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的周期

2020-12-03 搜狐網

  日食雖然是罕見的天文現象,但卻有一定的周期性規律。由於黃道(太陽軌道)和白道(月球軌道)有兩個交點,這兩個交點相距恰好為180°,所以一年之中有兩段時間內,可能發生日食和月食,這兩段時間我們稱之為「食季」,它們相距半年。

  我們知道,太陽是銀河系的一顆普通恆星,一直在黃道上圍繞銀河中心公轉。太陽每天在黃道上大約向東移動1°,由於日食可能發生的食限在18°左右的範圍,而太陽從黃道和白道兩個焦點移動的時間,大約是36天左右,因此日食的每一個食季為36天。

反過來,對於月食而言,它的食限為12°左右,所以月食的每一個食季為24天。

  由於日食的食季是36天,所需時間比一個農曆每月的平均長度29.53天要長,因此每個食季內必然會發生一次日食,也有可能發生兩次日食。我們知道,一年之中有兩個日食的食季,因此一年之內至少發生兩次日食,也有可能發生四次(如果每個食季中都包含兩個朔日的話)。

    搜狐科學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版權屬博聞網所有。特供搜狐科學頻道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相關焦點

  • 2019年12月26日 -日食與沙羅周期對個人的影響
    們即將在12月26日有一次日食,新月發生在4度摩羯座,在沙羅周期上這個日食屬於沙羅周期 (G van den bergh  編號 132)
  • 日食的生死力量,古人如何將日食與命運聯繫?
    我們現在都知道日食是一種自然現象,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而在古代日食則被稱為厄運,尤其是對於國王來說更是如此,那麼古人是如何將日食與命運聯繫?
  • 日食的前世今生
    圖1左上角的Saros137, 即137號沙羅周期的意思。本次日食是第137號沙羅周期的70個循環周期內的第36個,雖然聽著有點繞,但是等您慢慢吃完下邊的小西瓜就會豁然開朗了。沙羅周期就是日食或月食活動的周期,一個Saros周期是18年零11.32天(如果18年內有5個閏年,就少一天)。
  • 日食來了
    過去6千年,地球上共發生日食14263次,平均每0.6498年發生一次中心日食,平均每1.2769年發生一次日環食,而夏至這天(或任意日)發生中心日食的機率為0.6498x365.25=237年一次,發生日環食的機率更小,為1.2769x365.25=466年一次。
  • 日食的名詞解釋
    在我國,約4000年前就出現了關於日食的記載,《尚書》所載:「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這是世界最早日食記錄。  由於地球軌道與月球軌道有一個5度的夾角,在特定的時間月球會運行至一個特別的位置,令太陽、月球及地球連成一線,這時月球剛好遮掩了太陽的光球,這樣便形成一次日食。  日食發生時,是在日出時從某一點開始,然後沿著日食帶在日沒時結束。從開始點到結束點大約繞地球半圈。
  • 從日月食到沙羅周期
    一連串的沙羅周期也有出生和死亡,由於軌道並不是穩定的,一個沙羅周期後交點的位置還是會存在半度的偏差,而且這個偏差會累積。(經過降交點的食,月球路徑會北移;經過升交點的食,月球路徑會南移)直到若干次日月食後這個偏差累積到日面和月面無法再相交,同時,又會有新的日月食出現。從一次偏食開始,相隔若干個沙羅周期的全部日食(或者月食)序列叫做沙羅序列。
  • 有關日食的有趣數據
    以下為美國太空網公布的有關日食的有趣數據: ·有紀錄的日全食持續的最長時間是7.5分鐘。 ·從北極和南極只能觀測到日偏食。 ·每18年零11天或每6585.32天(沙羅周期)就會出現一次幾乎完全一樣的日食(日偏食、日環食或日全食)。每個日食都在日出後的某個時間開始,在日落時結束,從起點到結束,繞了半個世界。
  • 「沙羅周期」是一個天文術語
    每個沙羅周期內約有43次日食和28次月食。簡介日食沙羅沙羅周期是日食和月食的周期,是指月球在它的軌道盤上運行一周(以便月球交點沿著軌道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18年零10天。這個「Nordical」周期幾乎跟沙羅周期期間的一個太陰月(223 x 29.53 天= 6,585.19 天)的整數相等。因為沙羅周期的真正長度是6585.32天,因此你必須等三個沙羅周期,才能在地球上的相同地點看到日食再次發生。世界各地在沙羅周期中的連續食,有三分之一的是通過這種方式發生的,在3個沙羅周期後,即54年零33天後,日食幾乎又在相同的地理位置出現。
  • 阿茲特克人眼中的日食
    :NASA/Aubrey Gemignani自誕生之後,人類便見證了無數的日食。雖然在公元前後便具備了一定預報日食的能力,但我們直到科學革命才真正從物理機制上了解了日食的成因。在此之前,每當日食來臨,世界各個文明的人們也只能懷著敬畏之心,或肅穆或喧鬧,看著太陽消失在月亮背後,然後等待光明重現。對於日食事件,古中國與古巴比倫都有著豐富的記錄,然而美洲的本土文明卻鮮有相關記載。
  • 日食之最 持續最長時間達7.5分鐘(圖)
    日食影子移動的速度在赤道地區為每小時1,100英裡,在兩極地區則達到為每小時5,000英裡。  最寬的日食帶為167英裡。  每年日食(偏食、環食和全食)最多出現5次。  地球上每年至少有2次日食。  在北極和南極只能看到日偏食。  日全食大約1年半發生一次。
  • 錯過今年的日全食,無須扼腕,未來30年還有46次日食等著你
    今的日食觀看熱潮,一點也不亞於恆星的熾熱。但只要月球、地球和太陽的位置剛好連成一線,其實每年至少會發生兩次日食。這次比較不尋常的是,月球將會完全遮蔽太陽,而不是一,且投射在地表上的陰影將映入數百萬人的眼帘,可惜海上的浮遊生物或極地的北極熊和企鵝無緣欣賞這次的奇景。
  • 日食災難說的地震預言
    而古人總會說日食之後必有災,放在今天若你從一個老人家口裡聽到這樣的故事,多會一笑置之,認為只是封建迷信。其實很多老人也只是通過他們的祖祖輩輩們口耳相傳,而他們祖輩或許見識過某位高人的預測,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直接斷定日食之後必有災。要知道古早時期資訊不比今天,缺乏統計數據的分析而讓人產生失去真實性的錯覺。
  • 日食和月食的發生有什麼規律?
    日食和月食哪個發生的機率更高?日全食之所以能發生,純屬巧合。月球直徑約為太陽的1/400,而日地距離正好為地月距離的400倍。從地球上看,月球和太陽的視直徑幾乎相等,因而月球有可能遮住太陽而發生日全食。日食和月食,哪個更常見呢?根據地球和月球運行規律,大約每18年零11天,也即一個沙羅周期,日月食的發生順序就會重複一遍。
  • 一次日食能持續多久?
    日食的時長取決於多個因素,比如本次日食是日全食還是日偏食,日食發生時的地月距離、日地距離等等。地月距離決定了月亮的表觀大小以及月球的速度,而日地距離決定了太陽的表觀大小。一般來說,日食從初虧到復圓需要幾小時,而全食時間(太陽完全被遮擋的時間)為幾分鐘。
  • 他們還發現了日食、月食的重複周期
    在尼尼微的廢墟中發現的石碑,有發生於公元前一二千年(亞述人統治時期)的日食、月食記錄和行星的運行記錄。巴比倫人在泥版上用楔形文字留下了大量寶責的天文史料。巴比倫人很重視觀測天體的運動,他們創造了將一周天分為360度的劃分法,以及度以下為分、秒的60進位制,被西方天文學的主流繼承,一直沿用至今。
  • 下一次日食是什麼時候?我們能看得到嗎?
    日食只能發生在新月的階段,當月亮經過太陽和地球之間,它的影子落在地球表面,日食就發生了。日食的發生完全是天體力學和時間的一種僥倖。自從大約45億年前月球形成以來,它一直在逐漸遠離地球(大約每年4釐米)。現在月亮正處於完美的距離,使它在天空中看起來與天陽一樣大,因此它可以完全擋住太陽產生日全食。
  • 「賞星」為什麼有的初一不發生日食?
    月球影子掃到地球上,人們就能欣賞到日食。但是,很多個初一,都沒有發生日食。為什麼有的初一發生日食,有的初一不發生日食呢?先來了解什麼是天球。如果黃道、白道重合,那麼,每到初一,太陽、月亮、地球就成一條直線,月亮的影子都會落到地球上,人們能欣賞到日食。但是,白道與黃道並不重合,白道面與黃道面大約有5°的夾角,白道與黃道有兩個交點,這兩個交點的位置也在不斷變化。
  • 關於日食和月食的天象,夏朝就有文字記載,人們進一步認識了天空
    當時人們把這一情景刻在一塊甲骨上,為人類歷史留下最早的一次可靠的日食記錄。根據文獻記載推算,最早的日食記錄還要早得多。《尚書·胤徵》篇記載夏代的一次月食,當在公元前二千年前後。我國從公元3世紀開始的日食記錄和從公元5世紀開始的月食記錄十分豐富,觀測從未中斷,直至近代。《春秋》一書中就載有二百四十四年中37次日食,其中32次已證明是可靠的。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完整的日食記錄。有人統計,我國從春秋到清代乾隆年間就有919次記錄。對於日食的成因和周期性,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早就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 夏至那天 一起去看「金邊日食」
    水星的公轉周期約為88天,與地球的會合周期為116天左右。由於軌道偏心率和傾角都比較大,每次大距水星與太陽的角距離在18°到28°間變化。2020年水星有6次大距,由於它和太陽的赤緯關係,並非每次在北半球的觀測機會都好。6月4日,水星到達年內第二次東大距,與太陽的角距離為24°,在北緯40°地區觀測,日落時地平高度約18°,亮度約+0.5等。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次觀測和拍攝水星的好機會。
  • 月亮一個月繞地球轉一周,為什麼不是一個月發生一次日食?
    這個交點緩慢移動的現象叫交點退行,每年移動19°21′,每18.6年完成一個周期。,我們對日食心存好奇,更對日食充滿擔憂。據說在4 000年前的中國古代,有一位叫姒中康的君王還處死了宮中兩名未能預測日食的天文學家。在2500年前的古巴比倫時期,人們通過觀測發現每隔6585天就會出現一次一模一樣的日食。這個周期也稱作沙羅周期。如今天文學家們已經更詳細的掌握了日食周期的規律。沙羅周期,其實是在太陽、地球和月球這一系統中,6 585天是食年、朔望月和近點月的共同倍數這一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