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袁崇煥自寧遠一戰後,聲名大噪,而他也被升任為遼東巡撫。關外防務盡歸崇煥籌劃。在對金的策略上,他採取假意和談,另一方面他抓緊整飭軍隊。因為他知道,後金軍隊統帥一死,後金定會加緊對遼東的攻勢,進行復仇。戰爭對軍隊的損耗不小,袁崇煥下令修築錦州、中左、大凌等諸多要塞,以防後金的突然襲擊。而這也應力袁崇煥的判斷。
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極果然率軍來攻打錦州,史稱寧錦之戰。而此時,袁崇煥在朝臣的議論中,將山海關—寧遠—錦州(關寧錦防線)防線基本構築完成。在皇太極率領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精兵進攻錦州之前,已經攻下了遼西,攻陷了大小凌河兩個要塞。五月十一日,後金軍抵達錦州,並將城圍住。錦州守將趙率教率部環城而守,並以緩兵之計求和,但使者三進三出均未成功。趙率教眼看不行,派出飛馬想袁崇煥請援。袁崇煥一眼便識破了皇太極的計謀。皇太極為錦州是假,引自己出來趁機襲擊寧遠才是真。
袁崇煥認為「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於是,袁崇煥堅守寧遠不動,而是派出祖大壽和尤世祿帶四千精兵,繞到後金軍後路包抄,與錦州城中守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又派出水師去攻打東路作為牽制,並向關內部隊求援。於是明朝廷命山海關守將滿桂移師前屯,駐守三屯的守將孫祖壽移師山海關,宣府守將黑雲龍移師一片石,薊遼總督閻鳴泰移師山海關;又命昌平、天津、保定兵馳援上關;並命令山西、河南、山東的部隊積極進行備戰。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皇太極攻錦州不成,便轉而直接進攻寧遠城。但袁崇煥早已嚴陣以待,紅夷大炮架在城頭。皇太極手下見狀勸說撤軍不要攻打寧遠城。但是皇太極哪裡來聽的進去,怒斥手下:當年我父敗於此城下,終傷而亡。我今日必取此城為父報仇!但是,說得好不如做得好,豪言壯語誰都會,就看你有沒有真實力。事實證明,皇太極還是太嫩了。後金軍還是像之前努爾哈赤領的一樣,敗下陣來,倉皇撤退。
雖然寧錦之戰以明朝勝利告終。但袁崇煥卻因魏忠賢閹黨誣陷「不救錦州為暮氣」,一氣之下乞休歸鄉。鎮守遼東的鴻願也終因閹黨而告一段落。
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一切要從崇禎皇帝即位開始說起。
崇禎皇帝登基之後,雖說剷除了宦官魏忠賢,但是仍然面臨的是內憂外患。內有農民起義、軍隊譁變,外有後金陳兵邊境、邊事吃緊。崇禎皇帝日思夜想良將以解遼東邊境之憂。而朝廷之內,諸臣爭相請召袁崇煥。於是袁崇煥被再次啟用。
崇禎元年四月,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袁崇煥應詔入京,崇禎皇帝在平臺(北京城的城牆上)召見他,與他共同商討平遼大略。崇禎對袁崇煥最開始是抱有百倍信心的,崇禎皇帝對袁崇煥說:「卿萬裡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遼方略,可據實奏來。」袁崇煥看到皇帝對自己如此的信任,頓時就熱血沸騰。人一激動,就容易說錯話,袁崇煥是有謀略,但他首先也是人,他一激動也容易犯錯。袁崇煥激動地對崇禎皇帝說:「方略已具疏中。臣今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袁崇煥說的這段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皇上您放心,我打包票,五年內遼東盡可收復。這種自信,估計熊廷弼在世都未敢誇下如此海口。但是袁崇煥就說了,估計事後他也為自己的衝動後悔,卻也沒有什麼辦法了,總不能再跑到皇帝跟前,跟皇帝說,哎呀,皇上,當時見你太激動了,一下算錯時間了,麻煩您不要當真。這不是找砍腦袋玩兒呢。
但是崇禎皇帝一聽到五年可復遼,喜出望外,慷慨地應給袁崇煥:「五年復遼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賞,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懸之苦!卿子孫亦受其福。」隨後又一一答應了袁崇煥的諸多要求,錢糧、軍隊調度、兵需供給,以及袁崇煥擔心的遠離京師遭人妒陷,「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裡,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以意見亂臣謀。」雖然崇禎皇帝聽到這些話有些刺耳,但想想為了邊疆大業,也只能忍住。對於袁崇煥的擔心,崇禎皇帝回復「卿無疑慮,朕自有主持。」命人賜袁崇煥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這回袁崇煥成了實實際際的封疆大吏。袁崇煥離京之時,崇禎皇帝親送,可見崇禎皇帝將復遼希望全部寄托在袁崇煥身上。
但袁崇煥上任之後才發現,遼東局勢大變,今日之遼東已不復當年之遼東,疲敝頹唐之勢已日甚一日。五年復遼,談何容易。明軍幾任督撫多貪贓冒瀆,剋扣軍餉,已經多次激起士兵譁變,整個明軍軍心渙散,士兵疲於操練,戰鬥力已不復當年。而錦州、大凌等諸多要塞也相繼失守,邊防戰線一觸即潰。而滿清的皇太極,自繼位以來,更加注意調整滿漢關係,八旗軍的戰鬥力極大的提升了,而皇太極本人也從多次於明軍的戰鬥中總結出了經驗,已不再是當年那個不成熟的將領了。而此時,明清軍隊的攻守之勢分明,明為守還守不住,清為攻屢戰屢勝。
重新回到遼東的袁崇煥,一上任就遇上了駐寧遠士兵因長期缺餉而譁邊的事件。袁崇煥也當即單騎入營,將貪汙將領梟首示眾,嚴正軍紀。為了穩定軍心,袁崇煥連連上奏,請求朝廷發餉濟邊。但是崇禎皇帝不這麼想,看到袁崇煥一到邊疆不僅未立寸功,反而是請餉之奏頻頻,在加上朝臣中奸佞之人的煽風點火,讓崇禎對袁崇煥的十分信任頓減三分,雖然勉強發了軍餉,但崇禎皇帝還是懷疑袁崇煥恃邊逼餉以中飽私囊。
明軍邊境已是蛆蟲遍肉,袁崇煥上任之後第一件事一定是要將這塊肉上的蛆蟲全部摘除,否則這塊肉只能更爛。擱誰都一樣,但是崇禎皇帝並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這些,他的眼裡就是,邊疆維穩,勝仗連連,捷報頻傳,這個剛繼位不久的皇帝,他也是懷著一顆疑慮之心,求繼位以來的第一個勝仗,他不想讓天下人唾罵他是個昏君。
但是奏摺報來的不是捷報,而是,毛文龍被殺的消息。毛文龍原系遼東明軍將領,遼東失陷後撤到瀕臨朝鮮的皮島上,他在島上率領著千餘人馬,多次襲擊清軍後方,說有力的牽制清軍有些勉強,但也對清軍造成不小的創傷。毛文龍這個人飛揚跋扈,對於袁崇煥的命令從來不聽,而且還殺害百姓虛功,且謊報軍隊人數冒領軍餉。袁崇煥為了統一指揮,在皮島上誘捕毛文龍,用尚方寶劍斬殺後奏疏崇禎帝。崇禎皇帝心中十分惱火袁崇煥不經聖裁擅殺邊將,但是礙於自己賜予的尚方寶劍,又指望袁崇煥收復遼境,所以又一次忍下了這口怒氣,「優旨褒答,傳諭暴文龍醉,以安崇煥心」。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親帥大軍避開袁崇煥防區,從蒙古道入關,直接攻破薊州防線,在遵化會師,大軍直搗京師。袁崇煥得知清軍入關的消息,心急如焚,也未加考慮,便親帥精銳晝夜兼程,趕往北京勤王。袁崇煥想的是北京堅城利炮,與城外勤王軍隊前後夾擊,清軍必潰。但是千算萬算,沒有算到皇帝的疑心。反而是皇太極很了解崇禎皇帝,他利用崇禎皇帝的疑心,使了一招反間計(謠傳袁崇煥與自己私下議和),加上崇禎皇帝之前對袁崇煥赴任之後無任何戰功,又擅殺毛文龍,再加上清軍能夠如此順利的入關,這種種事件,讓崇禎皇帝斷定袁崇煥已有二心。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三大罪將袁崇煥處以磔刑。而京中百姓聽信謠言,都認為袁崇煥是叛國通敵的賣國賊,於是人人爭食其肉。
袁崇煥的死與嶽飛有些相似,同是死於民族事業,都是死於忠君愛國。而袁崇煥卻更為慘烈些,死後人們對其的態度,則令聞者寒心。也許只有「仗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可以作為袁崇煥最後的句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