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人根子裡不信神佛?他的話說到你心裡

2020-12-04 騰訊網

中國人是否有宗教信仰?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始終沒有定論。唯獨可以肯定的是,雖然國人大多沒有特定的人格神崇拜,但是一定有著某種宗教性的思維方式。

去年火爆一時的自媒體文章《他奶奶的廟》,就呈現了在河北易縣的獨特的民間信仰形式,在這裡各路神仙各顯神通,你不僅能找到常見的觀音廟、財神廟、濟公廟,還能找到車神廟、文學廟、長壽奶奶廟、送子奶奶廟、消災奶奶廟、喜神奶奶廟……他們不僅來自不同體系、等級凌亂、畫風不一,而且根據市場需求因崗設神,常常面臨編制不保的風險,可以說是混得相當差的一屆神。

關於這裡面的運作方式,北師大的嶽永逸教授還在著述中總結出了下圖所示的「靈力經濟結構學」,靈力的消費邏輯是「心意」,生產邏輯是「熱鬧」,通過香油和濟世消費者消費了靈力,生產者也生產了靈力。

圖片來自嶽永逸教授的著述《朝山》

那麼,拋開特定教義的求神拜佛是否能夠算作信仰?或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神佛都只是無可奈何時的精神支柱,雖然不乏虔誠的宗教性情結,但是對於因果、輪迴、永生等卻敬而遠之。

我們的精神深處隱約有著某種對於此在的執著,以及對於彼岸的不信任。這其實離不開儒家大傳統的傳承和輻射,它使得即使是沒有受過教育的普通人,也在某些宗教問題的交鋒邊界遊移。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回顧北宋理學家程顥對佛教的辯難,仍然會感到心有戚戚焉。

程顥(1032年-1085年),字伯淳,號明道。世稱明道先生,北宋學者、政治家。

01

程顥如何看待生死

在解釋《論語》的「未知生,焉知死」的時候,程顥說:「死之事即生是也」,死亡這件事說的其實就是「生」,個體消亡是生生不已得以實現的邏輯緩解。

如果長出來的每一株草都是不死草,第一年能長,第二年還能長,那第三年的在哪兒生,哪兒有空間長草呢?

程顥要破的佛教的生死觀不是寂滅,而是輪迴,他認為寂滅是對的,輪迴才是錯的。這個世界,人消亡了,就是往而不返,個體的滅盡無餘是天道生生不已得以完成的邏輯環節。

在程顥這裡,天地就好像一一團活的火,跳動不息,我們每個個體就是天地這團活火中跳動的小火苗,一閃而滅,是新的火苗誕生的條件。

「死之事即生是也」,這句話告訴你,生自身飽滿,我們過好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就好了。死亡意味著根本性的失去,由於我們必然會失去,所以我們珍惜,因為人能珍惜,所以人才飽滿。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海德格爾講「向死而生」的用意所在。

海德格爾的「being onto death」翻譯成「向死而生」其實是不對的,正確的翻譯應該是「在死的可能性之上的在世」,我們人就是在死的可能性之上的在世。

如果我們規定每個人到70歲才有可能死,那麼在70歲之前我們就玩兒命地作,或者我們規定,每個人註定不死,那我們還珍惜什麼?你根本不會失去,那還珍惜什麼?

正因為人有失去的可能,所以我們才會去珍惜;正因為我們珍惜,所以我們才牽掛;正因為我們牽掛,所以我們的生命才飽滿。這是真正的儒家的道理。

02

程顥對佛教的批判

程顥對佛教的批判,不見得就是對佛教正確的理解。但是他的很多批判,哪怕今天拿過來,研究佛學的學者,恐怕也難以迴避。

程顥對佛教的第一個批判:「以生死恐動人。可怪二千年來,無一人覺此。」佛家講四聖諦——苦集滅道。苦從何來?佛教講八苦的時候上來就是生老病死。《壇經》裡有一段,說有一個人來見六祖慧能,急衝衝地繞著他走。慧能問他,你走什麼?他說:「死生事大,無常迅速。」(《壇經·機緣品第七》)這不是以生死恐動人,又是什麼?

程顥的生死觀則是非常明達的。在生死問題上,最好的是孔子的態度,他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活著的事還沒想明白,你想死幹嘛?你想得清楚嗎?你又沒經驗過。

現在各種說法,只要是講死亡的大都是不可驗證的。你說有輪迴,他說沒輪迴,怎麼驗證呢?我願意相信這個世界有輪迴,我希望有輪迴,但萬一沒有呢?凡講道理,要麼可證實,要麼可證偽。既不可證實,又不可證偽,那就不是道理了,是一種沒道理的相信。「聖賢以生死為本分事」,「佛之學為怕死生,故只管說不休」。這是程顥對佛教的批判的第一方面。

第二個方面,佛教要追求解脫。佛家最核心的目標就是解脫。有的人說佛家最重要的道理是慈悲?你去看看書,看看呂澂先生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和《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就知道了。

程顥說,佛學一開始還是一個利心,一個自利的心。為什麼有這個自利心,因為沒有看到萬物一體,而是從自己的身體出發。要利自己的身,所以要去根塵。所以,這是一個「自私自利的規模」。如果從原初佛教出發這種批判是有道理的,當然到後來是有變化的。

這樣一個自私獨善的規模,如果枯槁山林,獨自一個人在山林中不出來做事,沒關係,無非是這個世界上少你一個人,但是佛家又想把這種不可普遍化的生活方式加以推廣。

如果按照佛教的理念去生活首先要出家,出家就意味著不用承擔任何社會義務,但你出家了你父母怎麼辦,你兄弟姐妹怎麼辦,你家人怎麼辦?有人說我沒家人。大家都出家了,不承擔人類繁衍的義務,那人類不是要滅亡了?

我們的種群要延續,所以佛教的生活方式不可普遍化。早期的佛教徒是不勞動,不事生產的,那麼誰來養活你?這樣的世界是無法延續下去的。

在程顥看來:「楊、墨之害,甚於申、韓,佛、老之害,甚於楊、墨。」楊朱、墨翟的思想的危害比申不害和韓非的危害要大,佛教、道教的危害超過了楊、墨。

對於佛教,程顥的態度是,你不要研究透了佛教然後再去反駁它,等你研究透了你已經化而為佛教了。對於佛教,要像淫聲美色一樣對待,要遠離它。

- 版權資訊 -

編輯:黃泓

部分觀點資料來自

《中國哲學十五講》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不信神佛的人,真的容易倒黴嗎?原來他們是靠他活著的
    難道那些不信神佛的人,真的比信神佛的人更容易倒黴嗎?小編認為,將人生的籌碼握在別人手中的人才更容易倒黴。為什麼他們最終的結局如此不同,信神佛的那位每走一步都是虛的。或者說他是在神佛給他編制的神話下憑藉自己的好運氣一路向前,但好運不是人人都有也不是時時都有,他的失敗是偶然也是必然,而無神論者的內心確信來源於自己。
  • 異性關係裡,這四句話說多了,是在暗示你想和你在一起,別不知
    在我看來,異性關係裡,這四句話說了,關係一看就知道是非同一般,而且說多了就是在暗示你,他想和你在一起,別不知道,錯失了良緣。最怕兩個人隨著交流的深入,關係也越來越親密,而且倘若一個人向你傳遞「我懂你」的信號,也是在間接表明他喜歡你。洪敏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喜歡上和自己青梅竹馬的明輝,甚至把他放在了心裡最重要的位置。
  • 南懷瑾老師:有他心通的人,你心裡在想什麼他都知道
    天眼通和天耳通是一種,他心通和宿命通又是一種。他心通,你心裡想什麼?瓶子裡裝什麼?心裡一定知道,這也不是看到哦,是他心通的一種。有他心通的人,你心裡在想什麼他都知道,而且不止你一個人,好幾個人的念頭他都知道。再高層次的神通,連佛在說法都聽到,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已經悟道了,這和悟道是兩回事。
  • 你的壽命本來只能活到昨天,因為你救了許多螞蟻,所以壽命延長到八十多歲
    從前,有五個人在離城不遠的森林裡修行,其中有一位老師父證得了神通,他的弟子是一個八歲的沙彌。  那位老師父因為有宿命通,知道小沙彌的壽命只剩下七天,他的心裡就這麼想:「如果小沙彌在這裡死了,他的父母一定會認為是我照顧不周,才發生意外,心中就會懷著怨恨。」
  • 總有那麼一個人,在你心裡,在夢裡、在你腦海裡、卻不在你身邊!
    趁陽光正好,趁微風不噪,沒取的別慌,待嫁的別忙,經營好自己,珍惜好眼前的時光,認準人生愛情,不要等到將來的某一天,才去追逐夢想,想入非非過去的美好時光!人生遇到的每一個人,出場順序真的很重要,很多人如果換一個時間認識,結局真的就是不一樣!
  • 《亮劍3》的崩壞,根子還得從《亮劍》說起
    應該說,亮劍,亮劍2,亮劍3,一蟹不如一蟹,這個系列發展到亮劍3已經和亮劍沒什麼關係了。但從根子上說,亮劍本身就有相當的問題,不過瑕不掩瑜,在當時是成功的。問題是,它好的一面沒有獲得繼承,相關題材創作上卻出現了錯誤的傾向,最後整出這麼個笑話來。亮劍這部作品當然是成功的,但對他的評價其實一直都很兩極化。
  • 陳奕迅:為什麼在那麼多人心裡留下深切的痕跡?
    因為自己幾年前才認識他,而他的歌聲裡,我最喜愛的是2000年到2010年duo演唱會裡的那些,這些歌現在因為版權問題他不太唱了,最近他也不太和wyman合作了,所以心裡真的有點可惜吧。我嫌時間太慢是因為我怕我沒等到自己賺到去他演唱會內場的票錢,他就不辦演唱會了,還覺得錯過他最輝煌的duo是最遺憾的事。他在維港的尖沙沮舉辦了這場演唱會。
  • 人最大的成熟,不爭論、不抱怨、不解釋,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題主這一句話,不爭論、不抱怨、不解釋,讓我想起了《天道》金領人物丁元英。這位神鬼論者高端人士就是如此的心淨高度。讓一般人夠不著,但是他卻能叱吒風雲運籌帷幄指點江山夲師。讓你琢磨不透就已經出招把你捏扁。這就是一個人心胸寬廣道義境高博學護盾的本領。
  • 多愛都沒用,相愛才有用,希望你愛的人,心裡也愛你
    她淡淡地唱著:「我遇見誰,會有怎樣的對白,我等的人,他在多遠的未來?」,每次聽到這兩句歌詞,心裡的某個地方就好像被人擊中一樣,有種說不出來的難過。 感情裡,有人幸運著,有人失落著。有些喜歡,在開口的那一剎那,就被人熱烈地回應;有些喜歡,安放在歲月之中好多年,也不曾被人好好珍惜。 看見一位聽友的故事,她曾經,很執著,很天真,等一個人等了好多年,幾乎付出了所有,到頭來卻只感動了自己。
  • 周杰倫,為什麼你的歌詞裡都藏著一個她?
    在這裡,我們就不討論昆凌嫂是否盜用了杰倫哥前女友的照片了?因為,沒意思。為什麼?杰倫哥已經在前女友和現任老婆之間做出了選擇。他的迅速護妻的做法,很贊,也很符合他一直以來的「寵妻狂魔」的人設。因為,在拍攝花絮裡,杰倫哥說過:她還愛著他,但是他已經向她求婚了。從歌詞和MV來看,體現的是兩個相愛的人最終錯過,女生有遺憾,男生有後悔。這不就是侯佩岑和周杰倫嗎?也許,有網友說,萬一是寫給蔡依林呢?要知道,那個時候,「雙J戀」也是很火的。
  • 最難得的高情商,是聽人把話說完
    雖然知道母親年紀大了,思維方式很難改變,要多去理解,但她心裡還是感覺委屈、憋氣。她和老公傾訴,老公說:「想開點,媽年紀都那麼大了。」她和朋友說,朋友也沒有耐心聽她講那些雞毛蒜皮。直到我說:「這些年你肯定很不容易。」朋友的眼淚一下就流出來了,把這些年她和母親之間的衝突和委屈都講了出來。
  • 那些書裡的原耽句子
    「這是我要給你的,宇宙級別的浪漫。」 ◇珍惜天賦,保持悲憫。 ◇我心裡有一簇迎著烈日而生的花,比一切美酒都要芬芳。 ◇你是我意料之外的意外。 ◇我會一直喜歡你到你不在需要我喜歡你為止。 ◇麻煩請考慮一下我,我會是個不錯的對象。
  • 我為什麼發朋友圈卻不回你消息,自己心裡沒點數嗎?
    在很多人看來,微信裡最讓人氣惱的行為莫過於你沒回我消息,卻悄悄更新了朋友圈。既然發了朋友圈,就說明有空且正在用微信,潛臺詞無異於:我有空,但不想理你。有些網友表示,晚一點回消息都不介意,但不回卻發朋友圈的人真想刪了,開心地找他聊天,結果把人搞得很鬱悶。
  • 名嘴竇文濤:人到中年,為什麼還是那麼招女孩子喜歡?
    你跟他談生活,他能聊到日本的斷舍離;你跟他聊地產,他能聊到十三陵自建房子的產權;你跟他聊快樂,他能聊到哲學家維根斯坦……尤其是他腦子裡突然靈機一動,就能嗨翻全場。竇文濤不僅承認自己有這樣的人格傾向,他還解釋說,有時候討好型人格代表著人生疲倦,比如他自己,就有點厭世情緒。有時候,你看竇文濤熱情如火,而他的內心卻十分淡漠。私下裡,竇文濤很不喜歡社交。
  • 圍城中的方鴻漸,他追求的愛情,不正是很多人想要的嗎?
    圍城中的方鴻漸,他追求的愛情,不正是很多人想要的嗎?圍城中的方鴻漸,一生最愛唐曉芙,在遇到唐曉芙之前,他不曾為任何人心動,在唐曉芙之後,他心裡已沒有愛情。這時候鴻漸暗想:「為什麼可愛的女孩子全有父親呢?她孤獨一個人可以藏匿在心裡溫存,拖泥帶水地牽上了父親、叔父、兄弟之類,這女孩子就不伶俐灑脫,心裡不便窩藏她了,她的可愛裡也就攙和渣滓了。許多人談婚姻,語氣仿佛是同性戀愛,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羨慕她的老子或她的哥哥。」
  • 全家人都不在了,他為什麼還會快樂地活著?
    看完之後頗為感慨,說:福貴這麼慘還能繼續活下去,真的太不容易;侄女說:你去看看原著,比這個還慘。我很驚訝,又去讀了原著。我一直很後悔讀了原著,因為它讓我痛苦到胸口發堵喉嚨哽咽,卻無法嚎啕,只能任憑眼淚止不住地流。
  • 愛一個人到了極點,心裡會很痛苦
    如果你愛一個人到了極點,心裡會很痛苦,因為你會擔心他的感受,你會遷就他,你的未來已經為他定下了計劃,但他從來沒有愛過你。你,明明知道握不住他的手,也知道得不到他的愛,你依然堅持,因為你愛他到了極點,你不能讓他走,你總是願意為他做一切付出。
  • 「舔狗」為什麼總是不被人珍惜?心理學:你對她越好,她越不愛你
    如果我愛你,決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愛情,是個永恆的話題,男男女女魂牽夢繞的夢中情人,見到他/她的一剎那,空氣中仿佛都飄蕩著著甜蜜的味道,這種感覺乾淨純粹,卻有時會讓人笨嘴拙舌,心有千言無語,而訥訥不知所言。
  • 為什麼放棄一個深愛的人,會心裡特別痛
    作者:念空大叔每個人的一生中,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只經歷一次戀愛就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因此,從戀愛到分手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兩個人從陌生到熟悉到親密無間,再到最後無緣牽手一生,成為熟悉的陌生人,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 其實,男人的七寸在這裡,掐準了,他心裡都是你
    所以也就意味著在他們的眼中,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從來都不存在模稜兩可。 這樣雖然好,但是也會形成兩個極端,他們喜歡的人不管是有多少缺點,在他們的眼裡都會是神明少女一般的存在。 倘若是不喜歡,哪怕你把整顆心都掏了出來,他們都不會多看你一眼,甚至還會覺得你很煩。