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頭不大力氣大 探秘「託舉新星」長徵六號亮點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在浩瀚太空,長徵系列火箭已到訪200多次,它們「託舉」各種各樣的衛星,探索空間技術。今天,一名新「客人」再次訪問太空。它也來自「長徵」家族,但與哥哥姐姐們不一樣;它的個頭不算大,上天時卻一口氣搭載了20顆衛星。

  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首飛箭,是長徵六號系列運載火箭的基本型。29米的長度以及最大3.35米的直徑,按照模塊化、系列化的設計思路,為後續發展奠定基礎。為何說長徵六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它究竟「新」在哪?記者來到承擔抓總研製任務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聽航天專家講述長徵六號的創新特點。

  動力無汙染

  還能「自我加壓」

  運載火箭要克服地心引力飛向太空,升空加速比飛機快得多,還得在超高空乃至外太空工作,靠大氣中的氧氣遠遠不夠。因此,火箭在燃料之外,還要自帶氧化劑,火箭大部分的體積、重量都由這兩樣佔據。

  長徵六號的「心臟」是我國最新研製的大推力、無毒、無汙染的高壓補燃循環液氧煤油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推力大,以液態氧為氧化劑,煤油為燃燒劑(燃料),採用這一方式,可大大減少燃料攜帶,減少火箭的重量和體積;煤油價格較低,更加經濟;煤油與液氧都無毒,燃燒也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為了獲得更大的運載能力,長徵六號火箭採用了一系列全新的設計方案,獨特的發動機氧箱自生增壓技術是其中最大的亮點。

  「我們採用了『自增壓』方式,利用發動機燃氣發生器的富餘氧氣為一級氧箱增壓,這樣就可以為火箭減少12個單獨的增壓氣瓶以及一整套冗餘增壓系統。」長徵六號火箭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張衛東介紹說,由於自生增壓氣體中含有微量雜質氣體,可能對閥門和發動機造成影響,而且這在世界上尚無可借鑑的成功案例,使得自生增壓方案的使用顯得困難重重。

  面對諸多質疑,研製團隊沒有動搖,而是迅速組織隊伍開展自生增壓技術攻關,充分驗證了方案的可行性,並通過熱試車有效驗證了增壓系統的工作性能。

  張衛東想起3年前火箭一子級熱試車試驗百感交集。「整個過程只有170秒,增壓輸送系統全程增壓正常,控制系統按預定程序發出控制指令,伺服機構雙向擺角1.6度,燃氣滾控按預定程序完成6次打開關閉,101試車臺20年來的首次熱試車成功了!」

  特製起豎車

  開著火箭去發射

  在傳統概念中,火箭執行發射任務,都需要分段運輸至發射場,再在塔架上完成各子級的垂直吊裝總裝和測試。但長徵六號針對後續微小衛星發射的需求,在國內運載火箭領域創造性採用了「三平」測發模式,對現役火箭的測發模式進行了一次徹底變革。

  所謂「三平」,即「水平整體測試、水平整體星箭對接、水平整體運輸起豎發射」。火箭在水平狀態在廠房內完成全箭總裝和測試,與衛星對接,同時將整發火箭水平放置在專門研製的自行式整體運輸起豎車上,由起豎車將火箭水平運輸至發射工位,並完成水平對接、翻轉起豎、垂直定位、燃料加注和發射等動作。以往火箭發射準備周期一般為20多天,而長徵六號只用了7天。

  獨特的「三平」測發,也對火箭發射的測發控地面設備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滿足火箭發射準備周期短的要求?

  「我們是『螺螄殼裡做道場』。首次使用方艙作為測發控系統的載體,把龐大的系統進行大幅度優化,將各種測試設備集成安裝在五個方艙內,『架』在一輛平板車上,形成一輛移動的『體檢車』,火箭到哪裡,我們的車子就跟隨測試到哪裡。」負責人徐瑋介紹說,把原本要堆幾個房間的設備集成在一個方艙內,集成難度非常大。「集成階段,方艙內沒法安裝空調、照明、排風扇等,在這樣一個半密閉空間內,艙內氣溫高達40多℃,設計師就『窩』在裡面做了大量測試,艙內外冰火兩重天,很考驗。」

  承載長徵六號的起豎車也經過了特別設計,集火箭運輸、起豎、發射臍帶塔功能於一體,火箭穩穩地安坐其上,就完成了從測試到加注發射的所有流程,而且車輛可以實現自動無人駕駛,可在發射陣地自主導航駕駛,定位精度誤差不超過5毫米。

  神奇「隔板」

  能抗200℃溫差

  長徵六號首次採用了大溫差隔熱複合材料夾層共底貯箱。「相當於兩個貯箱上下拼裝成一個,一個裡面裝液氧,一個裝煤油,兩個箱子中間的一塊板是共用的,這塊板要承受液氧和煤油兩個獨立系統的正壓、反壓載荷,同時還要抵抗液氧和煤油之間近200℃的溫差。」工藝負責人張選明說,在總裝環節,重要的工藝技術攻關有25項,有的關鍵技術攻關時間超過一年。

  「當時,我們做夾層共底貯箱低溫強度試驗考核3天後,拆除工裝後發現,共底上面板發生了皺摺現象,所有人的心情都降到冰點。一切歸零,認真分析每一個可能導致產品故障的原因,這一幹就是15個月。」

  試驗、改進、研製……16個月,22個貯箱,6次低溫加注、強度試驗,最終攻克了夾層共底研製難題,並掌握了雷射掃描和仿形加工、結構件整體膠接成型等關鍵製造技術。

  研製中的另一道難關,是低溫閥門的研製。液氧溫度-183℃,作為火箭管路中的關鍵部件,閥門必須適應從-196℃到50℃的大溫度跨差工況要求,長徵六號的低溫閥門有40多種、90多件,零件生產的精度有的比常溫閥門要精確上十倍。

  太空「投遞」

  動作精確無誤

  火箭的飛行過程看似簡單,但需要經歷點火發射、級間分離、俯仰偏航、軌道修正、發動機關機及重新點火、荷載分離等一系列複雜動作,如何確保一系列動作的精準控制,就要仰仗火箭的「神經網絡」——控制系統了。

  長徵六號將控制、測量、供配電組成了全新的電氣系統,實現了箭上信息、供配電和地面測發控系統的一體化。

  在控制系統中,採用了全新的組合導航技術,綜合利用地面測控網、導航星座系統和中繼衛星,實現天基測控和地面測控相結合。

  長徵六號採用的天基測量技術,就像為火箭配備了「千裡眼」,通過天基中繼星向地面技術人員傳輸火箭飛行過程的實時遙測數據。在火箭飛行過程中對火箭狀態實時測量,實現更高的導航精度,確保衛星入軌精度達到百米級,實現了點對點的投放。

  「運載火箭打上去20分鐘,地面就無法幹預了。」在控制領域的專家周如好看來,電氣系統的數位化控制實際上就是網絡化的智能控制,就像家裡的網絡可以通過一個hub(多埠轉發器)全部連接起來,所有實時信號也可以通過網絡互相連接傳送到測試中心。

  長徵六號運載火箭出廠前的集成試驗中,設計師發現光纖速率陀螺遙測數據出現了一拍突跳。通過對連續數月測試數據的複查,發現該現象在上百條的歷史測試數據中僅出現了這一次。「小概率事件不等於不可能事件。」周如好說。團隊制定測試方案、搭建試驗環境,通過設置第三方監測點、提高通信頻率、加強測試強度等多種手段進行故障復現,一次收集了近2000萬條通信數據;同時編寫分析軟體,仔細比對數據,終於復現了故障現象,並將問題成功定位,由此徹底排除缺陷。(葉薇)

相關焦點

  • 神似草魚愛吃肉,個頭不大力氣大,背上還藏倒刺,被稱為淡水之王
    導讀:個頭不大,長得像草魚,為何被稱為「淡水魚之王」,釣友:力氣大 文/農夫也瘋狂 對於釣魚人來說,有兩件事情讓他們很興奮,第一個就是釣到「大貨」,越是大貨就越會有成就感。 第二個是釣到一些「稀罕貨」。
  • 探秘長徵二號F-T2火箭:看「神箭」如何助力?
    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總指揮荊木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包括發射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實驗室)和載人飛船(神舟十一號)兩個太空狀態,像一對雙胞胎兄弟。從外形上看,最大的區別在「頭部」,用於發射目標飛行器的沒有逃逸塔裝置,整流罩尺寸比較大,達到4.2米,而用於發射載人飛船的火箭整流罩只有3.8米。
  • 長徵六號一箭十三星成功發射
    央視網消息:今天(11月6日)上午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1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四型火箭、六次發射 長徵火箭助「嫦娥」九天攬月
    長徵五號火箭第一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李明華說。執行此次任務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是中國新一代大推力低溫液體運載火箭,全長近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可達14噸,是目前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徵五號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強強聯手」,有望實現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
  • 長徵六號助阿根廷打造「共享衛星」
    來源:參考消息【原標題】中阿合作遠不止牛肉和足球長徵六號助阿根廷打造「共享衛星」文/本報駐布宜諾斯艾利斯記者 倪瑞捷一箭13星!得益於長徵六號的助力,阿根廷衛星邏輯公司的「共享衛星」商業服務已經初步啟動。共享經濟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嘗試無疑是開創性的,更多沒有發射衛星能力的國家和地區能夠因此享受到衛星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
  • 「託舉火箭的人」——「長徵五號」火箭成功背後
    來源:廣州日報「託舉火箭的人」他們戰鬥在火箭「心臟」 在「雞蛋殼」上精雕細琢隨著「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長徵五號」火箭再度大放異彩;長五火箭總指揮王珏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它的出現,大幅提升了我國進入太空的能力,是我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重要支撐和顯著標誌
  • 長徵六號一箭13星發射成功
    圖為長徵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本報記者 雷 聲攝 本報太原11月6日電(餘建斌、朱霄雄)11月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和八一03星。
  • 解碼長徵八號:塊頭不算大 本事可不小
    近日,長徵八號在在海南文昌發射,以「一箭5星」的方式,將5顆衛星進入太空並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面向商業市場,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3噸至4.5噸運載能力空白,雖然收發未實現可回收,卻為未來發射進行了先期技術驗證。新來的長徵八號,塊頭不算大,本事可不小。
  • 長徵六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11月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和八一03星。
  • 小個頭有護航大能量——長徵八號發射背後的科技創新
    本文轉自【新華網】;12月22日,中國新一代可重複利用的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箭五星」成功發射。記者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獲悉,中國電科在此次發射任務中持續發揮技術創新能力,為火箭和衛星提供了測控通信、衛星載荷、電源產品和關鍵元器件等設備,全程保障支撐發射。
  • 為啥長徵五號是「大火箭」?
    新華網文昌11月3日電(記者周慧敏 白國龍 趙穎全)11月3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點火升空。作為我國運載火箭升級換代的裡程碑工程,長徵五號首次飛行任務的成功實施,標誌著我國火箭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之列,我國從此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  長徵五號被航天人俗稱為「大火箭」。為何如此稱呼?
  • 填補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能力空白 為火箭重複使用探路長徵八號...
    在科研方面,太陽同步軌道也大有作為。12月10日,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搭載「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將其送入預定軌道。GECAM衛星就在太陽同步軌道,是中科院抓總研製的科技先導衛星,用於觀測太陽風暴、太陽黑子等。此前,長徵二號丙、長徵二號丁、長徵四號和長徵六號火箭也可以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但能力有限。
  • 又一位「託舉哥」!寧波輔警35攝氏度高溫下託舉脫落電線1小時
    情急之下,奉化交警大隊江口中隊輔警胡榮明站上警車,用木板將電線高高舉起,在35攝氏度的高溫下,託舉了近1個小時,後在維修人員幫助下將脫落的電線剪斷恢復交通通行。  事後,胡榮明說,在託舉電線期間,因大型車輛來往頻繁,剛撐起的電線再一次被「撞落」,他不得不再次跑進工地,找了根更長的木桿將其再次撐高。  就這樣,在烈日下保持一個姿勢近1小時,託舉著沉重的電線,胡榮明的手腕和小臂感到強烈的酸痛感。他左右手輪換,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汗水不停歇地流淌著,他卻騰不出手來擦汗。由於右腳一直使勁擋著頂住木板的石塊,時間久了,鞋底的外側也開裂了。
  • 長徵六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2020年11月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和八一03星。
  • 長徵六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首次完成國際商業訂單
    長徵六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首次完成國際商業訂單  olivia chan • 2020-11-06 15:04:51 來源:前瞻網
  • 長徵六號立功!首顆大學生自主衛星升空
    今天早上,長徵六號運載火箭首飛,同時達成了一箭20顆衛星的新亞洲紀錄,躋身世界三甲。按照中國航天資訊的資料,這20顆衛星包括:浙江大學皮星二號A/B(ZDPS-2A/2B);清華大學3顆衛星(包括西電空間實驗一號皮衛星);國防科技大學天拓三號(TT-3) 手機衛星(CAS-3I)和XX星4顆;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二號;深圳東方紅海特開拓一號衛星和DCBB(CAS-3G);航天東方紅希望二號2A-2F(CAS3A-3F)。
  • 長徵六號首次整箭級進行國際商業衛星發射
    本報北京11月6日訊 記者姜天驕報導:11月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和八一03星。
  • 五十載任重道遠,「長徵」號再立新功
    長徵三號運載火箭 1984年4月8日,長徵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先進低溫火箭技術的國家。 長徵三號運載火箭 長徵二號E運載火箭 1990年7月16日,我國第一枚捆綁式運載火箭長徵二號E運載火箭(也稱為「長二捆火箭」)成功發射。
  • 寫在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之際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強,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1975年,長徵二號運載火箭將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送上太空,該型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8噸。1982年,我國第二代運載火箭長徵二號丙首飛成功,這型火箭具備發射近地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以及大橢圓軌道衛星的能力,為中國航天打開了全新的問天之門。
  • 今日科技話題:高分十三號衛星、嫦娥四號、類新星、富鋰巨星、恐龍化石、半導體量子比特
    ▲10月12日零時5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三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10月12日零時5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三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