了近代日本外交起落,見證了日本西化態度變化的文明開化象徵最終成為了一堆瓦礫,消失在歷史的塵土裡。

更多內容請點擊關注

相關焦點

  • 關於你不知道的那個明治維新,日本有一些最新著作
    ,合著《近代日本政治思想史》、《現代中國と市民社會》(現代中國與市民社會)等。 說起明治維新,在中國早就不是新鮮話題,國人關註明治維新最早可以追溯到甲午戰爭之前。可在今天也能激起討論的熱情,不用說這跟近代中國以來的社會轉型有關。
  •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位於太平洋的西部邊緣,和朝鮮半島、中國大陸隔海相望。由於日本地瘠民貧,又孤懸海外,所以在世界上長期沒有什麼存在感。直到19世紀中後期,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一躍成為世界一流強國,才真正找到了存在感。那麼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 日俄戰爭諷刺畫,最後一張體現了日本人的狂妄
    1很多朋友都知道,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也像清國一樣,與列強籤訂了大量不平等條約。為了改變這些條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與外務大臣井上馨等人在1880年代建了座超豪華沙龍——鹿鳴館,把貴婦人們都喊過來,跟列強外交官「蹦擦擦」、「蹦擦擦」,翩翩起舞,燈紅酒綠。以此向列強顯示,我們在向你們學習,我們很歐化了,我們很文明了,改改條約吧……
  • 日本如何認識、學習外來文化:邊仿邊學、取捨有道
    「日本在近代以及現代的迅速轉身,背後都是對世界的認識發生轉變。」首先,日本之所以要積極主動地攝取外來文化,當與日本所處地理位置有關。日本是一個遠離大陸的島國,距離歐亞大陸的任何一個文明都相當遠,即便距離最近的中國文明中心地帶,也至少有數千公裡之遙,而且其中還橫亙著直線距離達八百公裡以上的一片海洋。人們常用「一衣帶水」來誇張地形容這片海域,很容易給人以誤導。
  • 雷頤vs 王新生:明治維新的明亮與陰暗
    兩位學者圍繞日本明治維新對近代日本和近代東亞的影響、日本天皇和政治體制、日本近代化的成功與不徹底進行了對話。在他們看來,中國人對明治維新150周年如此看重,主要還是因為日本已經完成的事情中國尚在摸索前進,希望從日本明治維新及其現代化轉型的影響乃至明治維新遺留的歷史問題中汲取社會轉型的歷史殷鑑和思想資源。
  • 明治維新不過爾爾,為什麼日本能夠瞬間崛起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列強還在集中精力瓜分大清及其藩屬,沒有顧及到日本。這就給了日本改革與革命的時間。維新政府打出了清君側,尊王攘夷的大旗,人心所向,德川幕府也沒有像樣的抵抗,一下子垮臺了。德川幕府雖然垮臺了,但日本武士並沒有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因為明治維新基本上是西南四強藩推動的,所以,大量西南地區的日本武士進入明治政府高層。以至於當時有陸軍長州,海軍薩摩的說法。
  • 日本棒球文化
    日本棒球文化 棒球在中國國人對於棒球這項運動並不十分熟悉,一來現代棒球進入中國時間上比較晚(實際上從清朝就進入中國了,但是現代棒球開展的很晚),二來棒球的規則較其他球類項目更為複雜,三來就我個人觀察來說,似乎中國人僅對足球有莫名的獨愛
  • 鹿兒島的傳承:騎行日本[紀錄片]
    【紀錄片.NHK.騎行日本:鹿兒島的傳承.Cycle.Around.Japan.Kagoshima.Legacy.of.Determination.2019】鹿兒島位於日本九州島南端,薩摩半島的東北部,古稱薩摩。在290公裡的騎行路程上,品味當地特色食品,觀賞傳統手工藝。
  • 日本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文/陳言 編輯戴聞名萩陶苑(圖片源自萩市觀光協會)日本保護文化遺產的故事,想從一個「四線」小城市萩市說起。在沒有飛機的年代,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去日本,需要橫渡日本海。沿海岸一路向東,都幾乎看不到陸地,等看到遠處有山時,就快到日本了——古人於是將那個可以看見山的日本入口,稱之為「山口」,也稱「長州」。
  • 日本投降後還有一支「鬼軍」,藏在山洞裡,吃老鼠也不出洞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並且深深的影響到了周圍的鄰國。比如日本,韓國,越南等等,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都視我們為大哥,我們很多思想,文化和技術都被他們原封不動的搬到了自己的國家使用。
  • 文化|從一座小城,看日本對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
    本文轉自:瞭望東方周刊 作者:陳言 資深媒體人、日本問題專家 編輯:戴聞名 日本保護文化遺產的故事,想從一個「四線」小城市萩市說起。 在沒有飛機的年代,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去日本,需要橫渡日本海。
  • 第一次看世界地圖,萬曆皇帝嫌棄明朝小,日本卻啟動了明治維新
    利瑪竇非常熟悉中國文化,也深諳當時的中國官僚乃至帝王「天朝大國」、「天下居中」的心態,在送給萬曆皇帝的《萬國圖冊》裡,他還特意將大明帝國「調整」到了地圖的中心位置。但畢竟在一幅世界地圖裡,明帝國的疆域還不至於絕對而霸氣。
  • 與中國文學相比,日本文化的獨特特徵
    日本文學和中國文學關係密切,尤其在古代,日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其思想價值和審美特質都深深打上了漢文化的烙印。近現代以來,日本全面西化,明治維新改革的成功,促使日本對西方文化進一步推崇,表現在文學上,就是許多西方流派及理論在日本的繁榮。日本文學善於借鑑外來文化,融合性強,但又不失其獨立特質。
  • 火影忍者裡有哪些日本歷史文化元素,其中也雜糅了中國文化
    火影忍者漫畫自1999年開始在日本集英社旗下的少年漫畫雜誌《周刊少年Jump》上連載。2006年,漩渦鳴人入選美國《新聞周刊》日文版於10月18日發行的特集中選出的「全世界最受尊敬的100位日本人」。火影忍者動畫在中國也是相當火爆了,他當中融入了哪些日本文化呢?
  • 為何一些日本學者堅信徐福東渡來了日本,還促成了彌生時代?
    在日本彌生時代文化遺址裡,曾發現大量青銅器,有銅劍、銅矛、銅戈,以九州地區最多。這些出土的青銅器與中國山東地區出土的青銅器類似。為此,有些日本學者推斷,在日本彌生時代曾有大量秦漢時代的中國人東渡到了日本,而他們首先到達的就是日本九州島。
  • 你不知道的日本史,一群醫生搞出的明治維新為什麼能成功?
    據日本學者的統計,明治維新前,日本有名姓可考的蘭學者有9000多人,他們多以醫入學,進而翻譯西方的自然科學著作,以及少量的社會科學著作,並通過師徒傳授和遊學等方式,形成了一個遍布全日本各個階層的「蘭學者」群體。
  • 外來移民者給日本帶進一種什麼全新的宗教
    埃及人建造著屬於那片古老國度的金字塔,中國黃河流域產生第一個中央集權統治,蘇美爾人開始建造最早的中心城市,日本人並未意識到島國之外還有更廣大的天地,他們在大型村落裡從事著簡單原始的農業活動。他們不再打獵、遊牧,而是安定下來,學習運用技術,用華麗的裝飾創造著日益精美的藝術品。陶俑工藝人和動物的形象已清晰可辨,而這些人形的姿勢和表情各異,充滿神秘色彩,令人捉摸不透。
  • 日本副首相:我們是2000年單一民族國家!阿伊努人可以獨立了?
    日本和韓國在歷史上和中國頗有淵源,無論是文化還是國家制度,三者之間有諸多的相似之處。但是說東亞文化起源日本,亦或者是日本的制度優於上述國家,則有些夜郎自大。然而日本的一些精英卻一直活在自我設定的「童話故事裡」,拒絕回歸現實。
  • 失落的全球寶藏之謎:日本赤城山寶藏之謎
    日本赤城山寶藏之謎明治維新推翻了幕府的統治,然而赤城山的藏金也就隨著幕府的垮臺而成為一個世紀之謎了。幕府的寶藏究竟埋藏在哪裡呢?在日本,赤城山不以高大或雄秀出名,而是以傳說中天文數字般的藏金量出名。據說,赤城山的黃金埋藏量高達400萬兩,相當於現在的100兆日元(兆在古代指1萬億),而1987年日本的國家預算也不過54兆日元。在1866年,正值日本幕府統治行將覆滅之際。1月14日,赤城山附近突然出現了30名武士,監督著七八十個僱工運來了22個沉重的油桶和20捆重物。這件秘密工作進行了將近一年,完事後大部分人被滅口。
  • 日本人為何獨獨缺了「贖罪意識」?古老的宗教帶來了非善惡二元論
    日本民族有一種獨特的精神文化,從原始時期開始,到吸收了部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日本特色的神道教文化。從自然崇拜開始的日本原始宗教日本的繩文時代是神道教出現的最早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打獵。這種生存環境下,他們對自然會有一種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